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4月23日,新華社《山東要情動態》(內參)2018年第15期以《平度「莊戶學院」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為題,展現了我市仁兆鎮沙北頭村「莊戶學院」通過在田間地頭設「教室」,以產業政策、生產技能為「課程」,讓種植能手當「先生」等實用而接地氣的「辦學方式」,在沙北頭及周邊地區掀起了一場「種地革命」,成功激活村民們的創造偉力,實現村莊農業興、生態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故事。
這是繼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光明日報》頭版、《經濟日報》頭版及《中國經濟時報》等中央主流媒體深度解讀平度「莊戶學院」運行經驗後,中央級高端媒體再次大篇幅報導平度「莊戶學院」典型案例。
鄉村振興,一個村莊都不能少。未來,還需要更多「莊戶學院」般創新之舉點亮鄉村振興之路。
文稿詳情
平度「莊戶學院」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新華社信息濟南訊 既有十裡八村的種植高手和專家教授一起「現身說法」,又將十九大精神和農業政策「白話」講給群眾聽。平度市沙北頭村莊戶學院,改變單純請專家過來培訓的舊模式,讓種菜大戶走上講臺,將產業政策、生產技能用接地氣的方式講給農民聽,用增產增收的實際效果展現產業融合的發展優勢。 他們在覆蓋周邊村鎮的同時,還應邀在濱州、臨沂、菏澤開設起了「流動學堂」。一年多的時間,這個村辦莊戶學院已培訓2000多人次,500名新型職業農民持證上崗,帶動5 0多個貧困家庭實現脫貧致富。
「充了電的鄉親們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單我們沙北頭村蔬菜專業合作社去年銷售額就超8000萬元,全村又新建了5個葡萄盆景大棚,我們的生活更有奔頭啦!」沙北頭村黨支部書記、莊戶學院帶頭人王桂欣說。
1
轉觀念:爺爺輩的經驗種不好「新時代」的地
沙北頭村位於青島平度市仁兆鎮,這個只有130戶的小村莊種植蔬菜歷史較長,一直是靠天吃飯。不少村民辛辛苦苦一年下來,收入只有幾千元, 娶媳婦都困難。為了能讓鄉親們儘快富起來,2007年8月,王桂欣第一個立起了「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牌子。但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們大多觀望,即便上門挨家挨戶做工作也是搖頭回應。
「誰還不會種地?」「打我爺爺輩,我們就種菜,還用你教?」「他王桂欣想吞了我們的地」 ……面對村民的質疑,王桂欣沒有氣餒。一是先做黨員工作,發揮帶頭作用;二是直面挑戰,找反對意見最大的竇澤英比試一場。竇澤英家一直沿用祖輩傳下的法子,加上人勤地不懶,是村裡公認的種姜世家。「她自己種了十幾年,我一天也沒種過姜。但是到了收穫期,看完大姜過秤後,她和鄉親們都服氣了。」王桂欣說,自己靠著科學的管理和水肥控制,畝產高她幾千斤, 品相還好,不算人工成本,其他投入基本一致。
看著竇澤英給合作社豎起大拇指,看著「黨員示範田」 高產增收示範, 之前持觀望態度的其他村民開始動心,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模式逐步深入人心。在實現全村覆蓋的基礎上,2016年3月,王桂欣掛起了「莊戶學院」的牌子。在田間地頭、在村口樹蔭,王桂欣先是自己現身說法:洋蔥怎麼畝產超萬斤、怎麼與客商談價格、為啥日韓人喜歡買直徑8釐米以上的洋蔥……隨著聽眾的增多, 國家、省、市三級的專家也被邀請過來,講授內容涵蓋農業趨勢、補貼政策、酸鹼度平衡、土壤燻蒸等等。
「爺爺輩種地,是用一顆汗珠摔八瓣的辛勤換來的。只用這種投入,是種不好新時代的土地的。」 王桂欣說,辦起莊戶學院,目的就是倒出鄉親們腦子裡的因循守舊,樹立種地致富的信心,培養種地致富的素質與能力,重視科學技術和市場營銷的作用。讓農民認識到這些,不能靠PPT和一黑板的公式,要翻譯成土話,要現場講解。因此,莊戶學院除了定期請外來的專家教授講課,更多是從種植大戶、蔬菜購銷大戶等能人裡選拔出本土老師。
66歲的王財瑞就被推選為「洋蔥師傅」,他一畝地能種出22000斤洋蔥。「按照『洋蔥師傅』的種法,一畝地能多產5000多斤,誰還不跟著學!」王桂欣說。
2
學創新:就是要教大家怎麼把地「種出花兒來」
韓國、日本等國對沙北頭村的洋蔥訂單應接不暇,但當地的洋蔥收穫季主要在6月,其他時間供不上貨,咋辦?在莊戶學院土洋專家的參謀下,沙北頭村建立了「買中國、賣世界」的合作社模式,在雲南、四川、河南、甘肅等地建立了六大洋蔥種植基地,保證一年四季都有穩定供貨源,洋蔥出口到了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僅洋蔥一項,2017年就賣了12500噸,帶動農民增收2300多萬元。
在產業融合上,莊戶學院更有大招。走進沙北頭村的盆景葡萄大棚。大棚一側是一排排兩米多高的大盆景葡萄,虯枝盤旋,還沒有發芽;而在另一側,是上千盆的小盆景葡萄,一片片嫩葉綠意盎然,有的已經掛出紅紅綠綠的果實。
「經過嚴格控制溫度、溼度、光照等條件,培育出的葡萄可以根據不同時節上市, 既能觀賞也能品嘗。」 已經成為莊戶學院盆景葡萄栽培指導老師的竇澤英介紹說,大棚除了雙膜覆蓋,還有加熱加溼儀器輔助。「這700多盆大盆景早就預訂出去了,售價從八百多元到幾千元不等,今年5月交貨,客戶主要來自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簡單介紹後,竇澤英又回到人群之中,繼續講授葡萄盆景的栽培注意事項,穿梭在葡萄藤架和盆景中間,現場演示著各種操作細節。20多名鄉親亦步亦趨圍攏在她周圍,用手機錄著視頻,生怕漏聽了關鍵內容。
「按照莊戶學院教的種法,真是能在地裡『種出花兒來了』。俺們願意跟著學。」 正在學習葡萄管理、準備發展葡萄種植的村民王留濤說,以前大田種植一年一季,現在大棚生產一年兩季,還能發展葡萄盆景;以前一畝地收入1萬塊錢,現在幹得好能收入十幾萬元。
王桂欣帶著幾個種菜能手,一邊跟雲南的水果種植專家微信視頻,一邊在筆記本上認真的記著。「我們跟專家正在商議火龍果盆景、藍莓盆景的種植,不能有了葡萄盆景就能回去睡大覺去,莊戶學院創新、供給側改革的嘗試不能停。」 王桂欣說,外省市來莊戶學院學習葡萄管理的不下15撥了,剛送走了江蘇鹽城的,吉林長春的又得來。這也逼著自己向前走,不斷搞創新。「還是老樣子,我們幾個『先生』先學會、先實踐。等有了市場後,再將手藝手把手教給村裡鄉親。」
3
有奔頭:培養更多驕傲自豪的職業農民
一提到十九大和鄉村振興戰略,王桂欣頓時興奮起來,講起了政策的新變化:「產業興旺」代替了「生產發展」,突出了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寬裕」,標誌著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要有更大的提高…… 「『王院長』眼睛不行了,要是再年輕十歲,他肯定能學得更快、更好。」仁兆鎮宣傳統戰委員鍾傑笑著說。
對十九大精神的宣講和一號文件的學習,莊戶學院已經搞過好幾茬了。莊戶學院在盆景大棚中講授「再延長三十年」,用先進典型說說「融合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變化,凝聚起農民群眾投身農業發展的更大信心。
2017年,沙北頭村新建了5個葡萄盆景大棚;2018年春節還沒過完, 再建4個大棚的計劃已經敲定。沙北頭村正在籌劃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 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鄉村民宿。「那時候的沙北頭村村民, 就可以像小品裡演的一樣,喊出『當農民,我驕傲啊』。」王桂欣說。
調研發現,莊戶學院之所以贏得基層農民的歡迎,一是課程好,課程安排以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為導向,如「蔬菜高產高效種植」「土地燻蒸消毒」「大棚蔬菜管理」「套餐種植知識」等,解決的是農民的燃眉之急。 二是現身說法,不僅有名家大咖,更多的是誰種得好誰就上臺講。大姜師傅、芋頭師傅、洋蔥師傅等身邊的能人和蔬菜購銷大戶傳幫帶、一起創新。三是用高產、增收等可觸摸的實際獲得作為回報,有說服力、可複製性強。
「莊戶學院不僅能推動農民走上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道路,還成功實現鄉村振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力量同頻共振,把蘊藏在農民中的活力釋放出來。我們會積極扶持、一起創新機制,讓農民在新時代發展中擁有更大舞臺。」平度市委副書記、市長李虎成說。
(新華社分析師 董學清 李舜)
消息來源:市委宣傳部
公益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