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內參關注平度「莊戶學院」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2020-12-21 騰訊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4月23日,新華社《山東要情動態》(內參)2018年第15期以《平度「莊戶學院」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為題,展現了我市仁兆鎮沙北頭村「莊戶學院」通過在田間地頭設「教室」,以產業政策、生產技能為「課程」,讓種植能手當「先生」等實用而接地氣的「辦學方式」,在沙北頭及周邊地區掀起了一場「種地革命」,成功激活村民們的創造偉力,實現村莊農業興、生態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故事。

這是繼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光明日報》頭版、《經濟日報》頭版及《中國經濟時報》等中央主流媒體深度解讀平度「莊戶學院」運行經驗後,中央級高端媒體再次大篇幅報導平度「莊戶學院」典型案例。

鄉村振興,一個村莊都不能少。未來,還需要更多「莊戶學院」般創新之舉點亮鄉村振興之路。

文稿詳情

平度「莊戶學院」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新華社信息濟南訊 既有十裡八村的種植高手和專家教授一起「現身說法」,又將十九大精神和農業政策「白話」講給群眾聽。平度市沙北頭村莊戶學院,改變單純請專家過來培訓的舊模式,讓種菜大戶走上講臺,將產業政策、生產技能用接地氣的方式講給農民聽,用增產增收的實際效果展現產業融合的發展優勢。 他們在覆蓋周邊村鎮的同時,還應邀在濱州、臨沂、菏澤開設起了「流動學堂」。一年多的時間,這個村辦莊戶學院已培訓2000多人次,500名新型職業農民持證上崗,帶動5 0多個貧困家庭實現脫貧致富。

「充了電的鄉親們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單我們沙北頭村蔬菜專業合作社去年銷售額就超8000萬元,全村又新建了5個葡萄盆景大棚,我們的生活更有奔頭啦!」沙北頭村黨支部書記、莊戶學院帶頭人王桂欣說。

1

轉觀念:爺爺輩的經驗種不好「新時代」的地

沙北頭村位於青島平度市仁兆鎮,這個只有130戶的小村莊種植蔬菜歷史較長,一直是靠天吃飯。不少村民辛辛苦苦一年下來,收入只有幾千元, 娶媳婦都困難。為了能讓鄉親們儘快富起來,2007年8月,王桂欣第一個立起了「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牌子。但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們大多觀望,即便上門挨家挨戶做工作也是搖頭回應。

「誰還不會種地?」「打我爺爺輩,我們就種菜,還用你教?」「他王桂欣想吞了我們的地」 ……面對村民的質疑,王桂欣沒有氣餒。一是先做黨員工作,發揮帶頭作用;二是直面挑戰,找反對意見最大的竇澤英比試一場。竇澤英家一直沿用祖輩傳下的法子,加上人勤地不懶,是村裡公認的種姜世家。「她自己種了十幾年,我一天也沒種過姜。但是到了收穫期,看完大姜過秤後,她和鄉親們都服氣了。」王桂欣說,自己靠著科學的管理和水肥控制,畝產高她幾千斤, 品相還好,不算人工成本,其他投入基本一致。

看著竇澤英給合作社豎起大拇指,看著「黨員示範田」 高產增收示範, 之前持觀望態度的其他村民開始動心,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模式逐步深入人心。在實現全村覆蓋的基礎上,2016年3月,王桂欣掛起了「莊戶學院」的牌子。在田間地頭、在村口樹蔭,王桂欣先是自己現身說法:洋蔥怎麼畝產超萬斤、怎麼與客商談價格、為啥日韓人喜歡買直徑8釐米以上的洋蔥……隨著聽眾的增多, 國家、省、市三級的專家也被邀請過來,講授內容涵蓋農業趨勢、補貼政策、酸鹼度平衡、土壤燻蒸等等。

「爺爺輩種地,是用一顆汗珠摔八瓣的辛勤換來的。只用這種投入,是種不好新時代的土地的。」 王桂欣說,辦起莊戶學院,目的就是倒出鄉親們腦子裡的因循守舊,樹立種地致富的信心,培養種地致富的素質與能力,重視科學技術和市場營銷的作用。讓農民認識到這些,不能靠PPT和一黑板的公式,要翻譯成土話,要現場講解。因此,莊戶學院除了定期請外來的專家教授講課,更多是從種植大戶、蔬菜購銷大戶等能人裡選拔出本土老師。

66歲的王財瑞就被推選為「洋蔥師傅」,他一畝地能種出22000斤洋蔥。「按照『洋蔥師傅』的種法,一畝地能多產5000多斤,誰還不跟著學!」王桂欣說。

2

學創新:就是要教大家怎麼把地「種出花兒來」

韓國、日本等國對沙北頭村的洋蔥訂單應接不暇,但當地的洋蔥收穫季主要在6月,其他時間供不上貨,咋辦?在莊戶學院土洋專家的參謀下,沙北頭村建立了「買中國、賣世界」的合作社模式,在雲南、四川、河南、甘肅等地建立了六大洋蔥種植基地,保證一年四季都有穩定供貨源,洋蔥出口到了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僅洋蔥一項,2017年就賣了12500噸,帶動農民增收2300多萬元。

在產業融合上,莊戶學院更有大招。走進沙北頭村的盆景葡萄大棚。大棚一側是一排排兩米多高的大盆景葡萄,虯枝盤旋,還沒有發芽;而在另一側,是上千盆的小盆景葡萄,一片片嫩葉綠意盎然,有的已經掛出紅紅綠綠的果實。

「經過嚴格控制溫度、溼度、光照等條件,培育出的葡萄可以根據不同時節上市, 既能觀賞也能品嘗。」 已經成為莊戶學院盆景葡萄栽培指導老師的竇澤英介紹說,大棚除了雙膜覆蓋,還有加熱加溼儀器輔助。「這700多盆大盆景早就預訂出去了,售價從八百多元到幾千元不等,今年5月交貨,客戶主要來自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簡單介紹後,竇澤英又回到人群之中,繼續講授葡萄盆景的栽培注意事項,穿梭在葡萄藤架和盆景中間,現場演示著各種操作細節。20多名鄉親亦步亦趨圍攏在她周圍,用手機錄著視頻,生怕漏聽了關鍵內容。

「按照莊戶學院教的種法,真是能在地裡『種出花兒來了』。俺們願意跟著學。」 正在學習葡萄管理、準備發展葡萄種植的村民王留濤說,以前大田種植一年一季,現在大棚生產一年兩季,還能發展葡萄盆景;以前一畝地收入1萬塊錢,現在幹得好能收入十幾萬元。

王桂欣帶著幾個種菜能手,一邊跟雲南的水果種植專家微信視頻,一邊在筆記本上認真的記著。「我們跟專家正在商議火龍果盆景、藍莓盆景的種植,不能有了葡萄盆景就能回去睡大覺去,莊戶學院創新、供給側改革的嘗試不能停。」 王桂欣說,外省市來莊戶學院學習葡萄管理的不下15撥了,剛送走了江蘇鹽城的,吉林長春的又得來。這也逼著自己向前走,不斷搞創新。「還是老樣子,我們幾個『先生』先學會、先實踐。等有了市場後,再將手藝手把手教給村裡鄉親。」

3

有奔頭:培養更多驕傲自豪的職業農民

一提到十九大和鄉村振興戰略,王桂欣頓時興奮起來,講起了政策的新變化:「產業興旺」代替了「生產發展」,突出了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寬裕」,標誌著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要有更大的提高…… 「『王院長』眼睛不行了,要是再年輕十歲,他肯定能學得更快、更好。」仁兆鎮宣傳統戰委員鍾傑笑著說。

對十九大精神的宣講和一號文件的學習,莊戶學院已經搞過好幾茬了。莊戶學院在盆景大棚中講授「再延長三十年」,用先進典型說說「融合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變化,凝聚起農民群眾投身農業發展的更大信心。

2017年,沙北頭村新建了5個葡萄盆景大棚;2018年春節還沒過完, 再建4個大棚的計劃已經敲定。沙北頭村正在籌劃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 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鄉村民宿。「那時候的沙北頭村村民, 就可以像小品裡演的一樣,喊出『當農民,我驕傲啊』。」王桂欣說。

調研發現,莊戶學院之所以贏得基層農民的歡迎,一是課程好,課程安排以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為導向,如「蔬菜高產高效種植」「土地燻蒸消毒」「大棚蔬菜管理」「套餐種植知識」等,解決的是農民的燃眉之急。 二是現身說法,不僅有名家大咖,更多的是誰種得好誰就上臺講。大姜師傅、芋頭師傅、洋蔥師傅等身邊的能人和蔬菜購銷大戶傳幫帶、一起創新。三是用高產、增收等可觸摸的實際獲得作為回報,有說服力、可複製性強。

「莊戶學院不僅能推動農民走上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道路,還成功實現鄉村振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力量同頻共振,把蘊藏在農民中的活力釋放出來。我們會積極扶持、一起創新機制,讓農民在新時代發展中擁有更大舞臺。」平度市委副書記、市長李虎成說。

(新華社分析師 董學清 李舜)

消息來源:市委宣傳部

公益廣告

相關焦點

  •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訪山東社會科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周其森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奇  「當前,國內發展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農民由於外出務工受阻,貧困務工家庭工資性收入減少。
  • 鄉村振興,如何激活內生動力? | 一線視角
    村子之所以「酒香不怕巷子深」,要歸功於全村村民,他們是自己村落的設計者,也是美麗鄉村的建設者。  葛家村的發展變化,在開始階段離不開外界的幫助。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叢志強和團隊在這裡開展了一場「藝術家駐村」試驗,嘗試解決鄉村的環境整治、振興發展等問題,激發村民內生動力。
  • 贛江兩岸春潮湧 —— 看吉水三管齊下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 胡曦煙雨三月,走進吉水縣,一處處盛得下鄉愁、攏得住人心的美麗鄉村串珠成鏈,一片片融合發展、高產高效的現代產業強村富民,一個個因地制宜、宜居宜商宜遊的特色小鎮展露新顏,景色旖旎的吉水正在以看得到的「吉水速度」刷新著「吉水名片」。
  • 辦好「莊戶學院」走出「土專家」、「田秀才」
    兩年前,平度市仁兆鎮沙北頭村黨支部書記王桂欣創辦「莊戶學院」以來,用莊戶人講莊戶課,突出蔬菜種植、土壤改良、蔬菜電子商務等特色產業實用技術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了一批「土專家」、「田秀才」,趟出了一條以培養本土人才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引領帶動全村居民走上產業升級、集體致富之路
  • 鄉村振興之路不簡單!青島沙北頭村用小洋蔥打開「大世界」
    齊魯網青島5月31日訊青島是山東省經濟的龍頭,在鄉村振興的工作上也毫不懈怠。5月20日,省委書記劉家義專程到青島的萊西市和平度市調研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情況。仁兆鎮沙北頭村就是平度市的調研地點。其實,沙北頭村是個只有130戶的小村莊,但是人少力量可不小,在發展農村產業上創造了多項第一。
  • 福建屏南龍潭村:文創-旅遊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2015年4月,屏南在漈下村建立文創試點,引進「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油畫教學項目;10月,在雙溪鎮建立文創人才基地「安泰藝術城」,以此為培養文創-旅遊人才為核心,激發鄉村減貧的內生動力。  舉措一,培育「文創-旅遊種子」。2017年5月,熙嶺鄉決定以龍潭村為文創基地,選送30多位村民作為「文創-旅遊種子」到雙溪安泰藝術城學習油畫與新媒體營銷。
  • 孟州市一招激活鄉村發展動力
    河南經濟報記者 楊紅波 通訊員 趙春營 謝建祥仲春時節,孟州市槐樹鄉源溝村的果樹基地內,桃花、梨花競相綻放,春的氣息撲面而來。3月20日,來自大定街道辦事處廟底村的果園承包人武登祥正帶領10多名村民為果樹拉枝、除草,為今年的豐收做足準備。
  • 激活古村動力,「能人」助推烏巖頭村鄉村振興!
    「能人」助推古村煥新顏,烏巖頭村打造鄉村振興鮮活樣本!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黃巖烏巖頭村,看「布袋教授」如何讓古村實現鄉村振興的?空間環境隨著古村落修復、重建進程的加快,烏巖頭村以全新的「姿態」,踏上鄉村振興的快車道。地道農旅地道君認為烏巖頭村的「三位一體」告訴我們,所有的鄉村規劃需要度身定做,要保持地方的內生動力,同時需要考慮當地的產業植入等問題,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來擬定規劃方案。
  • 讓居民成為建設主體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努力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成為西區新時代的新課題。建設美麗鄉村,居民是受益者,也是全方位參與者。西區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倡導所有居民參與建設美麗家園,強化廣大居民的主動參與和責任意識,形成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 【鄉村振興】佗城鎮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打造獨具風格的美麗宜居鄉村~
    走進佗城鎮勝利村,古色古香的青磚裝飾牆裝點著主村道,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的同時,也把佗城的厚重文化融入到鄉村振興,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鄉村振興工作,我們必須要配合,這是為我們老百姓好,為我們農民好的惠民事。」佗城鎮勝利村村民羅家根支持地說。
  • 陽江市陽東區委書記馮富基: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鄉村全面開展黨員「亮身份、作表率」活動馮富基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陽東區加快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大機遇。陽東區大力實施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並選拔出332名村黨組織書記儲備人才隊伍。
  • 尋找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來自日本的「社區營造」實踐
    「鄉村振興」成為十九大後政府的最重要的課題,2018年初中央直接把「鄉村振興」列為一號文發布。日本和臺灣的「社區營造」為我們提供了改變鄉村內生動力的良好樣本。
  • 扶餘:基層黨建激活內生動能
    扶餘:基層黨建激活內生動能 作者:張振才    編輯:李慧    來源:吉林日報    2020-12-21 08:45
  • 旅遊如何激活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文化振興我們國內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現代鄉村文化振興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兩個誤區。認為只要多搞文化活動就是文化振興了許多地方村鎮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建設鄉村大禮堂,搞文化下鄉活動,取得了一定效果。
  • 案例分析:鄉村旅遊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相對其他節慶活動,農業節慶有著鄉村文化做背景,具有濃厚的鄉土文化特色。以農業節慶為引領,鄉村旅遊產業的復興和民宿業態的興起,讓人們重溫了關於農耕生活的美好回憶。一方面,鄉村很美好,承載著遠方的田園夢想。另一方面,鄉村還不夠美好,有很多基礎設施需要完善,鄉村旅遊發展需要新的理念來引領,需要新的業態去激活。
  • 榆林子洲:"愛心超市"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助力鄉村振興
    「最近我們村上開展了『五家十星』表彰活動,村民兌換了不少生活需求物品,為了調動大夥的積極性,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我們根據需要又充實了一些。」正在「愛心超市」裡按照積分大小,相對應擺放物品的該村第一書記吳嘎樂呵呵地說到。
  • 「六治」協同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近年來,在博羅縣委政法委的指導下,該村積極探索以「政治」統領、「自治」基礎、「法治」保障、「德治」先導、「智治」支撐、「美治」提升為主要內容的「六治」基層治理模式,逐步凝聚起「六治」協同的基層治理合力,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黨建引領激活黨員幹部幹事熱情 組織力是農村治理的關鍵,組織力強,農村就能固本強基。
  • 雷山:群山之心「民宿+文學」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力
    同時,通過開展「貴州文學當代性」「雷山文學研討會」等多場文化學術活動,把活動開到田間地頭、鄉村學校,與當地的父老鄉親、在校師生共享文學帶來的魅力,吸引了數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詩人、作家、學者及文學愛好者等前來參與,為當地創作出一組組生動的文藝作品。「每年都會定期舉辦一些文學藝術季活動,邀請全國文化名家到雷山來,目的是為了把雷山好的一面宣傳出去。」
  • 黃茅嶺鄉:激活鄉村振興「動力源」
    在決戰脫貧攻堅中,黃茅嶺鄉積極創新實踐,探索形成了「組織引領、群眾議事、村規管事、黨員帶頭、駐村幫帶、志願服務」六步工作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黨建領航添動力一直以來,當地部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嚴重不足,「等靠要」思想嚴重。
  • 青島平度:南村鎮水上漂影劇院變身文明實踐主陣地
    魯網12月8日訊(記者 馬超群 通訊員 朱業虎)在平度市南村鎮駐地建設路中段,有一座40年歷史的長方體3層高文化大樓,上題「平度市南村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也是當地一大地標和網紅打卡地。  文化大樓坐南向北,坐擁水上,與一路之隔的南村鎮政府辦公樓遙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