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聖人孔子在回望自己一生的時候,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使用了不同的詞語來進行定位,於是後世人們就根據孔子的這句話,給不同的年齡段取了代稱,比如說三十歲被稱為而立之年,四十歲被稱為不惑之年,五十歲被稱為知天命之年。
但有意思的是,七十歲卻並不是「從心之年」,而是叫做古稀之年,所謂「古稀之年」與孔子的這段話沒有關係。而是出自於詩聖杜甫的一首詩《曲江二首》,其中的「人生七十古來稀」時常被人們提起,意思就是說能夠活到七十歲以上的人,從古至今都很稀少,寫這句詩的杜甫本人也只活到58歲。
杜甫在寫這首詩的時候,生活正處於逆境之中,而且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生活逆境,而且整個的大唐盛世都已經顯得風雨飄搖,我們知道杜甫詩歌的一大特點,就是他有著極為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儘管是在遊覽曲江的風景,算得上是旅遊散心,但是杜甫眼望著這一江春水,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那坎坷的人生,以及風雨飄搖中的大唐。
於是一種幻滅感油然而生,杜甫望著那滾滾奔流的江水寫下了「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句子,這裡面其實有著非常深重的悲哀,就是所有的生命最終都會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不管是個人的生命還是王朝的生命。杜甫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非常敏銳地感受到,不僅自己已經開始步入暮年,整個大唐王朝也已經開始步入暮年,雖然渴望能夠長壽,但是「人生七十古來稀」,是一種求而不得的深重無奈感。
而在「人生七十古來稀」之前的上半句,同樣也描述了詩人當時的日常生活,但是卻鮮為人知,那就是「酒債尋常行處有」,雖然到處都欠著酒債,但那都只是尋常小事,為什麼呢?因為「人生七十古來稀」,生命畢竟是有限的,不能夠推行自己的志向,那麼還有什麼需要在意的呢?體現出來的是自我放逐的頹然。
今天我們依然經常使用「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不過還知道「酒債尋常行處有」的年輕人應該不多了,同時「人生七十古來稀」也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醫療條件的進步,人們活過七十歲其實已經是一件相當常見的事情了。對此,你怎麼看呢?
「人生七十古來稀」常被提起,上半句卻鮮為人知,年輕人還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