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飲食文化,食不厭精

2020-12-20 瑞瑞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瑞瑞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陶器的產生

有傳說將陶器的產生聯繫到古帝王神農氏,神農氏和伏羲氏是繼燧人氏之後的兩位聖人。《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氏「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認為伏羲氏創立了漁業和畜牧業,這就使人們的食物種類拓展到捕撈的魚蝦和馴養的家畜。而神農氏則被認為是農業的開創者,他不僅遍嘗百草,還教人們播種五穀。

《通志三皇紀》中載:「炎帝神農氏起於烈山……民不粒食,未知耕稼,於是因天時,相地宜,始作耒耜,教民藝五穀。故稱之『神農』。」

《三皇本紀》節選

陶製炊具和容器的發展,也為發酵類食品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此後,釀酒制醢制醯(醋)等食物製作工藝也都隨之產生了。陶器的產生和陶烹的運用,是人類飲食史發展的一次質的進步,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意義深遠。列鼎而食制陶業在新石器時期發展了數千年,其製作工藝日趨完善,並為金屬鑄造業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青銅器產生

到了夏商時期,青銅器出現了。周朝時期青銅文化發展到鼎盛。與此同時,社會開始出現階級差異,人類發展步入奴隸社會。比起陶製食器,青銅食器堅固耐用,不易破損,而且造型美觀,做工精巧,既兼具石器和陶器的優點,也彌補了二者的不足,廣為權貴階層所使用。

西周時期青銅器

這一時期的青銅食器分工精細,種類眾多,包括了烹調器,如鼎、敦;切割器,如刀、俎;盛食器,如簋、盤;取食器,如箸、勺;盛酒器,如尊、卣;飲酒器,如爵、角;盛水器,如盆、缶等。其造型端莊,紋飾華美,可見當時青銅文明的發達。

雖然如此,由於青銅造價昂貴,得之不易,加之製作工藝複雜,在當時並沒有成為大眾百姓的生活器皿,陶器在人們的生活中依然盛行。而青銅器皿也僅為統治階級所專享,逐漸帶有了等級標誌,成為階級、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並由最初的食器發展為祭祀的禮器和傳國現存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銅器重器。

青銅食器

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鼎是最早出現的青銅食器之一,許慎在《說文解字》裡形容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早期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夏商時期出現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其形狀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

鼎最初被作為煮肉的食器,後來逐漸演變為祭祀專屬的。禮器,用以祭天祀祖,並作為貴族死後的隨葬品之一。 據先秦典籍記載,夏初時期,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各州牧向大禹貢金(即青銅)鑄鼎,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並將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珍異物鐫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將九鼎集中於夏朝都城。

司母戊大方鼎

禹鑄九鼎的傳說,使後來「九州」演繹成為國家和天子權力的象徵。鼎也因體積龐大、材質厚重、不易移動等特點,逐,漸演化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重器。作為統治階級專屬的青銅食器,其演化為禮制的體現,被用以「明尊卑,別上下」,承載了特殊的意義,這就是所謂的「藏禮於器」

《周禮》中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西周時期,人們的飲食習俗表現出了更多的禮儀和社會等級的差別。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傳》中有「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之說。這一按照禮制而定的列鼎制度,對不同地位等級的人所使用食器的數目,都有著明確的規定。

《周禮》節選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統治階級的生活開始窮奢極欲,飲食也由基本的溫飽過渡到追求食禮文明。這一時期,禮制日益成熟,除了食器,樂器也被作為禮器之一。上層階級貴族在飲宴的時候,常常要擊鐘奏樂,供食者享樂,並列鼎盛放珍饈百味,場面極為豪華鋪張。《呂氏春秋》為秦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編纂而成,其中有我國烹飪史上最早的理論文字。如《本味》篇,以「伊公說味」的故事,對飲食的選料、調味、火候等做了專門的論說,提出了著名的「三材五味」論,並列舉了當時的天下美食。這篇文字是對先秦時期的飲食烹飪經驗進行的首次文字總結。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馬醫,淺方,張裡擊鐘。」張衡的《西京賦》也有「擊鐘鼎食,連騎相過」之說。後來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間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呂氏春秋》節選

所謂的鐘鳴鼎食,作為封建食禮的標誌性場景,自周朝始,奠定了此後數千年我國上層社會的飲食文化基調。而作為封建禮制的發端,其內涵已經遠遠超越了飲食本身。先秦時期飲食文化的另一大進步,就是出現了有關烹飪、食禮的著作,其中有呂不韋編著的《呂氏春秋本味》《黃帝內經》,以及《論語》中孔子有關飲食的言論記錄等,這些著作首次將我國飲食文化。上升到了理論高度。

《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關於食養食療的論述,反映了我國古代樸素的飲食養生觀念。全書以探究人與天地自然萬物的關係為核心,總結了五味調和、養助益充、飲食有節、醫食同源等食養食療的理論,闡釋了我國古代飲食養生文化的內涵。其中,《素問》篇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萊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種食養模式,確立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健康飲食結構。作為儒家學說的代表,孔子的飲食觀自成體系,涉及飲食禮儀、烹飪技術、飲食原則等諸多方面。

參考資料《食文化》

相關焦點

  •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二、《詩經》中的春秋時期美食觀《詩經》是先秦時期的重要詩集,同時也是當時社會中的「百科全書」。《詩經》中包含了大量有關飲食文化的詩篇,從客觀角度上來講這些飲食詩歌,不僅真實地反映出了春秋時期,人們的飲食觀念和飲食文化,而且也體現出了飲食中的禮儀。
  • 先秦時期人們的烹飪方式
    但在先秦時期(即秦統一中國之前),人們的烹飪手法受制於食材、炊具、文化等因素影響,並沒有如今這樣繁盛,烹飪方式也只限於烘、烤、燒、膾、煎、蒸、煮等幾種,飲食特點相對於如今也較為單一。先秦時期大致可分為新石器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三個發展階段。
  • 從「雅食」與「雅聚」探尋現代飲食文化內涵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春秋時期,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講究,他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糧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過米麵的數量,酒可以隨便喝但不能喝醉。
  • 三國時期的民間百姓,都愛吃什麼食物?聊聊三國飲食文化那些事
    在這種前提下飲食與文化,就像一對孿生兄弟一樣相輔相成。簡而言之只要有人吃飯,飲食文化就永遠不會消失。三國時期的飲食文化探析「三國」是一個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歷史階段。因為在三國之前是東漢王朝,而在其消亡之後又被晉朝取代。很多歷史學家都喜歡將「三國」,與兩晉南北朝結合在一起。
  • 同出一脈,卻又形態各異,先秦時期與古希臘時期的禮俗有何差別?
    由此可見,無論是東方的先秦時期,還是西方歷史上的古希臘時代,禮俗對於他們的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東西。然而,不同的文化傳統、歷史環境總會孕育出別樣的禮儀習俗。中西禮俗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東西方文明的巨大差異,回溯歷史,對比禮俗之間的差異,會發現別樣的東西方文化魅力。那麼先秦時期與古希臘時代的禮俗究竟有哪些不同呢?讓我們乘風破浪,穿越古今,一探究竟。
  • 青銅永鑄:先秦時期飲食禮儀及所用器具
    先秦時期飲食禮儀及所用器具 青銅永鑄 青銅永鑄,男,漢族,山東淄博人氏此墓地一夫妻並穴墓中出土大量禮玉,填補了臨淄無葬玉習俗的空白,為研究戰漢時期臨淄地區玉器葬俗制度以及玉石流通途徑奠定了研發方向。本人還在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之餘,積極實踐各時期的青銅範鑄技術,為研究、積累先秦齊地各時期的青銅範鑄形式總結了資料。 中國向有「禮儀之幫」之譽,說到宴飲自然也離不開一個「禮」字。
  • 先秦文化,一個和漢文化截然不同的貴族文化
    要知道整個先秦時期最長的楚國就存在了892年,其中很多大大小小的習俗文化都和後來中原文明不同,在談論秦始皇的功績之前就想來看一下先秦文化的不同之處吧。先秦的通常是指秦一統六國之前,也就是夏商文化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期,在這個時期中國處於奴隸制社會轉向封建期間,同時政治上是貴族政治,和秦漢時期的士族政治也不一樣,這兩者的不同加上西周那會兒的禮樂文化就形成了先秦文化。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千年,正確的解讀是……
    很多人都聽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它被認為是孔子的飲食之道,備受後人推崇,後人是怎麼理解?二、食學家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解讀深入研究儒家文化和孔府飲食生活30餘年,現為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亞洲食學論壇主席的趙榮光教授在接受紀錄片《天下魯菜》採訪時卻說,我們都理解錯了這句話。
  • 先秦時期米易就已存在!不信看這裡
    他們在進行成昆鐵路峨眉至米易段擴能工程線路的考古發掘工作中,在安寧河西岸發現20餘處、綿延百餘公裡的罕見先秦時期聚落遺址。二是發現了四川境內除成都平原以外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先秦時期聚落遺址,可謂目前川西南最成體系、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三是初步建立起安寧河流域的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及譜系關係。四是為中國西南地區古代文化交流、南方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與傳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此次發現的3200餘件小件標本主要為墓葬隨葬品,另有大量標本出土於文化層和其他遺蹟。
  • 先秦時期的飯桌禮儀,充分印證了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
    飲食與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著緊密的聯繫,從治國施政到個人養生,都離不開飲食。《韓非子·解老》曰:「人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飲食本身似乎並無深奧的學問,飢求食,渴思飲,此為人類生存之基本需求,但作為文明時代的人來說,飲食的功能早己不單單用於果腹而己。
  • 廣州黃埔又現先秦文化遺蹟
    考古調查採取「拉網式」調查法,對所有可能埋藏古代遺存的區域進行徒步踏查,採集地表文化遺物,並儘可能地利用斷崖剖面觀察文化堆積、掌握更為準確的信息。在實地踏查中,在地塊內發現大量菱紋、夔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繩紋等紋飾的陶片,地塊內未發現不可移動文物。
  • 為什麼先秦時期,地處中原核心的宋國,卻成了地域黑的重災區
    像先秦時期,咱們的老祖先,把自己叫做華夏,何為華夏?唐朝孔穎達所作的《春秋左傳正義》解釋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可見祖先們還是比較自信的。而把四周的鄰居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都不是好詞。
  • 為什麼孔子說的成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如今被現代人解釋成在吃的方面要非常講究:米越精緻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其實,這是對孔子的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 北「腥牛羊」,南「鮮魚蟹」:漫談魏晉時期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文化交流與融合非常集中的一個時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這種戰爭一方面導致了大量原本居住在邊境之外的少數民族進入了中原,帶來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則導致了大量原本居住在北方地區的漢族居民開始向南進行遷徙。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發展歷程:各個朝代關於飲食文化的淺析
    引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每一個國度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與它的文明一同在歷史中發展精進,在中國古代就有一種流傳至今的說法——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們通過進食可以達到補充身體所需能量和營養物質的作用。
  • 廣東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經過2017年和2020年兩次對沙嶺遺址的考古發掘,全面揭露出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一處完整嶺南越人墓地,為研究廣州地區先秦時期南越族群的文化面貌、社會結構、歷史發展進程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 本次考古項目領隊,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張強祿介紹,越人墓有三個特徵。
  • 文化漫步|淺談先秦中國和古代希臘文明特點
    古希臘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成為近代西方文明的搖籃。這一切,都與古希臘獨特的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二、先秦中國的地理環境及影響 大約六千年前,中華文明形成於黃河中遊地區和長江流域。先秦中國地處歐亞大陸東部,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大約佔土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三。
  • 四川涼山發現先秦時期聚落遺址
    四川涼山發現先秦時期聚落遺址 (1/9) "← →"翻頁 > 12月18日,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報,在成昆鐵路擴能工程(涼山段)施工紅線內,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遺址和文物。
  • 唐錦瓊:先秦時期水晶製品初探
    內容提要:我國先秦時期水晶製品的發展以春秋晚期為界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現的水晶製品數量很少,分布極為零散;第二階段,春秋晚期水晶製品在北方地區開始大量出現,戰國時期已成為相對較多見的一類飾品。齊都臨淄地區是水晶製品使用的中心地帶。水晶製品以製作各類配飾為主。水晶的較晚使用可能與其物理特性及加工工藝相關。
  • 「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探訪傳習千年孔府菜的傳承與發展
    「孔府菜主要依據就是孔子的飲食觀,孔子可以說是我國古代重飲食,對飲食文化有獨到見解的一位名人。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這個問題上,孔子重視烹飪,把烹飪飲食這事當成文化,當成藝術,這是歷史第一人。」孔府菜研究會會長駱承烈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