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2020-12-21 輕葉說

春秋時期可以簡單解釋為東周前半期,因為繼西周之後的東周王朝。按照歷史學家的時間分類法,可以劃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被魯國史官編纂成一部《春秋》,而「春秋時期」也因此而誕生。

在長達294年的歷史歲月中,不僅鑄就了東周不朽的歷史功績,同時也孕育或積澱出了可以澤披後世的文化與信仰。或許很多人對東周或春秋時期的印象,僅停留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層面。事實上除卻戲劇性的一幕之外,春秋時期絕對是古代歷史發展中的重要階段。

春秋時期既有「百家爭鳴」的文化大爆發,也有此起彼伏的戰爭場面,可以說是一個各路風雲人物齊聚的大時代。在春秋時期的歷史大舞臺上,不僅可以看到諸子百家,因學術與思想不同而激烈辯論;也可以看到貴族或布衣,因才華橫溢而封候拜相。

筆者認為,春秋時期作為古代歷史中,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型時的關鍵過渡階段。不僅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巨大作用,而且也為後世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哲學思想、社會意識;以及行為規範與道德標準,做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貢獻。

人們在分析或評價一個歷史階段時,很容易因為從大處著手而忽略細節。筆者認為實際上每個時代的飲食文化,其實都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態。就像從茹毛飲血的歷史時期,逐漸向用火炙烤食物時代發展,就是一個具有飛躍性的歷史進步。

筆者認為,春秋時期的飲食文化,不僅體現在豐富多彩的食物上,而且也體現於飲食禮儀方面。當食物或餐飲體系開始與禮儀融為一體,人們在對待食物的時候,開始從填飽肚子向飲食文化進發時,其實就已經說明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進步。

春秋時期飲食文化與食俗禮儀

春秋時期是一個君子與小人並立,改革與戰爭共存的重要歷史階段。鐵器發明讓社會生產力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百家爭鳴」 讓文化與學術達到了巔峰。筆者認為這個充滿千變萬化的大時代,為古代歷史發展增添了一種亮色。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春秋時期,古代社會的發展走向就會撲朔迷離。很多被後世奉為經典的思想或學說,以及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走向,其實都與春秋時期息息相關。筆者認為如果將春秋時期,比作通向未來的跳板,那麼春秋時期的美食就是跳板上的鉚釘。

一、生產力發展促進下的飲食理念

1.鐵器時代到來,飲食文化趨於成熟

筆者認為,縱觀古代社會發展規律,可以得知每一次社會進步,以及人文理念更新,都與快速發展的生產力息息相關。根據歷史記載發現,鐵器的時代,應該是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時期。但是冶鐵以及使用鐵器的時間,卻是在公元前700多年的春秋時期。

為了紀念這一標誌性的重大突破,後世歷史學家又將春秋時期稱為「鐵器時代」。單從這個稱呼來看就足以證明,春秋時期的鐵器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新高度。尤其是鐵質農具和餐具問世之後,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社會農業和飲食文化發展。

2.生產力空前發達,飲食出現精緻化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空前發達的生產力,不僅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天然優勢,而且也為各路諸侯國爭雄稱霸,提供了十分必要的堅強後盾。最重要的是也為春秋時期的飲食文化發展,提供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途徑或渠道。

生產力提升的最直接表現,就是社會資源出現極大豐富。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春秋時期,不僅擁有了更多食物選擇和烹飪技巧。同時也從根源上改變了貴族和平民,在飲食理念和文化方面的態度和觀點。

在食品資源極大豐富的前提下,春秋時期的飲食文化,逐漸向更高層次的精緻化發展。雖然飲食精緻化和飲食禮儀,一般只停留在貴族或富人餐桌上。不但不可否認的是民間老百姓的飲食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3.貴族生活奢侈化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粗茶淡飯根本與飲食文化或理念不搭界。而春秋時期的王公貴族,才是當時飲食文化的引領者。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不均衡的現象,主要是因為處於社會上層的貴族。在擁有眾多特權的同時,社會財富以及實物資源也比較殷實。

筆者認為春秋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或者說飲食文化出現層次性提高,首先反映在了上社會上層貴族階級的餐桌上。因為只有擁有大量物質資源,以及比較高超的烹飪技藝,才有條件講究飲食文化,並且讓食物更加趨於精美和奢華。

筆者認為無論是奴隸制社會,還是陶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在飲食文化方面的發展,其實都離不開生產力的提升。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只有生產力得到提升,還能讓整個社會擁有更多的物質資源,這其實才是春秋時期,飲食文化或理念出現的基礎。

4.春秋時代老百姓飲食理念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黎明百姓,由於處於被壓迫和管制階級,所以他們擁有的社會資源比較有限。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百姓對飲食文化的理解。同時更殘酷的是,也限制了他們對飲食方面的要求。

所以春秋時期的老百姓餐桌上,根本看不到任何精美的食物,簡而言之就是都是家常便飯。「五穀」是他們日常飲食中的主角,肉類、水產、果蔬是副食。但並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餐餐有肉,也沒有現代人所說的餐後水果。

筆者認為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由於當時的老百姓根本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而且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粗茶淡飯,所以,即使在生產力空前發達的前提下,他們也根本無法理解或感受到飲食文化的魅力。

因為只有接受貴族教育的王公子弟,亦或是每天都錦衣玉食的貴族階層,才能對食物或者說飲食提出要求,正所謂只有見多識廣才能了解品味二字。而生活在當時社會底層的老百姓,最大的願望就是祈求風調雨順,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豐衣足食。

物質基礎才能決定上層建築,春秋時期的老百姓擁有的社會財富較少,所以他們並不是飲食文化的推動者,換一句話說只是飲食文化的被動接受者。當飲食文化和理念從宮牆中走出來時,才會讓逐漸富足的老百姓,感受到飲食文化的魅力。

二、《詩經》中的春秋時期美食觀

《詩經》是先秦時期的重要詩集,同時也是當時社會中的「百科全書」。《詩經》中包含了大量有關飲食文化的詩篇,從客觀角度上來講這些飲食詩歌,不僅真實地反映出了春秋時期,人們的飲食觀念和飲食文化,而且也體現出了飲食中的禮儀。

《小雅·鹿鳴》通過一百多字,將古人宴飲之樂表達得淋漓盡致。但是能夠舉辦或參加宴會的人,只能是周天子或一方諸侯。筆者認為《小雅·鹿鳴》中,所表達的飲食文化其實非常直白,就是先秦時期王公貴族的飲食理念。

《小雅·瓠葉》:「幡幡瓠葉,採之亨之。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燔、炙、炮」 是三種烹飪方法,將食物烹飪成美味食品之後,才「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筆者認為《小雅·瓠葉》,既表達出了先秦貴族的飲食特色,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人們對飲食文化的直觀理解。精緻、美味、豐富、回味無窮,就是當時貴族階層的飲食文化。但是這種飲食文化卻沒有得到推廣,這其實也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三、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態度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文學家、理論家等。一部《論語》不僅記述了孔子的言行,而且也表達出了孔子的儒家思想。筆者認為能夠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並且在西漢武帝時期被當做治國理念,就足以說明儒家思想的先進性。

1.孔子對飲食文化的理解

就是這樣一位人們眼中的聖人,其實在面對美食的時候,也有比較獨到的個人見解。《論語·鄉黨》中曾有:「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原意是在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更加嚴肅、謹慎,所用的食物也要比平常更加精細。

簡而言之就是肉要切成細絲,而食物也要精緻美觀入味,這其實就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涵義。筆者認為如果深挖這句話的意思,其實還有很多層深意有待考證。也就是說這句話並不是那麼簡單,實際上是孔子對春秋時期,飲食文化的一種啟迪和倡導。

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深意

實際上如果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背後的深意去分析和討論,可以發現這是孔子對祭祀食物的要求。「精」指的是「精者,善米也」,在祭祀的時候不能用粗米,而是應該使用打磨之後的精米,這樣才能體現出一片誠心和敬意。

筆者認為,從孔子對祭祀之食的要求中,完全可以了解到當時的飲食文化。因為除了祭祀之外,貴族們,日常飲食中也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其實就是春秋時期的飲食文化,以及被現代人誤解的「美食觀」。

如果按照孔子的飲食理念去分析,可以發現這種主張背後的涵義,其實是對飲食精緻、慎潔、衛生的呼籲。雖然這是春秋時期祭禮食規,但是卻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發展成為了廣大群眾的飲食理念或文化。

結 語

筆者認為春秋時期雖然尚屬於社會發展階段,但是在鐵製農具出現之後,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廣泛提升。直接影響就是農業生產更上一層樓,在「五穀」、「六畜」、蔬果,極大豐富的前提下飲食文化開始顯現。

雖然飲食文化和理念僅停留於上層社會,但是在孔子的倡導私學的理念影響下。我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也開始讀書,並且在漢朝時期開始進入社會上層。在這種前提的影響之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理念,開始自上而下的覆蓋了整個社會。

【參考文獻】

《春秋戰國時期飲食文化》

呂田《春秋戰國的飲食文化》

孫魏《從《詩經》看春秋時期飲食文化》

陳文華《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飲食文化》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孔子說的成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如今被現代人解釋成在吃的方面要非常講究:米越精緻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其實,這是對孔子的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 先秦時期飲食文化,食不厭精
    《呂氏春秋》為秦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編纂而成,其中有我國烹飪史上最早的理論文字。如《本味》篇,以「伊公說味」的故事,對飲食的選料、調味、火候等做了專門的論說,提出了著名的「三材五味」論,並列舉了當時的天下美食。這篇文字是對先秦時期的飲食烹飪經驗進行的首次文字總結。
  • 中國上最早的美食家:儒家創始人孔子,一位真正的超級吃貨
    春秋時期的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有著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老人家等諸多稱號。可是還有一個「家」的稱號,估計知道的人並不多,其實孔子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 專家提出慢食運動理念 提倡回歸傳統的飲食習慣
    所謂慢食動動,是號召反標準化、規格化生產的單調的快餐食品,提倡有個性、營養均衡的傳統美食。慢食主義者主張務求出品的食物優質健康,提倡吃純正的味道和時令的食材。  慢食運動的理念  慢食運動是一項號召人們反對經常食用按標準化、規格化生產的如漢堡等單調的快餐食品,提倡有個性、營養均衡的傳統美食。慢食運動協會的宗旨是:讓人們回歸到傳統的飲食習慣中。他們將那些被現代人遺忘的傳統佳餚的菜譜從民間收集起來,製作出色澤鮮美的菜式推廣,並鼓勵那些致力於推崇傳統食品的商家研發生產其產品。  慢食運動始於1986年。
  • 第二屆"孔子飲食文化節"舉行 專家為推廣魯菜支招
    第二屆"孔子飲食文化節"舉行 專家為推廣魯菜支招 2011-04-12 07:44:00    作者:宋燕茹   來源:山東新聞網   今天上午,第二屆國際孔子飲食文化高峰論壇暨中國國際孔子飲食文化精品魯菜展示會在濟南舉行在濟南珍珠泉賓館舉行。
  • 紀昌蘭:「戒奢從簡」 宋代飲食風氣與節儉觀念的提倡
    包括糧食、蔬果、肉類等在內的各種飲食物資相對豐富,加之隨著海外貿易往來的日益勃興,飲食文化交流漸趨頻繁,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飲食生活。這一時期人們在獲得物質滿足的同時也產生了奢侈浪費現象:日常飲食生活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成為常態,飲食製作過於求精求新,貪圖物質享受、耽於宴樂者十分普遍。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老話是有道理的,你認為呢?
    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向被奉為中國飲食文化之精髓,飲食文化之與孔子故裡,歷史淵源悠長可見一斑。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經歷了許多政治,生活紛擾,可是他仍活了73歲。應該說,孔子是長壽的,這與他晚年有一套養生術有關。 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 「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探訪傳習千年孔府菜的傳承與發展
    齊魯網濟寧6月13日訊孔府菜,是孔子的嫡系後裔,歷代「衍聖公」在接待皇帝,向皇帝、皇太后進貢、歡宴欽差大臣、達官貴戚和舉行喜宴、壽宴及日常生活的家宴中,由孔府歷代名廚精心創製,逐漸形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味的典型官府菜,是中國烹飪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魯菜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千年,正確的解讀是……
    很多人都聽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它被認為是孔子的飲食之道,備受後人推崇,後人是怎麼理解?二、食學家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解讀深入研究儒家文化和孔府飲食生活30餘年,現為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亞洲食學論壇主席的趙榮光教授在接受紀錄片《天下魯菜》採訪時卻說,我們都理解錯了這句話。
  • 從「雅食」與「雅聚」探尋現代飲食文化內涵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春秋時期,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講究,他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糧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過米麵的數量,酒可以隨便喝但不能喝醉。
  • 跟著《論語》學禮儀——健康飲食之禮
    【原文】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論語·鄉黨》 【譯文】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
  • 來自春秋的「吃醬控」:吃的不是醬,是貴族圈的禮儀和養生理念
    春秋時代的孔子,在吃醬方面說過一句名言:「不得其醬,不食。」大概意思就是說,如果吃飯時所準備的醬不符合食物搭配規矩,這頓飯寧可不吃。孔子的飲食觀念,是對西周時期「寓禮於食」的堅守和強調,也代表了當時上層社會的食禮規矩,其中有一條就叫做「獻孰食者操醬齊」,就是說,端上熟食後,也要一起獻上與之搭配的醬。在這樣的寓禮於飲食的社會環境中,吃飯不只是解決吃飽的問題,更隱含了禮法約束下的社會治理理念。
  • 孔子已開始談飲食之道: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孔子已開始談飲食之道: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早在孔老夫子那裡,已經開始談論飲食之道。早在孔老夫子那裡,已經開始談論飲食之道。他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理論。中國古代好美食的文人,蘇東坡先生算得重要一人。他曾寫過《菜羹賦》和《老饕賦》。以他名字冠名的杭州名菜東坡肉、四川的東坡肘子更為後人所廣知,比他的詩文更深得民心。蘇東坡還曾特意作詩介紹烹調經驗:「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陸遊,是一位不亞於蘇東坡的業餘烹飪大師。
  • 寒食節 漢族唯一以飲食風俗命名的節日 飲食上一定要注意這些
    清明節也有它對節日飲食的特殊要求。"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一個以飲食方式命名的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不可以燒火做飯,又被稱為「禁火節」。為什麼不能燒火做飯呢?這就要從春秋時期說起。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春秋時期國君成為某國公,公子指的是就是某國公的兒子。)為躲避禍事流亡到其他國家。
  • 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此字初文始見於春秋金文,形聲字,從言,吾聲,本義一般認為指談論。表示說的話、表達的言論、寫的文字時,作名詞用。《易·頤卦》:「君子以慎言語,節飮食」。又如《詩·大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語也可以作動詞用,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語作動詞時,也有告訴的意思,這時要讀第四聲。如《論語》:「居,吾語女。」
  • 《閒情偶寄》話飲食
    新冠肺炎疫情病毒的肆虐,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飲食結構,加強養生、提高免疫力成為當下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彙,養生和免疫力最重要的基礎自然是飲食,「民之質也,日用飲食」。
  •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一方文化養育一方人,齊魯飲食文化(三)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一方文化養育一方人,齊魯飲食文化(三)作為一個群體,魯商的足跡遍布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良好的口碑。魯商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下成長發展起來的。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產生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學說又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在齊魯文化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可謂影響深遠。山東飲食風俗,整體說來屬於北方類型,地近京津,受京津影響和影響京津都較深刻。
  • 客家飲食文化需要傳承節儉理念
    ■ 周雲水 飲食是文化的重要環節,可以反映一個族群的社會生活;飲食特性可以建構出族群認同,也可以呈現出族群特色;飲食也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作為了解族群社會生活的基本要素,是族群長期實踐而成的生活內涵。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烹調技術的改良、外來文化的影響及健康概念的推廣,客家飲食文化在歷史傳承與演變過程中漸成體系,而堅守節儉理念依然是其最核心的要素。
  • 道教飲食|道教除主張素食外,還提倡少食!
    道教在中國歷經千年,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也是屬於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部分。《黃帝內經》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道教認為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外界環境中地理、氣候的變化,勢必影響人體內的陰陽變化。要保持人體內的陰陽平衡,必須做到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
  • 飲食與男女
    孔子的《禮記》有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後人為此將「飲食男女」,統歸為「人性」之意。於是,錢鍾書在《圍城》中曾寫道:「年齡是個自然歷程裡不能超越的事實,就像飲食男女,像死亡。」然而把這個成語拆成「飲食」和「男女」兩個詞彙來看,那就是「生存」與「繁衍」。《孟子》中的告子曰:「食色性也」大意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與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