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春秋的「吃醬控」:吃的不是醬,是貴族圈的禮儀和養生理念

2020-12-16 七襄不章

春秋時代的孔子,在吃醬方面說過一句名言:「不得其醬,不食。」大概意思就是說,如果吃飯時所準備的醬不符合食物搭配規矩,這頓飯寧可不吃。

孔子的飲食觀念,是對西周時期「寓禮於食」的堅守和強調,也代表了當時上層社會的食禮規矩,其中有一條就叫做「獻孰食者操醬齊」,就是說,端上熟食後,也要一起獻上與之搭配的醬。

在這樣的寓禮於飲食的社會環境中,吃飯不只是解決吃飽的問題,更隱含了禮法約束下的社會治理理念。在周禮制度還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春秋時代,看似只是調味品的醬,其品類之多、規矩之多,依然代表著階層等級化程度和社會治理形態。在那個時代,看吃飯的人是什麼身份、主人和客人之間是什麼關係,從桌子上擺的是什麼醬就能看出端倪。

如果把古代之醬等同於今天的平民之鹹菜,可就低估了醬的品味

如果放到今天,說到醬,就想到了大蔥蘸醬;或者想到了用芥菜醃成的鹹菜,也就是困難時期平民的最常見飲食。而放到古代,醬的身份要高得多。

看看醬是在什麼情況下出場:

膳夫掌王饋,食醬百有二十甕。(《周禮》)

周天子吃飯的時候,後廚準備的醬類達到一百二十種!這就充分說明了醬在天子級別的貴族圈內的重要性。而且這一百二十種醬類中,肉醬佔了很大比例,按當時的飲食條件,平民是不可能經常吃到肉的,也就是說,能經常吃上品類繁多的醬,也只有貴族才有這樣的條件。

在主管飲食的官員的官員設置中,還有專門管理醬的崗位,叫做「醢人」、「醯人」。之所以叫「醢人」、「醯人」,是因為「醢」、「醯」可以算作多種醬的統稱。比如有記載的「醢」,就包括多汁的肉醬、蝸牛醬、蛤醬、大蛤醬、魚醬、兔肉醬等等。

以醢人為例,他的職責是「掌四豆之實」:醬是盛在一種叫做「豆」的食器中,在不同規格的飯局上,桌上擺的豆的數量、豆裡盛的醬的種類也不一樣,醢人就是負責安排不同飯桌上應該擺哪些醬;比如在「饋食禮」規格的飯桌上,就要擺上蝸牛醬、蛤肉醬、蟻卵醬、魚肉醬等八種醬。

因為醬而設專職官員,可見在貴族圈的飯局上,醬的特殊地位不言而喻。

再從醬的製作看,其食材之豐富、流程之複雜,也不是平民所能輕易做到的。單以最常見的肉醬舉例,看看是怎麼做出來的:先把肉曝曬至幹或風乾,再加工成肉末,加入米飯或谷粉、曲、鹽等,再用好酒醃漬,裝入容器中密封,過一百天才可以吃。這種製作方法做出來的醬,放到今天也可算得上是上檔次的食品,何況在春秋時期的平民生活狀態下,不是一般人家所能吃到的。

再隨便拿出幾樣比較講究的「套餐」,也能看出醬在飯桌上的高貴身份。比如說吃蝸牛醬,與此搭配的講究吃法,是配上菰米飯、雉雞羹;再比如,吃腶脩的時候,要配蟻卵醬,腶脩就是將肉脯進行捶打、又加以薑桂等調味品製成的食品;吃牛羊豬肉羹的時候,要配以兔肉醬;吃麋肉時,配以魚醬;等等。

與醬搭配的食物,可以說大多都是「硬菜」,由此也能看出,醬在飯桌上出現的時候,這種飯局一般都是比較上檔次的。

醬不是越多越好,關鍵還要符合吃飯人的各自身份

在嚴格遵守著食禮制度的時代,要看請客人和被請人的身份是高是低、主客的關係怎麼樣,最直觀的方法,就是看桌子上擺了多少種主食、菜餚、醬類,而其中的醬類,也成為直觀反映階層等級制度的標誌之一。

在春秋時代,各個諸侯國之間經常有相互聘問活動,如果別的諸侯國的大夫來到本國,國君在設宴招待的時候,上幾盤肉菜、上幾種醬,遵照周禮制度,都有著嚴謹的規定,如果上錯了,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外交摩擦。

如果來的是下大夫,就要上「十六豆」。這十六個豆中所盛的,就包括「醢」、「芥醬」等醬類;同時,這「十六豆」裡還包括與醬類所搭配的牛肉羹、羊肉羹、魚膾等肉類。這些豆分成四列,擺在宴會廳的西北方,並以西北為上。如果來的是上大夫,就要上「二十豆」,比下大夫要多四豆,分別是雉、兔、鶉等四種肉類。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上大夫「八豆」、下大夫「六豆」,與上面的「二十豆」、「十六豆」並不矛盾。「八豆」是指擺在堂上的正豆,而「二十豆」是把陳列在堂下的豆也都包括了。

從天子的祭祀活動,到宴請諸侯、大夫,擺放的醬之品類、用以盛裝醬類的豆的數量,在共同遵循延續的西周禮樂制度中,有著天下統一的標準,這種共同的禮儀認同感,也是維護周天子統治地位、維繫宗周血緣分封制的重要形式。

用以盛醬的豆的數量,不只是反映了對於貴族等級制度的維繫,還反映在對各類社會關係的價值認同感中。

比如反映在對婚姻關係的重視上,醬在婚姻儀式中也承擔了特殊意義。以「士」這一階層的婚禮為例,小兩口在結婚時的飯桌上,要上「醯醬二豆,菹醢四豆」,也就是六種醬類。

用六種醬,並不是簡單地取雙數的吉祥意義,其中還蘊含著合兩姓之好、推動家族繁衍生息的人類發展意義,以及人與自然陰陽和諧的生存觀念。就拿「菹」和「醢」來說,應是代表了自然的陰陽和男女雙方在生活中的協調:

以負責為天子管理醬類的「醢人」所管理的「七菹」為例,這「七菹」包括醃韭菜、醃蔓菁、醃蓴菜、醃葵菜、醃水芹菜、醃嫩筍、醃竹筍。

看到了沒,「菹」大多是由植物為食材的,而且有一部分是水生植物。將這種食材與陰陽聯繫,靜態的植物、水生的植物則代表了陰性,同時,在男女的社會生活分工中,採集這種植物食材的工作,主要由女性成員負責。

再看「醢」所需要的食材,包括牛、羊、豬、鹿、兔等,大部分為陸生動物,這種具備動態特點的食材,代表了陽性;同時,在社會分工中,打獵也是男性成員的職責。

由「菹醢」在婚禮流程中的出現,可以看出醬類已經成為體現當時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價值觀的重要代表物之一,已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深層含義,對鞏固和加強社會成員間的價值認同起到重要作用。

醬的多重身份,讓它成為百菜之「將」:不但是調味品,還有藥用養生作用,還能當高檔禮品

先說醬的第一個身份:必不可少的調味品,起到畫龍點睛的主導作用。那個年代的廚師,做菜習慣跟現在不一樣,不是像今天炒菜一樣,炒菜的過程中就隨時加入調料;西周、春秋時期的廚師,他們做出的菜餚,普遍都是口味偏淡的。比如用來祭祀的「大羹」,即便是已經做熟後,也不加任何調料,連鹽也不加。

打個比方,在做「八珍」這類貴族食品時,這些廚師也還是多習慣於製作過程中不加調料,而是在製作完成後,再用醬調味。比如在做「淳熬」這道菜時,「三日三夜毋絕火。而後調之以醯醢」,用三天三夜時間做熟後,最後才調上關鍵的醬類。正因為有了醬來調味,「八珍」才更加美味。

再比如吃「胾」這道菜時,規矩是「遠胾近醬」,為的是吃起醬來更方便;在《禮記》中也有著「膾炙處外,醯醬處內」的規矩,將醬入在離吃飯人較近的位置,同樣是為了吃起醬來更方便。由此也能看出醬在提升食物美味度方面的重要性。

對於醬與菜餚的嚴格搭配規矩,不只是孔子說到了「不得其醬,不食」,在 《管子·弟子職》中也提到了「置醬錯食,陳膳毋悖」,也是強調,在吃飯時要知道什麼菜配什麼醬的規矩,而且把醬放在什麼位置,這是不能違反的。

從文化角度看,在當時的「君子」看來,吃醬已經不只是涉及美味度的問題,而且還關係到身心素養問題。春秋時期的著名人物晏子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用醬來調和味道,使之不至於味道過淡、又不至於過重,這樣的菜餚,才能有助於滋養「君子」之素養,達到「平其心」的效果。貫穿其中的「和」的觀念,可謂後來儒家所倡導的中庸觀念的先導。

再說醬的又一個身份:有著食藥兩用的特殊養生作用,是深受古代養生專家推崇的飯桌常備「保健品」。從上面所舉的肉醬製作例子可以看出,古代的許多醬也是通過食材與酒、鹽等共同發酵製成的,在此過程中,會產生有利於促進人體消化功能的酶菌。用不同的醬搭配不同的菜餚,從促進健康的角度看,也應能更好地激發出不同醬中不同酶的增強營養吸收作用。

除了促進營養吸收,醬的更大藥用作用,還能解毒。特別是吃各種肉類時,之所以搭配各種醬,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為了緩解、消除肉類的腥羶臊等性味,消除食物中對人體不利的毒素。就像《禮記》中所說:「和用醯牛與羊魚之腥醯以柔之」,「醯」可以理解為以酸味為主的醬,用這種醬可以緩解肉類中的腥氣。

後來李時珍在談到孔子所言的「不得醬不食」時,則也從醬的解毒功能來解釋:「亦兼取其殺飲食百藥之毒也。」而且李時珍還進一步研究出醬的許多藥用作用:可以解一切魚、肉、菜蔬、蕈毒;可以治蛇、蟲、蜂、蠆等毒;可以治中暑、瘴氣、便秘等病。

由李時珍的醫學研究成果,再回過頭看延續著周禮制度的一菜一醬搭配規矩,比如吃魚片要配芥子醬,其實是蘊含著非常實用、又非常符合自然規律的養生觀念。

醬還有一個身份:因其蘊含的國家治理理念,使其有了「寓食物於禮物」的載體作用,成為貴族圈的特殊贈品

比如在體現天子敬老、養老的食禮中,天子為老人饋贈牲肉的時候,要「執醬以饋」,在如此高級的場合中,醬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物。天子在這裡把醬作為禮物,就是通過表達以父兄之禮奉養老人,來倡導諸侯要遵守孝悌之道,從而達到「周道四達,禮樂交通」的治國目標。

天子的這一舉動,竟然把醬的身份抬高到如此地位,這也能解釋為什麼貴族圈吃飯時,連醬的擺放位置也絲毫不能馬虎。

西漢賈誼在提到春秋時的「開學典禮」時,也說到了醬作為重要禮物:「國老」親手把醬送給學生,即「執醬而親饋之」。給學生送醬的深層含義,就是教育他們要「明有孝」,要時刻記得遵守孝悌之道。

把醬與教化人心聯繫起來,還是與醬能平和食物的厚烈之性本質作用有關。《呂氏春秋》中提到了健康的飲食觀:「凡食無強厚味」,「厚味」亦可理解為動人心性、引發多欲的性烈之味,以醬來平和「厚味」的飲食之道,亦可用於國家治理、社會秩序、個人修養中的身心平和之道。

從「醬」字的起源看,「醬」與「將」同源。「將」的甲骨文形狀,似捧舉著美食,侍奉病床上的人。因此其字形本身就帶有尊敬的含義。「將」的這一本義消失後,又有了「醬」字來表達這種含義。

在周禮制度下,飲食除了用以果腹之外,更成為禮樂文明的重要載體;同時,在重視禮樂文明的西周、春秋時期,受其烹飪技術、飲食習慣等因素影響,醬成為調和諸味、提高飲食美味度、促進健康安全的重要物質,正因其在這方面的不可替代地位,所以才有了類似於「八珍之主」等稱謂,代表著它在王室貴族飲食體系中有著主導各種食材的極高地位。

在依然特別注重「寓禮於飲食」的春秋時代,醬在飲食中發揮的特殊作用,被引申到治國理念中,並在貴族階層的政治生活中得以實踐,從而使醬具備了更多的文化意義。

相關焦點

  • 有人吃了一輩子的醬,卻不懂醬!還一直被「速成醬」忽悠!
    醬的發展歷程目前市面上的「醬」料很多,但是剛開始醬並非作為調料,而是作為一種重要的食品而誕生的。最早的醬叫做「醢」,是分別用各種肉料加入適當的古粉與酒輔助發酵合制而成的。肉醬屬於配菜,起源於王公貴族圈,當時尋常百姓既吃不上肉,也吃不上醬。只好用穀物類、植物類通過鹽潰的方法來做醬。
  • 魚子醬,吃的是魚子,嘗的是奢華
    這就是與鵝肝、松露並列「西方三大珍味」的魚子醬,來自水裡的奢華美食!在裏海,小鱘魚要經過5到7年的時間達到性成熟,然後會在每年的春秋兩季進行產卵,此時,接壤國俄羅斯和伊朗的漁民便會駕小船到湖裡捕捉剛要打算產卵的鱘魚。
  • 如何正確食用魚子醬?在高級餐廳你應該怎麼吃魚子醬
    魚子醬是奢侈品的同義詞,它既被珍視又被誤解,因為它太貴了,人們不想浪費它,但是他們也常常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提供或食用它。最好的魚子醬既不應該有魚腥味,也不應該太鹹,購買時,你需要尋找有光澤、紋理細密、堅固且未破碎的雞蛋小球。
  • 魚子醬為什麼那麼貴?頂級一公斤4萬歐,吃一口吃出滿滿貴族感
    皇室貴族的飲食,可都是高標準,那個時候但凡一些東西落上一個「貢品」專用,其身價可是節節攀升。便是發展到今天,只要歷史上有專供給皇帝食用,其價格就要比同類產品高出不少。在這一點上歐洲貴族也格外講究,在貴族階層的美食圈裡,松露、鵝肝、魚子醬被譽為三大頂級美食。這東西嘛,自然是有它的獨到之處,但更多的價值是凸顯在地位上。
  • 來自海洋的「黑色黃金」—魚子醬
    近些年來,魚子醬漸漸在國內流行,成為高檔餐廳的寵兒,今天我們就揭開它的神秘面紗,來聊聊這個美食中的「貴族」。這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後,熱衷模仿法國宮廷生活的俄羅斯貴族才驚奇的發現,他們拼命模仿的對象,最狂熱的頂級食物竟然是在自家產量很多,還並不被重視的鱘魚子醬。
  • 吃過那麼多次魚子醬,你都吃對了嗎?
    魚子醬由魚卵製成,魚卵本身並沒有什麼味道,但經過簡單加工之後,原本平凡的魚卵就變成了神奇的美味。魚子醬(Caviar)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曾是只有皇室和貴族才可以吃的美味,大文豪莎士比亞筆下上流社會的聚會少不了它,如今它依然被當作珍貴難得的美味出現在高檔餐廳、高級料理中。
  • 魚子醬放手背吃?求您可別作了|原創
    原本按照搭配,我應該來一杯法式香檳,或者俄羅斯的伏特加,既然什麼都沒有,就來一杯豪華白開水(還不是因為窮),方便漱口判斷區別。△手背吃法配白開水,是我最後的倔強/作者供圖第一口,來自手背上的魚子醬。魚子醬的色澤越淺、顆粒越大越昂貴/圖蟲也不是每種魚卵都配叫「魚子醬」,那種壽司常常吃到的紅鮭魚子就不是,真正意義上,只有「以鹽水醃製的鱘魚卵」,才配的上「魚子醬」的稱號。還不是有錢就能吃到,其實歸根到底,魚子醬吃的並不是味道,而是時間的沉澱與等待。不難理解。
  • 豆瓣醬、芝麻醬、咖喱醬,這樣我們常吃的醬是好是壞,你了解嗎?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我們經常吃到的那些醬,到底是好,是壞。香辣醬:香辣醬可以說是許多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東西。炒菜、拌麵,甚至只吃個饅頭和米飯也可以用它來下飯。真的是一醬在手,美味在口啊。不過我們在享受香辣醬帶給我們的美味之時,可能不會想到,其中的油脂和鹽都是非常高的,有高血壓或者高血脂的朋友一定要注意不要多吃。
  • 魚子醬是身份象徵 俄羅斯人醬不離口
    吃的就是一個「貴」字記得俄羅斯作家瓦倫拉莫夫曾開玩笑說:「如果哪個作者描寫貴族的飲食,而不提象徵身份的黑魚子醬,那他肯定不是個俄羅斯作家。」18世紀的時候,俄羅斯上層社會流行說法語,但推崇法國文化的貴族們驚訝地發現,原來伏爾加河流域產的魚子醬,竟然是法國人眼中炙手可熱的壯陽食品,從此魚子醬登堂入室,成為俄國貴族們餐桌上的新寵。據說,有一次邱吉爾率團訪問蘇聯,在快離開莫斯科時,代表團的官員們將身上所有的錢都買了魚子醬,只有邱吉爾礙於首相身份忍著沒買,史達林靠魚子醬賺足了面子。
  • 魚子醬,在舌尖上跳舞的海洋珍珠
    「我們看到還在說法語、吃黑海魚子醬、華舞笙歌不絕的上流貴族宴會,走入戰爭風雨馬上要席捲過來的廣大舊俄國農村土地。」得天獨厚的貴氣,令它成為用「國王的贖金」才能買來的和璧隋珠,也成為文豪託爾斯泰、巴爾扎克、屠格涅夫筆下不遺餘力描寫貴族華筵的寵兒。魚子醬最早被波斯貴族們所嬖倖,後輾轉至希臘的宴會,被人廣泛知悉則是源於俄國沙皇對其的情有獨鍾。
  • 再別說你喜歡吃芥末醬了!你吃的就不是真正的芥末醬!
    直到有一次我去壽司店,要了瓦沙比後,卻發現醬料袋上印的不是我最愛的「芥末醬」三個字,而是「山葵醬」。這山葵醬是什麼東西?和芥末又有什麼關係?沒錯,被國人叫做綠芥末、在日本料理中配壽司和生魚片的綠色瓦沙比(wasabi)其實是山葵醬!山葵作為日式調味的代表為全世界所知,甚至連艾澤拉斯大陸上的獸人族武器戰劍聖砍人的時候都會大喊一聲「WASABI!」日本的真·山葵並不是裝在牙膏管裡的那種綠色糊糊,而是需要現場研磨現場吃的。
  • 老媽自製的雞蛋醬,做法簡單營養美味,很適合冬季養生
    老媽自製的雞蛋醬,做法簡單營養美味,很適合冬季養生在我們家裡到了冬天,老媽會隔三差五的給我們做雞蛋醬,因為冬天雞蛋醬好存放,每次老媽都會給我們做一大碗,我們總是百吃不厭,一位老媽做的雞蛋醬,非常好吃,可以用來吃麵條,還可以吃米飯,裹饅頭都是不錯的選擇。
  • 必備海鮮醬,每頓必吃的下飯神器!
    上線短短6個月時間,日銷7000+瓶醬就被一掃而空,煮夫不禁感慨,不愧稱為辣醬界的新晉網紅啊!客戶復購率高達30%!食材就是王道!來自海洋當季最新鮮的海產品與營養豐富的配料,經過不斷改良與碰撞,創造隨時隨地都能吃到海鮮味道的辣醬。海鮮屬於白肉,脂肪含量較低,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同時有豐富的蛋白質,鈣、鐵、鋅含量高,是進補佳品。
  • 法國人:松露吃不起,俄國人:魚子醬吃不起,中國:豬肉吃不起
    :唯愛和美食不可辜負!白松露松露屬法國的黑松露和義大利的白松露最為名貴,其中在法國吃貨看來,松露是要比鵝肝更為難以吃到的,畢竟其價格非常之昂貴,不是你想吃就能捨得開銷的。魚子醬說到魚子醬,大傢伙肯定不陌生,但真正吃過的有多少呢?
  • 開眼界:這種世界上最珍貴的魚子醬,一罐21W人民幣,吃的都是錢
    人們每天的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所以吃也時人們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有的人說食物不分貴賤,但是小妖覺得還是有區分的,像一些白菜的價格就是比較便宜的,而像神戶牛肉一小塊的價格就是上萬塊,你說是不是有區別的呢?
  • 用眼睛吃的米其林三星—真正的貴族魚子醬
    來到俄羅斯看世界盃,一定要品嘗比黃金還珍貴的魚子醬。魚子醬歷來是俄羅斯食品中的精品,在一些美食商店才有,而且是論克賣的,在許多大飯店的宴會上,魚子醬放在專門的精巧的水晶玻璃盛器裡,晶瑩剔透。魚子醬的原料來源於深海中的鱘魚。可分為紅魚子醬和黑魚子醬兩種而黑魚子醬則是俄羅斯特有的昂貴美味。魚子醬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很高,且不含膽固醇,是一種養顏佳品。
  • 「魚子醬」正確吃法學一招,如何吃出魚子醬的美味?
    Caviar正確吃法學一招,如何吃出魚子醬的美味?以鱘魚卵製成的魚子醬(Caviar)與松露、鵝肝並列為三大珍味,其美味程度可想而知。然而,魚子醬究竟如何品嘗才恰當?想追求美味的話,千萬別小看這個問題!
  • 醬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古人有多依賴?一口氣搞懂醬的前世今生
    當然了,在古代時,很多地方都吃醬和做醬,而且都是根據當地特產做成的。司馬遷在《史記·七十列傳·西南夷列傳》中寫南越的人吃的是這種醬: 南越食蒙蜀枸醬。  這裡寫的應該是用枸杞做的醬。假如我們去看一些古詩詞就會發現,醬是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食物,這裡不能說成是調料,因為古代吃醬並不是當成調料吃的,純就是當成一種食物,或者是當成一種菜吃,簡直就是無醬不歡。我們要知道古代宋朝以前,炒菜都是很少的,那主要吃什麼菜?就是醃製或者是蒸煮,但這些方法做出來的菜都需要東西去調和,醬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樣。
  • 螞蟻蛋做的醬你敢吃嗎?醬的奇葩簡史
    《清異錄》中這樣描述醬:醬,八珍之主人也。八珍是指美食,就是說醬是美食的「統帥」,沒有醬,美食無味。醬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先秦時期,人們還不會炒菜,煮東西還用白水煮,食材味道就很單調,所以就切成小塊,蘸著醬吃,醬裡有鹽有酒,吃起來才好吃。
  •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最重要的是也為春秋時期的飲食文化發展,提供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途徑或渠道。生產力提升的最直接表現,就是社會資源出現極大豐富。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春秋時期,不僅擁有了更多食物選擇和烹飪技巧。同時也從根源上改變了貴族和平民,在飲食理念和文化方面的態度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