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丨國網: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 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12-24 中國電力新聞網

科技創新丨國網: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來源:國家電網 時間:2020-09-01 10:13

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讓一切創新活力充分激發

——國家電網公司科技創新工作綜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國家賴之以盛,企業賴之以強。

  多年來,國家電網人砥礪前行,接續奮鬥,勇攀世界電網科技高峰,在核心技術、創新體系、人才隊伍、技術標準等方面不斷尋求突破。依靠科技創新,我國特高壓輸電技術與裝備在世界上實現了中國引領,大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創造世界紀錄,新能源併網技術持續升級,基本實現了並得上、發得出、能消納……電力科技創新成果惠及人民生活,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動能。

  作為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國有重點骨幹企業,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電網創新發展之路。

  2020年,公司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網際網路企業戰略目標。面對新的發展形勢,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毛偉明在多個場合強調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性。卯足幹勁,揚起風帆,公司正向著能源電力科技前沿加速衝刺,為創新型國家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攻克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握在手中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國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國家電網公司堅持戰略引領,始終把創新擺在突出位置、作為第一動力,在特高壓輸電、大電網安全、新能源併網、智能電網、柔性直流輸電等多個領域取得眾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引領世界電網技術發展的科技創新成果,實現了世界輸電技術領域的「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

  8月29日,雄安新區首條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的特高壓通道——1000千伏張北—雄安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正式投運,將有效保障北京冬奧場館100%用上清潔電能,每年將為雄安新區輸送70億千瓦時以上的清潔電能。

1000千伏張北—雄安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建設。

  從特高壓研發大幕開啟以來,十餘載協同創新,公司已累計建成投運「十三交十一直」特高壓工程,特高壓交直流工程分別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我國不僅全面突破了特高壓技術,構建了完善的特高壓試驗和研究體系,還率先建立了完整的技術標準體系,自主研製成功了全套特高壓設備,實現了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再到中國引領的跨越發展。

  伴隨著網架更堅強、供電更可靠,中國電網安全運行水平也有了驚人的飛躍。公司首創了以電網特性認知、運行控制和故障防禦共同支撐的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三大技術體系,自主研發建成仿真能力最強、計算效率最高、模擬精度最準確的新一代仿真系統,構建了以《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導則》為基礎的標準體系,研發了「三道防線」關鍵技術,構建了國際領先的大電網安全防禦體系,我國電網成為世界上近20年來唯一沒有發生大停電事故的特大型電網。

  與輸電技術、大電網安全運行技術比肩同行,智能電網技術也走到了世界前列。江蘇電網的源網荷友好互動系統,實現了毫秒級用電負荷控制;張北柔性直流工程創12項世界第一;國家風光儲輸示範工程,實現了風、光、儲多組態、多功能、可調節的聯合優化運行,為大規模新能源發電接入電網提供了技術支撐。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新能源累計裝機容量突破4億千瓦,佔全球的34%,我國電網已經成為世界上新能源接入規模最大的電網。

  電網技術日新月異,標準化工作也快速推進,引領性、戰略性作用愈發凸顯。

  截至目前,公司主導制定國際標準82項,編制國家標準833項、行業標準1833項、企業標準2739項;積極推動特高壓、智能電網、大電網運行控制、新能源等領域的創新成果向國際標準轉化,建立了世界首套特高壓技術標準體系,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電壓成為國際標準電壓;電動汽車充換電標準體系與歐、美、日相關體系並列成為世界4大標準體系;在國際電工委員會發起成立7個技術委員會,主導制定IEC標準54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在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恢復經濟的過程中,5G、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融入醫療、交通、金融等各個領域,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堅強保障。一個事實更加清晰:科技創新是各個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面對新時代科技創新工作的新形勢,面對能源轉型對電網提出的新要求,國家電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

  3月,公司召開科技領導小組2020年第一次會議,確定了公司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的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為中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以實施「2020重大攻關計劃」為依託,加強科技頂層設計,優化科技戰略布局,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全面打通人才鏈、創新鏈、技術鏈、價值鏈、資金鍊,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創新力,全力助推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網際網路企業建設,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大國重器」作用。

  圍繞戰略目標,公司系統在攻克核心技術、改進體制機制、推進開放合作、培養一流人才等方面持續加大創新投入,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網際網路企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體制機制創新強勁發力,不斷優化科技工作格局,著力構建高效協同的科技創新體系

  欲流之遠,必浚其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2006年,公司被列為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科技創新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從不斷探索多種激勵制度,到為科研人員鬆綁減負……深化改革蹄疾步穩,科技體制改革釋放出的新動能和新活力迸發湧流,創新的基因融入國家電網發展全局。

  對標世界一流,公司著力構建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持續完善創新機制,建立從科技戰略、發展規劃、項目計劃、科研管理、新技術推廣、成果管理等全鏈條科技管理流程,全面提高創新體系效能。

  目前,公司已初步建成了以直屬科研產業單位、省級電力公司、基層創新力量為主體的三級創新體系,建立了功能完備的「國家級、國網公司級、各單位級」三級實驗研究體系,累計擁有19個國家級實驗室、91個公司級實驗室、400多個各單位(省市公司)級公司實驗室;建成了以「四基地兩中心」為核心的特高壓試驗研究體系。

  分工明確、優勢突出、業務協同,科研工作格局的不斷優化,為主業發展、科技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順應網際網路與傳統產業跨界融合的大趨勢,公司堅持「開門」創新,聯合社會各界力量,聚焦能源電力領域核心短板技術,開展協同攻關,逐步實現關鍵設備、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牢牢把握創新發展的主動權。

中國電科院科研人員在電磁兼容實驗室開展工作。

  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發揮效用——張北國家風光儲輸、舟山±200千伏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廈門±320千伏柔性直流輸電和江蘇500千伏統一潮流控制器示範工程等一批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的示範工程,直接促進和帶動了我國電網及電工裝備相關學科的發展和產業製造能力的升級。

  開放合作、共享資源實現新突破——公司開展跨領域、跨專業的大科學研究合作,構建多種形式的創新共同體,對外開放共享100個公司實驗室,發布實驗室共享平臺;與清華大學、西安交大、華中科大、華北電力大學聯合成立研究機構,共同開展能源網際網路重大技術攻關;組建了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美國研究院和歐洲研究院、國家電網葡萄牙研究中心,深化國際合作。

  2020年,公司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改進科研管理體制、科技評價機制、成果轉化機制,通過破除各種不合理束縛,全面打通人才鏈、創新鏈、技術鏈、價值鏈、資金鍊。科技創新的引擎全速發動。

  通過跨界創新,能源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新業態、新模式帶來了新活力。電力大數據在復工復產中發揮重要效用,為政府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公司發布「數字新基建」十大重點建設任務,與華為、阿里、騰訊、百度等41家合作夥伴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拓展數字業務領域,增添轉型動能;全力建設能源工業雲網平臺,助力電工裝備產業鏈數位化轉型,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創新體系活了,敢於創新、勇於創造的熱情在公司系統內升騰,孕育出科技創新的累累碩果。截至目前,公司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85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9項;累計擁有專利93427項,專利申請量和累計擁有量連續9年排名央企第一。

  加快創新人才培養,形成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人才梯隊,讓創新的活力充分迸發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歷史的發展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

  長期以來,公司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通過社會招聘、短期項目合作等方式,吸納高層次創新人才為公司科技創新服務。

  聚焦提升人才高度、拓展人才寬度,公司注重依託重大工程、重大科研攻關培養和鍛鍊人才,形成了以院士專家和科技領軍人才為核心、各級各類科技人才為骨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人才梯隊。

  目前,公司擁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45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5人、組建71支科技攻關團隊,圍繞公司及電網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開展重大攻關。

  2018年4月,公司成立科技諮詢委員會,院士專家聚焦各自的科研領域,通過決策諮詢、學術指導、承擔項目等方式,為公司解決重大創新問題、推動電網高質量發展和能源網際網路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

  「十三五」期間,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累計投入研究開發費426.35億元,較「十二五」增長23.1%,年均研究開發費85.27億元。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成歷史性交匯。面對新的形勢,推動公司戰略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公司強調,要進一步加大人才引進、培育、激勵力度,在培養一流人才上有新突破。

張黎明(右一)發揮「傳幫帶」作用,帶領青年員工成長成才。

  公司堅持以科技領域「放管服」為抓手,為科研人員鬆綁助力,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同時,公司加大激勵的力度,堅持精神與物質激勵並重,不斷探索崗位分紅、項目分紅、虛擬股權、限制性股權等多種激勵方式,全面激發創新創效的熱情。

  4月24日,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2020年第一批科技創新「舉手制」項目完成會評,共有936位青年員工主動「舉手」,申報創新項目179項。市區供電公司「90後」青年員工陳曉在收到團委發出的科技創新項目成員招募通知後,第一時間主動報名參加,揭榜申請參與「大學城綠色低碳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

  「科研項目緊扣市場需求」「按照業績考核兌現薪酬、按照項目的貢獻度發放分紅」……如今,多元化的激勵措施在公司系統大量湧現。南瑞集團有限公司依託股權激勵打出人才「聚引用留」組合拳,國電南瑞首批激勵對象中,科研人員佔比近50%;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有限公司將總工資按照崗位工資佔40%和績效工資佔60%進行分配,把績效工資與考核結果緊密關聯在一起,實施動態升降;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揭榜制,調動科技創新力量攻克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加快推進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和轉化。

  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也要依靠平臺的搭建。公司開展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帶動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建設近30個能源領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每年為2000餘家企業提供上百種技術服務;建成智慧車聯網平臺,服務200餘萬輛電動汽車出行,「智慧車聯網」項目榮獲國際愛迪生獎。在成果轉化方面,公司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舉措,搭建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平臺。

  創新浪潮湧,奮進正當時。公司已明確了到2025年基本建成、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網際網路企業的戰略安排。

  在更廣的領域、更深的層次、更大的範圍,創新的種子正在萌發,創新的動能正在凝聚。國家電網瞄準世界能源電力科技前沿和能源轉型重大需求,加快科技創新、搶佔變革先機,為我國贏得新一輪能源革命的全球競爭、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更大力量。

責任編輯:王萍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



相關焦點

  • 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 深化改革,讓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創新驅動引領發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是「技術經濟範式」的系統性變革,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資金鍊、人才鏈、政策鏈相互交織、支撐,改革必須全面部署、系統發力,才能取得成效。要堅持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加快健全國家創新及治理體系,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三種機制的關係,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 大眾銳評|支持「新個體」,讓就業創業創新的源泉充分湧流
    大眾銳評|支持「新個體」,讓就業創業創新的源泉充分湧流大眾日報記者 孫秀嶺2020-07-15 13:00:00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新個體經濟來了!今天,個體經濟已成為創業就業的重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等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個體經濟,「新」在「網際網路+」、數字經濟、大數據,「新」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進入新時代,我國數字經濟加快發展,助推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 讓科技創新的源泉充分湧流
    □本報記者徐佳倩彭溢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持續提升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在全省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從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科技園區承載能力,培養激勵科技人才等方面為創新驅動龍江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 解放思想 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
    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多虧省裡出臺了一系列援企惠企的好政策,幫我們減免了稅收,增加了融資渠道,保證了企業正常經營和就業穩定。」省人大代表、宜昌沁邑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謝蓉說,公司的訂單正逐步得到恢復,民宿旅遊也開始回暖,「省裡一系列利好政策,讓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我們也倍感珍惜,將竭盡全力做好產業發展,爭取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趕回來。」
  • 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 18位院士解讀習近平兩院院士大會講話
    中國工程院院士餘少華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提升創新體系的效能,著力改革創新科研經費的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評價制度,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體制當中解放出來。院士們聽到這裡時,都激動得鼓起掌來。
  • 謝國明: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對衝經濟下行壓力
    來源:國是直通車對衝經濟下行壓力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謝國明在25日舉行的國是論壇「能源中國」第二期上表示,要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
  • 讓一切要素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通俗點講,我們認為,要素市場化改革就是,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讓人口、技術、土地、資本、數據等生產要素充分公平自由地流動,讓農民工也能市民化,讓「外來人員」子女也能就地上學,讓寒門也能出貴子,讓人才能夠施展抱負,讓個人奮鬥能夠實現社會階層流動的中國夢,讓人地掛鈎供求平衡居者有其屋,人不再有三六九等,身份不再有體制內外之別——讓一切生產要素活力競相迸發,
  • 虞愛華:讓創新源泉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充分湧流
    我們牢記總書記囑託,堅持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目標,不斷推進國際科創新樞紐城市建設,加快推動原始創新能力轉換為源頭性創新成果。今年以來,「九章」量子計算、「嫦娥鋼」、「質子刀」、「託珠單抗」、「量子顯微鏡」相繼問世,智飛龍科馬新冠疫苗進入III期臨床試驗,離子醫學中心啟動試運營。對於抓科技創新,無論什麼措施,只要好用,我們就用好;無論多大投入,只要值得,我們就捨得。
  • 讓創新活力競相湧流
    本報評論員  胡錦濤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期間,深入企業、科研單位一線,考察企業轉變發展方式情況,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工作尤為關注。胡錦濤總書記明確要求,要發揮人才作用,加強科研攻關,加快成果轉化,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科學技術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最具革命性的因素。
  • 讓民意通過一切通暢渠道充分湧流
    (《新京報》10月10日)由此可見,中央高度重視79.7%的普通民眾對新醫改的良好期待,以及對能否避免部門利益主導改革的擔心,(《中國青年報》10月9日)及時開闢了有利於民意表達的新渠道。  這些年來,普通民眾對一些由少數官員和專家研究決策出臺的政策和措施,表示出或多或少的不理解甚至不滿意,產生了一定程度被剝奪感和牴觸情緒。
  • 【秦聲嘹亮】讓發展要素充分湧流
    當中歐班列(長安號)越跑越快,持續釋放獨具特色的「西」引力,我們看到,一個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陝西,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心態面對世界,讓各類發展要素在三秦大地充分湧流。「湧流」,這是一個充滿動感、蘊含張力的詞語。「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改變了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格局。
  •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創新才是生命源泉
    ■策劃:林波 統籌:駱智冕 執行:新快報記者 陳學東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我們要不斷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幫助民營經濟解決發展中的困難,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變壓力為動力,讓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 時評丨打造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
    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 聚勢而上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我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時」與「勢」總體有利,關鍵在於因時而動、聚勢而上。論「時」,全球範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世界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顛覆性技術創新層出不窮,以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廣泛融入社會生產各領域,新產業新業態競相湧現。誰抓住了這一時機,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上佔得先機,誰就能於變局中開創新局。
  •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安丘供電一創新成果在省企業管理創新經驗交流會上分享 來源: 時間:2020-12-14 14:17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李文博 鞠仕波 報導 12
  • 鼎一致遠入選湖南科技創新引領計劃
    鼎一致遠入選湖南科技創新引領計劃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12-10
  • 中國電力新聞網1~8月好新聞集錦 每月10篇_中國電力新聞網
    中國電力新聞網1月好新聞推出10篇精品  網站連結:http://www.cpnn.com.cn/ggtz/201504/t20150407_794253.html  1.習總點讚核電 電力改革再揚帆
  • 中國電力新聞網
    鴨溪電廠:眼睛向內挖潛力 巧幹實施創效益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時間:2020-10-15 16:25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夏繼承 報導  近日,鴨溪電廠歷時2個月完成取水改造項目
  • 電力行業充分利用雲、5G、人工智慧技術 持續創新構築智慧電網
    會議期間,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副總經理黃安子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深圳供電局(後簡稱:深圳局)與華為的合作,充分發揮了深圳局電力人才和華為技術優勢,特別是深圳局充分運用了電力專業領域知識,與電力業務場景緊密結合,並利用雲計算、5G和人工智慧技術,為創新成果在電力行業有效落地以及對外推廣奠定堅實的業務基礎。   人民網:深圳供電局國產化生態是如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