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小青菜咋賣?」「一塊五,早上剛進的,新鮮得冒水哩!」12月5日上午,鄭州馬李莊的「咱地裡」蔬菜超市裡,郭高林麻利地把顧客挑好的菜放到電子秤上。
很多人想不到,這個動作利索的小夥子是個畢業剛半年的大學生,店裡的員工全是他的同學。今年年底,第二家「咱地裡」蔬菜超市連鎖店就要開業了。郭高林說,他們想創立一個能夠在河南甚至全國打響的蔬菜品牌。
員工平均學歷最高的蔬菜店
12月5日上午11時,「咱地裡」蔬菜店裡顧客盈門。貨架上的蔬菜碼得整整齊齊,菜樣齊全,小黑板上的價格標得清清楚楚,也不比菜攤上的貴,店裡除了蔬菜,還有副食品、雜貨和冷鮮肉。「這五花肉是不是準備包餃子?直接絞成餡吧。」郭高林把顧客買的肉餡絞好,又小心地把盤沿上的一絲肉絲刮下來,放進顧客的塑膠袋裡。「我們店肯定是全鄭州員工平均學歷最高的蔬菜店。」郭高林開玩笑說,店裡的收銀員和雜工都是他的同學,最低學歷也是專科。「咱地裡」蔬菜自助店是河南教育學院2007級畢業生郭高林、姜茵、郭妍妍、王彥峰等人聯合開辦的,以郭高林的名義進行了工商註冊。今年8月22日開業以來,店裡每天的營業額已從幾百元增加到一千多元。為了實現利潤多元化,他們還加盟了雙匯集團,經營雙匯冷鮮肉。「這幾個學生娃開的店可實在,秤也足。」經常來買菜的申大媽說,聽說大學生開店賣菜,一開始大家只是看熱鬧。後來大家發現這兒的菜確實很乾淨,價格也實惠,回頭客自然就多了。
從業餘「練攤」到專職「賣菜」
「我上大二時就決心畢業後創業,給別人打工,不如自己當老闆!」郭高林說,他的創業之路是從大三練攤賣衣服開始的。
大三暑假,他發現牧專附近的都市村莊流動人口多,消費層次也不高,擺攤賣衣服、雜貨、小吃的很多。郭高林就從銀基進來服裝,和女朋友姜茵擺起了地攤。「擺攤的時候,我發現旁邊賣菜的生意挺好。我就琢磨為啥肉類已經有了品牌店,蔬菜還沒有打得響的品牌?」郭高林說,那時候他就有了開蔬菜超市的心思。「以品牌蔬菜為主,兼營五穀雜糧、冷鮮肉等,附帶一些副食。」經過一番市場調研,郭高林初步確定了品牌蔬菜超市的大致模式。他想和雙匯一樣,走品牌化經營、多元化發展的道路。
郭高林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同學,幾個人一拍即合。最終,大伙兒湊了5萬多元作為啟動資金。畢業後,很多同學還沒找到工作,郭高林和同伴們已經成了「老闆」。
8月22日,幾個大學生辦起的「咱地裡」蔬菜自助店開張了。
他們創業不是「三分鐘熱度」
「大學生賣菜?他們肯定吃不了這個苦!」郭高林說,起初,大家對他們質疑最多的,就是他們創業是不是「三分鐘熱度」。
郭高林說,他們已經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每天早上5時,他和王彥峰都要爬出熱被窩,頂著寒風,蹬三輪車到蔬菜批發市場進菜。「每一根菜葉都要精挑細選,每一毛錢都要和人家討價還價。」王彥峰說。
開業第一天,都不會用收款機;收過假錢,也丟過東西;別人吃飯的時候他們最忙,過了高峰期才能輪流吃飯。進入冬季,屋裡既沒暖氣又沒空調,因為要淨菜、剁肉,還未入冬,幾個人的手都凍了。「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郭高林說,阿里巴巴執行長馬雲的這句話很經典,他們一直都以此自勉。
想創立河南人自己的蔬菜品牌
「我們的第二家店已經選好址了,年前就準備開業。」郭高林說,第一家店已經過了「賠錢」的階段,實現了收支平衡,他們下一步準備擴展經營。
郭高林說,第一家店開在都市村莊裡,消費群的收入不高,菜販、地攤等低端競爭者較多,特色不夠鮮明。第二家店將設在收入水平較高的小區,經營將更具特色。
在店裡的廣告背景牌和商品標籤上,都有一個背著鋤頭的老漢的形象。郭高林說,這就是他們註冊的「咱地裡」商標。第二家店將採取產品統一包裝、售貨員統一著裝,店面也要進行統一風格的裝修。
「要想發展壯大,必須正規科學。」郭高林說,目前他們和小攤販沒什麼本質區別,但再往前走就可以體現出大學生的素質優勢。店裡現有的蔬菜都是從批發市場進的,將來他們準備實行產品「特許生產制」,蔬菜、五穀雜糧、調料、副食品等都將由固定廠家或農戶「特許生產」。
「我們想創立一個可以在河南甚至全國打響的蔬菜品牌!」郭高林說,河南是糧食和農產品生產大省,已經有了叫響全國的冷凍食品和肉類品牌,他希望河南的品牌蔬菜也能端上全國人民的餐桌。
大學生創業應該「低起點」
「大學生就業難,必然推動創業熱。」河南大學生創業網總經理嶽明途說,我省2008年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將超過33萬人,比今年增加4萬人,但崗位的數量卻沒有相應增多。就業壓力陡然增大,讓不少大學生動起了創業的心思。「大學生賣菜沒啥丟人的,大學生創業本來就應該從低起點做起。」嶽明途說,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投資小、回報快的小規模、低起點創業項目對大學生來說最合適。(趙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