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城一家店面內擺滿回收來的奢侈品。
文/圖 半島全媒體見習記者 吳思
隨著「雙十一」的開啟,人們購物需求「井噴」,而奢侈品牌歷來對這種促銷不感冒,喜歡維持「高冷」形象、折扣少之又少。相比較而言,二手奢侈品價格更親民、更接地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高性價比二手商品。今年,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聯合義大利奢侈品行業協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62%的奢侈品消費者表示考慮購買二手奢侈品,而25%的消費者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購買過二手奢侈品。
記者探訪發現,二手奢侈品市場在青島已經初具規模,而消費者對此的認知形成對立兩派。
>>>循環經濟
奢侈品商家已有行業規律
兩側貨架上碼放得整整齊齊的奢侈品手袋,有些套著透明保護袋,店中央是一個玻璃展示櫃,裡邊是奢侈品腕錶和珠寶,在一側小道還有鞋櫃與衣架,店內貨品安置得滿滿當當……這就是位於市南區海信廣場東側的一家奢侈品店,這裡擺放的都是回收來的奢侈品。
「我們目前會回收手袋、腕錶、珠寶首飾,也會接受衣服、鞋的寄賣。」據店面負責人楊女士介紹,隨著人們經濟能力提升,消費升級推動物品更新換代加快,奢侈品回收市場也在逐漸擴大:「無論什麼種類的奢侈品,我們都要先鑑定,保真然後談價格,談攏就當場轉帳,這就是我們回收的一個正常流程。」
楊女士告訴記者,回收奢侈品要結合磨損情況、品牌價值以及市場行情綜合定價,貨品必然會有貶值,不過保值率不同價格參差不齊。「九成新以上、沒什麼使用痕跡再加上品牌價值,最高能有原價4折。」楊女士透露,有顧客接受不了回收差價,但對於奢侈品行業來說,二手市值大幅縮水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記者注意到,店裡也有很多全新貨品,回收價格多是原價一半或是更低。「這種基本是別人送的,然後閒置,有的都沒有拆封,但是二手價格還是很低。」記者採訪發現,大部分顧客出手奢侈品都是急於變現,個別極富裕顧客因為家裡存貨太多選擇處理,最多情況是一個人需要處理近30件奢侈品。
楊女士向記者展示了一款PRADA品牌「殺手包」,顧客在專櫃2萬元入手,現在二手價只有2000元。「一是品牌保值率低,二是這款包屬於冷門款,因此會有這樣大的差價。而比較流行的『馬鞍包』『腋下包』則會出現加價,需求增加價格就會增加。」楊女士解釋道。
「二手出售價格會結合回收價和市場行情,隨時都會變化。」殷女士也是一家奢侈品店的店長,店鋪在萬象城開了有五年時間,主要業務是保養維修奢侈品,但也會回收和售賣二手奢侈品,主要在微信平臺進行。「目前手袋銷售佔比較高,以女性顧客為主,也有男士買來送人。男性顧客主要來買腕錶,表的話有因為稀少漲價的情況,但很少。」殷女士介紹道。
記者探訪發現,在海信廣場周邊還有數家二手奢侈品店,有四家都是今年剛開業的。「目前來店裡的顧客,外地遊客比較多,有的感興趣會加微信,我們回收的奢侈品會發朋友圈,有的人就直接微信裡購買。」店長程女士表示,因為店鋪在旅遊景點附近,所以會引流很多遊客,而南方遊客普遍消費更多。
>>>消費分級
奢侈品買家形成對立兩派
「很划算,有些款式是我想要的就會買,性價比高。」購買過二手奢侈品手袋的王女士說道。「我是覺得比較環保,可以循環利用。基本都會買二手閒置貨,有自己不用的也會轉賣。」二手奢侈品店熟客陳小姐如是說。
隨著國內二手市場規模的擴大,以鹹魚為代表的閒置交易平臺深入發展,認可二手奢侈品的人群也越來越多,市場流通性增大。23歲的網絡主播胡女士就是位二手奢侈品忠實買家,因為有奢侈品需求,她就選擇性價比高、交易便捷的二手奢侈品,最頻繁時買一件二手包用了一周後再轉賣,拿到錢款繼續購買二手貨品:「雖然要承擔差價,但是能用低價買到很多款式且保真的奢侈品,對於我來說真的很值。」
記者探訪發現,目前青島二手奢侈品店消費人群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想用低廉價格買到高質量奢侈品,青睞於高性價比,這類人群多是90後,還沒有特別充裕的資金;二是想淘到心儀中古款貨品,這一類群體是有奢侈品消費習慣,並有著自己的消費偏好,經濟條件相對富裕。
「我很喜歡逛中古店,以前青島沒有這種店的時候,我就去日本買,可以淘到很多復古款甚至是絕版款式。」40歲的楊女士表示:「我喜歡這種年代感,復古的感覺。有時候加價也要買。」楊女士生活條件富裕,對於二手奢侈品她更看重的是設計。像楊女士一樣,消費奢侈品的主流群體還是高淨值人群,即出生富裕家庭或有高收入群體,他們對奢侈品價值觀更認同,對品牌有一定了解,注重生活品質,追求設計藝術。當然,也不乏一些有錢有閒的年輕人,擁有長期的消費習慣。
記者在海信廣場隨機採訪幾位市民,他們多數身上至少有一件奢侈品。其中,27歲的蔣女士表示不會購買二手奢侈品:「日本的中古店更成熟,我就算買也會出國購買,國內的奢侈品二手店我很怕是假的。」採訪中,很多市民也提出了相同看法,對於青島的二手奢侈品店他們保持懷疑態度。
在市南區萬象城,記者採訪了兩位正在進行奢侈品保養的市民。開傳媒公司的劉先生經常購買奢侈品手袋、衣服、鞋履,他堅定表示不會購買二手奢侈品:「有錢為什麼不買新的」。目前是全職太太的張女士也持同樣態度:「有錢當然買新的,錢不夠就不買,我不會買別人用過的。」
一方面是對二手奢侈品高性價比的堅持,同時還有對青島二手奢侈品店的懷疑,一方面是對循環物品的牴觸,在採訪中很多人表示不會選擇二手奢侈品。
■觀察 二手真假無標準 銷售面窄難破圈
「經濟條件達到我會買奢侈品,但不考慮二手貨,萬一是假的呢,還是去專櫃買比較好。」沒有消費過奢侈品的王小姐如是說。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人對二手奢侈品都心存疑慮。首先,因為二手奢侈品店鋪的環境與貨品本身不匹配,並不是像專賣店一樣裝修考究,工作人員也都沒有精緻統一的裝扮,外界不免認為這種地方賣的是贗品。其次,國內線下二手奢侈品市場沒有管理規範,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有的無良商家把真貨回收後用假貨來代替進行出售,出於對這種暗箱操作的擔心,很多人也不會選擇二手奢侈品。
青島現有數年經營經驗的二手奢侈品店,都已經擁有默認的一套回收流程:先進行鑑定,然後進行清潔消毒再上架。但是否真的「保真」,目前沒有一個公開明確的標準,只是憑藉顧客的信任感。許多店家表示,如果顧客懷疑的話,可以選擇自費去鑑定。
橫向對比,目前各大社區分布的「黃金回收」店鋪,雖然店面不大、裝修簡單,但是久經不衰。究其原因,國家對於金價有明確公開的標準,價格透明、真假易辨,所以顧客交易時比較放心。而二手奢侈品則不同,是一種被賦予品牌價值的沒有公開標價的產品,價格浮動非常靈活,沒有規律可循。既然沒有參照物、沒有標準,消費者自然會產生疑慮。
日本作為二手奢侈品體系最成熟的國家,相關交易很早就成為其國民日常消費活動,街面上中古店隨處可見,並擁有政府認可和支持,二手品類的上市公司就有10家左右。和國內的回收要求不同,日本奢侈品回收不局限於新舊程度,而是注重品相,在日本的中古店閒逛,你可以買到很早就停產的限量奢侈品,即便破舊不堪、年代久遠,但是有很高收藏價值。
國內的二手奢侈品市場是實用主義,不僅設立九成新的門檻,而且對於全線奢侈品也不是全盤接受,比如衣服、鞋子基本不進行回收。「因為衣服和鞋子過時就很難賣出去,而且這種貨品對尺碼要求也比較嚴格,市場太小就不做了。」島城一家二手奢侈品店負責人如是說。
顯然,目前青島的二手奢侈品店都是單槍匹馬戰鬥,既沒有對他們統一管理,也沒有相關政策扶持,在本身營利渠道非常單一的情況下,他們就只能放棄實用價值不高的產品,但這樣也會形成一個發展閉環,無法真正擴大市場,吸引更多受眾群。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