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王道斌 通訊員 胡德海 丘秉春) 數年未露面的「龍舟說唱」揭開神秘面紗,說唱者手把「龍舟」,大唱太平盛事,「雞公欖」吹著嗩吶,掀起陣陣熱潮。昨日,黃埔區南海神廟成了民間表演「大舞臺」!
神廟現場:飄色舞獅吸引觀者眼球
昨日上午9時許,記者來到黃埔南海神廟,在神廟入口處早已擠滿了前來趕廟會的人群。10時許,首屆波羅廟民俗文化節開始,市文化局和黃埔區政府邀請組織了廣州地區最有代表性近300人的民間表演藝術隊伍,其中不但有老百姓耳熟能詳的飄色、舞獅、舞龍、舞鰲魚、舞麒麟,還有別具地方風味的舞鯉魚、舞牛、舞馬,更有重新整理、編排的龍舟說唱,雞公欖等,風格各異,讓觀者大飽了眼福、耳福。
記者在現場看到,本次民俗節首次全面展示和檢閱了廣州市民俗文化藝術主動適應時代變遷、審美要求變化,而得到了創新和發展。
沙灣飄色:2歲小女孩勇挑大梁
「沙灣飄色」是沙灣古鎮從明末清初流傳至今的民間藝術,已有200多年歷史,飄色的製作工藝世代相傳,被譽為南國民間藝術奇葩。記者看到,該組由遊龍戲鳳、水劍香梅、梅開二度等幾個隊組成,各有特色。
「梅開二度」中「飄」頗為引人注目,據了解,演「飄」的小女孩叫梁嘉欣,才2歲多。儘管凌空站立許久,小嘉欣卻是笑臉盈盈,還不時朝觀眾揮著小手。其老師告訴記者,當時就是看中小嘉欣膽大、不怕生,又喜歡跳舞,才特意挑選她做「飄」的。小嘉欣的表現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和稱讚。
不過,後來因為小嘉欣想小便,立得高高的她一度急得哭了起來,惹得旁人大笑。眾人只好把她弄下來,解急後才重新穿上行頭,成為藝術節有趣的一幕。
龍舟說唱:消失50多年後重煥光彩
由廣州市荔枝灣文化交流協會選送的龍舟說唱、雞公欖、講古仔組成的隊伍成為文化節上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龍舟說唱」由市群眾藝術館退休館員吳家耀負責,吳老說,「龍舟說唱」是舊時乞丐的一種乞討方式,走到別人家門口,唱幾段吉利、喜慶的,討得一點小錢。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它已消失了50多年了。
吳老告訴記者,以前「龍舟」是不能動的,他在新「龍舟」上裝了個機關,這樣龍舟上的槳便一動一動的,另外,以前寫的都是「恭喜發財」等吉祥話,現在改為「勤勞致富」、「力爭上遊」等,寓意好意頭。
吳老稱,已有設想將「龍舟說唱」進駐上下九,找幾個年輕的傳人,為廣大遊客說唱新廣州、新景象,目前有關事項正在商談中。
相關新聞
南海神廟由黃埔區接管
市文化局昨正式移交,區長接過古廟銅匙
南海神廟有1411年的歷史,昨日南海神廟正式由市文化局移交給黃埔區管理。
昨日上午11時,在與廣州市文化局局長陶誠籤署了移交接管協議後,黃埔區區長陳小鋼從陶誠手中接過了一把古色古香的銅匙。據介紹,此次移交,是廣州繼仁威廟、五仙觀、鄧氏宗祠、劉氏家廟、錦綸會館交由地方區政府管理後的又一次移交。移交後的南海神廟旁將著手修建一處廣州海事博物館,南海神廟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進入到一個健康發展的軌道。
陶誠表示,廣州將利用豐富的民俗文化藝術資源,固定時間,每年一屆,舉辦「廣州民俗文化藝術節」,從節慶活動做起,引導更多的市民、遊客認識內涵豐富的嶺南民俗文化藝術,並把「廣州民俗文化藝術節」打造成為廣州的重要文化旅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