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發表新書《沽酌集》:「讀書是抵抗孤獨的一種方式」

2020-12-24 新京報

嘉賓丨止庵、史航

整理丨吳俊燊

「讀書也是抵禦孤獨的一種方式,你可以去交一些跟自己不在一個時間,不在一個空間裡邊的朋友,那就是書的作者。」止庵說道,在他看來,平日生活中遇見的人只有極少數是有趣的,就會感到孤獨,所以才會讀書,和書的作者相遇,「莊子說,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一萬年以後遇見一個你懂的人,跟當時遇見是一樣。」

當我們談論閱讀時,我們應該討論些什麼?在這個圖書出版式微的時代,閱讀為何依然重要?作家、學者止庵新書《沽酌集》,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12月5日,新書發布會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舉行。止庵與老友史航進行了一場關於閱讀的對談,與到場讀者一起分享。

《沽酌集》,止庵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徑須沽取對君酌」

在《沽酌集》的原序中,止庵寫過這樣一段話,可以作為關於書名的解釋:「『沽』,買酒也; 『酌』,飲酒也。我取這個題目,好像做了酒鬼似的,其實不然。打個比方罷了。平生興趣甚少,菸酒茶均不沾,也不喜歡什麼運動,只買些書來讀;但我覺得就中意味,與沽酒自酌約略相近。若說不足與外人道未免誇張,總之是自得其樂。至於偶爾寫寫文章,到底還是餘緒,好比閒記酒帳而已。」

止庵給讀者籤書時寫道:「徑須沽取對君酌」,在史航看來,這句話就是一種「直播帶貨」,「對君酌,就是我對著你,我倒酒,不一定給你倒,可能就我自己喝,但是讓你看著我喝,你要覺得好,你買去。」

史航認為,一篇好的談論書的文章,並不是能夠引起讀者的滿足和欣慰,而是應該引起讀者的焦慮,「這篇文章談論的書怎麼我沒有讀過,或者說這篇文章指出的東西怎麼我沒有看到,於是就引起了焦慮,讓你匆匆下單,或者找出書來再讀一遍。」

在他看來,閱讀止庵的這本書是需要一定門檻的,止庵的文字面對的一定是已經有閱讀興趣能力並且有收穫和心得的人,他們閱讀這本書不是為了接收信息、獲取觀點,而是為了印證。「所以,這不是一個看了他這個書才想去讀第一本書或者人生第一次去買書、讀書,不能這樣。你得有閱讀有心得,甚至有成見,在面對止庵的心得與止庵的成見,倆人才能對得上話。」

與此同時,史航指出,《沽酌集》也不僅僅是一本談論書的書,談閱讀觀寫作觀的書,而且是一本自我剖析的標本。止庵從一本書開始,談論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最後把自己當做一個個圖表在文中呈現出來。「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他跟熟人、生人,跟半生不熟的人,跟貌熟假生的人,他是怎麼打交道的?通過他的評論其實都能看出來,這特別好玩。」

《沽酌集》並不是止庵的新書,而是他二十年前所出的書的新版。止庵在寫作時,始終有一個想法,他希望自己的書能夠有生命力,能夠「活得長一點」,既可以和當時的人們交流,也可以和十年、二十年之後的人交流。

史航也認為這本書並未過時,不是因為止庵有多厲害,而是同行襯託,是他讀到的那些書和他批判的一些書,包括編者、出版者犯的那些毛病今天還在犯,甚至變本加厲。他認為止庵就像是個平庸的老中醫,「這麼多年中國人生的病也就這些病,所以他搭著脈就永遠沒說錯。」

「讀書不是一個扶貧項目」

在止庵看來,讀書本身不是一件非幹不可的事,那麼為什麼要讀書呢?「說到底,讀書就是為了提高一點品味,增加一點知識和修養,讓這個人變得有意思,聊天的時候有個談資,大家也會認為這人是個好玩的人。」

止庵說:「非幹不可的事兒,我覺得可以糊弄,可幹可不幹的事,必須得認真幹。」所以讀書得有標準,選書也得有標準,不能泥沙俱下,要「勢利眼」——敢於瞧得起誰、瞧不起誰。止庵認為,讀書很像交友,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讀書也要讀比自己高明的書。

史航也認為,如果一本書中,作者表達的全是一些顯而易見的事物,全是極為明確的觀點,就不要讀這本書。他很喜歡在讀書的時候貼條,貼條就是在給書打分。如果書中的每一句話他都知道,肯定就不會貼條,當出現一句話、一個觀點,他不知道但是作者把它說出來的時候,他就會貼上去。

與此同時,史航指出他和止庵的不同之處,他並不看重作者,但是看重書的內容。史航說道,他閱讀止庵的《沽酌集》是為了節省生命,因為止庵為讀者提供了更加長遠的關於閱讀的路徑。這裡就有一個作者與讀者的信任關係,一個讓讀者信任的作者,對一本書隻言片語的評價,就可能讓讀者決定先去經過誰、後經過誰或者繞開誰。

史航說,這樣能夠讓他信任的作者非常少,在中學時代是汪曾祺,因為汪曾祺在一個序言裡邊給他介紹了兩個人,那兩個人就是後來他特別愛讀的西班牙的阿索林和中國的廢名。他也因為讀金庸小說的前言後記,關注到其中提及的另外一些作者,包括佛經,包括別的書的名字。「我覺得這算是我經過他節省了生命的人,止庵也是。」

「讀書是一種生理能力」

止庵前些日子發了一條微博,其中談到「讀書與其說是興趣愛好,不如說是一種能力。」在活動現場,止庵也對此作了進一步的探討。止庵觀察到周圍越來越多的人沒有時間閱讀,但是讀書本來就是擠出來的。他回憶自己年輕時候的閱讀,常常是在公共汽車上看的,在最擠的時候也舉到天花板上看他的《約翰·克利斯朵夫》。

止庵

讀書首先肯定是一種興趣愛好,但是,止庵認為,當他強調讀書是一種能力的時候,是在強調如何把這個興趣愛好落實到生活中。他同時也說,他不相信培養閱讀的能力和興趣可以成立,尤其是對於成年人。「我覺得只能說保持,原來你有你把它保持下來,這有可能。」

史航也指出,如今很多人在他的微博裡問他如何培養閱讀的荒謬現象。在他看來,閱讀這個樂趣怎麼能讓別人插手?「你只能等待造化之力。」

在他看來,讀書是一種神秘的生理需要,神秘的,但它又是生理需要。今年疫情期間,因為被動困在家中,史航經歷這輩子讀書最密集的時候。除了吃飯、喝水、睡覺、上廁所四件事之外,他沒有做任何別的事,就在長春的家裡讀書,讀了一百多本書。

12月4日,史航在機場買了本書,叫《我信仰閱讀》,是國外的一個出版社的創始人的回憶錄。史航說,看這本書有一種久違的感覺。「你發現這樣的生活像經歷戰爭一樣,是那麼生動,或像個諜戰之父,還是很好看,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過癮。」

在閱讀《沽酌集》的過程中,史航也認為,有許多的點覺得很有意思,比如它提醒要警惕「真誠」這個詞,或者它提醒要警惕「我們」這個詞,它可能有時提醒閱讀是從什麼地方開始,再從哪出發,或者說什麼樣的書金貴,什麼樣的書不金貴,或者如果在書中他是這麼說的,再對照那個事確認他說的有問題,他自己就打自己臉了。「你也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一個推理小說集,推理短片,各種命案,一本書就是一個命案,有的是無頭案,有的是幾個連環案,我覺得這些是有趣的」。

整理丨吳俊燊

編輯|李永博

校對|吳興發

相關焦點

  • 止庵《沽酌集》:一本「讀書的書」
    止庵談到,在寫《沽酌集》的一段時間就很放鬆:「我看了好些稀奇古怪的、平常不怎麼看的書,一些講各種各樣的英國點心、法國點心的,還有服裝、靴子、箱包、帽子之類,以及家居,等等。《沽酌集》在二十年前就曾出版過,此次雖然是增訂版,但其中的很多討論仍很應景,如止庵在一篇文章中寫:「從前鬧非典,加繆那本已經譯介過來多年的《鼠疫》一時成了熱門書。大概這是我們一以貫之的讀書態度罷,尚未脫出某篇曾經鼎鼎有名的文章裡所說的:要帶著問題學,活學活用,學用結合,急用先學,立竿見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 止庵:「沽酒自酌」說讀書
    《沽酌集》收錄止庵先生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或是書人書事,或是借題發揮,舒展自然中見性情,內斂平淡中見積澱。  「沽」,買酒也;「酌」,飲酒也。
  • 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讀別處讀不到的止庵
    讀書,尤其是讀喜歡的書,讀完好像必須得寫些什麼,方才算讀過了。關於讀書與寫作,止庵有一本《沽酌集》,成書於作者不惑之年,距今已經有二十年了。書中所收文章大多與書有關,或是書人書事,或是書評隨想,讀書為主,兼談寫作等。雖是舊文,讀來仍覺新鮮,雖一家之言,卻很有一番意趣。
  • 止庵《沽酌集》:自斟獨酌,品書論道
    1、只做過讀書一件事的止庵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多麼豪氣的一句話,讓人不由得想起了一卷書,一壺酒,立志仗劍走天涯的書生形象。但等見到止庵老師照片之後,卻發現形象上有很大的偏差。止庵老師非常有學者範,儒雅,沉靜,一雙眼睛仿佛能看透世間的一切。
  • 廣西師大社11月新書書訊丨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
    原創 新書書訊 廣西師大出版社 收錄於話題#廣西師大出版社32#廣西師大社新書書訊4#新書書訊6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一月一度新書書訊又來啦本月依舊沿襲傳統《沽酌集》著者:止庵《沽酌集》收錄止庵文章五十四篇,大多與書有關,或是書人書事,或是書評隨想。書中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沽酌集》出新版 止庵:讀閒書之道,首先在於挑選
    作家、學者止庵的《沽酌集》,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新書發布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舉行。作者止庵與嘉賓——編劇史航,以「閱讀使我真正成為我」為主題,與到場讀者進行了分享。」止庵:讀書不是一個扶貧項目作為一對嗜書、寫書、編書、講書的老友,止庵和史航首先分別從作者和讀者的角度,來談《沽酌集》。「總的來說它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
  • 止庵:讀書之道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世界讀書日|春暖花開讀新書 「世界讀書日」特別活動開啟
    4月23日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特殊時期,居家抗疫成了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閱讀的力量也更為明顯。澎湃新聞記者精選了部分世界讀書日的活動,希望給讀者帶來更多的閱讀陪伴。閱讀的力量「4·23世界讀書日」2020特別活動春暖花開讀新書,雲上書店雲首發。4月23日下午2:30,朵雲書院上海中心旗艦店將舉行「4·23世界讀書日」2020特別活動。
  • 讀書和旅行,是一種生活方式
    著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沒有讀過這本書,也沒有認真去想過讀書和旅行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只是覺得造物主賦予人類明亮的雙眼,一定是用來去看見更廣闊的世界,而不是偏安一隅,只望著屬於自己的一小塊兒天空。看見更廣闊的世界,有兩種方式,其一是讀書,其二則是旅行。
  • 世界最大旅行指南出版商"孤獨星球"發布新書 著力開拓中國市場(組圖)
    原標題:世界最大旅行指南出版商"孤獨星球"發布新書 著力開拓中國市場(組圖)   「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新書發布會上的雲南民族音樂表演(攝影 張優優)  原標題:世界最大的旅行指南出版商「孤獨星球」發布新書 著力開拓中國市場  國際在線報導
  • 讀書筆記:《孤獨的力量:內心才是一切的答案》
    本書就像是一盞明燈,一個引路人,它告訴我們並不孤單,有多少人和我們在孤獨中共同前行。孤獨是一種精神狀態,它引導人向內探尋自我,向外透過事件看到本質。越是看得清,就越會存寬容之心,導致精神孤獨更突出,所謂曲高和寡,這樣一來又會導致孤獨者與世俗世界背道而馳,形成事實上的孤獨,達到身心合一的高度孤獨。
  • 打開唐詩之門,遇見詩仙李白之《山中與幽人對酌》
    《山中與幽人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詩仙李白又被世人尊為「酒仙」,高興時「且樂身前一杯酒」,痛苦時「舉杯消愁愁更愁」,有錢時「十千五千旋沽酒」,沒錢時「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這首《山中與幽人對酌》便是他寫酒的一篇名作。李白的酒詩多興會淋漓之作,本詩開頭就是酣飲的情景。
  • 讀書月這場最大的「閱讀市集」你來嗎?
    11 月 20 日下午,今年深圳讀書月最大的"閱讀市集"將正式開啟——"『書』是生活"閱讀生活節暨 2020 "書香福田"第七屆廣場換書大會將在深圳華強北華強廣場開幕,以舊書免費換新書、聆聽名家分享會、遇見最美閱讀場景、親歷特色工作坊 …… 連續 3 天,好玩、有趣、有料的閱讀狂歡,為市民讀者帶來一場"不一樣的閱讀生活體驗"。
  • 讀書是一種什麼樣的愛好
    「讀書人」曾是一種社會身份,指接受過傳統教育的人,老百姓將他們稱為「上過學堂的」或「喝過墨水的」。在人們普遍不識字的農業時代,讀書與否本身就是地位的重要標誌。如今初等教育已經普及,專業化分工細緻,讀書逐漸演變為一種業餘愛好。那麼,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愛好?紙上得來終覺淺?
  • 新書預告:桐廬處處有詩意,《桐廬古詩詞大集》即將首發
    新書預告:桐廬處處有詩意,由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桐廬古詩詞大集》即將首發。桐廬處處有詩意。近日,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出版、桐廬作家王樟松主編的《桐廬古詩詞大集》,即將在美麗的桐廬舉行首發儀式。始建於三國吳黃武四年(225)的桐廬縣,地處富春江中遊。
  • 《百年孤獨》中最經典的一句話,不足10個字,卻道盡人生孤獨
    人們以各種方式與孤獨對抗,但最終都死於孤獨初次讀《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字:亂。錯的原因不是因為人名的錯綜複雜,而是給人的一種震撼。紐約時報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紀》之後,首部值得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馬爾克斯構建了一個宏大的時空,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神奇的世界,描述了一種絕世的孤獨。
  • 世界讀書日|蔣勳《孤獨六講》:現代人還有孤獨的詩性美嗎
    #世界讀書日好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大膽發出自己的聲音,用一種隱晦的方式。壞的是,我們不在有孤獨了,我們即使發出聲音,也是躲在人後,隱藏在芸芸眾生中,那種革命者的悲壯,革命者的孤獨,革命者的詩性美消失了。我們成了遊擊隊員,這裡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躲起來。每個人都可以革命了,而每個人也都失去了革命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了。
  • 王紹培新書《書遊記》首發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孟迷)「每年11月,正是深圳讀書月期間,但真正能夠沉潛下來用心讀書的人到底有多少,我其實是不無疑問的。」日前,深圳書評人王紹培在其新書《書遊記》的發布會上這樣說。2009年10月,王紹培發起「後院讀書會」,倡導民間閱讀,倡導閱讀哲學,帶動身邊的朋友一起經常讀書並隨時交流讀書心得,經過7年多的堅持,打造了一個「可攜式的文化共同體」。 「閱讀無疑是個人的事,無疑是孤獨的事。但是,交流思想觀念則不一樣,它需要人與人見面,一起感受文字帶給我們的精神共振。」王紹培說。
  • 深圳讀書月進入「書展時間」,20萬種新書精品以饗讀者!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聶燦/文 韓墨/圖「人生風景何處尋,雲在青天書在手……」伴隨著男高音歌唱家王宏偉深情演繹的深圳讀書月主題曲《雲在青天書在手》,第二十一屆深圳讀書月總結分享會暨第二屆深圳書展開幕式27日晚在深圳中心書城舉行
  • 雅集,古代文人的別樣聚會
    相比金谷園雅集和蘭亭雅集,宋代的雅集活動呈現出了更加多元和鬆散的特徵,一次雅集可以包含多項活動,揮毫題字者有之,撫琴撥阮者有之,打坐參禪者亦有之,而人人皆可自得其樂,大可以一種流動的方式參與到各類不同類型的雅集活動中去。在宋代興盛蓬勃的文化氛圍中,雅集顯然已經成為了廣泛意義上的藝文活動的集中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