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有「中國藥鄉」之稱的成都大邑斜源鎮 數萬畝藥林從山的這頭蔓延那頭
封面新聞記者 李媛莉 攝影報導
清明過後,山林徹底甦醒。成都向西的岷山山脈一處,黃柏、厚樸、山慈菇、白芨吐露芳華,繁花點點浸潤蔥蔥茂林。
地處大邑縣斜源鎮太平社區,當地人管這個山頭叫仰天窩,與之相望的對面山頭有座藥師巖石窟,始建於晚唐開成二年,至今仍供奉著藥師佛。
千百年來,「藥」的傳承一直在這片土地延續,從綿亙數萬畝山脈的藥林,到如今的天府道源中藥材產業園。
引進公司
「30歲」的高山藥林終於通公路
張學文沿著棧道穿行林間,認真打量每寸樹林,細數花朵數量,試圖把一點一滴的生長變化都揣進腦子裡。
「面前這片厚樸栽了30年,沒動過。」張學文的目光停留在一棵厚樸樹尖,一朵宛如燈盞的白花正迎著陽光肆意伸展,他捨不得挪開視線。這個在仰天窩當了28年藥農的耄耋老人,不禁有些感慨,他身處的地方,也像眼前的厚樸樹那樣,老樹裡正不斷開出新花。
上世紀七十年代,大邑縣斜源鎮啟動了墾山種藥的浩大工程,村民全員上山,經過「砍三年,栽三年」,齊力把連亙的山脈變成了藥林,黃柏、厚樸、杜仲和黃連從這山長到了那山,足足4萬多畝。公開資料顯示,斜源鎮的藥林是全國單點規模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地。
受各種因素影響,斜源鎮中藥材種植基地的發展遇到了不少坎。1998年,基地賣過200多噸各類藥材,平均每噸藥材的價格是4萬多元,收入900多萬元;兩年後,藥材價格暴漲,按照2000年的價格計算,那些藥材可以賣五六千萬。「虧大了。」念及此,張學文至今也嘆氣。
曾讓他嘆氣的還有進出藥林的道路。仰天窩海拔1400米左右,過去上下山只能走路,「賣藥材時,靠工人一筐一筐背下山。」
2011年,《成都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實施方案要點(2011-2015)》、《大邑縣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11-2017)》相繼出臺,兩份文件均著重筆墨寫了要鼓勵中藥種植基地的建設。同年,仰天窩藥場迎來四川龍山生態中藥源有限公司。
「我們與政府和村民『約法三章』,第一就是必須把路修好。」四川龍山生態中藥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當地政府和公司共同出資,修好了上山的水泥路,不僅買藥的人能直接開車到藥林,還吸引了不少自駕遊的客人到此觀光。
路,是斜源鎮的藥農們夢想開始的地方。
江源村幅員面積27平方公裡,藥材種植近7平方公裡,約佔村域總面積的1/4。張天明住在張家山的半山腰,家裡種了黃連、魔芋、黃柏、厚樸等,這些年他很是高興,「自家的中藥材再也不用請人背下山去賣,家家都通水泥路。」
2016年之前,江源村曾戴過三年市級貧困村的帽子。「在成都市政府辦公廳、成華區和大邑縣相關部門的幫扶下,江源村投入400多萬元,修水泥路、建蓄水池等。」 村支部書記張江明說,基礎設施建設為當地林藥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成立合作社
傳統「三木」林下有了新型中藥材
捻起山慈菇的葉子,張學文把注意力投到了樹林下。過去只瞧得見黃連的地方,現在有重樓、白芨、黃精等多個品種,被大家叫做新型中藥材。「生長周期比較短,見效就快。」張學文樂於見到這些變化,因為和這些變化一起到來的,是希望的氣息。「每年都有大學裡的學生來,這裡有他們的試驗田。」
原來,通過「政產學研用」多層次整合,大邑縣把學校科研力量和地方中藥材產業緊密結合了起來,引入四川農業大學、林科院、成都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把當地傳統的黃柏、杜仲、厚樸「三木」藥材種植,擴大成地面種樹、林下種藥、土裡「刨金」的立體種植。
在江源村,林藥產業的發展也已經邁出轉型升級的大跨步。張江明告訴記者,借大邑縣加快提檔升級,推進縣域農業優質化供給的東風,江源村與相鄰的盤石村共同出資,與四川利民中藥飲片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共同組建中藥材種植公司。同時村上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鼓勵農戶以林地入股的形式,參與藥材種植。「現在,通過公司和合作社的引導與技術支持,大家都種了黃精、射幹、天南星、藥用牡丹、白芍等周期短、見效快的新型中藥材。」張江明期待著,「預計2019年或者2020年,首批種下的新型藥材能收穫。」
他已經提前算了算帳,以目前市價計算,每公斤幹黃連70元,每畝產幹黃連150至200公斤,每畝收入上萬元;黃精每公斤60元,畝產600至1000公斤,畝產值3萬元以上。
在仰天窩藥場,大家已經品嘗過藥材熱銷的喜悅。「我們有多少,他們就收購多少。」公司相關負責人嘴裡的「他們」,既有大邑縣的本土優勢藥企業,也有外地的實力企業。這位負責人告知,藥材之所以暢銷無阻,是因為種植過程中堅持打「標準牌」——全部採取中藥材標準化種植,注重綠色有機,不打農藥,人工除草等。「標準化種植,並且通過有機認證後,銷路自然不愁。」
建產業園
天府道源中藥材產業園規劃面積30萬畝
對張江明來說,還有更多值得期盼的。「按照規劃,未來斜源鎮將依託中藥資源,打造以中藥養生文化為特色的觀光、餐飲、養生休閒等中藥外延產業為特色的旅遊。」斜源鎮政府相關負責人描繪的藍圖,正在實施中。目前,該鎮已經完成了中心鎮區的改造,原來的老房子全部被設計各異的川西民居代替,人們陸續搬進新居。
江源村5組的郭俊芳拿到了一套套二新房,她早已有打算,「家庭農場成熟後,可以開發旅遊項目,如果遊客來體驗中藥材的採摘、製作、品嘗等,可以住鎮上的房子。」2015年5月,郭俊芳借深化林權改革的機會,通過流轉周邊7家農戶,共100畝的土地,在大邑縣註冊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家庭農場——新思源家庭農場,主要發展林下產業,經營中藥材種植和農副產品銷售。
引進公司和科研力量,成立合作社,堅持標準化種植和有機認證,瞄準文化旅遊產業……事實上,斜源鎮中藥材種植走的路,是大邑縣力促鄉村振興過程中,全域中藥材產業振興的一個縮影。
「以安仁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大邑現代糧油產業園、天府道源中藥材產業園3大園區為載體,集群發展生態果蔬、優質糧油、林竹藥等7大特色優勢產業」,來自大邑縣農村發展和林業園林局的信息顯示,天府道源中藥材產業園區位於大邑縣現代林業產業示範園區內,涉及大邑縣西嶺、花水灣、出江、斜源、霧山、鶴鳴、悅來、金星、青霞、晉原、王泗、新場山丘區12個鄉鎮,以中藥材種植、康養體驗、藥膳文化、生態休閒觀光旅遊為主導產業,規劃面積30萬畝,核心區面積10萬畝。
大邑縣農林局有關負責人說,天府道源中藥材產業園區旨在建設優質道地中藥材種植、冷藏與加工、農村電商及物流、品牌創建及與之相關的康養體驗、藥膳文化、生態觀光旅遊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林業產業園區,爭創四川省中藥材產業發展重點縣。「目前園區有杜仲、黃柏、厚樸、黃連、黃精、白芨、重樓、半枝蓮、桔梗等中藥材種植品種20多種,種植面積10多萬畝。已經入駐規模化種植、加工企業40多家。」這位負責人告知,為推動園區建設,大邑縣已經出臺多項支持政策,如扶持發展休閒產業方面,對新發展的以一產為本底的休閒農業項目,可按其投資總額的15%給予一次性補貼。
可以嗅到的是,發酵千年之久的「中國藥鄉」大邑,在農業創新發展的路上,正散發新時代的「藥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