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峪關,
和二八大槓一起的42.5公裡
王立恆和陳兆倫是兩個金門人,一個年長我5歲,一個小我3歲,一個是臺灣境內導遊,一個是植物學碩士。和這表兄弟兩個人在嘉峪關偶遇,然後,就在8約18日這天開始了一段長達42.5公裡的環嘉峪關之行……
在晚上11點鐘吃完晚飯,騎車回來,坐在嘉峪關絲路雄關國際青年旅舍的大廳,聽著同住這的一群人正閒聊,要了兩瓶啤酒,開喝開聊開帖記錄。
1
1
1
原本17號剛到嘉峪關的時候,一個住一間青旅的小姑娘就問我要不要明天一起拼車去嘉峪關景區,從市區拼車,司機全程跟,往返包車180元,拼車一人50元。考慮了許久,我還是拒絕了小姑娘的盛情邀請,最重要的原因是:太貴了,本身嘉峪關的門票就要120了,再加上包車的錢……對於我這個窮人來說呢,嘿嘿嘿。
起初我也並不知道嘉峪關有某款共享單車呀,但是我們還是毅然決然地決定騎自行車去,我和這兩個金門小夥子。都是男生,大家的耐力大概都還好吧,雖然我已經被事先嘲笑為「弱雞」。
跟青旅的老闆借了三臺自行車,打開倉庫們的一瞬間,我看到了一輛二八大槓。這大概是許久許久以前的記憶了吧,或者年紀小的小朋友都沒見過這樣的自行車。所謂二八大槓,大概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比較流行的,那個時候可能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隱隱約約記得我家好像有這樣一輛車,小時候爺爺經常載我去學校,以及放學之後被姥爺載去他家,吃完晚飯又以肚子疼的藉口讓姥爺載我回自己家。如今兩位老人都不在了,而這種自行車也在我家甚至在我周圍消聲覓跡,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吧。
1
2
1
沒想到在嘉峪關遇見了,兩輛二八大槓,兩輛平時所見的輕型自行車,最終我選擇了一個二八大槓。
「臺灣很久以前也有這種車啊。」雖然沒有被選擇,但這輛車也勾起兩兄弟的回憶吧?也許兆倫沒見過,畢竟他才25歲。
兩個人在Facebook上分別寫下這樣的文字:
真的佩服那些環島騎自行車的人,天啊,這是怎樣的概念,光是屁股我就覺得開花了,將近40公裡的路程,我們一路漫遊,但是長城呢,嘉峪關呢,這些都是要命的走啊,腿早就不是我的了!看來我真的瘦了……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騎乘青旅的淑女車到兩個景區快40公裡,有些路段還特顛ORZ,屁股跟膝蓋都達到了一個極限。也爬了長城,這裡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城市——嘉峪關LOL,果真是雄關XDDD。
其實我想說,二八大槓也並不是沒有優點啊,因為輪子大,所以我可以少蹬圈,這個優點有誰想到過嗎?
1
3
1
早上11點起床才決定一起騎車出門,倉促之行。
和陳兆倫昨晚初見,聽口音猜是福建,再細聊知道是金門。去過兩次金門,還蠻多共同語言可以聊的。不過好奇怪,表兄弟兩人住在不同的房間,原來一個超級怕熱,必須要吹空調,但是嘉峪關的天真的是,超級爽,全天都沒有暴曬,白天溫度也就24攝氏度,晚上20攝氏度。
植物學的兆倫對植物真的是情有獨鍾。他半個多月以前從臺北飛到烏魯木齊,然後在新疆哈密周邊「考察」了半個月的哈密瓜,然後和哥哥在烏魯木齊匯合,然後到喀什、吐魯番、敦煌、嘉峪關,接下來他們可能會去張掖……再接下來的城市還沒有計劃。
陳兆倫一路拍,和力恆我們則一路閒聊,一路查地圖。好在去嘉峪關關城和去懸壁長城的路都還比較直。
這是愉快的一天吧,從青旅到嘉峪關關城4公裡多,從關城到懸壁長城9公裡多,然後從長城去火車站改籤車票大概13公裡,然後又兜兜轉轉回到青旅。總之全程大概是40公裡多,
我其實蠻佩服陳兆倫的這種認真,即使是在旅途。他遇見沒見過的植物會停下來,拿出相機認真拍攝。我見識到了什麼是芨芨草,什麼是紅柳,當然是在植物學小夥伴的幫助下認識的。還認識了黑枸杞和鐵線蓮,據說鐵線蓮被稱為「藤本花卉皇后」,直覺得植物學家好厲害的樣子,瞬間要佩服得五體投地。
整個嘉峪關景區我們還有長城第一墩還沒去。差不多每個地方都要留個遺憾好了。原本表兄弟兩人決定19號再去的,結果19號一大早嘉峪關市區下大雨,他們也買好了當天往張掖的車票,估計也去不了了。
路上,我們還當了一會修車工,因為一輛車子的鏈條瓦壞掉了,為了把螺絲弄好起來,我們選擇了用路邊的芨芨草編繩然後把鏈條瓦掉起來,瞬間就不咯噔咯噔響了。
當天晚上,在嘉峪關遇見了前幾日在西寧認識的小夥伴陳超,結果划拳喝酒輸好慘。
1
4
1
關於自行車,似乎還是有很多故事的。尤其最近興起的共享單車,忽然我就成為了熱衷者之一。
第一次學自行車大概是在上幼兒園的時候,6、7歲的年紀,作為一個開蒙比較晚的人,這個年紀在同齡人中算是比較大的了。
雖說不超過12歲的兒童不允許騎自行車,而且學校也要求我們小學三年級之前不要騎車上學,儘量讓家長接送,但是因為是在農村地區,而且家長似乎都比較忙,於是很自然的在很小的年紀就教孩子學會了自行車,並且在大概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相當放心孩子騎自行車結伴去上學了。
似乎我們都有這樣的記憶,在特別小的時候,爸爸或媽媽就用手扶著自行車後座,讓我們坐在座子上,那時候甚至腳都夠不到自行車腳蹬子,所以可能為了讓我們能夠更輕鬆一些,家長會把自行車的車座放低。
最開始是家長扶著後座,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忽然就鬆開了手,等到玩盡興了停下來,兩隻腳都踩到地面的時候回頭看,媽媽已經距離我和車子所在的位置十幾米的距離了。
許多次這樣的經歷之後,忽然有朝一日,不需要他們幫我手扶,我已經可以輕輕鬆鬆地悠車,上車,並騎出去好遠。再後來,就可以騎車3公裡去姥姥家了,或者去鎮上的市場。
1
5
1
我經常借姑媽家的自行車,特別小,非常適合正在上幼兒園的我。可能姑媽那時候還沒有結婚,或者剛結婚,大概是1996、1997年的樣子,那年的夏天特別無聊,感覺就是終於從幼兒園離開了,對即將到來的小學充滿了嚮往,終於可以放開膽子做以前所不敢做的事情了,就像自己一夜之間忽然長大。
姥姥家的村子裡有一個很大的土坡,我和表兄妹們小時候也都是在那裡玩耍的,從最開始的走路到後來的自行車技藝練習場。感覺從土坡上衝下來特別爽,耳邊的風呼嘯而過,似乎一眨眼的工夫就可以從坡頂到坡地,那時候覺得這可能就是我所能經歷的最快的速度了,簡直酷斃了。
然而,就是那一次,同樣的車子和同樣的斜坡,同樣的我,遭遇了一個在我身上留下一生的疤。
那天也許是太興奮,也許是在跟其他的小夥伴比賽,有一種要贏的衝動,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現在想想好可怕,果然「初生牛犢不怕虎」,小時候什麼都不懂啊。
然而,下坡的時候就沒有剎車閘,結果在坡底有一堆新運來準備建房子的石頭,而興奮導致的盲目,我忽略了那堆石頭。於是,就那麼硬生生地撞到了上邊,我的額頭流血,自行車的前車胎竟然彎了……
1
6
1
雖然因為自行車遭遇了童年裡的陰影,但還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似地將自行車作為了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上大學的時候買過一輛普通的摺疊自行車,畢業的時候轉手賣掉了,開始工作之後在迪卡儂花500多塊買了一輛白色的自行車,結果鎖在地鐵站的時候被偷了,跑到地鐵站轄區的擺出所報案我把發票都提供出來了,警察叔叔告訴我說他們已經立案了讓我等待他們的通知,結果5年過去了我一直沒有等到通知。
後來,社會上出現了共享單車,對這種新奇的玩意我感覺接觸還蠻早的。
2016年10月份有一次去上海,在黃浦江邊發現了一輛摩拜單車,早先已經在新聞上看到這種共享自行車的模式,今次遇見便嘗試了。初代的摩拜騎起來比較沉,但是隨停隨走,掃碼就騎的方式真的很讓我著迷。第一天的行程中從註冊和掃開第一輛開始,便愛不釋手地一直騎著,最重要的好像是最初幾天還免費。
後來有了小黃,有了其他顏色的共享單車,慢慢地見得多了,慢慢地部分單車品牌來到了青島。小黃第一天到青島的時候,我已經有註冊過了,在江西路地鐵站掃開一輛之後徑直騎去五四廣場,在那遇到來體驗的朋友我們決定騎去嶗山,期間又遇見青島理工大學8個出來騎車的小夥子,於是我們10個人的小黃車車隊浩浩蕩蕩地往嶗山進發,好不壯觀。
如今,很多城市都有共享單車了,出行超級方便,我喜歡在像北京、石家莊、濟南、大同等這樣比較平整的城市騎車,當然,在青島的海邊也是棒棒的感受。
1
7
1
在臉書上,部分臺灣人笑話我們的共享單車被塗鴉,被扔河裡,被上私鎖等這樣不文明的行為,反過來我們則嘲笑臺灣共享經濟欠缺,沒有此類頭腦。
直到6月份又去過一次臺灣,我發現,原來臺灣也有這種新品類的無樁共享單車了。我喜歡嘗試新事物,幸好我有國際信用卡,便立馬註冊使用。
這款臺灣版的無樁共享單車叫OBIKE,外形上看起來跟我們的摩拜單車超級像,但是據說這款單車是新加坡的一家公司在運營的。
註冊也超級簡單,綁定手機號然後用信用卡支付押金900新臺幣,騎車的過程中每15分鐘花費2新臺幣,換算下來價格簡直比摩拜單車都要便宜很多。
充值了100新臺幣作為車費後,我在臺灣的第一次共享單車之行便開始了。從臺灣大學到河邊,然後沿著河邊自行車道騎到中正紀念堂,鎖車結束,27分鐘總共扣費4新臺幣,還不到1元人民幣呢。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也不搭捷運和公車了,因為捷運的起步價是15新臺幣,公車單程的價格也有15臺幣,而這在面積很小的臺北市,用這種單車我簡直可以8臺幣從東騎車到西。
後來到了花蓮,我發現也有這款車。本來打算火車環島的我興致昂揚地加入了自行車環島的大軍,只是……只計劃了5天的環島行程,所以即使非常愛這款單車那也只能作為體驗部分。
所以,在從花蓮市區到漁人碼頭的來回中、從花蓮的富裡鄉到臺東的池上鄉以及從池上到伯朗大道的行程中、從臺東縣城到知本橋火車站的過程中,甚至在臺鐵多良車站這樣一個略顯偏僻的地方,我都找到了OBIKE,這一程,簡直幸運。
到最後,充值的100臺幣僅剩下2臺幣,但我依然覺得這還是在超級費時的情況下,足見這有多省。也許哪一天,我可以出一個臺灣共享單車15日環島遊覽的行程吧,當然,這需要我完完全全地先去體驗一下。
兩個金門小夥子要去張掖了,而我和新遇到的其他人要去敦煌了,就此在嘉峪關分別了。旅行路上,有那麼多的匆匆遇見和那麼多的匆匆分別。這種一兩天相處的日子還不錯,不管和誰,彼此不會發現互相的缺點,也不會因為對方的一個舉動而心塞。也許就是那句話——人生最美是初見。
「你以後還來臺灣嗎?」邊吃肉夾饃,邊被問這樣的問題。「會啊,我還沒去日月潭,還沒去阿里山呢。」
就此別過,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正在嘉峪關開往敦煌的T4601次列車上,雖說是特快,但也是分一等座和二等座車廂。剛剛訓斥了一個聽任孩子看動畫片聲音很大的家長,然後坐下開始寫這篇有點長的文字。列車長見我抱著本子打字不方便,於是讓我去一節空車廂。也許她已經看到了我在車廂樹敵了吧,這是在保護我嗎?
分別,也意味這我和那輛昨天陪了我一天的大金鹿告別了,也許在其他城市不會再遇見這樣一款車了,不會再遇見這樣一個帶著歷史痕跡的物件了。
於此。
2017年8月19日15:16 列車停站玉門
就是那個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