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融匯儒釋道
文/劉剛 馬瑛
花蕊故裡徐渡馬祖寺初建於7世紀,1672年重建。
都江堰市自西魏(公元6世紀)有雞骨禪師從北方來青城香積山建精舍;8世紀初(唐開元時)又有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從長安經蜀道來灌口靈巖山建靈巖精舍;馬祖寺古名承天寺,唐德宗年間(784-805)重建時更名馬祖寺,宋稱香林院,元明以來或稱馬祖寺,或稱承天寺,清朝以後專稱馬祖寺。
民國時期馬祖寺略圖
馬祖道一(709-788),四川什邡人,出家時初為資州處寂的弟子,之後入承天寺,唐開元年間(713-741)買舟東下在南嶽衡山受到禪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懷讓禪師(蜀僧)的啟發密受心印,大徹大悟。
解放初期的「灌縣佛教寺院登
解放初期的「灌縣佛教寺院登記薄」載馬祖寺建於西晉
從真正意義上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一禪宗風格和方法,都是在「馬祖道一時代」得到全面確立,並迅速在禪宗內推行。馬祖(屬洪州宗)創造的「機鋒」和一系列的行為動作,奠定了千年來的禪宗基本教育原則,從他開始,後來的禪師們的言行才被記錄下來,稱之「語錄」——中國式禪宗語錄,不再是印度式的佛教經論。這種清新、樸質、激昂,並充滿著智慧之光的禪宗嶄新精神,衝破了自魏晉以來長達600多年佛教內貴族、經院式的思維方式。它上承先秦儒家、道家積極現實的宇宙人生觀,下啟融身、心、性、命修養為一體,直接影響了以邵雍、朱熹為代表的宋明理學。所以中國禪宗從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無疑是歷史文化中的精蘊,更是儒釋道三大文化主流的匯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