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故事 | 李冰治水千秋都江堰

2021-02-13 每日都江堰

李冰的豐功偉業造福了天府沃野良田

也造就了川蜀文化的璀璨光芒

古堰之水從遠古流淌至今

風雲變化、歲月更替

都江堰的故事講述了上千年

今天,我們再講李冰治水,共敘好山好水千秋情

美麗富饒的成都平原上,有一座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洶湧的岷江水衝到這裡,便安安靜靜流向水渠替人們灌溉萬頃農田。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完成了這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夠宏大,卻註定要穩穩噹噹地造福千年。

說起都江堰,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蹟,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偉大之處便在於,它的修建使得原本旱澇無常的成都平原變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並且屹立2273年仍經久不衰,而且依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公元前276年的一天,對於四川,這是一個改寫歷史的日子!一個名叫李冰的官員來到這裡出任蜀郡守。

總結前人治水的經驗,李冰提出「分洪以減災,引水以灌田」的治水方針,決定在岷江上修建一座防洪、灌溉、航運兼用的大型綜合水利工程。這就是都江堰工程。

傳說中,也許就在南橋現在所在的位置,當年的李冰看到,虎頭巖腳下,有條沒有鑿通的古河道,那是早先蜀國丞相鱉靈鑿山的遺蹟。

李冰最先就是把阻礙江水東流的玉壘山劈開。這就是整個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寶瓶口工程。

在沒有炸藥和先進工具的戰國時代,要鑿開堅硬的巖石,打穿玉壘山,並不是容易的事。李冰集思廣益,想出了好辦法。他讓民工們把許多木柴堆積在巖石上,放火點燃。

熊熊的烈火把巖石燒得滾燙,趁熱澆淋冷水,頑石便在冷熱的急驟變化中炸裂開了。最終把玉壘山劈開了20米左右寬的大口。因為它的形狀像瓶口,就命名為寶瓶口。而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山頭形狀像大石堆,後人把它稱作「離堆」。

為了使岷江的水能夠東流,除了開鑿寶瓶口以外,李冰採取了在江心中構築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成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這是李冰治水的第二步——修築魚嘴。他觀察岷江出山口發現,江面中心臥著一條魚一樣的沙洲,順其自然,在沙洲基礎上建一個分水嶺,形似魚嘴,就可以減緩水流的衝擊,把岷江水一分為二。

從高海拔奔流而下的岷江因為地勢高差懸殊,水流衝擊力巨大,如果不能選擇一種最易減緩水流衝擊的分水堤壩,任何其他形式的堰壩最終都有被衝垮損毀的可能。球體?立柱體?都無法跟魚嘴相較,唯有魚嘴最為恰當。

可是建造魚嘴該用什麼材料?岷江水流湍急,又如何進到河中央去施工呢?李冰當時從洗衣婦女用的竹籠得到啟發,對呀,就地取材,大竹籠填滿鵝卵石,層層相疊,即成堤壩。

蜀郡廣產慈竹,慈竹拉力強,耐水蝕,能連環重疊,可建造成強大的雍水堤。李冰於是請來眾多篾匠,就地取材,將山上砍下的慈竹編成大量長短、大小不一的竹籠,填滿卵石,為造魚嘴備用。

施工時,李冰又命人在船上栓以繩索,牽引往返擺渡,既安全方便又省時省力。這樣,堰工們便用擺渡船從岷江裡挖出大量河沙,通過渡船來回運送,不斷將沙石堆砌在江心洲的魚嘴上,同時用早就準備好的竹籠反覆堆砌成堋,形成魚嘴。

分水魚嘴建成以後,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害了。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李冰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這是李冰治水第三步——修建飛沙堰

飛沙堰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今日都江堰,已從古時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魚嘴、飛沙堰、寶瓶口,李冰就是用這三大件構成了都江堰工程,徵服岷江,變水害為水利,岷江水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兩千多年來,它一直發揮著巨大的排灌作用,灌溉成都平原的千裡農田,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它的原理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

人們讚美都江堰「澤被千秋」「功著萬代」。為了紀念李冰的歷史功勳,人們在都江堰邊的玉壘山麓修建了二王廟。著名當代文化學者餘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直書:「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古堰故事》是

都江堰市委宣傳部、都江堰市新聞中心以及成都東軟學院

製作打造的大型人文紀錄片。


光看圖文是不是不過癮呢?


戳下方!!!


高清完整版獨家放送!

「每日都江堰」微信、微博、今日頭條新媒體矩陣同步推送



相關焦點

  • 2018中國·都江堰李冰文化國際旅遊節舉行
    8月5日,以「拜李冰千秋功業 頌中華工匠精神」為主題的「2018中國·都江堰李冰文化國際旅遊節」在都江堰景區開幕。活動現場古法祭祀大典、太守巡城、洞經古樂等精彩活動在景區開演。同時,近500名漢服愛好者祭李冰、遊古堰、開展成人禮、參與秦漢多彩互動遊戲,讓在場的遊客身臨其境地感受了一場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秦漢穿越之旅。李冰率眾鑿離堆、開堰建渠給成都平原帶來福澤,其功德一直為後人所崇敬、感激。
  • 都江堰:千年古堰,造就天府之國坐擁綠水青山,懷抱如畫風景
    #美麗長江之歌# 並@中國綠髮會往往一項工程能夠賦予一座城市獨有的魅力與文化,都江堰就是這樣一座古堰。據《史記》記載:「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千年古堰,造就天府之國,也成為天府靈魂之所在。
  • 李冰和都江堰(下)
    至遲在晉代,就有了都江堰「金堤」的確切記載,晉代文人左思《蜀都賦》這樣寫道:「西逾金堤。」李善注引劉良:「金堤在岷山都安縣西,堤有左右口,當成都西也。」《水經注》卷三三《江水》也言:「俗謂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謂之金堤。」
  • 李冰和都江堰(上)-新聞頻道-和訊網
    5月27日晚,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敦煌吐魯番學專家王啟濤做客「名人大講堂」,在四川省圖書館星光廳帶來了《李冰和都江堰》的專題講座,為觀眾解讀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的豐功偉績。這位曾經兩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的學者,對巴蜀文化有著深厚的研究,他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將李冰的生平事跡和都江堰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根據講座錄音整理,全文刊載以饗讀者。
  • 發現:李冰只是神話人物 修都江堰另有其人
    為了馴服岷江的洪水,李冰父子在岷江上修建起一座福蔭萬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成都平原從此成為"天府之國"。在蜀地的民間傳說當中,李冰之子二郎降服了岷江中作亂的惡龍,李二郎又被稱作二郎神,也就是神話故事當中,那個有著三隻眼睛的威武天神。為什麼傳說中的神話人物會成為李冰之子?李冰,這個倍受後世推崇的水神,會不會也是出自於百姓口口相傳的神話呢?
  • 超越時空的智慧結晶——都江堰|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都江堰岷江上大型引水樞紐工程,亦為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無壩引水工程。都江堰始建於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李冰擔任蜀守時,吸取了前人治河的經驗,視察了都江堰市一帶的地勢找出了岷江泛濫的關鍵,研究了防治洪水的方法。
  • 除了都江堰,我國還有5個古堰,而且它們個個都是世界遺產
    說起水利工程我們都知道秦代李冰父子所建的都江堰,它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這一座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因此賦予了它世界文化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殊榮,而且它和大熊抱棲息地共同組成的景區也是國家5A級風景區
  • 都江堰不僅是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還擁有歷史悠久的古建築群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來到四川,這兩句旅遊宣傳口號隨處可見,青城山是道教聖地,都江堰是兩千多年歷史的水利工程,都入選了世界遺產。都江堰其實不止是水利工程,這裡的古建築也很多,始建年代大都和都江堰同時期,而且大部分保存完好,這些古道觀、古廟宇也是世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 膩害了都江堰!一堰造天府,至今仍作用
    近日,都江堰迎來了2019最大洪峰這座千年古堰又雙叒叕登上熱搜航拍都江堰水利工程洩洪再次讓人驚嘆一堰造天府,千年仍作用兩千多年來,飛沙流水各有道「四六分水,二八排沙」有條不紊的進行這項無壩引水、自流灌溉的「古代生態水利工程」在大自然的嚴考之下,仍舊巍然屹立於岷江之上,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 陶武先:都江古堰賦
    諸葛護堤,法設堰官⑩。士廉廣開灌道,盧翊重睹箴言。馴旱魃而興邦國,除澇害以拯黎元。仁人恐後,志士爭先。吏民同奮,婦孺相勉。年繕歲修,活水常來渠首;外疏內浚,洪霖無損平川。由是秦初規格,歷廿百載猶備;時下效能,滋萬千頃未闌。致用迄今,謀遠者奉為圭臬;權宜因地,尚實者視作標杆。歲月從流,疊湧翻新之浪;光陰執筆,勾銷泥古之篇。臧否歷來功業,無情唯是時間。暫者若曇葩,乍現枝頭;亙者猶星鬥,長明霄漢。
  • 陶武先:都江古堰賦!
    諸葛護堤,法設堰官[10]。士廉[11]廣開灌道,盧翊[12]重睹箴言。馴旱魃而興邦國,除澇害以拯黎元。仁人恐後,志士爭先。吏民同奮,婦孺相勉。年繕歲修,活水常來渠首[13];外疏內浚,洪霖無損平川。由是秦初規格,歷廿百載猶備;時下效能,滋萬千頃未闌。致用迄今,謀遠者奉為圭臬;權宜因地,尚實者視作標杆。歲月從流,疊湧翻新之浪;光陰執筆,勾銷泥古之篇。臧否歷來功業,無情唯是時間。
  • 春遊古堰正當時!
    >依山傍水、聞名遐邇的離堆古園位於都江堰市城南,佔地約90畝,被譽為「西蜀名園」。讚譽都江堰的山水秀麗全川第一,離雄古園使晉代常璩的名著《華陽國志》也增添了絢麗的色彩。1952年和1958年,先後兩次移栽大量古柱頭和名貴花木移於園內栽種。1976年底開始恢復離堆公園。1998年至2000年,都江堰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期間,離堆古園經過治理,面貌煥然一新。
  • 都江堰是李冰修建的麼?3點證據可以證明,李冰兒子是二郎神原型
    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去過都江堰的朋友們,一定會被都江堰的美景所震撼,其實都江堰那裡有一座二王廟,廟裡供奉著的李冰父子,是當地人崇拜了兩千多年的英雄。可以說都江堰能夠使用兩千多年,至今依舊發揮著灌溉疏導的功效,那就是李冰父子的功勞,也是李冰一手打造了都江堰。
  • ​【方志四川•辭賦】陶武先 ‖ 都江古堰賦
    都江古堰賦陶武先自古以來,都江堰、青城山便吸引著無數文人墨客前來造訪 。譬如,當杜甫臨都江堰而豪氣幹雲,寫下「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陸遊登青城山而文思泉湧,留下「雲作玉峰時特起,山如翠浪盡東傾」。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下面這篇《都江古堰賦》,感受陶武先筆下的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①。岫列屏封,雲蒸霧鎖,幽名廣聞天下;波平鏡鑑,堰臥堤飛,奇構絕屹宇寰。鐘山水之秀靈,毓人文之璀璨。
  • 二王廟傳說:修建都江堰可能只是李冰碰巧撿了前人的大便宜
    一直以來,人們以為都江堰都是李冰一手主持修建的,但今天都江堰的二王廟裡,卻流傳著另一個版本說法。它牽扯到李冰的二兒子,甚至還融入天庭神話傳說的主要角色——二郎神…在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東側,有一座被譽為「玉壘仙都」的廟宇。廟宇名為「二王廟」,廟中祀奉的主神,便是修建都江堰的秦朝蜀郡太守李冰及其二公子。
  • 李冰太守治水患,潤恩都江堰,澤被千年
    李冰太守治水患,潤恩都江堰,澤被千年清明時節雨紛紛,與雨水相關的還有都江堰人民一年一度的「天府盛事」——放水節。據史料載,這項祭祀活動源自公元978年,而說到祭祀則萬萬離不開這麼一個人——李冰。自此開創了祭祀江神的先河,這便是都江堰祭祀活動的前身。(本文主要參考資料:都江堰市檔案館及相關史料)至公元前256年,李冰帶川蜀百姓修築了舉世無雙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從此使得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都江堰延續至今,歷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保持了嚴格的歲修制度,人們為了紀念李冰,於是將「祀水」改為「祀李冰」。
  • 「古堰邀明月 盛世迎國慶」青城山—都江堰等你來嗨
    2020年9月28日,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召開了「2020中秋國慶『古堰邀明月 盛世迎國慶』主題活動新聞發布會」,發布了景區疫情防控、「古堰邀明月 盛世迎國慶」主題活動、秋季線路產品等內容。此外,還向遊客推薦了「體驗三遺之旅」「古堰秋韻養生之旅」「秋染都江銀杏之旅」「拜水問道,邂逅冰雪奇緣」等多條好玩的秋冬季旅遊線路。
  • 2020年5月遊都江堰
    都江堰景區:門票80元遊覽時間:3小時至5小時第一、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是川西重要的灌溉工程
  • 都江堰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唐代,都江堰改稱為「犍尾堰」。
  • 中國影像方志 | 都江堰: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CCTV-108月19日 晚間21:53《中國影像方志·都江堰》因堰而起,因水而興——晉朝史學家常璩《華陽國志》中國影像方志 | 都江堰: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因堰而起,因水而興成都平原並非一開始就是天府之國。成都平原原來水患頻發,為治其水患,打通岷江至成都的戰略水道,李冰被任命為蜀郡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