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的豐功偉業造福了天府沃野良田
也造就了川蜀文化的璀璨光芒
古堰之水從遠古流淌至今
風雲變化、歲月更替
都江堰的故事講述了上千年
今天,我們再講李冰治水,共敘好山好水千秋情
美麗富饒的成都平原上,有一座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洶湧的岷江水衝到這裡,便安安靜靜流向水渠替人們灌溉萬頃農田。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完成了這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夠宏大,卻註定要穩穩噹噹地造福千年。
說起都江堰,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蹟,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偉大之處便在於,它的修建使得原本旱澇無常的成都平原變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並且屹立2273年仍經久不衰,而且依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公元前276年的一天,對於四川,這是一個改寫歷史的日子!一個名叫李冰的官員來到這裡出任蜀郡守。
總結前人治水的經驗,李冰提出「分洪以減災,引水以灌田」的治水方針,決定在岷江上修建一座防洪、灌溉、航運兼用的大型綜合水利工程。這就是都江堰工程。
傳說中,也許就在南橋現在所在的位置,當年的李冰看到,虎頭巖腳下,有條沒有鑿通的古河道,那是早先蜀國丞相鱉靈鑿山的遺蹟。
李冰最先就是把阻礙江水東流的玉壘山劈開。這就是整個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寶瓶口工程。
在沒有炸藥和先進工具的戰國時代,要鑿開堅硬的巖石,打穿玉壘山,並不是容易的事。李冰集思廣益,想出了好辦法。他讓民工們把許多木柴堆積在巖石上,放火點燃。
熊熊的烈火把巖石燒得滾燙,趁熱澆淋冷水,頑石便在冷熱的急驟變化中炸裂開了。最終把玉壘山劈開了20米左右寬的大口。因為它的形狀像瓶口,就命名為寶瓶口。而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山頭形狀像大石堆,後人把它稱作「離堆」。
為了使岷江的水能夠東流,除了開鑿寶瓶口以外,李冰採取了在江心中構築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成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這是李冰治水的第二步——修築魚嘴。他觀察岷江出山口發現,江面中心臥著一條魚一樣的沙洲,順其自然,在沙洲基礎上建一個分水嶺,形似魚嘴,就可以減緩水流的衝擊,把岷江水一分為二。
從高海拔奔流而下的岷江因為地勢高差懸殊,水流衝擊力巨大,如果不能選擇一種最易減緩水流衝擊的分水堤壩,任何其他形式的堰壩最終都有被衝垮損毀的可能。球體?立柱體?都無法跟魚嘴相較,唯有魚嘴最為恰當。
可是建造魚嘴該用什麼材料?岷江水流湍急,又如何進到河中央去施工呢?李冰當時從洗衣婦女用的竹籠得到啟發,對呀,就地取材,大竹籠填滿鵝卵石,層層相疊,即成堤壩。
蜀郡廣產慈竹,慈竹拉力強,耐水蝕,能連環重疊,可建造成強大的雍水堤。李冰於是請來眾多篾匠,就地取材,將山上砍下的慈竹編成大量長短、大小不一的竹籠,填滿卵石,為造魚嘴備用。
施工時,李冰又命人在船上栓以繩索,牽引往返擺渡,既安全方便又省時省力。這樣,堰工們便用擺渡船從岷江裡挖出大量河沙,通過渡船來回運送,不斷將沙石堆砌在江心洲的魚嘴上,同時用早就準備好的竹籠反覆堆砌成堋,形成魚嘴。
分水魚嘴建成以後,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害了。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李冰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這是李冰治水第三步——修建飛沙堰。
飛沙堰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今日都江堰,已從古時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魚嘴、飛沙堰、寶瓶口,李冰就是用這三大件構成了都江堰工程,徵服岷江,變水害為水利,岷江水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兩千多年來,它一直發揮著巨大的排灌作用,灌溉成都平原的千裡農田,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它的原理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
人們讚美都江堰「澤被千秋」「功著萬代」。為了紀念李冰的歷史功勳,人們在都江堰邊的玉壘山麓修建了二王廟。著名當代文化學者餘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直書:「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古堰故事》是
都江堰市委宣傳部、都江堰市新聞中心以及成都東軟學院
製作打造的大型人文紀錄片。
光看圖文是不是不過癮呢?
戳下方!!!
高清完整版獨家放送!
「每日都江堰」微信、微博、今日頭條新媒體矩陣同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