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 牯嶺街舊書風景和紀州庵文學森林

2021-02-17 六根

牯嶺街舊書風景和紀州庵文學森林

文|綠茶

從捷運古亭站2出口出來,沒走幾步右轉進入同安街,抬頭看看街牌,同安街2號,我要去107號紀州庵文學森林。一路慢走,快到小街盡頭,才看到一棟別致的嶄新建築,樓左上角有「紀州庵」三個大字。

來之前看過地圖,和同安街平行的就是牯嶺街。牯嶺街在文藝男女眼中或許是臺北最有名的街巷之一,楊德昌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在牯嶺街的舊書市上,小四看見小明,再次向她表明心跡,而小明卻斷然拒絕了。失去控制的小四接連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當場死去。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曾在牯嶺街舊書市取景。

電影中的舊書市早已不存在。牯嶺街舊書市自20世紀50年代發展而來,60、70年代達到鼎盛,後搬入光華商場,至此,牯嶺街舊書市成為歷史。臺灣書蟲傅月庵先生寫了很多關於牯嶺街舊書市的文章,但那個美好的舊書時光已逝去,如今的牯嶺街像臺北其他街巷一樣,過著再平常不過的生活。

而我非要沿街走走逛逛,總覺得一定有我非走不可的理由。

牯嶺街及周邊街巷,統稱臺北城南口,是臺北重要的文學地標。在紀州庵書店前臺,服務員姑娘很熱心地送我一張《臺北城南文學之路導覽地圖》,這張手繪的文學地圖,標有27個文藝去處。匆匆向送我地圖的姑娘輕聲道謝,夾著地圖就出了門去。

沒走幾步,一位郵局大叔看我拿著地圖四處張望,好心地問:「找哪裡?我是這一帶的郵遞員,可以給你指路。」

「就是到處走走看看,沒什麼目標。」我說。

大叔很熱情,我們就在他摩託車旁邊聊了起來。他正在派送當時某位立法委員的競選手冊,也隨手送了我一本。郵遞員大叔告訴我,他祖籍浙江永康,和我算半個老鄉,但他說從沒回過永康,只是堂兄弟們都在那裡。

我問大叔這一帶有什麼好玩的,他想了想。

「這片很有生活氣息,有點類似你們北京的胡同,比較有名的就是牯嶺街,電影你應該看過,這條街穿過去就是。」

因為下午要趕回紀州庵參加文學交流活動,我匆匆與郵局大叔道別,照地圖先拐入廈門街113巷。這條巷因三個地標而有「文學巷弄」之稱:爾雅出版社、洪範書店和余光中舊居。

爾雅出版社由作家隱地於1975年創辦,為臺灣純文學出版「五小」之一,另外「四小」分別是九歌、洪範、大地、純文學。兩天前在臺灣老詩人向明老師家,看到他的很多詩集都由爾雅出版社出版,向明和隱地是老朋友,都是藍星詩社成員,經常在一起參加詩歌文學活動。站在爾雅門前,心想這時候如果向明老師在旁邊,可以帶我進去和隱地先生聊聊天多好。在門口張望一下,拍幾張照繼續往前走。


牯嶺街街景。

在廈門街113巷和牯嶺街十字路口,有一個很小的牯嶺公園,地圖上顯示,洪範書店也在這個路口。我四下找了一會兒,終於在一個不起眼兒的居民樓門口,看到一個小小的木牌「洪範書店」,我試著按了一下門鈴,門開了。上了二樓,今天有人上班,看我在窗外探頭探腦,裡邊人問:「找誰?」我說:「隨便看看。」「那去隔壁看吧。」

我到隔壁,應該是他們的書庫,有一個年輕人在玩手機,沒問我來幹嗎,我主動說:「看看書。」他示意了一下,我就埋頭翻書架上的書。

洪範書店不是書店,而是一家純文學出版社,由楊牧、亞弦、葉步榮和沈燕士四人於1976年創辦,在文學出版日漸式微的今天,他們還在堅持自己當初對文學出版的理想。書架上的書,大多數前兩天在誠品書店也見到過,待了一小會兒,我就下樓走了。

本來還想去余光中舊居,看地圖上說,舊居已經不在,蓋成了一棟大樓。然後決定,沿著牯嶺街一路走,走到頭。

牯嶺街和臺北大多數小街沒什麼不同,破舊的鑲著馬賽克瓷磚的房子,一樓是上下拉的鐵門,二樓往上都裝有鐵窗,電線在樓間穿回,還有毫無美感的店牌。

一路快走,微微有點出汗。快到福州路時,放慢了腳步。這一帶曾是牯嶺街舊書市的舊址,如今,看到最多的是以「德昌」命名的小店。

終於,還是讓我聞到了舊書的味道。

牯嶺街62-64號,是一家叫書香城的二手書店,這家書店品種很雜,除了滿滿的書,還有很多掛曆、畫、禮品等,店內很擁擠,過道上堆滿了新收還沒上架的書。我轉了一圈兒,沒看到有亮點的書,就出來了。

也許是走了這麼久終於聞到書香有點兒興奮,走出幾步才想起來忘了拍照。又回到書香城,問老闆可不可以拍照。老闆遞給我一張名片,示意可以拍照。匆匆補拍了一下,跟老闆揮手再見。

緊挨著書香城又是一家叫新舊書屋的書店,門牌號為62-1。這個房子很矮,像是62號人家搭的違建,門也矮小,需低頭才能進入。


牯嶺街上松林書局。

一位老先生在吸菸翻書,見我進來,就招呼我隨便看,說屋子小,書不少,但堆得很雜亂,隨便翻。我掃視了一下,舊書密度很大,還有個小樓梯可以上樓,就是看起來有點懸,我沒敢上去,怕壓下來。雖叫新舊書屋,但主要以舊書為主。

老先生見我認真翻書、找書,覺得應該是個主顧,就主動和我聊起來。我說來自北京,有幾個經營舊書的朋友,他更來了興致。我們開始愉快地聊天,老先生開始講述自己的個人史。一個小青年,投身部隊,隨部隊隻身來到臺灣。在郵政系統工作了一輩子,因為愛書,天天泡在牯嶺街,見證過牯嶺街舊書的黃金時代,因為捨不得這份情結,退休後,把自己幾十年收藏的舊書拿出來,經營起自己的小書店。

聽老人講故事真是非常享受,但因為時間有限只好辭別老先生,留下名片期待下次再訪聽他繼續講那些和書有關的牯嶺街美好往事。

穿過福州路十字路口,又見到一家門臉兒極小的書店,叫人文書舍。在一排房子的最邊上,也像是臨時搭出來的違建。一條長長的過道,形成一道長長的書廊,中間只夠兩個人通過。

攤主是個40多歲的中年男人,我進來的時候,他正在修補一本書,也不抬頭看我,感覺沒來客人一樣。直到我主動問他在補什麼書,他才抬頭看看我。

「沒事打發時間。」

「生意還好吧?」

「馬馬虎虎。」

這位店主也挺能聊的,也許這是開舊書店的人的普遍特點,太寂寞了,聊聊書總是讓人很興奮。

「你經歷過舊書攤時代嗎?」

「那很早了,當年我嶽父在那裡經營。交到我手裡才十多年,我還在努力地學,越學越有意思。」

「現在收書困難嗎?好書多嗎?」

「好書都讓茉莉、舊香居等收去了,像我這樣的小書店出不起價,只能收些他們挑剩下的。」

「我看你這裡好書也不少啊!」

「那麼多年的積累,總還留下了一些,但也算不得太好的書。」

「今天趕時間,不能細看,下次有機會再來慢慢挑。附近還有舊書店嗎?」

「這一帶還剩下四家半。路口馬路對過兒有兩家,我的書店右邊還有一家半,因為其中一家只在周末開,所以算半家。」


牯嶺街舊書店耐心尋書的讀者。

臨走時,想給攤主拍張照,他說不要。揮手告別後,到門口往裡再拍一張長長的書廊,他小小的身影依稀可見,在盡頭繼續埋頭修書。

臺灣書人吳興文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牯嶺街尋寶》,吳老師和傅月庵兩位是臺灣書店通,看了他的文章才知道,牯嶺街實際上還有五家半書店,除了我逛過的書香城、新舊書屋和人文書舍,還有松林書局、高老闆的店和已經搬空的易林書局。文首附了一張地圖,清晰標出這幾家書店的位置,是在牯嶺街逛書店最好的參考。

下午三點,趕回紀州庵文學森林參加文學交流活動。這是中國臺灣著名文學雜誌《文訊》的地盤,創立兩年多,已經成為臺北重要的文學場域。

紀州庵原是一座百年前的日式木結構料理屋,緊鄰河畔,景色宜人,曾被大火焚毀,一度被荒煙蔓草湮沒。戰後的紀州庵成為當地的公務人員宿舍,作家王文興曾居住於此,並以此地的場景寫出了小說《家變》。

創刊於1983年的《文訊》雜誌,原來是國民黨的刊物。2003年,國民黨停止供給經費,《文訊》轉為自主經營,但仍在原來的國民黨中央辦公大樓辦公。這棟大樓後來賣給了張榮發基金會作為辦公大樓,《文訊》雜誌的免費租約到期。借著《文訊》雜誌30周年的契機,《文訊》發起了一場面向文藝界的募捐拍賣活動。島內作家慷慨解囊,共募得書畫文物600餘件,首次拍賣約2100萬新臺幣,於是盤下這個地方,經營起一片文學森林。

這是一場轟動島內的「臺灣文學另類盛會」,那天在詩人向明老師家,也聽他談起,並拿出《文訊》雜誌給我看,上面有這場募捐拍賣會的報導和募捐作品。作家們紛紛拿出自己的寶貝,為了保住一片文學森林,這份對文學的真誠實在讓人感動。

紀州庵現在包括日料、書店、展覽和沙龍等。我在這裡參加一下午活動,收穫很多對臺灣兒童文學和繪本創作的認識。在一樓書店買了幾本書和明信片,度過美好的文學下午。這個空間有點類似於北京的單向街,是讓我等文藝中年「六根不淨」之所在。

-END-


醉醒客叢書

購買請猛戳閱讀原文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李輝 著《可以論》葉匡政 著兩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李輝作品!卡夫卡、奧威爾、赫定、凡高……通過尋訪,在歷史的縫隙裡忠直地解析人心和政治風雲,用史料輔佐記憶,為記憶補上血肉和肌理。詩人、時評家葉匡政縱橫捭闔,針砭時弊,飽含激情地對當下的社會現狀、文化事件、影視江湖等進行剖析,展示了一個媒體人的獨特視角和文化擔當。《錯認他鄉》韓浩月 著《在書中小站片刻》綠茶 著

在異鄉、在路上、在銀幕上、在書裡、在鍵盤聲中、在酒杯裡……尋找故鄉。這時候的「故鄉」,已經不只是具有出生意義的地方,她更多的像一個居所,一個掛在鳥巢上的居所。

一本與書有關的書,一些文人往事、書店懷想和閱讀隨感的書寫,一份20年甚至更久遠的書緣。帶著當代文人特有的氣質,坦誠地分享並找尋在紙頁間擁有共鳴的那個你。

《十字街騎士》潘採夫 著《生如逆旅》武雲溥 著

一幅70後的江湖遊蹤圖,一部變革年代共通的家族史,一場衝擊內心的文化較量。把經歷當作線索,抽絲剝繭,在看似水到渠成的過程裡,感知時代脈搏的鮮活和血液流淌的殘忍。

大多數時候,我們內心承載的隱痛和歡喜都是沉默的,只待某些契機將它們喚醒,造訪他人的內心世界,苦累嬉鬧、掙扎釋懷,故事好聽,講給你聽。

☟詳見☟



六根者誰

李輝 葉匡政 韓浩月 綠茶 潘採夫 武雲溥

醉能同其樂,醒能著以文


微信號:liugenren

長按二維碼關注六根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醉醒客叢書



相關焦點

  • 紀州庵文學森林
    [導讀]紀州庵,位於臺北同安街107號。建於1917年,原為日本平松家族經營的料理店一分店,後來隨著純文學、爾雅、洪範、遠流等出版社的聚集,此處文學氣氛日漸濃厚。紀州庵文學森林(圖片來自網絡)紀州庵文學森林(圖片來自網絡)紀州庵,位於臺北同安街107號。建於1917年,原為日本平松家族經營的料理店一分店,位於今日古亭地區。
  • 臺北景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沒想到市區也有這樣的日式建築
    隱藏在市區中,搭捷運就能到的絕美IG景點-紀州庵文學森林。被綠地包圍古色古香的日式木造建築,不必長途跋涉,一秒到日本,輕鬆搭臺北捷運來趟文學之旅吧!紀州庵地理位置,紀州庵位於臺北市同安街,臨近捷運古亭站2號出口、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附近,開車可停周邊停車格或是水源快速道路旁的民營停車場,交通超級便利!紀州庵新館文學森林,2011年建立的新館「紀州庵文學森林」是透天獨立三層建築,位於紀州庵古蹟旁,內有書店、茶館、展演空間,至今已舉辦過千場以上的藝文活動。
  • 臺北文學森林:沒有中斷現代文學書寫的城市
    入夜,出雙入對在書店裡的情侶,和101大樓精品店的門可羅雀,與對岸大陸的都會風景恰成比照,似乎應驗著這座城市遠非華麗的外表所示的實情,是久困於經濟高速發展後的阻滯。以至本地作家唐諾預言,「臺北已經活在它的回憶裡,註定留給未來華人世界一座歷史名城」。歷史的論資排輩如何輪得到臺北?
  • 探訪臺北牯嶺街:給心靈留一條回家的路
    牯嶺街是臺北的一條舊書街。「走!到牯嶺街逛舊書攤。」當年臺北人的時髦語言,道盡了牯嶺街昔日的繁華與榮光。馬路不寬,店家也少,且多是餐館、百貨類店鋪;原來滿街的舊書攤舊書店,如今僅剩寥寥可數的四五家。沒有如織的人流,沒有市井的嘈雜,惟有沿街稀稀疏疏的幾顆榕樹,綠蔭匝地鬚根長垂,見證了牯嶺街曾經的風華。
  • 臺北"紀州庵文學森林":留住民眾的"閱讀欲望"
    臺北同安街107號,紀州庵,4月初的一個午後,一位大學教授悉心講授著老子的智慧,聽課的是近百名社區民眾。  「老子畢生提倡『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幹擾』,才有空間悟出『無為』的真諦,即『無不為』,這也是老子提供給我們的生活智慧。」
  • 遊紀州庵臺北文學森林,感受文化的氣息
    紀州庵是他8歲至27歲間成長的居所,也是其代表作《家變》的主要場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紀州庵一帶的同安街及廈門街聚集著爾雅、洪範遠流等出版社,也引來文人聚集,形成一脈文學潮流。隨著小區的退化,出版業遷出,這塊城南區域自然而然沒落,不復繁華盛景。
  • 牯嶺街創意市集開幕
    當日,第12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在臺北牯嶺街舉辦,該活動每年舉辦一次,內容包括:城南人文懷舊主題展、舊書探索、手工製品展賣等,56個攤位展示了充滿書香與創意的臺北風情。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攝當日,第12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在臺北牯嶺街舉辦,該活動每年舉辦一次,內容包括:城南人文懷舊主題展、舊書探索、手工製品展賣等,56個攤位展示了充滿書香與創意的臺北風情。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攝
  • 雜說紀州庵與同安街
    ○舒國治 「紀州庵」這三字我到近年才聞知,然這幢木造老樓我自四五十年前便已經多次看過。 我看它,皆是自水源路車子移動中看到,亦有時自中正橋遠遠地眺見。它能被看見,且被記得,顯示它的外觀不俗,甚至顯示它的臨河位置出色。 這幢木造日本小樓(因遠,故小。
  • 同安街「雅」 廈門街「土」
    泉州街臺北市政府日前舉辦「巷弄小旅行」,組織市民前往城南的同安街來一場文學之旅。以廈門同安命名的臺北市同安街,被稱為臺北文學故鄉。在同安街周邊,還有廈門街、泉州街、福州街等,它們各有風格,來到臺北的福建遊客,到這裡逛逛頗有一番趣味。同安街:紀州庵裡品味文學走出捷運古亭站出口,左拐有條不太寬的街道,這就是同安街了,交通算是便利。進入同安街沒走幾步,只見一個「同安中醫診所」的招牌出現在眼前,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以為這裡便是廈門的同安。
  • 探尋臺北「八閩印記」:同安街「雅」 廈門街「土」
    」,組織市民前往城南的同安街來一場文學之旅。以廈門同安命名的臺北市同安街,被稱為臺北文學故鄉。在同安街周邊,還有廈門街、泉州街、福州街等,它們各有風格,來到臺北的福建遊客,到這裡逛逛頗有一番趣味。同安街:紀州庵裡品味文學走出捷運古亭站出口,左拐有條不太寬的街道,這就是同安街了,交通算是便利。
  • 臺灣寫真:書香創意市集走進昔日舊書街
    臺灣寫真:書香創意市集走進昔日舊書街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6日 23: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五月二十六日電 題:書香創意市集走進昔日舊書街
  • 臺北牯嶺街舉辦書香創意市集 (1/3)
    臺北牯嶺街舉辦書香創意市集3) "← →"翻頁 12月15日至16日,臺北牯嶺街舉辦書香創意市集
  • 在牯嶺街一家小店,被臺灣人的專業服務震住了!
    2019年8月30日牯嶺街▲著名的牯嶺街完全是誤打誤撞逛到了這條街。▲再好的城市也有這樣冷清的角落牯嶺街在影迷心中的地位自不用說。從街道兩旁的老舊建築和生意閒散的店面看,好像真找到「小公園」、「眷村幫」的感覺。
  • 《鏘鏘》遊臺灣牯嶺街舊貨市場
    核心提示:這裡是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拍攝場地,這裡的小劇場曾是拷打犯人的日本憲兵局,這裡的松林書店吸引了張大千、臺靜農這些文人雅士,這裡的舊書、舊郵票市場隨處可尋。在牯嶺街,你可以感受到永康街所感受不到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氣息,在這裡,隨手翻開一本泛黃的舊書,心平氣和,品味文字,感受過去的時光歲月。鳳凰衛視3月23日《鏘鏘三人行》,以下為文字實錄:竇文濤:鏘鏘三人行。梁文道:鏘鏘臺灣行。竇文濤:為什麼我們鏘鏘要到臺灣行呢?
  • 去臺北不妨到這兩條街走走,因為它們和廈門有關……
    你知道嗎?在臺北有兩條街巷是以廈門地名命名,一條叫廈門街,一條叫同安街,它們曾是臺北的文學故鄉。    出捷運古亭站出口不遠,左拐有條不寬的街道,這就是同安街了,交通算是比較便利。沿著同安街一路走到底,便到了紀州庵文學森林,這裡是臺北知名的文化景觀。
  • 同安街"雅" 廈門街"土" 探尋臺北街道的"八閩印記"
    同安街泉州街東南網3月18日訊(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薛洋 文/圖)臺北市政府日前舉辦「巷弄小旅行」,組織市民前往城南的同安街來一場文學之旅。以廈門同安命名的臺北市同安街,被稱為臺北文學故鄉。在同安街周邊,還有廈門街、泉州街、福州街等,它們各有風格,來到臺北的福建遊客,到這裡逛逛頗有一番趣味。同安街:紀州庵裡品味文學走出捷運古亭站出口,左拐有條不太寬的街道,這就是同安街了,交通算是便利。
  • 一個世紀的回眸,廬山牯嶺街影像「時光機」
    隨著李德立「清涼」事業的繁榮發展,牯嶺租借地以西的地盤,為配合西方人的生活和建設,也漸漸形成了牯嶺商業街及中國人自己的生活區。牯嶺街冬景牯嶺街,長約一公裡,平均海拔1167米,依山臨谷,商鋪林立1921年出版的《廬山的歷史》一書中所說:「牯嶺的娛樂設施是無與倫比的。」一個世紀前,廬山牯嶺街便有了洗染店、洋鐵店、京果店、茶葉店、飯店、旅社、中華書局、郵局、照相館等種種生活所需的設施。
  • 一本雜誌的堅守:《文訊》與臺灣文學歷史
    8月下旬,在騰訊文化組織的臺灣文化觀察行中,新京報記者走訪了紀州庵文學森林與位於張榮發基金會大樓的《文訊》雜誌社,與島內的文藝界人士座談,並專訪了總編輯封德屏。她向記者講述紀州庵文學森林,《文訊》雜誌,及這場轟動島內的「臺灣文學另類盛會」,我們亦可藉此一窺島內的文學與文化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