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漢正街:「天下第一街」時尚再出發
大江東去,漢水湯湯。在漢水入江口的集家嘴一帶,孕育出極富傳奇色彩的「天下第一街」——漢正街。
早在500多年前,這條街就「十裡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襄助漢口躋身全國四大名鎮。
40年前,漢正街的103名社會無業人員,拿到工商部門頒發的「攤位證」,由此打開了全國商貿流通領域第一個市場化的缺口,漢正街的海量小商品,猶如無數條鯰魚,激活了個私經濟的一池春水,推動了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歷史進程。
滄桑40載,沐浴改革春風的漢正街人,以敢為天下先的氣概,創造了無數個「第一」。如今,這塊1.67平方公裡的熱土上,雲集商戶1.8萬餘戶,各類批發市場54個,年交易額近千億元。「有故事」的漢正街,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
「盲俠」鄭舉選:漢正街首個百萬富翁
5月21日下午,漢陽墨水湖畔,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戴著一副墨鏡,笑眯眯地迎候記者。
他叫鄭舉選。上世紀80年代,但凡在漢正街做生意的人,幾乎無人不曉「盲俠」鄭舉選,他是漢正街個體戶中最早的萬元戶、百萬元戶。
19歲起,鄭舉選就在漢正街多福巷擺攤賣點針頭線腦,「文革」中還偷偷組織了一支盲人小商販隊。「投機倒把!」在那個「大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他兩度坐牢,受盡折磨,後一次出來時已是1979年6月。「當時我鐵了心,這輩子再也不經商了!」鄭舉選說。絕望之時,不少盲人朋友上門看望,說政策變了,擺攤「不犯法」。
懷著幾分忐忑,鄭舉選上街擺了一張竹床,賣起了扣子。1979年11月,他成為漢正街第一批申領小百貨個體工商戶攤位證的103人之一。靠著誠信為本、仗義疏財,他的生意紅火起來,短短幾年就積累了百萬家產。
有人看不順眼了。「這不是讓私營經濟吃掉公有經濟嗎?」「漢正街還是社會主義嗎?」「還有人總結出『三個70%』,即漢正街個體工商戶中,70%是勞改釋放犯、70%是無業游民、70%賣的是假冒偽劣產品,聳人聽聞。」時任漢正街管委會首任主任的郭兆慶坦承,當時壓力不小。
直到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經驗值得重視》,稱讚漢正街搞活了市場,方便了人民生活,擴大了勞動就業,起到了國營和集體商業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一個市場發一篇社論,這在人民日報的歷史上絕無僅有。其背後,不僅蘊藏著決策層對個體私營經濟存在價值的再認識,更折射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光芒。
爭論聲戛然而止。大大小小的商販潮湧漢正街,「扣子大王」鄭舉選、「玩具大王」楊佔芬、「氣球大王」龔乃生……一時間,各種「大王」聲名鵲起。聯合國官員、歐美記者,頻頻造訪漢正街。
繼漢正街之後,義烏小商品城、瀋陽五愛、石家莊南三條等小商品市場,如雨後春筍,風起雲湧。
眼界和格局:高學歷創業者讓漢正街更「潮」
潮起潮落,大浪淘沙。
當年在漢正街叱吒風雲的許多「創一代」,而今難覓蹤影,更多的「創二代」「創三代」加入創業大軍,其中不乏本科、碩士甚至博士學歷者。
「沒有漢正街,我的人生一定會改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擁有計算機碩士學位的王康,是漢正街首個碩士創業者。深耕漢正街22年,其翠園禮業已是時尚工藝品行業龍頭。
5月26日,漢口沿河大道,翠園禮業公司數千平方米的展廳內,3萬多種禮品琳琅滿目,「銷售大多走電商渠道」,老闆王康說,公司已將大數據應用於客戶服務中,希望做成「服務全國的禮品平臺」。
畢業於華中師大數學系的王仁昌,創業頗有傳奇色彩。1985年,武漢針棉織品批發公司準備將積壓的價值370萬元的襪子、內衣等5折出售。王仁昌與商家合作「吃」下這批貨,短短20天淨賺60萬元,成為漢正街少數幾個腰纏百萬的巨商之一。他以此為背景創作的小說《風流巨賈》,被改編成8集連續劇《漢正街》在央視播出。還有上海交大博士後顧王明,上世紀末在漢正街打拼出知名的禮品批發城「東方藝品」。
新時期,不少海歸也逐浪而來。2015年,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楊小龍和從印度學成歸來的姐姐楊帆,在漢正街創辦龍帆布業,主攻「一帶一路」出口。同年,從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畢業的王彬鴻也殺進漢正街,搞起商業地產開發,「我很看好漢正街,會在這裡『生根』。」
「這些高學歷的人才,具有更快的應變能力和創新精神。」著名作家、《天下第一街》作者劉富道感慨。
在王康眼裡,漢正街「創一代」大多迫於生計,他們勤勞、能吃苦,敢闖敢拼,當機遇來臨時「醒得最早」,先富了起來。隨著競爭加劇,要做大做強,得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極強的應變能力,要靠精細化管理,在這方面「創二代」更有優勢。
他認為,只有智商高、學歷高的商人越來越多,漢正街人的眼界、格局才能不斷提升。
直面「沒落論」,讓「時尚漢正」閃亮世界
「對外開放看深圳,對內搞活看漢正街。」植根於改革紅利,漢正街創造了一個現象級的奇蹟,被譽為中國市場經濟的「試驗田」和改革開放的「風向標」。「沒有漢正街的體制機制創新,就沒有今天中國商業的繁榮。」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朱延福教授說,漢正街模式對改革開放的貢獻不亞於「小崗模式」。
他分析,1992年以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公有制佔絕對主導。而在1979年,漢正街就實行了以民營經濟為主的所有制結構,打破了國有和集體企業對商業的壟斷;漢正街商戶在全國最先開展長途販運經營,後來發展到「買全國賣全國」,不僅讓人們重新認識到了搞活流通的巨大價值,超越了當時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還突破了商品市場的區域封鎖,推動了國內統一開放市場體系的建立;漢正街喚醒了人們的商品意識,允許商品價格隨行就市、自由浮動,在中國率先實行工業品價格的市場調節,實際上承認了價值規律的作用。
然而,一步領先並不意味著步步領先。1982年興辦的義烏小商品城,交易額連續十多年居全國榜首,數十萬種商品暢銷全球近200個國家。「小商品城」股票還於2002年上市。
再看漢正街,長期的野蠻生長後,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發展放緩,交易額一度從全國前三降到第七,還滋生了「水貨」泛濫、物流不暢、消防隱患多等問題。如今,漢正街電商指數只有38%,而義烏市場電商指數高達90%。
漢正街就此沒落了嗎?「不能這麼說!」漢正街管委會負責人說,漢正街正由傳統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向中央服務區轉型。近7年關閉了43個消防隱患突出的市場,數千家加工廠、上萬家商戶遷往周邊縣市30多個工業園,疏解了非核心功能,形成「設計研發在內,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在外」的運營新模式,「前店後廠」演繹升級版。
龍騰、莫匠、舞者……漫步氣派的漢正街第一大道,男裝品牌鱗次櫛比,僅龍騰服飾商城就聚集服裝商戶1300多家。龍騰置業董事長李天俊說,該商城時尚男裝年銷售逾400億元,與杭派、粵派三分天下;九層高的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歐韓風情、時尚爆款讓人目不暇接,全省70%的服裝都從這裡批發出去。
搭上中歐班列,擁抱「一帶一路」,攜手阿里、京東推廣電商平臺,推動商業業態變革,漢正街在奮起直追。
按照「漢口之根、武漢之心、世界之窗」的總體定位,漢正街正在打造以時尚創意、現代金融、文化旅遊休閒等為一體的世界級濱水中央服務區,唱響「時尚漢正」品牌。近幾年,隨著復星、綠地、香港恒隆等大鱷扎堆落戶,武漢國際時尚中心、漢正街金融島、綠地長江中心、恒隆廣場等一批投資過百億的現代商貿、金融項目,將徹底重構大武漢的商業版圖。「將來的漢正街中央服務區之於武漢,好比曼哈頓之於紐約、中環之於香港、陸家嘴之於上海。」漢正街黨工委書記胡亞非展望。
長期跟蹤研究漢正街的武漢大學教授伍新木說,與時俱進才能勇立潮頭,漢正街體現出的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仍需繼續發揚光大。今後漢正街應在發展模式、業態、功能、軟硬環境、電商培育、拓展海外市場方面不斷創新,不斷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