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市)概況
滕州市
【概況】 2018年,全市總面積1495平方公裡。轄17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1250個行政村(居委會)。年末戶籍總數50.73萬戶,總人口175.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6.26萬人。人口出生率13.6‰,死亡率5.45‰,自然增長率8.11‰。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1196.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4.99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590.83億元,增長5.0%;第三產業增加值530.51億元,增長4.9%。從支撐經濟增長的因素看,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5%、50.9%、42.6%,三次產業分別拉動全市經濟增長0.3、2.4、2.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例由6.6:50.3:43.1調整為6.3:49.4:44.3。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1214元,增長4.4%。按年均匯率折算,達到10762美元。實現城鎮新增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2萬餘人,開展就業創業培訓0.8萬餘人,幫扶570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創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深入推進創業帶動就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000萬元,發放創業補貼12.3萬元。市場主體總量平穩增長,各類市場主體15.36萬戶(包括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同比增加1.37萬戶,增長9.8%。其中,私營企業2.29萬戶,個體工商戶12.68萬戶。註冊資本1130億元,同比增加203.8億元,增長22%。新登記註冊各類市場主體1.87萬戶。其中,私營企業0.46萬戶,個體工商戶1.39萬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6.0%,其中,輕工業增長9.3%;重工業增長4.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98.7%。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增長75.4%,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9%,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89.2%;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9.8%,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5.1%;第三產業投資下降5.9%。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86.55億元,增長27.6%。房屋施工面積768.1萬平方米,增長3.5%;房屋銷售面積122.3萬平方米,下降32.9%;房屋銷售額72.98億元,下降19.6%。實際利用境外資金3062萬美元,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0家,增資企業1家,累計新增合同外資4413.28萬美元。全市進出口總額35.39億元,增長6.7%,其中出口33.60億元,增長10.6%。有進出口實績企業200家,進出口貿易涉及150餘個國家和地區。完成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3640萬美元,實現外派勞務1260人次。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70.6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0.4%。其中,稅收收入52.68億元,增長5.2%,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74.6%,同比提高3.5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1.85億元,增長9.3%。其中,民生支出61.3億元,增長12.7%,佔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75.1%,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全市擁有各類金融機構61家,其中銀行13家,保險機構36家,證券公司3家,小額貸款公司3家,融資性擔保公司3家,民間資本管理公司2家,民間融資登記服務中心1家。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餘額726.73億元,較年初增加57.55億元,增長8.6%;金融機構貸款餘額491.39億元,較年初增加52.93億元,增長12.1%。滕州經濟開發區引進過億元項目8個,投資總額98.4億元,在建重點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5.9億元,年末實有註冊企業達到1397家。在全省131家省級經濟開發區中位列第3位,入選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2018年,滕州市創建成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通過覆審。
【新舊動能轉換】 實施重點項目257個,項目竣工投產133個。納入省新舊動能轉換規劃14個,納入省新舊動能轉換第一批優選重大項目庫6個,列入省級重點項目2個。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7家,新設立院士工作站等省級創新平臺11個。實施技術創新項目260個,列入省技術創新項目計劃66個,列入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3個,列入省企業技改重點項目導向目錄16個。滕州市人才創新驅動中心被評為全省首批專家服務基地、省創客之家。省玻璃質檢中心通過驗收,「中國中小工具機之都」通過覆審,滕州市被評為全國機械工業引領高質量創新發展產業集聚區。
【工業經濟】 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通過首批省級化工園區認定,被評為省首批綠色園區,聯泓新材料被列入省新材料領軍企業50強。新設立國家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省高端智能工具機技術轉移中心。墨子科創園、騰龍科技智能製造產業園加快建設,滕州經濟開發區被評為國家工具機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成投產綠色精密鑄造、元凱可曲面超薄玻璃、今緣春生態釀酒園等工業項目111個,推進田陳富源2×35萬千瓦煤矸石綜合利用、中材鋰電池隔膜、魯南化工高端改性聚甲醛等工業項目43個。
【重點領域改革】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稅降費4.7億元,盤活低效用地1321畝,申報馬德裡國際商標8件,新認定山東名牌7個,獲評棗莊市市長質量獎3個,新增有效發明專利115件。新成立工業資產運營公司、旅遊發展公司、園林建築工程公司,住建、房管等領域國有企業改革得到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實現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全覆蓋,「24小時」自助服務做法被央廣網「2018國務院大督查」專欄推廣。國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完成。社會信用體系「一網三庫一平臺」系統建成。啟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村居699個,1250個村居全部完成清產核資。新成立信用互助合作社7家,總數達到20家。滕州市被評為全省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先進單位。
【三大攻堅戰】 打好風險防控攻堅戰,建立定期摸排、風險監測評估、黨政銀企聯防聯控機制,及時預警和處置風險苗頭,開展打擊惡意逃廢金融債務和公職人員逾期貸款清收專項行動,妥善化解重點企業金融風險。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持續推進「大排查、大壓實、大解決」活動,全面落實「兩不愁三保障」政策,投入扶貧專項資金3740萬元,完成年度脫貧任務。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抓好中央和省市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加大「散亂汙」企業整治,環境空氣自動監測實現鎮街全覆蓋,全面實行河長制湖長制,推進河庫湖確權劃界,空氣環境質量、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持續改善。東郭水泥公司被認定為全市首家國家級「綠色工廠」。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竣工破損山體治理項目5個,治理水土流失11.5平方公裡,發展高效節水農田1.9萬畝,綜合治理採煤塌陷地1.6萬畝,完成造林2.4萬畝,新建完善農田林網7.5萬畝。
【城鄉建設】 完成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13個鎮總體規劃修編,城市規劃面積從70平方公裡拓展到105平方公裡。開工各類城建項目132個,完成投資124億元。實施荊泉路等10條道路、荊河橋等3座橋梁建設,文化路等7條道路竣工通車。棚改項目納入省棚改計劃9個,拆遷面積190萬平方米,開工建設安置房8423套。公共服務設施綜合館啟動建設,墨子文化城保護開發城市設計導則編制完成,墨子紀念館、墨硯館改造提升竣工啟用,新博物館建成開館,龍泉塔區域景觀環境優化工程完成並對外開放。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累計實施改廁17.9萬戶,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基本實現全覆蓋;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27戶;14個鎮、28個社區實現汙水集中處理;完成「四好農村路」建設324公裡,創建美麗鄉村148個,其中A級村62個。重大基礎設施加快推進。棗菏高速滕州段進展順利,省道345建成通車,棗滕BRT/B6線快速公交投入運營。城區第一淨水廠建成使用,南水北調調蓄水庫實現蓄水,莊裡水庫大壩主體工程竣工,移民回遷安置完成,創建成為省Ⅰ級節水型城市。高鐵新區飛龍大道、漷河南路、上善大道等8條道路具備通車條件,呈祥大道綜合管廊、墨子湖隧道及引道工程穩步推進;山東化工技師學院新校區一期開學使用,山東理工職業學院滕州校區開工建設。
【社會民生】 落實惠民實事20件,民生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75.1%,提高2.3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2萬人,符合條件的退役士兵安置就業率達到100%。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居民養老保險擴面1.3萬人。高齡老人補貼待遇全面落實,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紮實有效。中心人民醫院通過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覆審,中醫醫院創建為三級甲等中醫醫院。規模養老服務機構發展到17個、醫養結合機構12個,養老床位達到6500餘張,創建成為省醫養結合示範市。解決城鎮大班額項目主體完工12處,完成省定「超大班額」化解任務。實施農村學校「全面改薄」工程16處,新建改建公辦幼兒園13處。新增城區綠化面積52萬平方米,新建改建垃圾中轉站4座、公廁10座。率先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成立專業化運營公司,新建垃圾分類體驗館3座,打造示範樣板點39處。新建改造天然氣管網40公裡,北線高溫熱水複線管網一期工程竣工運行。
【滕州大數據產業園】 園區按照國際最高T4標準建設,配套大數據創客空間、創新應用孵化和大數據會展中心等基礎設施,建築面積3.8萬平方米。招引50餘家公司入園從事技術研發、推廣、數字交易;產業園與北京等地公司合作建設運營了中國工具機海淘網,構建了集資源整合、商務洽談、金融服務、天使基金、產品交易、物流服務於一體的線上線下交易新模式;與浪潮集團合作建設了滕州工具機工業網際網路,進入國家工信部首批重點扶持的50家工業網際網路支持範圍;構建了滕州工具機雲平臺,與56家工具機企業建立實時在線網關,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加快滕州發展暨雙招雙引大會】 9月26日,加快滕州發展暨雙招雙引大會舉行。中科院院士佟振合,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劉科,中國建材集團副董事長李新華,中科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樂斌,省科技廳廳長劉為民,省土發集團董事長霍高原等出席大會。滕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文強主持大會,中科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樂斌、祥興(福建)集團總裁薛行遠等嘉賓代表作講話。會議表彰「滕州英才」和「滕州發展功臣」,併集中簽約膜材料研發中心、生態小鎮、高科技智慧農業、泛能網、智能環保產業園等118個項目。作為雙招雙引大會主題活動之一,9月25日至10月5日,在滕市體育中心體育場舉辦首屆滕州品牌產品交易會,布置9大展區,參展企業473家,集中展銷滕州市中小數控工具機、化工新材料、玻璃加工、食品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優土特產等特色滕州製造產品。
【第十二屆國際墨子魯班學術研討會】 10月28日,第十二屆國際墨子魯班學術研討會暨第七屆墨子文化節在滕州市體育中心開幕。開幕式上山東大學和滕州市政府籤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開幕式上還舉行中國墨子學會職業教育研究會揭牌儀式、中國墨子學會第三屆評選表彰。
薛城區
【概況】 薛城區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50億元、增長5%,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49億元、增長0.25%,可用財力增長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21億元、增長8.5%,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97萬元、1.47萬元,分別增長7%、8%。
【新舊動能轉換】 強化創新驅動發展。開展縣域創新驅動發展試點,深化產學研合作,新設博士工作站3家,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市級科技創新型企業16家,新認定市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6家、重點實驗室3家,綠碳化工中試基地實現單機試車,濰焦集團與中科院上海有機所、中鋼鞍山熱能院等科研機構深度合作,經濟創新力不斷增強。強力推動工業轉型。薛城化工產業園以全省第4名的成績通過首批省級化工園區認定,規劃面積擴大到10.54平方公裡,徵收拆遷西華苑等3個社區1526戶,醋酸醋酐一期、餾分輕質化項目建成運行,超高功率電極材料項目納入省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庫、正進行一期主體施工,累計聚集項目35個、投產18個,全年稅收達2.61億元、增長96%,全區化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25億元。實施了35個重點技改項目,完成投資43.2億元,引進世界500強中國建材集團併購金板建材,國寧車業、金正實業分別引進戰略合作夥伴重慶銀翔、山西華翔,遠東實業等7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科技型企業,智贏門窗、中力閥門被認定為省「隱形冠軍」企業,海帝新能源獲評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全區納稅過億元、過千萬元企業分別達到2家、11家,預計規上工業增加值、利潤、利稅分別增長3.5%、13.9%、13.4%。培育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業快速集聚,棗莊鐵路物流園通過專家評審、進入實質推進階段,糧食倉儲物流中心二期完成主體建設,水上調度指揮中心建成使用;魯南貨櫃公鐵聯運示範工程、無水港貨櫃公鐵水多式聯運項目納入省多式聯運示範工程項目庫,濰焦鐵路物流中心擴建項目正辦理手續,魯南現代醫藥物流中心啟動建設,全區物流企業發展到142家。電子商務業異軍突起,京東·棗莊國際閒置品循環鏈示範區入駐企業118家,閩商億匯創業園獲評省「雙創」基地,薛城經濟開發區獲評省跨境電商產業聚集區,全區共發展電商平臺17個、電商業戶5610家,營業額突破35億元。高端商貿業活力迸發,萬達廣場日均客流量超3萬人次,銀座商城建成運營,碧桂園綜合體、天安廣場等項目正加快推進,全區名品名店發展到697家,城市經濟活躍度不斷提升。文化旅遊業融合發展,鐵道遊擊隊黨性教育基地列入全市重大黨建工程,鐵道遊擊隊紀念館基本完成主體建設,鐵道傳奇景觀入選「棗莊八景」;天穹影視文化基地星願夢工廠、創作實踐基地、遠程教育學習中心等板塊投入運營;建成鄉村旅遊項目3個,舉辦重要節慶活動22次,接待遊客320萬人次,旅遊吸引力不斷增強。發展現代農業。統籌推進「三區共建」,新建高效節水農田2萬畝、高標準農田1.07萬畝、省級農業標準化基地4處,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7家,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31家,新認證「三品一標」5個,創建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周營鎮被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蟠龍河農業產業園獲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龍潤生態園獲評省級休閒農業精品園區,龍塘合作社成為上海市外延蔬菜生產基地,薛城農產品知名度顯著提升。
【新型城鎮化建設】 城市空間持續拓展。壓茬推進新老棚改工程,新華街片區正在回遷,天山路片區、西巨山一期完成建設。與中電建集團合作,採取PPP模式,實施潘莊、何莊、來泉莊三大片區棚改,潘莊安置工程正進行主體建設。加快完善城市路網,和諧路隧道全線貫通,棗濟線薛城段改擴建、快速公交B6線建成通車,山官線大修基本完成,民生路南延、廈門路、棗菏高速連接線、京滬棗臨鐵路立交橋改擴建、黃河路西延下穿立交橋加快建設,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城市品質顯著提升。投資3.72億元,實施區汙水處理廠擴建工程,鋪設改造各類管網61公裡,建成海綿城市3.8平方公裡,新增供熱面積80萬平方米,汙水日處理能力達8萬噸。深入推進「五城同創」,集中開展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等10項專項整治,新改建城市道路13條、背街小巷3條,改造提升老舊小區3處、農貿市場5處,累計拆除、整改城市違建109.3萬平方米,清理整頓「八小」「店外店」1.39萬家,新增綠地50萬平方米、停車位2.1萬個,通過國家衛生城市綜合評審。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編制完成全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鎮域環境綜合整治,實施農村「五化」「七改」工程,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一期工程建設,新修「四好農村路」32公裡、網化道路72公裡,完成行政村電網改造78個,鋪設天然氣管道22公裡,改造農村危房114戶、旱廁1.3萬戶,省級美麗鄉村覆蓋率達到14.2%,農村環境更加生態宜居。
【改革開放】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區深改組審議改革方案22個,新爭取國家、省級改革試點7項。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清理「殭屍企業」10家,銷售商品房103.9萬平方米,為企減稅降費2.9億元,新申報馬德裡國際商標1件、中國馳名商標1件,新增山東名牌2個。「一次辦好」改革推進,新建市民服務中心,組建行政審批服務局,劃轉行政審批權162項,「一次辦好」事項687項,新增市場主體5767家、增長32.4%。推進國企國資改革,實施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全面推行區屬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薪酬制度改革,完成駐薛國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農村改革紮實推進,新建三級水權交易市場,推行灌溉階梯水價,完成集體土地、宅基地確權登記,全面清理農村「三資」,提前一年完成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制改革。開展「雙招雙引」。實施以商招商,新開工外來投資過億元項目20個。實施「領軍人才領航計劃」,新引進高端人才16人。著力擴大對外開放。持續開展「雙喚行動」,實現進出口總額7.4億元、增長34.5%,實際利用外資2858萬美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90.5%,提升經濟外向度。
【重點攻堅工作】 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深入推進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全面完成規上企業雙重預防體系建設,深入開展風險隱患「大快嚴」集中行動,本質安全水平顯著提升。加強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解決重點信訪件427件,信訪量大幅下降。打擊非法集資等行為,金融形勢持續穩定。全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三年來累計投入各級專項扶貧資金4608萬元,實施產業項目228個,帶動人均增收579.6元,實現脫貧26190人,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加強與威海市、重慶豐都三建鄉扶貧協作。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出臺實施「1+1+7」系列方案,深入開展「四減四增」專項行動,整改中央、省、市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取締「散亂汙」企業122家、違規畜禽養殖場117家,完成「煤改氣」企業6家,拆除農村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98臺,壓減煤炭消費19萬噸,PM2.5、PM10較上年分別改善12.5%、5.4%。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開展清河行動,拆除河道違建2.8萬平方米,城區黑臭水體全部「清零」,河流水質持續改善。全面完成鴨山景觀綠化、長江防護林和森林撫育工程,持續治理破損山體,復墾土地3000畝,新增造林7600畝,綠色成為發展主色調。
【民生保障】 全年民生支出達18.86億元、佔財政支出的85.1%。社會保障擴面提質。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797.5萬元,城鎮新增就業5739人,轉移農村勞動力5620人,公開招考公務員12人,招聘事業單位人員158人、國企人才28人。提升社會保障能力,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118元,城鎮低保標準提高到440元,農村低保、五保標準分別提高到3900元、5070元,救助困難群眾623人,新建兒童關愛中心3處,區老年健康評估中心建成運行,區中心敬老院完成主體建設。提高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基本工資標準和住宅採暖補貼標準,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14連漲。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投資13.4億元,實施「大班額」化解工程21個,19所學校建成使用,完成「全面改薄」項目57個,改制舜耕中學初中部,全部消除「超大班額」,「農村弱、城區擠」的問題得到有效化解。穩步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基本建成區域醫共體,創建省級健康促進示範區。開展全民健身、鄰裡文化節活動,舉辦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啟動儀式,承辦2018棗莊國際馬拉松比賽。選派5名幹部對口援疆。完成二輪區志修編和年鑑編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實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培育社會文明新風,6人榮膺「山東好人」,1人獲評「齊魯最美青年」。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全面完成村和社區「兩委」換屆,完成村改居6個、村級規模調整68個。深化「平安薛城」建設,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打掉涉惡犯罪團夥26個,破獲涉惡案件45起;成立區矛盾糾紛化解中心,完成「七五」普法中期驗收,村(居)法律顧問實現全覆蓋。創建省級食品安全城市,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氣象、檔案、老齡、物價、外僑、信息化、殘疾人、對臺交流、婦女兒童、地震預防、民族宗教、雙擁共建等事業均取得新的進步。
【銀座商城棗莊店開業】 2月3日,銀座商城棗莊店舉行開業儀式。棗莊店由山東銀座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4億元,佔地26.4畝,建築面積8.3萬平方米,分為地上6層和地下2層,集購物、餐飲、休閒、娛樂、物流配送於一體,是銀座商城在魯南地區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也是山東銀座在省會濟南外,唯一直接投資建設的商業地產項目。預計年可實現營業收入2.5億元、利稅2000萬元,吸納社會就業1500餘人。
【中國旅遊日棗莊主題活動】 5月18日下午,在棗莊萬達廣場舉辦2018年中國旅遊日棗莊主題活動暨「全域旅遊·美好生活」旅遊產品惠民展銷活動。本次活動設置景區景點展示區、鄉村旅遊點展示區、旅行社展示區、特色旅遊商品(實物+樣品)展示區和現場諮詢服務區等多個功能展區,搭建鐵道遊擊隊、臺兒莊古城微縮景觀及3米*1.6米展位55個,邀請全市重點旅遊景區、重點旅行社、鄉村旅遊精品採摘園、特色旅遊商品企業、品牌酒店和微山縣、賈汪區等地共69家旅遊企業、單位參展,在現場集中開展重點旅遊推介、旅遊資源宣傳、惠民政策諮詢、旅遊紀念品展賣、特色演出等。
【鐵道遊擊隊文化開發】 鐵道遊擊隊是薛城區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也是薛城區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標誌性符號,鐵道遊擊隊精神是「鐵道遊擊隊」紅色文化品牌的靈魂。2018年,鐵道遊擊隊黨性教育基地列入全市重大黨建工程,鐵道遊擊隊紀念館基本完成主體建設,5月19日上午,「鐵道遊擊隊精神」研討評審會召開,對「鐵道遊擊隊精神」表述語進行評審。12月4日,鐵道傳奇入圍「棗莊八景」。
【「發現魯南文化之美」第二屆中國網絡媒體棗莊行走進薛城】 10月26日,「發現魯南文化之美」第二屆中國網絡媒體棗莊行走進薛城。此次媒體行活動,由棗莊市委宣傳部、棗莊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共同主辦,在為期兩天的集中採訪時間裡,來自全國重點新聞網站、知名商業網站及新聞客戶端的編輯記者,深入棗莊「五區一市」,探訪優秀傳統文化,藉助各類平臺深入宣傳報導,報導棗莊市歷史人文文化、紅色文化、運河文化、工業文化和生態文化等特色資源,全面展示棗莊市人文傳承和文化產業改革發展成果。媒體團一行參觀了鐵道遊擊隊紀念碑、鐵道遊擊隊影視城,並在鐵道遊擊隊紀念碑前向革命先烈敬獻了花圈。
(唐 罡)
山亭區
【概況】 全區總面積1017.8平方公裡,2018年末公安戶籍人口53.76萬人,其中,鄉村人口41.29萬人,城鎮人口12.47萬人。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46.57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9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6.3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2.2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滑5.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98億元,財政支出22.6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42億元,進出口總額7.9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3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3115元。
【新舊動能轉換】 莊裡水庫建設基本完成,新臺高速、1000千伏特高壓開工建設,棗莊機場、抽水蓄能電站規劃建設加快推進,518國道改線、103省道改擴建、臨滕高速建設前期工作有序開展。漢諾文化旅遊提升項目列入省重點,10個項目納入市重點,39個區重點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86億元。森樂食品、中燕專用車、牛電科技二期等項目投產,金檀木業、錢塘實業、東易日盛等項目落地建設,大平山、星球等光伏項目實現併網發電,翔宇(翼雲)中學、龍基石業、連銀山綠色建材等項目成為新亮點。爭取上級各類資金27.94億元,增長18.9%。新規劃空港產業園、循環經濟產業園、新材料創新科技園,初步形成了「一區多園」的發展平臺。註冊馬德裡國際商標3個,創建國家馳名商標2個,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完成股份制改制3家,天暢環保獲市長質量獎。抱犢崮-熊耳山5A級景區創建加快實施,葫蘆套-石佛山寨景區成為鄉村旅遊新熱點,全國貧困地區旅遊扶貧培訓班在山亭區舉辦。成功爭創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特色果品推廣工程、農產品公用品牌創建成效明顯,山亭區被確立為鄉村振興科技支撐示範區、省農業「新六產」示範區,被評為山東省農產品加工示範區。桑村鎮、北莊鎮成為全省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示範鎮。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實驗站和試驗示範基地落戶山亭區。省農擔公司山亭辦事處發放「魯擔惠農貸」67批次,在保餘額3360萬元。魯南產權交易中心掛牌交易額突破75億元,成為立足棗莊、輻射魯南的綜合性資源要素平臺。
【改革開放】 「雙招雙引」成效明顯,成立16個招商工作組,設立3個駐外招商工作處。新籤約項目合同56個,億元以上項目39個,實際利用區外資金42.6億元,新開工外來固定資產投資億元以上項目32個,實現外資到帳1891萬美元、出口7.3億元。新增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家,授權發明專利28件,成功籤約北京科技大學山亭高新技術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及院士工作站,與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戰略合作規劃建設恆誼創新科技園。開發區基礎設施配套更加完善,產業集聚效應初顯,食品產業、家居產業、新能源產業、新型建材產業初步形成。「一次辦好」改革深入推進,調整行政權力事項813項,明確屬地實施766項。山亭區被評為2018中國企業營商環境十佳城市。商事制度改革穩步實施,培育市場主體3700家,「個轉企」461家,市場活力有效釋放。政務標準化建設不斷提升,山亭區成為政務服務省級標準化試點單位。國企改革起步,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國有林場改革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深入實施,集體經濟「三資」管理更加規範。
【攻堅戰役】 中央和省市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全面落實,整治散亂汙企業91家,PM2.5、PM10濃度分別改善14.3%、7.1%,環境空氣品質穩中向好。畜禽養殖管控更加規範,禁養區清理成果持續鞏固。「河長制」「湖長制」有效落實,全區河流斷面水質優於地表水三類水質標準。完成「綠滿城鄉·美麗山亭」國土綠化3.2萬畝,恢復治理損毀山體6處。完成土地綜合整治項目26個,新增土地1.6萬畝。水泉鎮被評為「山東省森林鄉鎮」,徐莊鎮葫蘆套、北莊鎮洪門被評為「山東最美綠色鄉村」。全區生態保護紅線規劃、抱犢崮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完成優化,通過省級生態區指標考核驗收。脫貧攻堅紮實推進,投入扶貧專項資金7850萬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35個,2734戶、5785人實現穩定脫貧,6438戶、10896人得到兜底保障。榮山扶貧協作注入700餘萬元,實施幫扶項目4個,資助貧困群眾1500人次。全省扶貧協作現場會觀摩山亭區2個現場點。金融風險專項排查全面開展,涉企金融風險防範處置穩步推進,支柱企業擔保圈風險有效化解。打擊惡意逃廢金融債務行為,沒有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城鄉融合】 「四城同創」統籌推進,通過國家衛生城市評估驗收。府前西路、泰和路全面竣工,府前中路、世紀大道、抱犢崮路等完成高標準改造。鋪設綜合管廊3.2公裡、各類地下管線35.5公裡,新增供暖13.6萬平方米。西部城區開發快速推進,東西魯棚改一期具備回遷條件,二期啟動建設。新增城市綠化11.2萬平方米,新建改造林蔭路4條。數字城管平臺建成運行,執法聯動機制不斷健全,亂停亂放、大車進城、沿路違建得到有效遏制。鎮域、路域環境整治紮實開展,實現鎮鎮通天然氣,鎮鎮汙水集中處理、垃圾集中收集轉運,馮卯鎮通過國家衛生城鎮驗收。編制完成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規範運行。改造農村電網74個自然村、危房400戶、旱廁13227戶,全市率先實現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建成41個省市級美麗鄉村、9個市級美麗宜居村莊、30個省級衛生村。「四好農村路」建設全面實施,北留路東段中修提前完成,馮木路、李東路升級改造竣工通車,新建農村道路126.6公裡,完成「戶戶通」351個自然村(居)、村級公路安防240公裡。購置新能源公交車42輛,改建公交換乘站4處,優化公交線路13條,實現了村村通公交,農村孩子進城讀書免費乘車。城鄉公交一體化「六個全覆蓋」做法得到交通運輸部高度評價。
【社會民生】 十件惠民實事完成年度目標,民生支出佔財政總支出比重達到85%。新增城鎮就業3642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110人。28個教育項目實施,翔宇(翼雲)中學主體工程基本完工,職業中專新校、四十中西校、實驗三小、特教學校投入使用,新增學位5620個。初中進城穩步推進,3240名學生進城就讀。人民醫院病房樓主體工程全面完成,婦幼保健院完成升級改造。農村低保、城鄉特困人員保障標準繼續提高,機關事業單位經費保障和工資收入水平大幅提升。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更加優化,獲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優秀單位。區第八屆全民健身運動會成功舉辦。區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一級館」。山亭區被評為「山東省食品安全區」。全市群眾滿意度調查實現「十連冠」。
【莊裡水庫主體工程建設】 2018年莊裡水庫主體工程建設基本完成,已到達蓄水條件。莊裡水庫另一個輔助工程店韓路改線完成投資1.5億元,工程全面完成並正式通車。移民安置房建設主體工程順利完工,穩妥完成10個移民村8個村的安置回遷,涉及群眾1萬餘人,2018年完成海子村412戶居民安置,完成了駁山頭等7個村2540戶移民的回遷。同步實施的5條沿庫區改建道路加快推進。在加快東西魯棚改一期安置房建設的同時,強力推進東西魯片區徵收工作,已完成4318名居民、1693戶的房屋徵收、拆遷任務,完成徵地460餘畝。
【山亭區新臺高速工程】 新泰至臺兒莊高速公路是山東省「九縱五橫一環七連」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介於京滬、京臺高速公路之間的重要省際通道。工程新建裡程130公裡,其中山亭境內29.83公裡,佔全線四分之一,途經山亭區徐莊、鳧城、北莊三個鎮,涉及15個行政村、37個自然村,項目永久佔地2560畝,填挖土石方620萬立方米,新建橋梁21座,開挖隧道4座5650米,佔全線隧道總長度的56%。目前,工程已全線開工建設。全線為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路基寬度27m,設計時速120Km/h,主要結構物為五隧二十三橋三互通一服務區。工程重點為是長山、紅山和望海石隧道。望海石隧道最為複雜。項目建成後,將實現全市「縣縣通高速」的目標。
【2018年全國貧困地區旅遊扶貧培訓班】 12月20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主辦的2018年全國貧困地區旅遊扶貧第四期培訓班在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開班。來自全國25個省(區、市)200餘旅遊扶貧幹部、鄉村旅遊帶頭人代表參加了培訓。本次培訓共6天時間,邀請了政府部門和旅遊專家進行專題授課和現場教學,注重課堂講授、現場體驗與學習參觀、交流互動、專家點評相結合,指導學習先進典型地區的經驗做法,拓寬視野,增強培訓的針對性、效果性。
(鞠金鑫)
市中區
【概況】 2018年,全區經濟社會保持了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全區生產總值完成256.98億元,增長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7.78億元,增長7.8%。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2.26億元,增長0.2%,其中稅收部門組織收入完成29.67億元,增長0.8%;可用財力增長17.8%,財政支出30.29億元。
【改革創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規上工業產品產銷率達到100.7%;全年減稅降費5.4億元,實現「個轉企」681戶,新增「四上」企業24家,市場主體發展到9.2萬戶;國有資產統一監管全面啟動,中匯建設集團成功組建;市南工業區改革改制強力推進,新完成7家企業改革改制,累計兌付職工權益近10億元,萬泰破產改制依法有序進行。創建縣域創新驅動試點區,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萬邦賽諾康等5家企業獲批棗莊市首批「科技小巨人」,泰和水處理躋身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百強名單,鵬翔光電獲得省科技重大專項立項扶持,成功創建傑諾生物酶院士工作站等5家省級創新平臺。泰和百萬噸環保水處理劑、海王康力醫療器械產業園2個納入省級新舊動能轉換項目盤子的重大工程推進,設立總規模10億元的全市首支健康醫療產業基金和5億元的政府股權投資引導基金。
【實體經濟】 新上過5000萬元以上項目28個,其中過億元項目20個,實際到位資金28.8億元。進出口總額實現21.27億元。45個區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8.6億元;10個市級重點項目全部開工建設,完成投資28.4億元。海之傑紡織服裝及彩印包裝等5個項目竣工投產,寧康藥業中藥飲片生產加工等16個項目超進度建設。中建材研究總院山東分院和國檢集團(CTC)分公司、中建材生物識別晶片、家禾箭牌科技產業園等15個項目籤約落地棗莊經濟開發區;投資3150萬元實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清理置換項目10個,盤活用地397畝。三產比例調整到4.4∶52.9∶42.7。紡織服裝、機械裝備等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百項技改」工程投產80個,累計完成投資52億元;一甲動漫等7家企業完成股改,鑫泰水處理正有序推進「新三板」掛牌;泰和水處理成為全國單品冠軍企業,上市申報材料已報證監會;在全市率先組織22家企業到青島藍海股權交易中心集中掛牌。稅郭鎮被評為「中國針織行業先進產業集群鎮」。城區低端服務業態整合取得突破,德利源建材裝飾城拆除,魯南建材裝飾批發城穩步搬遷,之信農副產品貿易博覽城加快建設。全區專業市場、物流園區和商業綜合體總面積達到160萬平方米,各類金融機構發展到75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46家、79家、18家,「三品一標」認證達到40個,8家農業產業園被新認定為棗莊市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精品特色園,西王莊鎮被評為全省特色產業鎮「鄉村振興示範鎮」。
【城鄉建設】 形象品質大幅提升。交通工程完成投資19億元,棗莊惠民鐵路專用線、棗木高速東延市中段、青檀路公鐵立交匝道工程加快建設;新臺高速、世紀大道、S103濟棗線市中段,振興北路立交橋及道路等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利民路、新崮山路等6條市政道路建成通車。三角花園東南片區、大官莊片區、沙河子三期等連片棚改全面啟動,全年回遷上房592戶、719套。碧桂園、恆大、融創、中梁等一批龍頭企業進駐,累計盤活出讓商住用地879.6畝。完成35個小區「三供一業」改造,惠及居民2.7萬戶。「四城同創」紮實推進,創建衛生城市通過國家明查暗訪和技術評估,創建文明城市做法在全市推廣,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全面啟動。開展專項治理,拆除建設北路、香港街、光明廣場等多處群眾反映強烈的違法建築,集中清理城區111家電話亭(書報亭)、售貨亭、早餐車,棗莊老街完成改造,37個老舊小區、22條背街小巷改造全面完工。深入開展美麗鄉村三年攻堅行動,5個片區、31個行政村、62個自然村美麗鄉村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快全省村級公路網化示範縣和「四好農村路」示範區創建,投資1.7億元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51.7公裡,新增「戶戶通」村居46個。累計改造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1.1萬餘戶,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西王莊鎮付劉耀村等6個村(社區)被評為省級文明村(社區),全市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會和「四好農村路」建設現場會在市中區召開。全力辦好中央和省環保督察交辦事項,整治「散亂汙」企業221家,淘汰燃煤鍋爐205臺;治理河道58公裡,鋪設雨汙管網18.9公裡,匯泉汙水處理廠完成擴容提升;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4個,新增植樹造林面積1萬畝,九龍灣溼地公園通過國家級驗收,永安鎮被評為「山東省森林鄉鎮」。
【社會事業】 實現民生支出20.4億元,佔公共財政支出的67.3%。河道溼地生態修復、遊園綠地提升等惠民實事基本完成。預計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7%、8.9%。城鎮新增就業962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194人。全民參保計劃持續擴面提標,17種抗腫瘤藥和特效藥納入報銷範圍,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救助等社會保障新標準全面落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累計落實專項扶貧資金992.7萬元,在全市考核中位居前列。校長職級制改革完成,勤為學校、江山實驗學校、齊福小學投入使用,「全面改薄」五年規劃累計投入資金1.6億元,改造學校46所。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穩步實施,分級診療制度有序推進,醫共體運行框架基本確立,棗礦醫院新院開工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基本實現全覆蓋,在全市率先建成區融媒體中心,光明廣場二期、冰雪文體中心一期進展,區新建檔案館、區體校綜合訓練館即將投入使用,區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二級圖書館,區統一戰線展館被命名為山東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中興煤礦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通過省級食品安全先進區市級驗收、省級醫養結合示範先行區中期評估,被評為第三屆文化強省建設先進縣、山東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全國文明村鎮】 近年來,永安鎮為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每年年初都制訂切實可行的精神文明建設計劃目標,並將精神文明建設納入全鎮年度整體目標考核,開展「美麗家庭」評選活動,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開展「農村文明一條街」「文明生態村」創建和文明社區「八個一」工程建設。把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村(居)文化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利用節日組織機關、村(社區)、企業、學校舉辦廣場舞、拔河、登山等比賽活動。全鎮有近20個村(社區)建起了書畫室等藝術組織。年初,獲「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為棗莊市唯一獲此殊榮的鎮(街)。
【鄉村旅遊景點】 龜山風景區位於棗莊市市中區孟莊鎮境內,規劃面積22.33平方公裡。景區內共有大小山峰22座,總庫容量8600萬立方的周村水庫環抱其中。先後被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省級地質公園、省級森林公園。「三月三滄浪淵,二月十九爬龜山」,從清康熙年間就形成了龜山廟會,並延續至今。2018年龜山風景區建設完成江北第一高的懸崖鞦韆、7D玻璃棧道、500米滑道項目,進一步推進了景區提檔升級。龜山7D玻璃棧道玻璃棧道全長288米,有三層夾膠鋼化玻璃鋪設而成,遊客可以從聽覺、視覺、觸黨、動感等方面享受全方位的7D體驗。龜山玻璃滑道滑道全長266米,採用全封閉設計,是登臨龜山首選的下山代步和娛樂項目。龜山景區懸崖鞦韆可同時乘坐兩人,設有三重保護體系,建設高度12米,全國排名第四,是江北第一高。
【特色農業產品】 孟莊草莓 孟莊草莓主要分布在孟莊、上道溝、峨山口村,總面積350畝。草莓喜溫涼氣候,根系適溫15℃-22℃,莖葉生長適溫為20℃-30℃,花芽分化期溫度須保持5℃-15℃,開花結果期4℃-40℃。草莓根系分布比較淺,水分容易蒸發,每個生長期對水分的要求也有不同。境內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3.9℃,年平均降水85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3367.9小時,平均無霜期199天,較全省其他地區長15天,全年月平均氣溫≥0℃的時間可持續286天,積溫4800℃—5200℃,日平均氣溫≥10℃時間可持續216天,積溫4597℃,作物生長時間和積溫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農業生產的氣候條件優越,適宜草莓生長。土壤類型以褐土為主,土壤肥沃。上遊有庫容8484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一座,水資源豐富,水質優。地下水一般井深80米—180米,靜水位18米—40米左右,地下水PH值6.5—7.5(中性),適於草莓種植澆灌。孟莊草莓種植主要有香草莓、牛奶草莓等優質品種,口感佳,營養價值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孟莊草莓採用保護地栽培,8—9月定植,11月開始採摘上市,可採摘至次年6月上旬。近年來,在農技專家的技術指導和培訓下,草莓種植技術不斷創新、突破。以草莓採摘為主的休閒觀光農業也逐步發展起來,舉辦了孟莊鎮首屆草莓採摘節,吸引和帶動鄉村採摘旅遊產業,成為孟莊鎮果品類及旅遊業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
孟莊草莓基地位於市中區孟莊鎮山前坡地,發展態勢良好。一是加強產業融合發展。實施「基地+農戶+生態旅遊」的果品產業融合發展思路,基地採取「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栽培方式、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跟蹤服務」的方式進行生產管理。二是加強品牌建設。2017年7月,註冊了「綠賢園」「優佳綠農」商標,2018年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三是抓科技示範,實現標準化生產。制定《草莓無公害標準化操作規程和栽培技術》,對基地規劃、品種選擇、栽植方式、栽培管理、病蟲防治作出嚴格的規定,有效提高了基地建設效果。
棗莊穿心紅蘿蔔 棗莊穿心紅蘿蔔是棗莊地區蘿蔔種植栽培較受青睞的品種,有200餘年的栽培歷史,年種植面積2萬餘畝,產量達12萬餘噸,遠銷河南、安徽、浙江、上海等市場,為秋、冬、春三季主要蔬菜之一。棗莊穿心紅蘿蔔為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根據生長季節的不同,可分為秋蘿蔔、春蘿蔔、夏蘿蔔和四季蘿蔔等。其中,秋蘿蔔是主要栽培品種。該品種葉叢較直立,株高約40—50釐米,開展度約40釐米。葉呈倒卵形,花葉,長35釐米,寬10釐米,深綠色,葉面刺毛多而硬,葉脈紫色,葉緣深裂,有裂葉11~13對。肉質根呈長圓筒形,一般長20—25釐米,直徑8—10釐米,皮紫紅色,肉白色,中間有直徑2釐米的一束紅線貫穿,故名棗莊穿心紅蘿蔔。棗莊穿心紅蘿蔔組織緻密,耐貯藏。經貯藏後,汁多味甜,一般畝產2500—3000千克。肉質根呈長圓柱形,2/3以上露出土表,尾端鈍尖,重500~800克,表皮光滑,側根少。生育期90天,耐肥,抗病毒病能力強,豐產。肉質根質緊實,水份一般,辣味濃,做菜炒、拌、燉均可,也適合加工醃製。經過多年培育,棗莊穿心紅蘿蔔已形成穿心紅、紫到心、春到秋3個品系。3個品系的外觀、顏色相似,葉均屬花葉型,每葉有裂葉8~10對,葉色深綠。肉質根均呈圓柱形,地上部分佔全長四分之三,為紫紅色,地下部分佔四分之一,為紅色。其中,紫到心內部白肉變成紅色,更適合醃漬;春到秋耐抽薹,適合春、秋兩季種植,保證了穿心紅蘿蔔的周年供應。主要栽培技術:一是整地施肥。播前深耕地30釐米,結合耕翻每畝施腐熟有機肥300公斤、微生物菌肥100公斤等。耙平後作高畦,畦寬1-1.5米、高15-20釐米。二是播種。播期以10月上中旬為宜。三是及時間苗。在幼苗第1片真葉展開時和有2-3片真葉時各間苗一次,5-6片真葉時定苗。四是肥水管理。幼苗7-9片真葉期要適量灌溉,並隨澆水每畝施適量水溶肥料;從肉質根「露肩」開始,保持土壤溼潤,收穫前5-6天停止澆水。五是採收。肉質根基部「圓腚」葉色轉淡成黃綠色時為採收適期。
嶧城區
【概況】 全區總面積636.8平方公裡,年末常住人口38.77萬人。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83.98億元,比上年增長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6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88.3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4.94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81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5.7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26億元,進出口總額18.25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95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38元。深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漢旗科技、仙人居醫養結合、冠世榴園5A級提升及全域旅遊3個項目成功躋身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第一批優選項目,入庫數量名列全市前茅。漢芯半導體產業園成功籤約,並引進上下遊關聯企業10餘家,盈納電子建成投產,雲光電子、博德醫療器械等項目啟動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聚集區呼之欲出。創建省級化工園區,不斷優化園區布局,促進轉型升級,努力打造高端化工產業發展新優勢。對外開放不斷拓展,對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明顯增強,預計實現外貿進出口16億元,增長16.6%,實際利用外資1300萬美元,增長803.8%。豐源集團發展壯大優勢產業,著力培育非煤特色產業,實現收入38.5億元、利稅12.6億元、利潤6.5億元,分別增長47%、136%和236%。年產60萬立方米特種定向刨花板項目即將聯機試生產,40萬千瓦燃氣發電、38萬噸包裝紙二期工程等項目加快推進。福興集團實施技術改造,礦井餘熱利用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豐源輪胎成功在「新三板」掛牌,智能立體倉儲配送中心投入使用,生產銷售輪胎738萬條,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增長20.9%。華沃水泥產能大幅提升,實現稅收6322萬元。工業技改和品牌建設深入推進,新申報馬德裡國際商標2件,榴園玻璃等4家企業完成股份制改造。創新驅動實現新突破。新獲批國家級星創天地1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工業設計中心1家和全市唯一一家省級科教基地,填補了嶧城區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空白;參與完成的「特色漿果良種選育與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課題被評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清產核資全面完成,新完成107個村居改制。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1133家、263家。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流轉土地面積13.26萬畝。加快村級規模調整,資源配置不斷優化。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場會在嶧城區召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70萬畝次、無人機噴藥作業6.5萬畝,新增灌溉面積1.7萬畝,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8455畝,糧食產量達到45.5萬噸。成立石榴產業發展委員會,石榴資源保護工作不斷加強。培植農業「新六產」示範點21個,建設鄉村振興樣板村18個,新認證「三品一標」26個,新創建產業園1個、標準園5個、生態園5個,涉農產業融合發展態勢良好。成功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高標準編制《嶧城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省鄉村振興服務隊10名幹部紮根嶧城,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投資5000餘萬元,新建、鞏固提升美麗鄉村169個,實現冠世榴園景區村、市派第一書記村和市級重點扶貧村「三個全覆蓋」,全市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會在嶧城區召開。開展移風易俗,深化村風家風建設,社會文明程度逐步提高。古邵鎮入選山東省鄉村振興「十百千」示範鎮,榴園石榴盆景特色小鎮入選省級服務業特色小鎮,陰平鎮被評為山東省綠色生態示範鎮。
【旅遊服務業】 初步編制完成《棗莊石榴園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制定《嶧城區石榴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石榴產業上升為市級發展戰略。建成魯筆博物館、青園驛站等一批精品項目,寨山核桃產業園、禪意龍塘、陰平棗園等旅遊開發項目成效初顯。舉辦國家石榴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籌備大會,嶧城形象宣傳片登陸央視,「冠世榴園·匡衡故裡」旅遊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建成電子商務服務中心18個,全區電商網絡交易額突破2.5億元。嶧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900萬噸,居全市第一,單日吞吐量創全省內河港口歷史新高。嶧城總部經濟中心入駐企業300家,實現稅收1.5億元,增長206%。
【雙招雙引】 創新制定出臺一系列「雙招雙引」和新舊動能轉換制度文件,建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9+3」協調推進體系,對「九大產業」逐一構建「六個一」推進機制,落實更加優惠的「雙招雙引」政策。累計外出招商230餘次,投資10億元的巨成新型建材園項目在香港山東周籤約,投資5.5億元的浩博礦渣微粉、5億元的寶龍水晶飾品等一批項目建成運營。盤活嶧州物流園區保稅倉庫資源,建設棗莊市跨境電商產業園。10個市級重點項目全部開工建設,51個區級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7.87億元,年終全市新舊動能轉換項目觀摩評比位次顯著提升。出臺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十條政策,設立人才專項資金,引進高層次人才11人,人才引領作用逐步顯現。製作播出《天南地北嶧城人》17期,搭建在外優秀人才匯聚平臺。「棗莊嶧城,一來就成,早來早成」,已成為嶧城區「雙招雙引」的響亮口號。
【城鄉建設】 編制完成《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嶧城經濟開發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持續加大「一橋六路」投入,完成投資1.05億元,鳳凰東路、嶧州東路全線通車,濱河東路和仙壇南路北段、濱河西路完成主路面鋪設,福興橋具備通車條件,福興東路及配套管廊建設進展。投資5800餘萬元,實施了6條主幹道改造升級和8個節點綠化提升。完成雨汙分流、水氣暖等管網改造5.2公裡。實施城市精細化網格化管理,成立10個綜合執法中隊,拆除違法建築5.6萬平方米,提前完成城市違法建設治理三年行動任務。啟動6個棚改片區,涉及房屋8091套,完成3個片區3000餘套房屋徵收。前灣、馬河片區即將回遷,承匯、通盛片區主體完工,柵門巷片區全面動工,累計開發房屋94.6萬平方米。著力破解棚改資金難題,利用農發行融資貸款6.9億元,發行棚改專項債3億元。棚改實施兩年來,城市面貌發生明顯變化,群眾居住條件顯著提升。率先啟動公共資源共享行動,並按照全市鎮域路域環境整治工作要求,結合嶧城實際,制定了「一個機制、兩個保障、三項制度、四項提升、五項整治、六個結合」的工作方案。高規格成立工作領導機構,健全完善縣級領導幫包製度,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職責,細化分解環境整治任務,設立財政專項資金,保障工作快速行動、強力推進。堅持綜合施策、鐵腕治汙,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全面完成中央和省市環保督察信訪件辦理,大力實施「清河行動」,開展大氣、水、土壤等汙染治理,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轉辦事項全部按時辦結。加強人居環境整治,投資650萬元完善城鄉環衛設施,生活垃圾轉運中心建成使用,投入1440萬元完成城鄉環衛一體化市場化運作,群眾滿意度調查成績居全市前列。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居民生活環境顯著改善。集中開展打擊非法盜採生產加工石料行為專項行動,拆除非法石料場97家,封停盜採坑塘88處,處理違法犯罪人員29名,全區群眾拍手稱快。完成40個村環境綜合整治、347戶農村危房和63530戶旱廁改造,通過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三年驗收。
【社會事業】 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816戶,19605人全部實現脫貧,40個省定和9個市定貧困村如期達標退出貧困村序列。使用扶貧資金4152萬元,整合涉農資金1041萬元,發放金融扶貧貸款4354萬元,新建產業項目9個,實現收益差異化分紅1100餘萬元。與文登區深入開展扶貧協作,完成嶧城區承擔的全省扶貧協作現場會各項工作任務。全面推行孝善扶貧,設立「大愛榴鄉」醫療救助基金,扶貧慈善眾籌平臺獲「山東慈善獎」。陰平鎮獲評全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示範鎮。民生事業累計投入資金19.87億元,佔公共預算77.3%。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128人,就業技能培訓200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5%。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荀子學校、嶧州小學、翰林小學投入使用,棗莊一中西校區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東校區改擴建工程完成規劃設計等前期準備工作,特殊教育學校開工建設,全區新補充教師109人,化解大班額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醫共體建設和雙向轉診制度,完成家庭醫生籤約16萬人。通過全國農村中醫藥基層先進單位覆審。區人民醫院全面擴建工程完成設計論證、門診病房綜合樓主體完工。減免60歲以上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合費。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強力推進,服務效能持續提升。啟動首屆「青檀文藝獎」評選,舉辦各類文化惠民活動500餘場,嶧城區莊戶劇團在全省大賽中躋身「十佳」。全區所有行政村居完成體育場地建設。棗木高速東延、新臺高速等交通重點項目建設推進,郯薛線西段改建列入全省建設計劃,永興線大修竣工通車,新改建農村公路87公裡、客運站點74個,全市「四好農村路」現場會在嶧城區召開。健全完善安全生產常態化監管機制,紮實開展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深入推進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不斷提升事故預防能力,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總體穩定。持續強化車輛超限超載治理,整體工作走在全市前列。雙擁共建深入開展,通過省級雙擁模範城年度驗收,國防動員、民兵調整改革紮實推進,高質量完成徵兵任務,實現連續38年無責任退兵。組建退役軍人事務局,全面保障退役士兵和涉軍優撫對象權益。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利劍安民」百日會戰,完善網格化服務管理,5個鎮街進入全市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年度調查前10名。化解破產改制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切實維護企業職工合法權益。深化「七五」普法,全民法治意識普遍增強,獲全省法治宣傳先進區稱號。
【國家石榴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籌建】 9月28日上午,舉行國家石榴產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籌備暨石榴設施栽培技術交流會議。中國石榴主產區,山東嶧城、新疆葉城、雲南蒙自、安徽懷遠、四川會理、河南鄭州等地區的官員、科研人員、種植大戶以及國家石榴科研院所專家等共140餘人與會,共商成立國家石榴產業科技創新聯盟,交流石榴栽培技術。石榴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的成立,將對石榴先進技術推廣、石榴文化傳播,以及中國農科院石榴分會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央視大型電視扶貧行動《決不掉隊》雙扶工程】 8月13日,中央電視臺大型電視扶貧行動《決不掉隊》雙扶工程走進嶧城區榴園鎮朱村。《決不掉隊》是中央電視臺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實施志智雙扶,才能從根本上剷除滋生貧窮的土壤」的指示精神,將扶貧工作落到實處打造的大型節目。《決不掉隊》節目聯合國內主要媒體共同發起「雙扶工程」,旨在為貧困地區搭建政策、資源和信息的對接平臺,助力貧困地區早日脫貧。嶧城區是雙扶工程行動的第一站。本次活動的舉行,不僅有效宣傳推介了棗莊市扶貧工作的特色亮點和經驗做法,提升了棗莊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通過項目對接懇談會的形式,搭建了與國內知名企業合作交流的平臺,進一步擴大了棗莊「朋友圈」,必將推動棗莊市脫貧攻堅提質增效、全面打贏。
【鄉村旅遊景點】 冠世榴園風景區的主景區位於嶧城區西部,以歷史悠久、面積龐大、文化積澱厚重而聞名海內外。景區東西長約35公裡,南北寬約2.5公裡,面積15萬畝,有石榴樹530餘萬株,48個品種。以榴園為依託,集巉巖、飛瀑、幽洞、奇樹、石刻、寺廟、古塚等為一體,景區內有青檀寺、一望亭、萬福園、三近書院、匡衡墓、娘娘墳等景點。1998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1年入選大世界基尼斯紀錄,2004年被評為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山東省文明景區,2005年被評為全省十佳工農業旅遊區,2006年入選山東旅遊最具成長力品牌,2007年,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區,被評為山東省十大生態旅遊景區。
臺兒莊區
【概況】 2018年,臺兒莊區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83.66億元,增長2.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7.87億元;稅收總收入完成10.66億元,增長2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91.41億元,增長8.2%;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1%和8%。
【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提質增效。臺兒莊古城實現營業收入4.3億元,位列全省文化企業30強,啟動主板上市,成為山東旅遊「第三極」。全域旅遊蓬勃發展,年接待遊客1191萬人次,實現旅遊消費總額88.1億元,分別增長16%和16.1%。建成大運河垂釣基地,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文博會等會展活動160餘個。全區新增賓館酒店121家,床位達到1.67萬張。被授予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工業經濟穩中向好。新增規上工業企業8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利潤增長48%。26家龍頭骨幹企業實現稅收5.65億元,稅收過千萬元企業12家。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發放貸款餘額76.6億元,增長14.1%。投資8.92億元,實施工業技改項目17個,認定高新技術企業6家、創新平臺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達到21.5%。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八大萬畝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發展到8.2萬畝,農地適度規模經營比例達到50.3%;新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2個、農業精品園區7處,新認證「三品一標」11個。村級集體經濟三年增收計劃持續推進,3個村集體收入過百萬元,29個薄弱村集體收入翻番。投資4.16億元,實施農田水利項目縣、土地整理等項目22個,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2萬畝,新增耕地6500畝。臺兒莊區成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評價體系縣級成員單位。
【新舊動能轉換】 項目建設成效顯著。52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8億元。規劃鋰電產業集聚區,豐元鋰能5000噸523三元正極材料、華億比科2GWh鋰電池投產,1萬噸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加快建設,4GWh鋰電池組智能製造擴建、4GWh儲能系統項目推進,鋰電產業蓬勃崛起。醫藥健康產業園平穩運營,湯姆科技微環境護理項目落地建設。三一山東築工、聯海裝配式建材試產,成功創建山東省裝配式建築示範城市。億和精密鑄造、聖邦汽車配件投產,勝達精密鑄造技改加快推進。創客空間二期啟用,累計孵化企業36家,吸納就業1200人。昌恆臺、秦世技改項目投產,造紙集聚區安全環保風貌改造提升完成。科宏服裝、聯潤色紡二期建成投產。夫康煤礦、耳海煤礦經過7年艱苦奮戰,建成試產。馬蘭屯作業區試運營,澗頭集作業區推進。「雙招雙引」不斷深化。成功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國家電投、中國500強企業綠城中國。省市儒商大會、全區「雙招雙引」大會籤約項目35個,引進過億元項目17個,開發區「騰籠換鳥」二次招商項目10個。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5.7億元,其中出口5.4億元,增長4.6%。科技創新動力迸發。濟南大學臺兒莊技術轉移中心、山東建築大學建築研究中心建成,齊魯工業大學車輛制動研究院啟動建設。新增市級科技孵化器2個、科技型中小企業16家;14個項目列入省級技術創新計劃,5項新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兩次全市新舊動能轉換項目觀摩臺兒莊區均列第二名。
【新型城鎮化】 北部文教新區累計完成投資11億元,7條道路、3座橋梁、5公裡地下綜合管廊建成使用,萬莊東三裡安置區、市民中心、檔案館有序推進,碧桂園等知名企業入駐。實施臺灣街東延、魯班路北延,建成通用機場臨時起降點,建設毛良安置區,「東進」步伐加快。修編馬蘭屯鎮總體規劃,完成彭樓板橋棚改片區徵收1390套,啟動安置區建設,「西擴」取得標誌性進展。國家衛生城市創建通過考核驗收。投資8200萬元,完成金光路等13條道路綜合整治,實施濱水沿路等6項綠化提升工程,改造7個老舊小區、3個農貿市場,拆除違建1.6萬平方米,根治「髒亂差」。完成秀水河、北環河黑臭水體治理,建成海綿城市1.45平方公裡,鋪設開發區蒸汽主管道3.4公裡。疏堵結合整治亂停亂放,交警與城管聯動執法,新增停車位7000個,建成規範化示範街2條。依法整治交通秩序,困擾多年的大貨車穿城問題得以解決。市民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愛家鄉·講文明」公共行動日活動深入人心。省道S234沂臺線南延工程北段基本建成。新臺高速臺兒莊段、京臺高速擴容工程加快推進。完成澗賈路、臺利路張山子段改建,新建改造「四好農村路」121公裡、網化工程102公裡,130公裡精品示範美麗公路環線貫通,13條公交通達城鄉,群眾進城下鄉更加方便。
【深化改革】 「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大,深入推進削權減證、流程再造、精準監管、體制創新、規範用權「五大行動」,編制「一次辦好」事項666項,動態調整行政權力912項。組建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工商註冊「45證合一」,審批環節、時限平均壓縮33%和67%,市場主體發展到2.2萬家。國企國資改革全面深化,經營性國有資產實現統一監管,67家企業完成股權劃轉。財稅金融改革持續推進,全口徑政府預算體系全面建立,國地稅徵管體制改革、社保費徵管職能劃轉完成。成立「魯擔·惠農貸」農業擔保公司,「農地」抵押貸款餘額5.3億元;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實現鎮域全覆蓋,普惠金融服務站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泰德機械等6家企業完成股改,堯程科技啟動新三板掛牌。區人民醫院遷建PPP項目穩步推進。農村改革步伐加快,全面完成房屋確權登記頒證,開展103個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累計清產核資4.16億元。
【社會民生】 全年民生支出15.98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3.4%。新增城鎮就業361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來料加工帶動農民就業4300餘人。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社會保障新標準全面落實。改擴建校園12所,古城學校投入使用,化解「大班額」走在全市前列。考選教師112人,引進名校長1人,中考合格率、優秀率處於全市上遊。區疾控中心綜合業務樓、區醫院「三中心」、綜合性養老託撫中心建成啟用,組建醫共體2個,「零差價」藥物惠民1515萬元。獲批全省醫養結合示範先行區。落實扶貧專項資金1891萬元,112戶、299名貧困人口達標脫貧,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實施臺兒莊大戰舊址保護、大戰紀念館提升改造工程,開展文化惠民活動196場次,完成二輪區志編修。移風易俗群眾滿意度連續四次全市第一。安置退役士兵公益性崗位240個,通過省級雙擁模範城考核,連續兩年獲全省徵兵工作先進區。「雪亮工程」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成效明顯,全區刑事發案、「兩搶一盜」案件實現「八連降」。嚴格落實安全生產網格化責任制,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公共安全形勢持續向好。
【生態環境】 完成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編制。取締「散亂汙」企業57家,完成城區「煤改電、煤改氣」310戶,PM2.5、PM10濃度分別改善1.4%和7.1%。河長巡河實現常態化,河流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實施八大國土綠化工程,新增造林1.32萬畝,成功創建全國綠化模範縣。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改造危房245戶、旱廁4600戶,建成美麗鄉村23個。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2018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電子商務新業態。突出抓好以農村經濟能人、返鄉務工人員和來料加工經紀人為主體的農村電商人才培養,打造「網際網路+來料加工」新引擎。鼓勵引導農民開辦網店創業,以網絡為特色加工產品市場主體,並帶動自主品牌研發和小微企業孵化,實現來料加工業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全區已有357名來料加工經紀人開通了網上業務,有6人年網銷額過千萬元,拼版家具、手工包類等12種自主加工產品年網銷額6000萬元以上。馬蘭屯鎮智慧雲村、永創商貿有限公司通過線上銷售實現供不應求,年銷售額近億元;澗頭集鎮草沃村水韻荷鄉中藥香包加工點生產的中藥香包、薛莊村劉培良生產的仿珍珠包,通過網上接單,產品銷售到美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年銷售額達到1200萬元。藉助電商平臺,全區的小商品來料加工業實現產銷兩旺,產業鏈條得到延伸。
【鄉村旅遊景點】 臺兒莊雙龍湖溼地觀鳥園。位於「江北水鄉、運河古城」——臺兒莊興中路延長線老運河大橋南段兩側。京杭運河主航道與複線船閘猶如兩條玉龍,懷抱著東西走向的魚形島嶼——雙龍湖溼地。雙龍湖溼地原為臺兒莊古運河與複線船閘間的灘涂地,為再現「江北水鄉」恬靜自然的水鄉生活,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秉持「尊重自然、崇尚人文」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的原則,持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保護原生態、倡導低碳智能運營,集野生鳥類觀賞園、生態體驗園、研學旅行基地等體驗項目於一體。溼地荷塘星羅棋布,菖蒲鬱鬱蔥蔥,葦蕩隨風起伏,白天鵝、黑天鵝、大雁、斑頭雁、麻鴨等水禽百餘種,數千隻鳥類和小動物在這裡自由棲息,譽為「古城後花園」。雙龍湖與臺兒莊古城滄桑的往事、懷舊的記憶、厚重的文化歷史,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完美的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