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成成 張永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雖然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不斷提升,但也不可能達到100%,空報、漏報現象還時有發生。
「我們預報對了99次過程,沒有人記得,但只要有一次預報錯了,沒有人會忘記!」接受記者採訪的預報員不約而同地說,言語中透著些許無奈,還有絲許的尷尬。他們期望公眾能夠對天氣預報多了解一些,降低對預報準確率的期望值,對預報員多一些理解和寬容。
精準預報有賴於科技水平提高
「可以毫不諱言地講,目前最完備的預測理論是天氣預報理論。」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繼松說。但他也坦言,預報要做到100%的準確,這幾乎不可能。
「從理論上看,天氣預報如同玩拼圖,如果只有8個板塊,可以拼出來的人很多,800塊可以拼出來的人很少,但如果是8千萬塊,甚至更多,就算是神人也無法拼出來了。」孫繼松說,「預報本身無法完全真實模擬大氣運動。」
在預報技術方面,數值天氣預報是核心工具。「由於我們對大氣運動中的規律尚未全然知曉,數值預報模式中設計的任何方程只能是求得近似值。」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說。此外,在數值預報模式中,一些類似於地形等的信息依然難以充分表達。
在天氣預報製作方面,「製作中的『原料』、『加工場』和『產品檢測包裝』三道工序也決定了預報很難達到準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張慶紅稱,構成「原料」的氣象觀測數據,由於觀測儀器的誤差可能導致數據不準確;將觀測數據放入預報模式這個「加工廠」進行計算時,要用差分的方法,這也會引起計算的誤差;最後進行「產品檢測包裝」的是預報員,但預報員還有人工分析在裡面,也不能做到完全客觀。
「我認為,要客觀看待天氣預報的準與不準。」黑龍江北安市趙光農場副場長蘇興俊說。他舉了一個例子:去年夏天,農場利用噴灌設備澆地,正澆了一半,天氣預報稱明天農場所在的鄉鎮有雨。為利用雨水節省澆灌成本,農場的工作人員停止了對另一半地的澆灌。俗話說「夏雨隔牛背」,這雨偏偏下在了已經澆過水的地裡,沒澆水的那塊地一滴雨水也沒有。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能說預報不準嗎?主要因為預報水平還沒有達到精細到某一畝地的水平。」蘇興俊說,「精準農業必須依靠精細化氣象預報,而精細化預報還有賴於科技水平的提高。」
「儘管從科學上講,天氣預報不可能完全準確。但是我們不斷努力朝著準確的方向走。」張慶紅說。
「絕對準確」與「相對準確」
6月22日,北京市民趙璐趁周末去園博會遊玩,出門前她特地查詢天氣預報,預報稱「會有陣雨」。趙璐認為,陣雨不會持續太久,所以不用帶雨傘。結果到了中午,雨譁譁地澆下來,把她全身都淋溼了。「預報太不準了,這明明是『大雨』,怎麼能報陣雨呢?」趙璐對預報產生質疑。
從北京市氣象臺監測看,22日3時至14時降水量為:西南部較大,平均8.4毫米,最大雨量出現在房山白草畔,為15毫米,東南部平均5.9毫米,城區5.3毫米,全市5.1毫米;14時至20時降水量為:東南部平均0.4毫米,西南部平均0.2毫米,最大雨量出現在房山白草畔,為3毫米。從實況看,「陣雨」的預報結論是準確的,而大雨級別是指24小時內出現的25至49毫米的降水。因此,趙璐認為的「大雨」級別並不準確。
為什麼公眾覺得預報不準?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公眾的理解和氣象部門的標準不同,公眾以生活經驗衡量天氣預報,而氣象工作者則以科學和專業標準為準繩,一旦溝通不當,便容易引起預報「不準」的誤會。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趙平認為:「準確應該分為絕對準確和相對準確。絕對準確目前是無法實現的,但相對準確的定義又該如何理解,還值得人們思考。」
「比如,天氣預報稱下午5點有雨,一個人下午3點出門,結果雨在3點20分開始下了,他會認為預報說得不準;但另一個人因為家裡有事沒有出門,在下午5點的時候發現下雨了,他會認為預報非常準。」趙平說。因此,準與不準主要在於公眾需求。
「哪怕一萬年後,天氣預報也不一定能報準。」天氣預報主持人宋英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表達相同看法。「因為準的標準在水漲船高。觀眾在20年前只要求知道『明天下雨嗎』,現在即便把時間、區域和量級具體到『下班前後海澱區將有今年以來最大降雨』,也沒有人說你準,因為大家會接著問,那什麼時候停呢,哪裡下得最大呢?」
「預報準確率不能籠統地提出,否則是不科學的。」李澤椿稱,不同天氣要素的預報能力存在較大差異,比如對于晴雨、降水、溫度、冰雹等要素預報,溫度由於是連續變化的要素,預報總有3℃至4℃的誤差,很難報準;而晴雨預報也分地方,比如北京的冬天,如果天天預報晴天,準確率也許可以達到90%,而我國南方就不會有這麼高。
其實,我國的天氣預報準確率一直都在艱難提升:2012年,我國颱風路徑預報誤差首次低於100公裡,達到近5年來誤差最小;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為86.5%,連續五年高於85%,最高氣溫24小時預報準確率為74.1%,最低氣溫預報準確率為80.1%,均為歷史最好水平。「對於這些要素的預報,簡而言之,八成還是準確的。」宋英傑說。
理解與寬容比準與不準更重要
5月15日至16日,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遭受暴雨襲擊。15日22時,縣氣象局及時將暴雨橙色預警升級為紅色預警。該局局長鄧樹榮在預警信息發出後直接撥打該縣最可能出現大暴雨的龍虎鄉鄉長許小燕的電話。許小燕得到通知後,毫不猶豫地做出撤離群眾的決定。
「我的房子被衝掉了大半,好險,如果鄉裡幹部遲一分鐘通知撤離,我這條命就完了。」龍虎鄉龍虎街一居民慶幸地說。
儘管天氣預報達不到100%準確,當災害性天氣來臨時,可能導致社會應急做無用功,耗費人力財力,還容易引起公眾「白防了」的抱怨。但「防患於未然」的思想卻十分必要,因為即便空防也不會白防。對於公眾來說,每一次防範,都是一次應對災害的演練。
如何看待天氣預報準與不準,這既需要氣象部門以真誠的態度面對預報不準的問題,又需要公眾能寬容和理解預報的失誤。
6月26日,河北省氣象局官方微博發布一條《老天爺請你給我道歉》的信息:「大家好,我是每天預報老天爺脾氣的小北。今天我想通過這平臺,讓老天爺給我道歉,親口告訴我沒有100%報對的希望,我不想把自己耗下去。因為老天爺一直沒有答應或否認我,讓我一直心存希望,可做預報幾十年了,至今沒有100%準過,我都沒勇氣預報下去了,老天爺你要對我的青春埋單。」
有網友回覆:「我們該嘮叨你們還是要嘮叨的,你們該報還是要報。起碼你們也準過,就是不準也八九不離十嘛。」
對公眾而言,還存在如何利用天氣預報信息的問題。我國3天以內的天氣預報準確率較高。「十來天到一個月的天氣預報最困難,超過15天就沒有預報基礎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段安民稱。
許多人只注意到前期的預報,往往忽略氣象臺在後期發布的滾動預報。宋英傑表示,比如在短時臨近精細化的預報中,使用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雲圖,可以實現15分鐘更新一次結果。公眾通過網絡、手機簡訊、微博等新渠道滾動獲取氣象信息也十分重要。
從某方面來說,公眾對預報不準的寬容是推動預報研究的動力,因為科學的進步離不開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支持。如果因為不準確,天氣預報便成為大家指責的「眾矢之的」,可能會讓預報員產生「寒蟬效應」,為了避免「因言獲罪」而不願意繼續冒險探索。因此,公眾應該以「科學精神」看待預報不準的問題。
【相關連結】
一問天氣預報準確率:突破天氣預報技術瓶頸有多難?
二問天氣預報準確率:地形對精準預報影響有多大?
三問天氣預報準確率:天氣預報員壓力有多大?
(責任編輯:王京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