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偉談吃 南遊莫忘武昌魚

2021-02-17 色香味商情


武昌魚 資料圖片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魚米之鄉」的美譽,水產資源豐富無比,用淡水魚蝦作為原料的菜餚異常繁多,其中,以鯿魚為原料做成的菜式更是有口皆碑,飲譽四海內外。

鯿魚,上古稱「魴」。《說文》裡稱「鯾,郭璞註:江東呼魴為鯿,亦稱「鯿魚」。鯿魚按現在的分類有三種:三角鯿、長春鯿、團頭魴。三角鯿和長春鯿分布很廣,我國的各大江河、湖泊都有天然生長,而團頭魴僅產於湖北境內,尤以產在鄂州梁子湖與長江的連接處——樊口者冠甲天下。民諺說:「黃州的蘿蔔,巴河的藕,樊口的鯿魚,漢口的酒。」說明民間早已將樊口的鯿魚納入了湖北特產的範疇。

古人早已品嘗到鯿魚的美味了。《詩經》云:「豈其食魚,必何之魴。」三國時吳國的陸璣在《毛詩草木鳥獸蟲疏》中說:「魴魚也,廣而薄,肥恬而少力,細鱗,魚之美者。」明代大醫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記載鯿魚的食療價值時說:「魴魚肉味甘,溫,調胃氣,利五臟,能助肺氣,去胃風。作羹霍食,宜人,功與鯽同。」這說明樊口鯿魚對人的身體功勞大焉。據長期捕撈此魚的漁民介紹,樊口鯿魚團頭魴有三大特徵:一曰頭小尾小肚子大;二曰主刺有13根半;三曰魚的上嘴唇與下嘴唇相比,是明顯的「地包天」,這是樊口團頭魴最典型的特徵。

史料記載武昌魚得名於三國時期。東吳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孫皓欲再度從建業(南京)遷都武昌(今鄂州)。左丞相上疏勸阻,疏中引用了「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這兩句「單謠」。於是武昌魚始有其名。自此之後的歷代文人騷客都留下了對味美絕倫的樊口鯿魚的讚頌之詞。

北周庚信詩:「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奉和就豐殿下言志》十首之一)。

唐代岑參詩:「秋來倍憶武昌魚,夢魂只在巴陵道」(《送費子歸武昌》)。

 宋代蘇軾詩:「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初到黃州》)。

 宋代範成大詩:「卻笑鱸江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鄂州南樓詩》)。

 元代馬祖常詩:「攜幼歸來拜丘陵,南遊莫忘武昌魚」(《送宋顯示夫南歸》)。

  明代何景明詩:「此去且隨彭蠡雁,何須不食武昌魚」(《送衛進士推武昌》)。

 明代汪玄錫還將其詩句題刻於壁間:「莫道武昌魚好食,乾坤難了此生愁」;清代梁鼎芬因喜食武昌魚,曾將其書房命名為「食魚齋」;1958年,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佳句一出,武昌魚更是聲滿華廈,名動九洲了。

毛主席的詞句不僅給武昌魚菜增添了異彩,還給烹飪武昌魚菜的鄂菜大師們以創造的啟迪。1965年元月,應武漢市財辦之邀,武昌酒樓(今大中華酒樓)薈集了三楚名廚,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將各自的高超技藝展現出來。曾給毛主席兩次做過武昌魚的特級廚師楊純清比武時做了一個清蒸鯿魚,經查證核實,楊純清此時做的清蒸樊口鯿魚,即是毛主席在東湖吃過的魚菜菜餚。根據毛主席的詩詞名句,時任武漢市財辦主任的王健當即拍板決定,將清蒸樊口鯿魚定名為「武昌魚」的菜名。從此,人們所說的「武昌魚」便有了兩層意義,從原材料上講,產自樊口的團頭魴才能叫武昌魚,這已成為常識;做熟後的魚菜,只有清蒸團頭魴才能叫武昌魚。廚師在做菜時,即便是用樊口鯿魚的原料,如若不是清蒸,卻是或紅燒或油炸,其出品的菜餚就不能叫作「武昌魚」的菜名了。比如用團頭魴做成的紅燒魚菜,菜名就應該叫「紅燒鯿魚」而不叫「紅燒武昌魚」。至此以後的大中華酒樓,因烹飪武昌魚而在荊楚久負盛名,並從這裡走出了黃昌祥、盧永良兩代魚菜大師。

到大中華武昌酒樓吃上一次武昌魚菜,最好能親眼見烹飪新秀、剛過而立之年就獲得了全國最佳廚師稱號的盧永良的實際操作,那可是既飽口福又飽眼福的事情。由於職業原因,我有幸獲得了這個享受,享受的過程確實是令人難以忘懷。

一條呈菱形、體高側扁、小腦袋的樊口鯿魚,在盧永良手中,依次去鱗,摳腮,剖腹並剔去內臟,在肥嘟嘟的魚身上交叉劃上刀痕成蘭花狀;然後將鯿魚從尾部提起,迅速把魚頭放在沸水湯中略燙一下;依樣將魚尾也略燙片刻,刮去餘鱗,洗淨汙漬,盛入盤中,用鹽及紹興酒醃漬短暫時辰;然後,將香菇、冬筍、青豆、蔥段、薑片等輔料放好,淋入油雞湯,加上味精,撒上豬板油料,入籠置旺火上蒸十五分鐘左右即可出籠上桌供食。盧永良的整套動作一氣呵成,嫻熟連貫,甚至有點像變魔術一般,令人目不暇接。

武昌魚端上桌,真可謂豔麗奪目,五彩繽紛,如其說是一道菜,還不如說是一件技藝精湛的工藝品,實在令人不忍下箸,嘆為觀之。也難怪來大中華進餐吃魚的外國人連連舉起相機,鎂光燈不斷閃過,把武昌魚的魅力由瞬間化為永恆的記憶。如果動筷吃魚,感覺是味美異常。魚肉肥美細膩,白嫩柔軟,湯汁鮮濃清香,原汁原味不改,其鮮美之味又讓人慾罷不能了。盧永良現在能以鯿魚為原料,做成七十二種武昌魚菜。還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盧永良先生在全國烹飪大賽上以製作魚菜而獲大獎,使得鄂菜正式跨入了全國十大菜系之列。盧永良於鄂菜有功,武昌魚菜於湖北亦即有功。

馬祖常說得好啊:「攜幼歸來拜丘陵,南遊莫忘武昌魚。」這正是眾多喜食武昌魚者的共同心聲。


清蒸武昌魚

紅燒鯿魚

風乾鯿魚


曾慶偉近照

相關焦點

  • 曾慶偉談吃:湖北人吃魚
    (作家 曾慶偉)曾慶偉簡介:曾慶偉,武漢市人,作家、美食評論家,現任《炎黃美食已出版《楚天談吃》、《味蕾上的鄉情》等書藉多部。湖北人吃魚湖北民間在每年歲杪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這天,有敬「灶神」的習俗。鯿魚吃拖(魚肚部分),鱖魚吃花;鯉魚吃籽,黑(財)魚吃皮;鯽(喜頭魚)魚喝湯,鯖魚吃尾;鱅(胖頭)魚吃頭,鮰魚吃肚(魚泡);
  • 曾慶偉談吃:上梁子島吃「飯蒸魚」
    常言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久居梁子湖畔的當地民眾,日久自然會形成獨特的水鄉飲食文化,對於什麼季節該吃什麼魚鮮也就特別精道,乃至於有一首「四季食魚謠」在湖區流傳:春食鯿(團頭魴,俗稱武昌魚),夏鱔(鱔魚)白(白魚,即翹嘴鮊);
  • 曾慶偉談吃:九孔碧藕秋日鮮
    湖南省漢壽縣西竺鄉的白臂藕白如玉,壯如臂、汁如蜜,吃起來嫩脆脆、水汪汪,落口消融,食而無渣。廣西貴縣大紅蓮藕,身莖粗大,生吃尤甜,熟食特別綿。據說,清朝乾隆皇帝遊江南時,就指名要嘗貴縣大紅蓮藕。現在,當地人還喜歡設「全藕席」招待客人。湖北的洪湖蓮藕富含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等成分,鮮美爽口,早已馳名中外,被譽為「水中之寶」。杭州人則推崇西湖的藕,由於它白嫩如少女之臂,美其名曰「西施臂」。
  • 曾慶偉談吃:還有一根滷鴨脖
    接待外地友人到漢造訪,作為東道主,肯定會請友人到餐館小坐,席間吃著湖北菜,不免會與外地朋友討論湖北菜系的優劣長短,每每就涉及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湖北菜在外地的影響甚弱,名頭不響,但東西南北的朋友,一旦吃過了湖北菜
  • 曾慶偉談吃:入眼走心家常菜
    因為從古至今,餐飲行業都有一個把餐飲生意做得紅火的公開秘籍:一招鮮,吃遍天!畢竟,老祖宗留詒的法寶,經得起漫長時間的檢驗,是中國人生存和發展的智慧結晶,肯定不會像現在抖音視頻裡那些「達人」用來鬧眼子的忽悠濫招。
  • 曾慶偉談吃:紅酒白魚暮歸
    由於有大江大湖的地緣優勢,武漢人不僅能吃到一般常見的河鮮出產,還能吃到在其他地方顯得非常珍貴的魚類,比如,一離開水,很快就會死去的刁子魚,在其他地區尤其是擱在北方,算得上是上等名貴的魚種了,一般的餐桌上能夠吃上刁子魚非常不容易,而在武漢經營本幫菜餚的餐廳,能吃到刁子魚卻是稀鬆平常。由此看來,武漢人能夠隨心所欲地吃魚,而且還能吃到好魚,不能不說是武漢人特別有口福了。
  • 曾慶偉談吃│​旺莊酒樓:魚羊一鍋鮮
    《味蕾上的鄉情》曾慶偉 著 (由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 當當網、京東有售《武漢味道》曾慶偉 著(由武漢出版社出版) 武漢各新華書店有售出版時間曾慶偉,作家、美食評論家,現任武漢炎黃文化研究會美食文化委員會主任、江漢大學武漢研究院特聘教授、武漢散文學會副秘書長、武漢餐飲業協會副秘書長。
  • 曾慶偉談吃:冬藏養生豬肚雞
    相傳在清康熙朝,郭絡羅氏宜妃剛生完皇子,因為宜妃有胃病,產後身體愈加虛弱,康熙吩咐御膳房燉補品給宜妃吃,可是她吃什麼都沒有胃口,鳳體日漸消瘦。宮裡的太醫想盡辦法做各種名貴補品給宜妃吃,還是無濟於事。康熙便召集太醫和御膳房,把旨意傳下去,無論用何種辦法,都要醫治宜妃的胃病。
  • 曾慶偉談吃:給湖北菜貼上「醬辣」的標籤(四)
    巨大的供給反過來促進了辣椒的廣泛使用,由於辣椒在菜式烹飪中能起到去腥、增香、提鮮的作用,不管是居家百姓在家燒火做飯,還是職業廚師在烹菜過程中,都會利用辣椒的辣味滲透能力強的特點,並在水與火的作用下,將辣椒與油、醬、味精、胡椒等調料加水後完全融合成一種複合的醬辣汁,在溫度作用下浸透至食材裡面,使菜色出品辣味刺激,醬香濃鬱,讓食客吃起來口舌生津。
  • 曾慶偉談吃 | 鄂州大魚丸
    鄂州距武漢不足百八十公裡,車程也就是一小時左右,是全國著名的「百湖之市」、「魚米之鄉」,也是蜚聲中外的「武昌魚」的故鄉,山可人,水多情,各種魚鮮出產豐富,為廚師發揮廚藝、製作魚菜奠定了基礎。    鄂州與武漢頗有淵源。
  • 曾慶偉談吃:黃雞啄黍秋正肥
    現在不同了,農人以雞入菜已是尋常,並且隨著節令,還會翻著花樣吃雞菜。比如一到中秋時節,農家就會吃「板慄燒仔雞」,以慶賀中秋節令。這款菜式是地道的湖北名菜,鹹鮮味濃,頗具濃鬱的楚鄉特色。它的起源,據說來自於大悟縣(大悟建縣於1932年建縣,建縣以前有許多地域屬黃陂)。
  • 曾慶偉談吃:野菌入蔬品山珍
    即便有人真吃到稀有動物了,也不廣而告之,炫耀自己的口福。若在吃稀有動物時,遭到了舉報,林業部門會檢查做野生動物菜餚的餐館,弄不好會課以高昂的罰款。吃稀珍的動物做成的山珍海哧,不再是一種稱道的飲饌文明。由是,現在又有了一種說法,是把山珍與海味拆開,分而述之。現在我們也撇開「海味」暫不討論,只討論「野生菌山珍」的現狀與食者的關係。
  • 曾慶偉談吃:麥醬燒肉嗅麥香
    既然吃麥醬燒肉有這多好處,把這些好處與吃麥醬燒肉可能有增加「三高」之嫌的壞處兩相比較,比較的結果,是吃麥醬燒肉的利大於弊,更何況我非常喜歡嗅其麥醬燒肉裡面的麥香味道。所以每次大塊吃麥醬燒肉時,心裡還是很坦然的。總結麥醬燒肉的好處,其實就是八個字:肉香好吃,麥香好聞。
  • 曾慶偉談吃 | 生吃「熗蝦」
    紹興是魯迅先生的故鄉,先生在許多文卷中,深情地描寫過故鄉的人物風情,包括吃食,比如穿著破爛長衫吃茴香豆的孔乙己,讓幾代讀過先生著作的讀者,對紹興的風物人情印象深刻。當然,紹興也沒丟魯迅先生的臉。現如今,紹興是人氣旺盛的旅遊目的地,大凡去過紹興的遊人,無不對紹興的人文環境和自然風光讚賞有佳,無不對吃過的紹興菜餚讚不絕口。
  • 曾慶偉談吃 | 厚味「滑魚塊」
    雖然「滑魚塊」是居家常吃的菜品,卻在武漢各大中型酒樓難覓蹤跡,專業人士解釋的原因,是賣這款菜不划算,毛利率低,丟頭大,因為是家常菜,又賣不出大價錢,主打湖北菜的餐館,少有願意做「滑魚塊」饗客的。現實的情形是,若想嘗鮮「滑魚塊」,往往只能在大排檔和夫妻小店裡才如償所願。
  • 「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武昌魚真的有那麼大魅力?
    孫權在將鄂城改為武昌的同時,就發現了當地出產一種滋味鮮美的鯿魚,賜名為「武昌魚」。孫權很喜歡吃這種武昌魚,大快朵頤的同時,還經常將它賞賜給大臣。庾信是北方人,吃過一次武昌魚後,激動地寫下一句詩:「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庾信直接推翻了三國民謠的說法。唐朝邊塞詩人岑參,是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有一年,岑參送朋友費子回武昌時,不由動了思鄉之情,寫了一首長詩:「漢陽歸客悲秋草,旅舍葉飛愁不掃。秋來倍憶武昌魚,夢著只在巴陵道……巴陵即今天的嶽陽市。岑參身處嶽陽,只能在夢裡懷念鮮美的武昌魚了。
  • 曾慶偉-武漢餐飲界 「馬未都」
    曾慶偉談吃   2018年1月27日,武漢的瑞雪下得很認真,甚至叫任性,幾乎讓武漢交通限於半癱瘓。但是,2018年1月27日的上午,省圖書館,長江講壇《楚天談吃》曾慶偉專題講座卻座無虛席。曾慶偉何許人也?曾慶偉,武漢市人,作家、美食評論家,現任《炎黃美食》雜誌總編輯、武漢散文學會副秘書長、武漢餐飲業協會副秘書長、武漢炎黃文化研究會美食文化委員會主任。已出版《楚天談吃》、《味蕾上的鄉情》等書藉多部。   其實,曾慶偉是武漢市資深的傳統媒體人和職業作家。
  • 曾慶偉談吃:湖北菜餚的起名(下)
    突出主料食材產地和烹飪方法的菜名,比如「紅燒樊口鯿魚」、「應山滑肉」、「洪山菜薹炒臘肉」、「清蒸團頭魴」、「黃州豆腐丸」、「黃陂燒三合」、「沔陽三蒸」、「黃陂糖蒸肉」、「花釀武昌魚」、「峽口明珠湯」等等,這種命名的基本方式是食材產地加烹飪方法的組合,只是組合成菜名詞組的順序有時是食材產地在前,有時是烹飪方法在前,不管菜名詞組中是食材產地在前還是烹飪方法在前,但都符合食材產地加烹飪方法的基本命名模式
  • 曾慶偉談吃:瓦缸煨湯
    「江西瓦罐煨湯」能夠風靡大江南北,不僅靠獨特的湯品口味,而且還靠其接地氣、高性價比的快餐經營模式,於是,「江西瓦罐煨湯」由南昌出發,南進北上,這20年間在全國到處開花。曾慶偉,武漢市人,作家、美食評論家,現任《炎黃美食》雜誌總編輯、武漢散文學會副秘書長、武漢餐飲業協會副秘書長、武漢炎黃文化研究會美食文化委員會主任。已出版《楚天談吃》、《味蕾上的鄉情》等書藉多部。
  • 又食武昌魚
    但在湖南的三湘四水,仍習慣地稱武昌魚為鯿魚。       值得回味的是第一次去武漢,小江姑姑、姑父請我們去梁子島吃武昌魚。武昌魚生在梁子湖,即便在冬天,也能見到綠色的水草在清波裡柔柔地招搖,夏季且有青蓮與菱角,落日的金輝裡,湖鷗的翅尖悠然划過玫瑰色的湖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