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表演服飾產品70%的網絡銷售額,「京東」木製品50%的網絡銷售額,竟均來自菏澤市曹縣。
商河縣鄭路鎮路家村57歲的村民任秀英,憑藉大棚種植「珍珠紅」西瓜,去年與老伴淨賺30萬元。雖正值假期,但接待著絡繹不絕的「買瓜客」,任秀英笑得合不攏嘴……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就要牢牢抓住產業振興這個關鍵,圍繞當地實際,突出特色,突出創新,突出產業鎮建設。」在4月29日於菏澤市曹縣召開的「2019走進山東特色產業鎮暨鄉村振興示範鎮」活動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一級巡視員王兆春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時值「五一」假期,經濟導報記者走訪菏澤與商河多地,探究各地「百花齊放」的特色產業,對其鄉村振興發揮了怎樣的助力作用?
「今年超過30萬元,沒多大問題」
路家村的農村增收,靠的是雖小但甜的西瓜。
5月1日中午1點半,任秀英才剛剛吃完中飯,熱得泛紅的臉上,掛著抑制不住的笑容。
在上午大約3個小時的時間裡,她拿著剪刀,進出自家西瓜大棚近百次,帶領著累計數百人次的顧客親手從綠油油的西瓜藤上挑選、採摘已成熟的「珍珠紅」西瓜。
「棚裡可熱了,這一上午真是一點沒歇。賣了150箱西瓜,一箱120元左右,賺了快2萬了,再忙也是值的。」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現在正是一年中「珍珠紅」西瓜糖分最高的豐收時節,可以延續到6月中旬。雖然秋後還可再收一季,但糖分略有降低。
因此,這一季的銷售情況,將直接決定任秀英今年的「腰包」鼓不鼓。「我覺得今年肯定比去年還要好,現在『珍珠紅』西瓜的品牌越打越響,成為我們鎮的特色。不論是網上的訂單,還是來到大棚現場採摘的顧客,越來越多。」
正午時分得以「偷閒」的任秀英坐在大棚外的陰涼處,向經濟導報記者盤算著今年的收入:「我家有3個棚,每個棚佔地面積3畝,實際種植面積1.1畝,也就是一共有3.3畝的種植面積。這一季,一個大棚能產1萬斤西瓜,每斤市場價8元,一個棚能收入8萬元,3個棚就是24萬元。秋後的產量會減少,一個棚能收入三四萬元。一年下來,除去各種成本,今年超過30萬元,沒多大問題。」
在商河縣鄭路鎮路家村的412戶中,已有近百戶開始大棚種植「珍珠紅」西瓜。
「近年來,鄭路鎮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以『珍珠紅』西瓜產業為平臺,全力做好『農業+旅遊』文章。」商河縣鄭路鎮黨委書記路來光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截至目前,鄭路鎮「珍珠紅」西瓜已發展到逾650個高溫大棚,佔地2000畝,年產量1300萬斤,年實現銷售收入8000多萬元。「為加快農民增收步伐,鎮裡委託專業機構編制實施生態旅遊規劃,連續舉辦了七屆『珍珠紅』西瓜文化旅遊節,累計接待遊客80餘萬人次。」
「電商交易額達450億元」
曹縣大集鎮的特色產業,與「一根網線」關係密切。
4月29日,在大集鎮電子商務產業園,經濟導報記者看到,在這一佔地120畝的一期項目上,採用了「前店後廠」的模式,24家加工企業,58家分銷實體店,以及20家快遞物流公司在此聚集。布匹批發、設計研發、電腦製版、刺繡印花、服裝加工、網絡銷售、物流快遞等各個環節,均可在產業園內一站式完成。
在產業園的陳列區內,款式、顏色紛呈的表演服飾、舞臺服飾、攝影道具、舞蹈鞋等特色產品,令經濟導報記者眼花繚亂。其後的廠房內,加工企業的員工們正根據電商訂單情況加緊製作加工。堆放得如「小山」一般的包裹,依託產業園中的快遞物流企業發到「網線」另一端的客戶手中,從而實現產銷一條龍。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產業園所在的曹縣大集鎮,正是中國首批「淘寶鎮」,所有行政村全部被評為「淘寶村」,也是山東省惟一一個「淘寶村」全覆蓋的鄉鎮。
「目前,全鎮有網店1.60萬餘家,天貓店300餘家,表演服飾有限公司近2000家,生產各種表演服、民族服、節日服裝、攝影道具、舞蹈鞋,專業CAD、電腦繡花、布匹、輔料、攝影擺拍等,引來申通、圓通、順豐、韻達等多家物流公司駐鎮設點,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曹縣縣委副書記、縣長梁惠民對經濟導報記者介紹,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直接帶動該鎮2.6萬名群眾從事演出服飾加工及相關行業,「6500餘名外出務工農民、700餘名大學生均選擇返鄉創業。」
梁惠民表示,目前曹縣擁有中國「淘寶鎮」11個,「淘寶村」113個,增量和總量穩居全省第一,電商交易額達到450億元。「這些數據,使得曹縣成為全球最大的木製品跨境電商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演出服飾產業基地。其中,表演服飾的網絡銷售額佔淘寶、天貓的70%;木製品的網絡銷售額佔淘寶、天貓的40%,佔京東的50%,佔全國木製品跨境電商銷售額的12%。」
「特色產業佔鎮域經濟比重已超50%」
曹縣磐石街道辦事處五裡墩村,則圍繞牛,發展起了農牧循環的特色經濟——依靠奶牛養殖,消耗農業秸稈,再將養殖糞便加工成有機肥還田,最終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據五裡墩村黨支部書記王銀香介紹,在發展農牧結合產業的同時,五裡墩村還不斷拉長產業鏈,在牧場建設日趨完善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升了農業前端的價值。
「近年來,山東的特色產業鎮和中小企業趨於同步發展。2018年全省中小企業261萬戶,省級特色產業鎮達到259個。今年一季度,全省實有中小企業263.6萬戶,比去年增加2.6萬戶,新登記企業近15萬戶。特色產業佔鎮域經濟的比重超過50%,形成了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特色產業集群。」王兆春認為,兩者之間的趨同成長,有力促進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有序推進。「如何進一步推進這兩者的深度融合,是接下來應該深入研究的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