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5年設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初次實行軍銜制時的軍銜之一,大元帥處於軍銜體系中的最高等級,一般授予一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此軍銜原本只打算授予毛澤東一人,但當時毛澤東本人明確表示拒絕接受,因而自始至終無人被授予此軍銜,直至1965年被廢除。可以說毛澤東不接受大元帥軍銜反映了毛澤東的高風亮節、虛懷若谷、高瞻遠矚、深思熟慮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政治素質和政治品格,具有全局性和長遠性的影響,對彰顯我國主要由文職人員組成的政府組織機構,鞏固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均未實行軍銜制,建解放軍最初也沒有實行軍銜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成為正規的國家。作為正規化的國家軍隊,必然要實行軍銜制,而且實行軍銜制是實現我軍現代化和正規化的一項重要措施。當時世界上其他所有國家的正規軍都有軍銜,解放軍沒有軍銜的狀況已不符合正規國家軍隊的國際標準,我軍和其他國家的軍隊的對等交流也需要實行軍銜制。只有實行軍銜制才能與世界各國軍隊等齊。在韓戰中由於志願軍沒有軍銜制,和朝鮮軍隊協同作戰時就存在問題,軍職的高低沒有評判的標準,在打仗時存在誰指揮誰的問題。在板門店與美軍談判時也講究對等原則,有時需要臨時授予我軍參加談判人員軍銜。我軍當時和蘇聯軍隊交流時也存在著諸多不便。作為新中國的人民軍隊,實行軍銜製成為當時的一個必然選擇。
因此,實行軍銜制的工作被中央軍委提到了議事日程。1953年1月9日,中央軍委發布了《關於實施軍銜制度準備工作的指示》,並在軍銜初步方案的基礎上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軍銜條例(草案)》。11月13日,彭德懷在軍委例會上轉達了中央政治局關於實行軍銜制的決定。同年底至1954年初召開的全國軍事系統高級幹部會議再次明確提出實行軍銜制。到了1954年2月17日,中央軍委成立了由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為主任的軍銜實施委員會 。9月,重新成立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共中央軍委。10月21日,第三次中共中央軍委會議確定1955年開始實行軍銜制。1955年1月14日和15日,彭德懷主持召開中共中央軍委座談會,會議決定授予現任軍委主席和軍委委員元帥軍銜。1月16日,彭德懷和羅榮桓聯名將授予元帥軍銜的名單和意見初步方案報告給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說明元帥軍銜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其中大元帥軍銜授予時任軍委主席毛澤東。195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了《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
1955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並由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予以批准公布,其中第二章第七條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為最高軍銜,屬於元帥中的第一等級,其下為元帥的第二等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元帥只分兩級。該條例第九條第一款明確規定:「對創建全國人民武裝力量和領導全國人民武裝力量進行革命戰爭、立有卓越功勳的最高統帥,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銜借鑑蘇聯的經驗,而蘇聯設立「蘇聯大元帥」軍銜授予最高領導人史達林,故而中國也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準備授予最高領導人毛澤東。「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也只有毛澤東符合條件和有資格擔任。
接受不接受這一象徵著榮譽和最高統帥身份的軍銜,毛澤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早在1954年的時候,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等來到中南海小禮堂審定軍裝樣式和軍銜標識。軍銜辦公室精心設計的「大元帥」服擺放在禮堂最顯現的地方。它是由解放軍總後勤部指定其所屬天津軍需工廠的女工用純手工製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的肩章由上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和下端的元帥星徽組成。大元帥肩章肩章面為金黃色,邊為紅色,長14釐米,寬5.8釐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肩章的樣式基本一致。但大元帥肩章上的元帥星徽周圍比元帥肩章多了一圈環繞的銀白色松枝,而且大元帥肩章上的兩個國徽是純金的,星徽、松枝是用銀線繡的,肩章面板上那一層金黃色是用純銅絲拉出絲來再鍍金的。大元帥服的帽徽、星徽、符號等等也都是用純銅,金黃色的地方用的是鍍金,銀白色的地方用的是鍍銀,再描漆。大元帥服胸前綴著金黃色的綬帶和流蘇,袖口和衣領繡有金黃色的邊飾,褲子的邊線處,綴有金黃色和鮮紅色的條紋,都用純金的絲線繡縫。大元帥軍服看上去十分威武莊嚴。
軍銜辦公室的負責人引導毛澤東來到身穿大元帥服的模特跟前,向毛澤東介紹道:「主席,這就是大元帥服。」毛澤東一邊抽菸,一邊打量著大元帥服,然後詼諧地說道:「大元帥,你靠邊站吧!」大家聽了以後哈哈大笑,以為毛澤東只是說了一句玩笑話。其實,這是毛澤東經過深思熟慮,已經決定不接受大元帥軍銜的意思的表露。說完這句話以後,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又視察了其他軍服樣式和軍銜標識,毛澤東對軍服樣式和軍銜標識指示道:「要從節約的原則出發,樣式好看、統一、正規,又節約。」
1955年初步的授銜方案提交中共中央討論時,人們又向毛澤東講述了蘇聯史達林被授予大元帥軍銜的情況,希望毛澤東接授大元帥銜。毛澤東明確表示說:「蘇聯有的,我們不一定非要照搬。」他正式表示了自己不授大元帥銜的想法。
1955年8月下旬,彭德懷、羅榮桓等人到中南海向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人匯報軍銜評定方案時,告知毛澤東決定授予其大元帥軍銜。聽完匯報後毛澤東說:「根據國際國內的經驗,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嘛!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也不方便。」毛澤東還建議在地方工作的領導幹部不要評軍銜,在場的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也紛紛表示不要軍銜。由於毛澤東這一表態,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經過研究,認為毛澤東已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加之當時又是和平時期,不要軍銜也有道理,所以最終決定不授予他大元帥軍銜。
出於對毛澤東的愛戴,為了讓毛澤東接受大元帥軍銜,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們還專門開會進行了討論,參與討論的委員們認為,毛澤東在建軍建國過程中功勞最大,所以要授大元帥軍銜,就像史達林大元帥那樣,而且毛澤東率領的部隊打的仗比史達林更多,時間更長。可以由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授予毛澤東大元帥銜。參加會議的劉少奇、彭真知道毛澤東不願授大元帥銜的態度,在會上作了說明。他們說委員們的建議是合理的,正確的。但是毛澤東已任國家主席,現在又是和平時期,他明確表示不要軍銜。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反覆考慮,同意他的意見。當然,將來在特殊情況下,例如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仍可以授予毛澤東大元帥軍銜,由其統率全軍進行戰鬥。這個說明被人大常委會委員所接受。
毛澤東從領導秋收起義開始,開創了蘇維埃革命根據地,歷經長徵到達陝北,領導八路軍、新四軍進行抗日戰爭,領導解放軍取得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作為人民軍隊的締造者和領導者,在軍隊中具有崇高的威望,授大元帥銜當之無愧。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新中國的領袖,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帶頭不授銜的示範舉動更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建國初,很多地方領導幹部都是從軍隊職務上轉崗而來,有的還繼續兼任軍職,畢竟軍銜是榮譽和身份的象徵,還伴隨著一定的待遇,這些地方領導幹部要不要授銜?如果授銜,就可能出現一個地級市的市長是大校、上校的情況,外界和社會上會如何看待這一情況?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審時度勢,英明地決定不授銜,一是其本人的偉大的政治素質和品格決定的,毛澤東心中時刻想著人民,始終不願意脫離人民群眾,想到要走到人民群眾中去,想到穿著大元帥服到人民群眾中去多有不便。二也使得地方領導幹部的授銜等難題迎刃而解,推動了授銜工作的順利進行。當時在授銜時也有個別部隊幹部因為授銜的高低問題鬧情緒的問題,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風亮節,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對鬧情緒的這些幹部起到了鞭策作用,減緩了授銜工作的阻力。更主要的是在黨和政府中擔任職務的領導同志不授銜,彰顯了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為國家管理職能現代化和民主化提供了保障,進一步推動了新中國的中心工作從革命轉移到建設的道路上來。
作為毛澤東這位黨和人民的領袖來說,大元帥銜只是一個榮譽和身份的象徵。有沒有這個稱號,對於毛澤東來說都是一樣,毛澤東是當時黨和軍隊的主要領導,是全國人民愛戴的領袖,處於核心位置。毛澤東不授大元帥銜,但他自始自終都是軍隊的統帥。
毛澤東在中南海小禮堂看到了這套大元帥禮服,但讓它「靠邊站」,始終沒有同意接受大元帥軍銜,也沒有穿過大元帥禮服。這套精心製作的大元帥服後來作為文物放在了博物館。可以說這件文物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