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承德市興隆縣
興隆縣位於承德市最南端、燕山山脈東段、古長城北側,總面積3123平方公裡,下轄20個鄉鎮,2018年末總人口32.4萬人。地勢呈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塔形地勢,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深山區,燕山東段主峰海拔2116米的霧靈山歪桃蜂是全縣最高點。
圖10-1 承德市興隆縣行政區劃圖
興隆縣地勢北高南低,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坡降懸殊,主要特點是山高谷深,山地面積大,坡度陡,耕地少。霧靈山縱臥於縣境西北,蜿蜒於東南,南部最低處為海拔150米的八卦嶺。整個地貌形成了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1000-2000米的中山、500-1000米的低山和500米以下的丘陵,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塔形地勢。參考《興隆38座千米高山名錄》及其他資料,截至2020年9月,興隆縣納入北京及周邊千米高山名錄的山峰共44座(不含名錄中未找到具體位置的10座千米山):域內千米高山26座,與薊州、平谷、密雲、承德縣交界千米高山18座。
1、興隆境內高山:霧靈山(2116米)、瘦馬脊梁(2025米)、興隆白草窪(約1945米)、板谷嶺(1775米)、西溝西山(1568米)、五鳳樓山(1475米)、雞冠砬子山(1456米)、五指山(1384米)、六裡坪(1443米)、月牙山(1258米)、溝北嶺東山(1253米)、獐帽山(1252米)、氣鼓肺山(1244米)、大石鎬(1227米)、天秤山(1213米)、黑洞高尖(1195米)、石片梁(1165米)、雁飛嶺(1142米)、興隆西大尖(1130米)、老虎打仗山(1117米)、鹿圈山(1108米)、東大洞山(1100米)、大杖子大南山(1064米)、三十二盤(1058米)、八撥子嶺(1056米)、人石山(1049米)、鷹閣澗(約758米)等。
2、興隆與薊州交界:九山頂(1078米)、梨木臺山(祈福頂/長壽山,979米)、薊州大南山(917米)等。
3、興隆與平谷交界:東指壺(1234米)、風簸箕南頂(1192米)、三座(1122米)、二座/二垛子(1085米)、北大頂(1160米)、大座/大垛子(1068米)、大松木頂/三界碑(633米)等。
4、興隆與密雲交界:梧桐樹溝頂(1735米)、大白砬子(約1730米)、南橫嶺(1445米)、興隆四稜山(1289米)、鷹窩樓(約1008米)、棒槌山(997米)等。
5、興隆與承德縣交界:松樹灣子高尖(1657米)、北大山(約1354米)、夾馬石山(約1197米)、西梁高尖(1100米)、卡杈山(1094米)、承德縣平頂山(約1090米)等。
6、興隆與寬城、遷西、遵化交界:黑鍋頂(780米)、大抓腳山(559米)等。
7、地圖上未確定位置高山:瘦馬脊山(1379米)、黃石砬山(1286米)、李家營平頂山(1255米)、南大臺山(1197米)、大分水梁山(1192米)、蘑菇峪大南山(1150米)、西大臺山(1120米)、小分水嶺山(1077米)、大頂山(1066米)、東大梁山(1051米)等。
興隆縣西北部與密雲接壤,主要千米高山有鷹窩樓、石片梁、興隆四稜山、南橫嶺、大白砬子、梧桐樹溝頂、西溝西山、興隆白草窪、霧靈山、瘦馬脊梁、板谷嶺、雞冠砬子、松樹灣子高尖等。
圖10-2 興隆縣西北部區域穿越線路示意圖
鷹窩樓(E117°16'56.07",N40°33'51.89")位於苗耳洞東北、窟窿山西北、南別樹峪東南密雲興隆界梁上,海拔約1008米,頂有長城敵樓,山頂北側溝中為九龍十八潭景區。登頂線路有:(1)自貓耳洞向北、南別樹峪向南上山脊後向東登頂;(2)自九龍十八潭向南上山脊登頂;(3)自東梁向西南上山脊後向西登頂等。
石片梁(E117°20'32.87",N40°30'07.69")位於興隆上石洞鄉苗耳洞東南、謝石塘西南、後申峪東北,海拔1165米,頂有鐵三腳架,因山頂南坡出石片得名。登頂線路有:(1)自後申峪東北路口沿碎石寬土路向東北到東窩鋪轉向西北登頂;(2)自苗耳洞村東路口沿水泥路向東南到透古窯後繼續向東南上山脊轉向西登頂等。
四稜山(E117°22'08.04",N40°33'59.12")位於楊石塘東北、暖水泉西北、霧靈山林場水泉溝廢村南密雲興隆界梁上,海拔1289米。目前網上沒有登頂軌跡,看等高線和衛星地圖:自水泉溝廢村沿溝向南、楊石塘沿溝向東北、劉寨子向東北轉向西北似乎可登頂(均未驗證)。
南橫嶺(E117°24'54.54",N40°34'02.62")位於密雲與興隆界嶺,梧桐樹溝頂南側、霧靈山西南、三岔口村西北,海拔1445米。自海拔1050米三岔口村沿向西北爬升小路一小時左右可登頂,自山頂沿山脊小路向北可登頂梧桐樹溝頂、向東北沿山脊可到霧靈山頂。
大白砬子(E117°24'52.88",N40°35'08.81")位於大安峪西南、梧桐樹溝頂北側、水泉溝東北、遙橋峪東南密雲興隆界梁上,海拔約1730米,山頂西坡為百米高白色巖壁得名;該山與南側梧桐樹溝頂同脊且相距不足1km,登頂路線有:(1)自梧桐樹溝頂沿山脊向北登頂(難走);(2)自遙橋峪向東南、大安峪向西南上至橋木臺東側山脊岔口後向南登頂(需自西側繞上山頂)。
梧桐樹溝頂(E117°25'00.59",N40°34'46.53")位於南橫嶺北側、三岔口西北、大安峪西南、遙橋峪東南的密雲興隆界嶺上,海拔1735米,又稱梧桐樹溝大尖。自東北大安峪向西南、西北遙橋峪穿雲岫谷向東南、霧靈山林場向東南、興隆三岔口村向西北均可登頂。
西溝西山(E117°26'48.21",N40°32'26.62")位於三岔口東南、北雙洞東北、東梅寺西北、仙人塔西南,海拔1568米。登頂線路有:(1)自北雙洞沿溝向北轉向東北登頂;(2)自塔前沿溝向西北上山脊登頂;(3)自三岔口南側溝一直向東登頂(未驗證)等。
興隆白草窪(E117°27'34.74",N40°34'41.92")位於三岔口東北、大安峪東南、霧靈山景區蓮花池西南,海拔約1945米,頂有亂石堆。登頂路線有:(1)自三岔口向北、向東北上山脊後向東登頂;(2)自霧靈山景區西門沿溝向東南登頂;(3)自霧靈山景區蓮花池服務區沿山脊向西南登頂。
圖10-3 霧靈山局部區域高山穿越線路示意圖
霧靈山(E117°28'52.10",N40°35'53.86")海拔2116米(景區標註2118米),是北京北部至山海關長達五百公裡燕山山脈主峰。南北兩側公路可直達建有轉播站和信號發射塔的山頂。除走景區路線登頂外(自曹家路南側西門、大溝村南側北門、興隆縣向北南門均可登頂)還有:自螞螂峪向西南、三岔口向東北、大樁木溝向西南、六道溝向西北等路線。另外,興隆高山名錄中還有自霧靈山主峰延伸山脊上的瘦馬脊梁、板谷嶺、雞冠砬子、松樹灣子高尖等高山。
瘦馬脊梁(E117°29'10.98",N40°35'39.52")位於霧靈山主峰東南側山脊上,海拔2025米。山頂西側有蓮花池通往霧靈山頂水泥路可輕鬆登頂。
板谷嶺(E117°29'35.48",N40°36'23.83")位於霧靈山主峰東北伸出山脊上,海拔1775米。自霧靈山頂沿山脊向東北、大樁木溝沿山脊向西南似可登頂(未驗證)。
雞冠砬子(E117°30'07.75",N40°36'45.62")位於霧靈山主峰東北伸出山脊板谷嶺東北側,海拔1456米。自霧靈山頂沿山脊向東北、大樁木溝沿山脊向西南似可登頂(未驗證)。
松樹灣子高尖(E117°3033.05",N40°35'36.23")位於霧靈山東側、大樁木溝東南、祁家莊西北興隆承德縣界梁上,海拔1657米。登頂線路有:(1)自大樁木溝村沿防火道向南轉向東南上山脊後向西南登頂;(2)自霧靈山東南山脊分岔沿山脊向東北登頂;(3)自於窩鋪沿防火道向西南上山脊後向西南登頂等。
興隆縣城西南區域千米高山主要有北大頂、東指壺、風簸箕南頂、溝北嶺東山、三座、二座、大座、人石山、老虎打仗山、九山頂、六裡坪、天枰山和八撥子嶺等。
圖10-4 興隆西南部區域穿越線路示意圖
北大頂(E117°14'37.95",N40°21'24.55")位於北水峪村東、東指壺西北、朱家溝西南、黃門子東南,海拔1160米。登頂線路有:(1)自北水峪村北向東、黃門子向南、朱家溝向西南登頂;(2)自北水峪向東、東指壺沿山脊向西北登頂等。
東指壺(E117°14'59.89",N40°20'35.81")原名東紙壺,位於玻璃臺村東北、北水峪東南、朱家溝西南、溝北嶺西北平谷興隆界嶺上,海拔1234米,頂有二層涼亭及鐵三腳架殘留鐵钁。登頂線路有:(1)自北水峪向東南、玻璃臺向北上山脊後向東登頂;(2)自北水峪向東、黃門子向東南上山脊後沿山脊向東南登頂;(3)自山頂東南停車場沿臺階路向西北登頂等。
風簸箕南頂(E117°16'06.87",N40°19'49.88")位於東指壺東南、黃土梁東北、蜂洞子西北、溝北嶺東山西南側,海拔1192米。該山僅出現在興隆39座千米高山名錄中,登頂線路有:(1)自黃土梁北側向東北上山脊登頂;(2)自溝北嶺南側沿山脊向東南、溝北嶺東山向西南、蜂洞子向西北上到山脊埡口後向西南登頂等。
溝北嶺東山(E117°16'19.22",N40°19'59.22")又稱狗背嶺東山、風簸箕梁,位於溝北嶺東南、黃魚坑西南、蜂洞子西北、黃土梁東北,海拔1253米,頂為凸出巨石平臺。登頂線路有:(1)自黃魚坑向西南上山脊向南登頂;(2)自陡子峪向西北、東指壺向東南、黃土梁向東北上至山脊埡口向東北登頂等。
三座(E117°16'53.52",N40°18'00.53")位於塔窪村東北、興隆汪家臺東南、陡子峪村西的平谷與興隆界梁上,海拔1122米,當地人稱三垛子,自山頂沿山脊向東南依次還有海拔1085米的二座/二垛子(E117°16'58.11",N40°17'52.07")、海拔1068米的大座/大垛子(E117°17'11.85",N40°17'43.74")二個千米高山。三座千米高山相距很近圖標只有三座,登頂路線有:(1)自汪家臺向東南上山脊登頂;(2)自營盤臺向西北進溝轉向西上至三座、二座間山脊埡口後左右登頂;(3)自塔窪沿溝向東北過小水庫分岔:左側向東北去往三座和二座間山脊埡口,右側向東進溝上至二座和大座間山脊埡口(自東側溝向西南似可到大座和二座間山脊埡口)。
人石山(E117°25'02.27",N40°22'17.14")位於興隆楊樹溝東南、花園村北、黃酒館西南、大葦塘村南,山頂僅殘留一個鐵三腳架的鐵钁,多種地圖只標註出海拔1049米但沒有山名(實走向附近村民打聽到山名為人石山)。登頂路線有:自興密路楊樹溝村向東南、津圍公路東峪村西沿溝向西北、大葦塘向南、柵峪溝向西南均可登頂。
老虎打仗山(E117°27'45.18",N40°26'08.12")位於興隆縣城西側、中石洞東南、小葦塘東北、後葦塘西北,海拔1117米。登頂路線有:自下石洞西南軍事禁區大門沿山脊向西南、後葦塘向西北上老虎仗溝西側山梁向北、中石洞向東南上山脊後轉向東北均可登頂。
九山頂(E117°29'54.66",N40°13'33.38")位於黃崖關東南、下營鎮東北、八仙桌子西北、螞蟻溝西南的薊州與興隆界嶺上,海拔1078.5米為天津最高點,頂有鐵三腳架及巨石標誌碑觀景臺。該山是國家自然保護區中上元古界標準地層最有代表性的山體,南部已被天津薊州區開發為九山頂自然風景區。
六裡坪(E117°33'12.23",N40°20'03.59")位於興隆鎮王平石西南、九撥子西北、花市東北、雙林東南,海拔1442.7米因頂有方圓六裡的草坪而得名。該山周邊為河北省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山頂西南側為九龍潭觀光旅遊區、山頂東北側王平石村東南有私人開發的奇石谷小景區(門票45元/人)、東側028鄉道東側有私人開發的六裡坪國家森林公園(門票50元/人)。
天秤山(E117°33'55.07",N40°17'16.90")位於花市東南、五撥子西北、八撥子嶺西南,海拔1213米。登頂路線有:(1)自六裡坪國家森林公園柳源湖西側岔口沿防火道一直向西南約6km登頂;(2)自花市向東北約5km上道最高一條伐木道後向西南1.7km登頂;(3)沿水泥路自花市向東南、五撥子村北向西北上到山脊埡口後向東北1.2km登頂等。
八拔子嶺(E117°34'47.11",N40°18'37.66")位於興隆鎮九拔子東南、七拔子西北、六裡坪公園南門所在公路埡口西側,海拔1056米。登頂路線有:(1)自六裡坪國家森林公園南門向西沿東西山梁1.1km登頂;(2)自柳源湖西側路口沿防火道向南、自花市向東北翻梁後向北到東西山梁向東0.4km登頂等。
興隆中東部(霧靈山-清東陵沿線東側)遠離北京交通不便光顧驢友較少,絕大多數山峰沒有登頂軌跡。本文參考興隆41座千米高山名錄在整理興隆中東部山峰資料時發現有北水泉鄉的瘦馬脊山(1379米),李家營鄉的平頂山(1255米),安子嶺鄉的西大臺(1120米),蘑菇峪鄉的黃石砬山(1286米)、南大臺山(1197米)、大分水梁山(1192米)、大南山(1150米)、小分水嶺山(1077米)、大頂山(1066米)、東大梁山(1051米)等十座山峰在地圖上無法找到準確位置。
圖10-5 興隆中東部區域穿越線路示意圖
氣鼓肺山(E117°35'20.49",N40°35'02.16")位於祁家莊東北、於窩鋪西南、北營房西,海拔1244米。目前僅有繞行南北兩條溝去往霧靈山、沒有登頂軌跡,看衛星和等高線地圖此山北坡較緩,自芍臺子沿溝向西至山頂北側後轉向南似可登頂,自祁家莊向北上山脊也可登頂(未驗證)。
獐帽山(E117°39'32.91",N40°25'50.06")位於平安堡東南、裡道溝東北、大窪西北、北房子西南,海拔1252米。查資料該山西北坡為獐帽山林場,登頂路線有:(1)自南天門鄉大窪村沿溝向北轉向西北、向西北轉向北登頂;(2)自見才溝沿林場道路向南上山脊登頂;(3)自雙石井景區沿溝向西北上山脊登頂等。
雁飛嶺(E117°41'47.50",N40°21'12.28")位於南天門西南、大河峪東北、花木嶺西北,海拔1142米。登頂路線有:(1)自南天門村西南沿山脊向西南、山脊東側溝向東南轉向西南登頂;(2)自南天麗景景區(南溝自然風景區,門票+玻璃棧道約60元/人)向西南轉向東南登頂等。
該山圖標位置不足1100米,圖標西側山包海拔更接近暫以西側山包為準。東大洞(E117°43'04.45",N40°21'23.02")位於花木嶺西北、南天門東南、三十二盤西側,海拔1100米。目前網上沒有登頂軌跡,看衛星和等高線地圖:自南天門村西南向東南進溝上山脊可登頂。
三十二盤(E117°45'23.40",N40°21'31.74")位於花木嶺東北、大楊樹西北、黃門子西南、郭家莊東南,海拔1058米。登頂路線有:(1)自郭家莊向東南走天橋溝、天橋溝東側溝向東南登頂;(2)自廟嶺村東南公路向東拐角沿溝向西南登頂等。
興隆南天門鄉十裡畫廊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雙石井自然風景區,二是指西起東品葉村、止於廟嶺村的約5kmG112沿線風景(群山巍峨,河水清澈,民風純樸,景色怡人)。雁飛嶺、東大洞、三十二盤均位於興隆十裡畫廊南側,這三座山可與十裡畫廊一併遊玩。
北大山(E117°40'58.29",N40°37'20.34")位於李家莊東北、朱家莊西北、後溝門村南承德縣興隆界梁上,海拔約1354米。目前網上沒有登頂軌跡,看衛星和等高線地圖該山東南側陡峻,自後溝門向南最有可能登頂、自朱家莊向西北似有可能登頂等。
黑洞高尖(E117°43'35.68",N40°37'30.95")位於李家營西北、東壇村東、副將溝西南、西溝村南,海拔1195米。目前網上沒有登頂軌跡,看衛星和等高線地圖該山南側陡峻,自東壇向東南、自土龍溝門向西到南三道溝後轉向西南似可登頂(均未驗證)。
夾馬石山(E117°46'25.69",N40°41'57.94")位於唐家溝東南、樺樹溝門西北、山前西南興隆承德縣界梁上,海拔約1197米。登頂線路有:(1)自山前村沿溝向南登頂;(2)自唐家溝向東南上山登頂;(3)自唐家溝向南轉向東、樺樹溝門向西上至山脊埡口向北登頂;(4)自承德縣平頂山沿山脊向西南登頂等。
承德縣平頂山(E117°47'23.04",N40°42'09.65")位於樺樹溝門村北、山前東南、孟家莊西南興隆承德縣界梁上,海拔約1090米。登頂線路有:(1)自樺樹溝門村西沿溝向北登頂(未驗證);(2)有軌跡自孟家莊沿溝向南登頂等。
五鳳樓(E117°53'57.79",N40°33'37.23")位於劉杖子東北、見草溝西北、大西溝西南、西溝東南,海拔1475.5米。登頂路線有:(1)自下窩鋪東北溝口向北走北溝轉向西北登頂;(2)自下窩鋪東北溝口向北轉向西北側溝再向北登頂;(3)自西溝門向西上山脊轉向西南登頂;(4)自車河梁沿溝向西南轉向南上山脊登頂(未驗證)等。
鹿圈山(E117°54'47.83",N40°29'36.47")位於石牆地西北、見草溝西南、劉杖子東南、黃酒鋪東北,海拔1108米。該山位於自北側更高山脊向南延伸山梁上,目前網上沒有登頂軌跡,看衛星和等高線地圖該山東側陡峻,自上莊村沿溝向北上山脊、自石洞溝繞到山頂西北側向東南、自石牆地北側西北峪向西似可登頂(均未驗證)。
大石鎬(E117°57'57.67",N40°27'35.29"),海拔1227米,安子嶺東北、石牆地東南、康家店西南、螞蟻溝西北。目前網上只有一條自東側老徐家向西登頂軌跡,看衛星和等高線地圖:自安子嶺沿溝向東北、石牆地村南向東、螞蟻溝向西或頭道溝向東上山脊後向北均可登頂(未驗證)。
西梁高尖(E118°01'15.50",N40°41'07.53")位於姜家莊西北、獐子溝東北、金寶河村南興隆承德縣界梁上,海拔1110米。登頂線路有:(1)自常峪溝向西上至山脊向西南登頂;(2)自金寶河向東南上至山脊轉向西南登頂;(3)自金寶河溝門向東北轉向東南登頂等(均未驗證)。
五指山(E118°01'29.24",N40°30'58.79")位於解放村東南、康家店東北、小十二嶺西北、亂石窯西南,海拔1383.7米,山上有五個峰形似五指。登頂路線有:(1)自山頂西側康家店村北向東南機構轉向東北上山脊登頂;(2)自三道梁子南側大平臺向西北進溝轉向西南登頂等。
大杖子大南山(E118°03'01.74",N40°34'58.88")位於山村東、月牙山西北、永合堂村西、車河堡東南,海拔1064米。目前網上沒有登頂軌跡,看衛星和等高線地圖:(1)自新立村沿溝向東南登頂;(2)自山村向東北、永合堂向西南上至山脊埡口後轉向西北登頂(均未驗證)。
月牙山(E118°03'47.78",N40°33'23.61")位於永合堂西南、山村東南、亂石窯東北、張杖子西北,海拔1258米。登頂路線有:(1)自三道梁子向北經頭道溝、撂荒地上山脊登頂;(2)自亂石窯西側溝向東北繞至山頂西北側後向東南登頂;(3)自永合堂沿溝向南登頂(未驗證)。
西大尖(E118°06'12.64",N40°35'08.79")永合堂村東、張杖子西北、黃花川河口村西、大杖子南,海拔1130米。目前網上沒有登頂軌跡,看衛星和等高線地圖:(1)自永合堂村北沿溝向東登頂;(2)自大杖子沿溝向南轉向西南登頂;(3)自門子哨村向西沿溝登頂等(均未驗證)。
卡杈山(E118°11'39.08",N40°37'23.44")位於彭杖子西南、黃花川河口東北、大杖子村東興隆承德縣界梁上,海拔1094米。目前網上多自南側登頂西側山峰軌跡,僅有一條自北側彭杖子沿溝向南至山脊埡口轉向東未登頂軌跡;看探路軌跡該山險峻危險!
本文純做知識分享,作者為百裡奚,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