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 江東洲 劉 昊
這幾天,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用材林研究所副所長陳虎博士正忙著擬寫《馬尾松根尖響應非生物脅迫的功能基因發掘和表達研究》的項目申報書,準備申報廣西自然基金重點項目。
「現在可以隨時直接在網上填報,大大節約了時間,下半年就能知道結果。而且可以更為充分地凝練科學問題,提高申報書質量。」陳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為科研人員簡除煩苛、鬆綁減負,激發科研人員的活力,廣西進一步加強科技計劃管理和科研「放管服」改革,在全國首推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常態制。
「在全國首推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常態制,實現了從以往一年申報一次向常年受理申報、分批評估立項的轉變,契合了科技創新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和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極大地釋放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提高了科研項目經費的使用效益。」廣西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曹坤華說。
科技項目可隨時報
春季給松樹授粉,夏季測定松脂產量,秋季收集松果,冬季測量松樹生長情況……10多年來,廣西林業科學院馮源恆博士一直專注於馬尾松育種。
說起科研項目申報制度,他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廣西林業科學院從本世紀初發現馬尾松球花異位突變現象後,經過近10年連續觀測與材料積累,原本計劃於2012年申報科技項目對該突變的遺傳機理進行深入研究。
「然而,我們因客觀原因錯過該年度的申報時間。當次年準備繼續申報時發現,已有研究單位申報其他松類的該類突變研究並獲得立項。」馮源恆說。
改革之前,廣西和全國一樣,在科研項目申報管理模式上遵循「一年一報」制,要求每年固定時間段進行集中申報。
「科技項目一年申報一次,錯過了就得等下一年,到了申報時間必須全部停止所有科研和外業工作來寫申報書。」陳虎說。
科技項目「一年一報」,曾經也讓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楊秀榮很困擾:「申報時間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時間重疊,往往累不堪言;科技管理信息平臺不穩定,在項目提交的最後時限幾乎癱瘓;申報程序繁瑣……」
改革,從「痛點」「難點」入手。
為科研人員「減負鬆綁」,自2017年以來,廣西建成公開統一的科技管理信息平臺,整合建立廣西科技重大專項等5大類科技計劃體系和項目形成機制,在全國首推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常態制。
「實施科研項目申報常態制,項目申報由原來每年一次改為常年接受申報,符合條件的有關單位可按照當前最新發布的指南自行申報,廣西科技管理信息平臺常年24小時開放接受系統填報。」廣西科技廳發展規劃與資源配置處負責人說。
在廣西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能源動力樓,助理教授歐陽天成博士打開廣西科技信息管理平臺網站,瀏覽起了所申報的科技項目「雙離合變速器耦合系統NVH性能研究」的工作進度。
「項目什麼時候成熟了什麼時候報,直接在網上填報審核,大大節約了時間。而且申報系統填起來體驗很好。」歐陽天成說。
如今,廣西每年申報的項目數從改革前的5000多項增加到改革後的8000多項,科研人員申報項目熱情高漲,掀起了投身科研活動的新熱潮。
項目經費使用更有效益
「這種綠殼蛋在市場上數量較少,售價是普通雞蛋幾倍不等。」拿起手機,楊秀榮教授向記者展示起了最近的項目研究成果。
在廣西創新驅動發展專項「廣西地方雞種質資源優良基因的挖掘與新品種培育」的資助下,楊秀榮教授的團隊篩選出與廣西地方雞特色優良性狀相關優良基因,並應用於優質肉雞的育種,加快了廣西優質肉雞產業的發展。經過一年多的實施,目前項目已獲得國家級畜禽品種(配套系)2個,正在申報的國家級配套系達4個。
「以前光是申報這一環節就佔去我們很多時間,現在的科技項目申報更加簡捷方便。」楊秀榮說。
「動態管理模式下,項目的申報、評審、立項可以做到成熟一項立項一項,對項目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做出更全面更準確的判斷,有利於優質項目的立項和優質科研成果的產出。」廣西科技廳發展規劃與資源配置處負責人說。
為科研人員「減負鬆綁」,堅決破除一切不合理的「繁文縟節」,廣西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不斷迸發。
「來,嘗嘗我們和企業合作的新成果多穗石柯茶。」端起一杯芳香的「甜茶」,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楊漓遞給了記者。
廣西林業科學院副院長馬錦林帶領的多穗石柯研究團隊,集中技術力量,與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單位共同攻關,關鍵技術研究持續獲得自治區科技項目立項支持,藉助大型製藥企業的專業開發平臺,有望在2020年形成提取物、中藥飲片等多種形式的產品,為糖尿病治療提供新的天然植物藥物。
「現在我們有更多的時間結合研究領域,聚焦產業關鍵技術,項目立項水平和優質科研成果的產出也進一步提高。」楊漓說。
不僅在全國首推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常態制,廣西還加大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改革力度,完善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激勵機制,為科研人員「解套」、科研經費「鬆綁」,極大釋放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還間接帶火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步伐。
僅2018年,廣西完成科技成果登記2469項,各地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移轉化項目546項,完成技術輸出和吸納技術合同數達6254項,技術合同成交額為253.61億元,技術交易額為129.28億元,分別比2017年增長115%和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