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港「海派旗袍藝術館」,吸引了包括國家級非遺項目「龍鳳旗袍」在內的上海灘排名前四的旗袍企業。目前,國內的旗袍企業規模相對偏小,發展比較艱難,還沒有能力大規模宣傳,「海派旗袍藝術館」為海派旗袍企業提供了更好的平臺。
如果要讓旗袍服飾文化復興,必須讓旗袍進入日常服飾,否則它就只好漸漸地隱身博物館了。上海文化部門與企業聯合,建立這樣一個文化展示平臺,是讓旗袍這類非遺項目更多融入社會、融入人們生活的有效途徑。
在「我愛連環畫」的閱讀空間中,布展者做了精心安排:青磚牆壁、矮腳板凳、經典書架……重現老上海味弄堂的小人書攤場景,營造出過去小朋友讀小人書的氛圍,帶領大家開始一段親近藝術的體驗之旅。
上:昨日,環球港四樓,海派旗袍藝術館內的旗袍月曆牌展示牆。 中:藝術館效果圖。下:藝術館內一家旗袍定製店的櫥窗已擺上了成品旗袍。
本版圖片 早報記者 蘭卉
在衣袂搖曳之間,於風尚輾轉之際,演繹著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傳承與變異、碰撞與交融之間的風雲變幻。旗袍,堪稱中國近代女性的「國服」,一度是「遠東第一城」上海的時尚風向標。
位於環球港四樓的「海派旗袍藝術館」面積約800平方米,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旗袍製作技藝」為宗旨,匯集了自清末至20世紀末的百款經典旗袍。據了解,「海派旗袍藝術館」不僅展示旗袍,還可以現場定製,一件定製旗袍的價格從數千元至十幾萬元不等。
定製需量30多個尺寸
「海派旗袍藝術館」包括3個組成部分:旗袍展示館、旗袍悅沙龍和旗袍高級定製中心。在旗袍展示館裡,匯集了自清末至20世紀末的百款經典旗袍,其中一部分旗袍還是珍貴的文物,由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派旗袍製作技藝」保護單位的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提供。
「旗袍悅沙龍」為旗袍愛好者及來店顧客提供了休憩、品鑑和交流的空間。旗袍高級定製中心則是由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從全國上百家旗袍製作公司遴選出來的優秀企業匯集而成,包括國家級、市級非遺保護單位在內。
據布展方介紹,此次設置在環球港公共文化空間的「海派旗袍藝術館」,不僅提供高級旗袍的展示、定製、銷售,未來,還將為海派旗袍提供年度發布、時尚走秀的系列服務。於是,環球港海派旗袍展示、定製中心的設置,吸引了包括國家級非遺項目「龍鳳旗袍」在內的上海灘排名前四的旗袍企業。
「藉助環球港公共文化項目的平臺,旗袍企業走上了一個正式舞臺,讓市民和消費者了解中國的旗袍文化,了解什麼是最好的旗袍、最新的工藝、最新的設計,也間接地培養了消費者。」上海高級旗袍定製中心企業之一的瀚藝旗袍負責人周朱光非常感激環球港公共文化項目發起單位。
周朱光稱,包括國家級非遺項目龍鳳旗袍在內,國內的旗袍企業規模相對偏小,發展較艱難,目前還沒有能力大規模宣傳,「海派旗袍藝術館」為海派旗袍企業提供了更好的接近市民和消費者的平臺。他相信,未來這個平臺有可能變成海派旗袍產業的一個風向標。
高價旗袍達百萬元
既然有高級旗袍定製中心,一些女性消費者為自己量身定做一件旗袍當然不在話下了。高級旗袍定製的價格相當不菲,一件定製旗袍的價格從3000元到十幾萬元。不過,經過旗袍製作專家的解說,消費者們估計也就釋然了。
定製一件手工旗袍,首先是技術相當繁複,單單就是「量身定坐」的「量」就非常不簡單。周朱光告訴記者,普通的一套西服制定,通常只需要量一下顧客的身高、腰圍、臀圍等幾個尺寸;可定製一件旗袍,需要從頭量到腳,要量尺寸的「點」竟然多達30多處。
除了普通的身高、腰圍、臀圍外,還包括開衩高點、下擺寬度、領高等必需的尺寸,且每處都需要量三四個「點」的尺寸,比如一個「胸圍」要細緻到胸距、胸高點等尺寸。
「對於穿旗袍的中國女性,不少西方人總是感到神奇:為什麼她們不露卻仍然性感?其實秘密就在這『量身定做』上。」周朱光解釋說,中國的旗袍從設計到製作,真正是將它當成了女性的「第二層皮膚」,因而就盡顯女性身材的婀娜多姿了。
一件手工定製旗袍,從量尺寸-定樣-試樣-製作,具體的製作過程又包括設計-圖案製作-繡工等一系列繁複過程,到最後成衣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而如果材料特殊、繡工複雜,定製一件高級旗袍則往往需要半年甚至更長時間。
旗袍的價格還表現在材料上,周朱光說,一件緙絲旗袍,由於材料製作複雜,再加上複雜的繡工,製成後價格就需要五六萬元;即便一件材料比較普通的旗袍,如果算上手工刺繡,價格便在萬元左右。
這還不是最高價位的旗袍作品,周朱光的公司曾用旗袍製作技藝,為英國著名歌星埃爾頓·約翰製作了一件紀念龍袍,價格竟然高達百萬元。
20萬元年薪難聘技師 對多數參觀者而言,「海派旗袍藝術館」不僅展示了花樣繁多的旗袍製作技藝和作品,它更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旗袍的發展歷史。
從以滿族為主的清代勢力進入中原開始,旗袍服飾文化開始漸漸為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所接受。至晚清時代的上海灘,受西方服飾文化的影響,海派的旗袍文化發展到極盛,一直到新中國解放前後。
可惜好景不長,「文革」時期,由於歷史原因,旗袍服飾在中國忽然「銷聲匿跡」,興盛的海派旗袍文化也一度戛然而止。據旗袍非遺文化專家介紹,斷層一直延續到上世紀80年代,旗袍服飾在中國社會才又漸漸重現,一批旗袍服飾公司也重新成立。
一些旗袍服飾企業發現,由於旗袍服飾在社會生活中一度出現斷層,目前的旗袍文化發展、傳承也出現了一些難題,旗袍製作技藝需要逐漸恢復,懂得旗袍製作技藝的人才卻非常緊缺。
「目前在這個行業中,高級繡工、技術工人都很緊缺,20萬元年薪難聘高級技師,而培養一個高級技工往往需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周朱光表示,另外消費者對旗袍服飾需要重新認識。
非遺研究專家、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辦公室主任張黎明認為,如果要讓旗袍服飾文化復興,必須讓旗袍進入日常服飾,否則它就只好漸漸地隱身博物館了。
他認為,上海文化部門與企業聯合,建立這樣一個文化展示平臺,是讓旗袍這類非遺項目更多融入社會、融入人們生活的有效途徑。
錄入編輯: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