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遊記很多,《京都一年》情真意切,勾起人們對京都的牽念

2020-12-26 沸騰的泡沫紅茶

離京都一日遊已經三年,儘管我未曾真切地走遍京都每個角落,但是京都的初冬之美依然給了我非常美好而深刻的記憶。

無論是皇居前鴻溝另一側蕭蕭下落葉,還是花見小路兩側鱗次櫛比的居酒屋,又或是八坂神社前虔誠的盛裝新娘,都給我留下了無比鮮活的印象。

僅僅一日的行程,尚且讓我對京都念念不忘,如果在京都生活一年,是不是會更加令人難以忘懷?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近來讀林文月女士在京都旅居寫下的隨筆,我從她的文字中應證了這一點。

《京都一年》,是林文月從京都見聞、人文風貌、社會環境、藝術體驗等不同角度記錄的文字,總結並分享了她在京都的所見所聞。同樣見識過京都,但林女士筆下的文字深度結合京都的歷史和文化,融合了中華遊子對京都人情世故、文化底蘊、藝術表現的認識和理解,以中國人更能理解的方式看京都,讀來既有美感,亦令人產生共鳴。

之前我挺喜歡新井一二三的散文,她從日本文化的角度寫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讓我獲得一種新奇的感受,我讀過她的《我和中文談戀愛》等作品,了解到日本人眼中的中國社會是多麼可愛。用中文寫作的日本作家,她的文字受日本和中國文化的雙重影響、既有日本式的優柔含蓄,也有中國式的簡單直白。總之,中日的不同文化在新井一二三的文字中交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簡約。讓人想到路上飛馳的小汽車、又想到飛速發展的社會。

如今讀林文月女士的文章,這種簡約直白是沒有的,而是多了中國文化的傳統氣韻,令人讀來難以釋卷。和新井一二三的文字相比,林文月的文字充滿了優雅氣息與婉約色彩,令人想到天然去雕飾的古代仕女,又容易聯想到精心雕琢的中式園林。

對照林文月和新井一二三的生活的年代,其實相隔的年份並不很遠。但是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兩個人的文字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氣息,比照閱讀之後特別有趣。

在林文月的京都生活中,有幾位值得紀念的人,有幫助她找房子,跟她學中文的年輕女孩;有如同長輩一樣,照顧她生活時偶爾跟她鬧彆扭的老阿姨;也有引導她適應京都生活,陪她體驗日式人生的忘年交。只是歲月不饒人,不過數月的變遷,物是人非,該離開的終將離開,「曲」未終,人卻已散場,林文月以文字形式表達的悼念,分外令人盪氣迴腸。

如果以為《京都一年》僅僅是各種日常見聞,那對本書的理解可能就略顯得膚淺了,在她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幾位非常值得敬佩的日本女性,她們努力生活,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奮鬥。

比如:秋道太太為了兒時的念想,在孩子們長大後,存錢買了夢寐以求的人偶,實現了自己兒時的夢想。

又比如:那須小姐,為了自己的事業悄悄學習中文,試圖另教授刮目相看。

除此之外,在《京都一年》中還隱隱傳遞了正能量和正向的價值觀。其中,秋道太太關於工作哲學的通俗定義令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如果你要別人甘願為你工作,你就得先做個榜樣;只有能幹的主人,才能留得住能幹的工人。——秋道太太

以上,是《京都一年》中,林文月記錄下來的秋道太太的工作哲學。我覺得在很多事情上,都是這個道理。

在林文月的文字中,道理與文學的美感完美結合,生活與工作的情景自然交融,在她的文字中,很容易感悟到景色之美,人性之美,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價值觀。

《京都一年》是遊記,但更多的是感情的依託,京都之美在她的文字之間猶如遠山的煙火,絢麗多彩卻不刺目,色彩斑斕卻不過分華麗,情境交融感情充沛,令人體會到真切的情感。

看了她的文字,我忍不住暗想,有生之年,一定要找機會再赴京都,深刻體味京都的各種美。

聲明: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林文月的《京都一年》 | 吃在京都
    林文月的《京都一年》 | 吃在京都 2020-10-15 14: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京都遊記
    上次用兩期介紹了大阪,用遊記的方式講述了小Q在大阪的所見所聞所感。大阪講完了,我們來講講在大阪北部,大阪城市圈中的重要城市,日本古都——京都。小Q個人是很喜歡京都這座城市的,每次去日本也是必須要去京都逛逛。至於原因呢,有兩點,第一,小Q比較喜歡日本戰國歷史,而戰國就離不開「上洛」。
  • 遊記| 漫步遊玩之閒暇京都
    >千年歷史是京都人的驕傲,也是他們開門迎客的資本。袛園祭期間,伏見稻荷大社有慶典舞蹈,人們早早買了小吃坐在神社廣場的臺階上,熙熙攘攘地等待慶典開場。鮮豔的千本鳥居在重重森林裡蔓延,剛開始人很多,越往裡走遊客越是稀少。走了一段山路想等著看落日(我真是太喜歡看夕陽了…),無奈當天雲層太厚,只好悻悻作罷。
  • 日本自由行,京都清水寺遊記
    導語:日本自由行,京都清水寺遊記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第一回,是在二零一四年三月,那是第一次來京都。眾所皆知,清水寺是京都最具代表性的寺院之一,世界遺產、清水の舞臺から飛び降りる的傳說、音羽の瀧的祈願等等,讓清水寺成為來京都玩耍不得不來的地方。那回,在三條通享用完超滿足的咖啡後,帶著當時僅一歲半的阿包從清水五條駅,打算沿松原通一路上山,沒想到一開始就迷路了。
  • 日常中的描述——武藝遊記中的大船與京都
    8月22日,由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廣西美術出版社有限公司承辦的《日常與遊記:武藝描述的大船和京都》中日同步出版暨新書發布會在第二十六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會上首先由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經理何駿致辭,他主要對《日常與遊記:武藝描述的大船和京都》的出版情況進行了介紹,並重點闡述了該書出版對促進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具有積極作用和深遠意義。日本新華出版社總經理朱明隨後也進行了發言,進一步加深了讀者對《日常與遊記:武藝描述的大船和京都》內容、出版價值等的了解。之後,發布會由寒碧和武藝兩位嘉賓對圖書進行分享交流,現場讀者也圍繞該書進行了提問。
  • 作家在京都生活一年的感受,帶給我們不一樣的京都
    在日本,我去了大阪,京都和奈良,這三個城市都讓我印象深刻。短的幾日就讓我對日本這個國度激起了興趣。《京都一年》是作者林文月在京都一年時間裡觀察到,了解到的文化和內涵。在這本書裡有他個人對於京都的感受和體會,也有京都的人文地貌。這樣一個充滿歷史的古都中,聽見看見遇見的事物,都有著獨特的面貌。必須下來這一個城市適合居住也適合創作。
  • 《京都一年》再版,林文月在京都時光的真實記錄,令人回味無窮!
    當36歲的臺灣中文系副教授林文月,懷著一顆不舍與求知的心,到達日本的京都,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起初,她就是這樣悽悽惶惶,不知所措。白天,縱然固然可以到圖書館打發時間,然而到了傍晚之後,心中那股兒鄉愁卻完全難以抑制。
  • 京都一年:林文月
    我們的菜餚不僅為國人引以為榮,同時也幾乎是全世界的人所一致讚美者,然而,就如同住久了鋪設地毯,有空氣調節的新式洋房後,偶一見茅頂磚牆的田舍,你會不由得產生親切自在的感覺;又如同與嬌柔溫順的佳麗處久後,見得談吐文雅,落落大方的女性,你會禁不住起思慕之情一般;在遍嘗濃膩之後,清淡的日本菜給你的意境是截然不同的。何況京都的菜餚原本不僅止為滿足人們口腹之慾,它是需要同時用眼睛去欣賞,情趣去體會的。
  • 【築·夢】夢裡的京都
    很久很久以前,可能有一萬年了吧,我答應廠長寫一篇日本遊記,後來還跟廠長索要了一份廠裡的福利(預支薪水),然後,作為一個正常人的正常反應,遊記這件事情就完完全全地拋之腦後啦
  • 東京大阪京都賞楓7日- 京都東福寺
    11.26今明二天才是日本遊的重點-京都賞楓。行前足足做了一個月的準備,看了N多的遊記攻略,擬定的京都行程是避開旅行團雲集的伏見稻荷、清水寺等景點,去相對僻靜之東福寺、比叡山賞楓。東福寺是京都最大的禪寺,寺內的洗玉澗通天橋,是京都觀賞紅葉的最佳觀景地。東福寺大殿。寺院庭院楓正紅。通天橋賞楓需購券:300円。入內隨人流單向前行,遊人大多是當地老年人。
  • 「雅昌快訊」日常與遊記:武藝描述的大船和京都
    日本新華出版社總經理朱明發言日本新華出版社總經理朱明隨後也進行了發言,進一步加深了讀者對《日常與遊記:武藝描述的大船和京都》內容、出版價值等的了解。「武藝在京都遇到的那些事物使他的心穿越時空,回到了過去的中國,從現實與過去交織的幻覺中畫出了這些畫。這些將給讀者帶來無限地探究與追問。」
  • 林文月的「京都一年」與她的《源氏物語》
    連續刊登了幾期後,林文月將它也視作自己在京都的重要工作,只要不工作,她便出門尋訪京都和近郊的亭臺樓閣、古剎名園,將異國情調帶給她的感動忠實地保留在字句裡。沒有選擇赴日學習,林文月先生便不會有她的首本散文著作《京都一年》;沒有《京都一年》的文字撰寫幫她消磨異國研學寂寞時光,林文月先生也許會無法完成她的中日文學比較研究。
  • 林文月的《京都一年》 | 吃在京都
    林文月的《京都一年》 | 吃在京都 2020-10-15 14: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遊記:京都南禪寺
    京都可以賞楓的地方太多,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進行取捨。查看紅葉排名,常年位居榜首的便是永觀堂。我們進場之前就有少許遊客排在售票處等待夜觀紅葉,可以想像一下它的熱度。進門處便可以感受到各種秋日的濃烈色彩,讓看了這麼多天紅葉的我也不經期待寺院裡的景致。進門的機位的葉子剛開始紅,小小地難過一下。
  • 《京都之謎》:千年古都的遷都歷史之謎,京都特色的怨靈文化之謎
    2019 年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不曉得又勾起了多少國人對日本京都的嚮往。原因無他,正是因為有著「千年古都」之稱的日本京都,最初的設計是效仿我們隋唐時代的長安和洛陽。「棋盤式」的都城布局,縱橫交錯成網格狀的街道,當我們徜徉其中,分分鐘有種置身於川端康成筆下古都的恍惚。
  • 專訪|《厭惡京都》作者井上章一:傲慢的京都?自卑的京都?
    記得我上中學的時候,周圍很多青壯年大人都想方設法去瑞典,因為傳言說瑞典是性愛自由的地方。人的這種活力,我想鎌倉時代也好室町時代也好,都是一樣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土地、金錢是驅使人的動力,這固然不錯,但是這並不是所有的動力。朱:你可以從這個角度寫一部文明史。
  • 《日本遊記》京都神社
    在八坂神社觀摩了一圈,也品嘗到了正宗的廟會美食後我和先生就沿著京都小巷瞎轉悠。我最喜歡在陌生的城市裡,和先生手牽著手漫無目的的轉悠在語言不通的地方,彼此相互依賴,牽著先生肉嘟嘟的手我就會覺得好有安全感。而且總與一些驚喜不期而遇就像這次在京都的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裡先生就收穫了一件「心頭好」。
  • 《日常與遊記:武藝描述的大船和京都》中文版和日文版同步出版
    本網訊(記者閆松)8月22日上午,由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廣西美術出版社有限公司承辦的《日常與遊記:武藝描述的大船和京都》中日同步出版暨新書發布會在第二十六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舉行。
  • 京都人的私房雅趣 -- 京都細碎
    四季如畫的京都處處都有景,春秋兩季的京都氣候相當舒服,春季賞櫻,秋日觀楓。生活在這座充滿了大唐遺夢的城市裡的京都人,美麗卻又固執。無數美妙的咒語束縛著京都人的生活,同樣也是一種指引。京都人精緻優雅、處事不驚,還保持著一種委婉的傲氣。四季輪轉,京都人最先能察知這樣的變化。他們應時而動,通過食物來體驗季節感。
  • 京都之所以成為京都
    文/楊汀(發自京都)  「儘管為了保護設限很多,但我們不是要讓京都成為一座博物館。在保護景觀風貌的同時,京都要不斷發展。」京都市景觀政策課企劃部長山本一博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京都市是日本甚至世界景觀政策最嚴格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