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灣不止誠品一家書店 重慶南路承載臺北百年閱讀記憶
bai
【老照片】1960年代的重慶南路出版社和書店招牌林立。
◎ 深圳特區報駐臺記者 孟迷 文/圖
香港有個重慶大廈,那裡充滿了咖喱味;臺北也有個重慶大樓,但那裡充滿了書香味。
在離臺北鬧市區西門町不遠的重慶南路,是臺灣曾經最出名的書店街。早在1895年日本人便在此設立臺灣書籍株式會社,此後大小書局、出版社和文具行紛紛成立。1949年後,內地的商務、中華、世界等知名書局也選擇在此復業——重慶南路逐漸形成了百家書店爭鳴的鼎盛之勢。
然而近年來,重慶南書街卻遭遇重大滑鐵盧。隨著臺北中心商圈往東區遷移、誠品等複合經營連鎖書店日益普及,以及受到網絡書店的巨大衝擊,重慶南書街逐漸失去往日風採,儒林書局等大小書店相繼倒閉,或者乾脆改成「賣麵包」。
儘管如此,重慶南書街目前仍存30餘家形態各異的書店在堅持經營。本報記者走訪了這條書香之路,試圖再現重慶南路的歷史起落,以及當下經營的困難、挑戰與轉機。
「重慶森林」
承載臺北閱讀記憶
對於大多數內地人來說,談起臺灣書店必談誠品。其實,誠品不過是近十幾年來的香餑餑。在它之前,臺北的書香氣更多地飄蕩在牯嶺街與重慶南路,有臺灣讀者說,那時的書店真的有百貨公司的架勢。然而不幸的是,牯嶺書街的繁華已經翻頁,而擁有108年歷史的重慶南路書店街,目前也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現在重慶南路的出版社都搬到樓上去了,真正在一樓的實體書店僅剩下十多家,甚至連文化圖書公司、大中國圖書公司、東方出版社、正中書局等都把店面租給咖啡廳、牛排館、日本料理店,因為當房東比賣書更賺錢。」重慶南路書店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告訴記者,他自己經營的天龍書局每月房租要50萬元新臺幣(約10萬人民幣),只好空出部分空間改賣咖啡支撐書店繼續經營。
隨著臺北火車站商圈沒落,複合型連鎖書店瓜分客源,獨立書店遷往臺師大商圈,網絡書店的迅速崛起,今年9月,在重慶南路經營了40多年的儒林書店也貼出了歇業告示,這更是將重慶南路推入僵局。「如果重慶南路的書店逐漸凋零到個位數,臺北人的共同記憶就沒了。」沈榮裕感嘆。
差異化經營
是書店生存救命稻草
不過,還是有不少老字號書店死守堅持,並且通過個性化與差異化經營尋求生存出路。
記者走訪發現,古色古香的世界書店以出版新版古書為主,老字號商務印書館是古典線裝書愛好者的精神家園,天瓏資訊廣受電腦愛好者喜愛,東華書局則深耕優秀兒童圖書。另外還有獨特的佛學書舍和專賣算命書籍的大方書局,絲毫不受書業大逆境的影響。
「越是個性化的經營,書店越能存活更久。」沈榮裕舉自家天龍書局為例,八年前書店開始轉型專售內地簡體字書籍。「簡體書在臺灣慢慢會形成主流。」沈榮裕說,同樣是考託業託福的工具書,臺灣的繁體書價格最高可達內地簡體書的五倍,「你們不要感到驚訝,現在臺灣從初中生開始就看簡體書了,做簡體書是臺灣未來的一個趨勢。」
沈榮裕介紹,自從做簡體書以來,天龍書局不僅沒有虧損,而且大有盈利,目前店面已擴大至三間。據了解,目前簡體書在臺灣上市只與內地存在一兩個禮拜的時差。最近,沈榮裕打算再開一間線裝書書店,去經營另一種差異化。
位於在重慶南路附近的大陸書店也是差異化經營的榜樣。擁有70多年歷史的它主要經營音樂專業書和日文手藝書。為了增加收益,書店還在自家房舍四樓加蓋了一間能夠容納120席的小音樂廳,作為錄音棚和表演廳租借之用。店主張勝鈞告訴記者,書店目前經營還可以,「首先因為不用交房租省去一大筆錢;另外一定要自己做出版,光靠賣書完全不賺錢。」
「要想有自己的書店特色,首先要比別人更懂得如何去幫讀者找書。」沈榮裕說,網絡書店的快餐盈利屬性決定了它只能做暢銷流行書,很多老書或小眾書根本查不到,沒辦法像實體書店那麼齊全。「要讓讀者相信你,而不是以前那種冷冰冰的交易關係,要讓你的書店以及你本人和讀者有情感聯繫。」
努力成為
內地遊客的文化勝地
如沈榮裕所說,簡體書將成為臺灣書店一大趨勢,內地遊客也將成為重慶南書街的目標顧客群。記者來臺北第一天,便在西門町獲得一份由重南書街促進會印製的書街旅遊地圖。
沈榮裕告訴記者,這份書街地圖是專為遊客而制,在臺北各知名景點發放。常常往返兩岸的他,還在香港書展、廣州南國書香節等場合宣傳派發。「目前效果還不錯,每個月至少有三十位內地和香港旅客光顧此地,每人消費金額從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對實體書店來說不無小補。」
「必須讓內地遊客知道,臺灣不止誠品一家書店,在重慶南路還有尋寶之地。」沈榮裕說,不少內地圖書編輯也不時造訪重慶南路,大量採購臺灣作家作品作為出版參考,「如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等作品都曾被內地編輯看中,買下版權重新出版。」
「哪怕是簡體書,對於內地讀者也有吸引力。」沈榮裕說,因為臺灣引進的簡體字書籍不方便跟出版社退貨,反而能夠保存一些稍早出版的書。但在內地,新書上市半年不暢銷可能就退給出版社了。
為重振書街風華,重慶南路書街促進會成立一年多來還不時舉辦主題文創市集活動。譬如向政府以及富商籌集資金,對市民進行免費贈書活動。今年年底,身為促進會理事長的沈榮裕還打算做一場「臺北讀書節」,以提高重慶南路在兩岸的知名度。
哪怕滅亡
也要最後輝煌
儘管自家書局經營還不錯,但沈榮裕認為,臺灣書店逐漸倒閉,是可預見的必然結果。
對此,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劉維公曾說,隨著時代轉變,現在幾乎可以「處處是書店」,實體書店業的確面臨嚴峻考驗。政大書城負責人李銘輝表示,臺灣書店經營不善,與社會讀書風氣不佳和整體民生經濟低迷有關,問題太盤根錯節,不是書店單方面可以解決。而就在眾人紛紛對書店街沒落扼腕嘆息之時,臺灣《聯合報》還發表社論稱,「其實不必為重慶南路書街凋零嘆息」,因為傳統書店逐漸失去自身特色,消亡或是大勢所趨。
「能撐到什麼時候,算什麼時候。」書鄉林書店店長黃文賜這樣說。36年前,黃文賜便開始在此當店員,14年前接下書店繼續經營。雖然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但黃文賜半輩子歲月都在這裡,對書店有深厚感情,因此為了節省開銷,整間店就由他和女兒兩人照顧。
「目前,三民書店、金石堂書店、誠品書店都在賣農產品、文創產品;我也順便經營咖啡廳分擔一些房租,無非是為了延續書店生命,活得更久一些。」沈榮裕說,「雖然實體書店沒有明天是大勢所趨,但哪怕再拖個20年、30年也好啊。」
「我認為,傳統書店就應該互相比比看,看誰比誰撐得更久。」沈榮裕說,「在此過程中,或許能尋找到傳統書店新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