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止誠品一家書店 重慶南路承載臺北百年閱讀記憶

2021-01-12 環球網

原標題:臺灣不止誠品一家書店 重慶南路承載臺北百年閱讀記憶

bai

【老照片】1960年代的重慶南路出版社和書店招牌林立。

◎ 深圳特區報駐臺記者 孟迷 文/圖

香港有個重慶大廈,那裡充滿了咖喱味;臺北也有個重慶大樓,但那裡充滿了書香味。

在離臺北鬧市區西門町不遠的重慶南路,是臺灣曾經最出名的書店街。早在1895年日本人便在此設立臺灣書籍株式會社,此後大小書局、出版社和文具行紛紛成立。1949年後,內地的商務、中華、世界等知名書局也選擇在此復業——重慶南路逐漸形成了百家書店爭鳴的鼎盛之勢。

然而近年來,重慶南書街卻遭遇重大滑鐵盧。隨著臺北中心商圈往東區遷移、誠品等複合經營連鎖書店日益普及,以及受到網絡書店的巨大衝擊,重慶南書街逐漸失去往日風採,儒林書局等大小書店相繼倒閉,或者乾脆改成「賣麵包」。

儘管如此,重慶南書街目前仍存30餘家形態各異的書店在堅持經營。本報記者走訪了這條書香之路,試圖再現重慶南路的歷史起落,以及當下經營的困難、挑戰與轉機。

「重慶森林」

承載臺北閱讀記憶

對於大多數內地人來說,談起臺灣書店必談誠品。其實,誠品不過是近十幾年來的香餑餑。在它之前,臺北的書香氣更多地飄蕩在牯嶺街與重慶南路,有臺灣讀者說,那時的書店真的有百貨公司的架勢。然而不幸的是,牯嶺書街的繁華已經翻頁,而擁有108年歷史的重慶南路書店街,目前也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現在重慶南路的出版社都搬到樓上去了,真正在一樓的實體書店僅剩下十多家,甚至連文化圖書公司、大中國圖書公司、東方出版社、正中書局等都把店面租給咖啡廳、牛排館、日本料理店,因為當房東比賣書更賺錢。」重慶南路書店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告訴記者,他自己經營的天龍書局每月房租要50萬元新臺幣(約10萬人民幣),只好空出部分空間改賣咖啡支撐書店繼續經營。

隨著臺北火車站商圈沒落,複合型連鎖書店瓜分客源,獨立書店遷往臺師大商圈,網絡書店的迅速崛起,今年9月,在重慶南路經營了40多年的儒林書店也貼出了歇業告示,這更是將重慶南路推入僵局。「如果重慶南路的書店逐漸凋零到個位數,臺北人的共同記憶就沒了。」沈榮裕感嘆。

差異化經營

是書店生存救命稻草

不過,還是有不少老字號書店死守堅持,並且通過個性化與差異化經營尋求生存出路。

記者走訪發現,古色古香的世界書店以出版新版古書為主,老字號商務印書館是古典線裝書愛好者的精神家園,天瓏資訊廣受電腦愛好者喜愛,東華書局則深耕優秀兒童圖書。另外還有獨特的佛學書舍和專賣算命書籍的大方書局,絲毫不受書業大逆境的影響。

「越是個性化的經營,書店越能存活更久。」沈榮裕舉自家天龍書局為例,八年前書店開始轉型專售內地簡體字書籍。「簡體書在臺灣慢慢會形成主流。」沈榮裕說,同樣是考託業託福的工具書,臺灣的繁體書價格最高可達內地簡體書的五倍,「你們不要感到驚訝,現在臺灣從初中生開始就看簡體書了,做簡體書是臺灣未來的一個趨勢。」

沈榮裕介紹,自從做簡體書以來,天龍書局不僅沒有虧損,而且大有盈利,目前店面已擴大至三間。據了解,目前簡體書在臺灣上市只與內地存在一兩個禮拜的時差。最近,沈榮裕打算再開一間線裝書書店,去經營另一種差異化。

位於在重慶南路附近的大陸書店也是差異化經營的榜樣。擁有70多年歷史的它主要經營音樂專業書和日文手藝書。為了增加收益,書店還在自家房舍四樓加蓋了一間能夠容納120席的小音樂廳,作為錄音棚和表演廳租借之用。店主張勝鈞告訴記者,書店目前經營還可以,「首先因為不用交房租省去一大筆錢;另外一定要自己做出版,光靠賣書完全不賺錢。」

「要想有自己的書店特色,首先要比別人更懂得如何去幫讀者找書。」沈榮裕說,網絡書店的快餐盈利屬性決定了它只能做暢銷流行書,很多老書或小眾書根本查不到,沒辦法像實體書店那麼齊全。「要讓讀者相信你,而不是以前那種冷冰冰的交易關係,要讓你的書店以及你本人和讀者有情感聯繫。」

努力成為

內地遊客的文化勝地

如沈榮裕所說,簡體書將成為臺灣書店一大趨勢,內地遊客也將成為重慶南書街的目標顧客群。記者來臺北第一天,便在西門町獲得一份由重南書街促進會印製的書街旅遊地圖。

沈榮裕告訴記者,這份書街地圖是專為遊客而制,在臺北各知名景點發放。常常往返兩岸的他,還在香港書展、廣州南國書香節等場合宣傳派發。「目前效果還不錯,每個月至少有三十位內地和香港旅客光顧此地,每人消費金額從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對實體書店來說不無小補。」

「必須讓內地遊客知道,臺灣不止誠品一家書店,在重慶南路還有尋寶之地。」沈榮裕說,不少內地圖書編輯也不時造訪重慶南路,大量採購臺灣作家作品作為出版參考,「如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等作品都曾被內地編輯看中,買下版權重新出版。」

「哪怕是簡體書,對於內地讀者也有吸引力。」沈榮裕說,因為臺灣引進的簡體字書籍不方便跟出版社退貨,反而能夠保存一些稍早出版的書。但在內地,新書上市半年不暢銷可能就退給出版社了。

為重振書街風華,重慶南路書街促進會成立一年多來還不時舉辦主題文創市集活動。譬如向政府以及富商籌集資金,對市民進行免費贈書活動。今年年底,身為促進會理事長的沈榮裕還打算做一場「臺北讀書節」,以提高重慶南路在兩岸的知名度。

哪怕滅亡

也要最後輝煌

儘管自家書局經營還不錯,但沈榮裕認為,臺灣書店逐漸倒閉,是可預見的必然結果。

對此,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劉維公曾說,隨著時代轉變,現在幾乎可以「處處是書店」,實體書店業的確面臨嚴峻考驗。政大書城負責人李銘輝表示,臺灣書店經營不善,與社會讀書風氣不佳和整體民生經濟低迷有關,問題太盤根錯節,不是書店單方面可以解決。而就在眾人紛紛對書店街沒落扼腕嘆息之時,臺灣《聯合報》還發表社論稱,「其實不必為重慶南路書街凋零嘆息」,因為傳統書店逐漸失去自身特色,消亡或是大勢所趨。

「能撐到什麼時候,算什麼時候。」書鄉林書店店長黃文賜這樣說。36年前,黃文賜便開始在此當店員,14年前接下書店繼續經營。雖然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但黃文賜半輩子歲月都在這裡,對書店有深厚感情,因此為了節省開銷,整間店就由他和女兒兩人照顧。

「目前,三民書店、金石堂書店、誠品書店都在賣農產品、文創產品;我也順便經營咖啡廳分擔一些房租,無非是為了延續書店生命,活得更久一些。」沈榮裕說,「雖然實體書店沒有明天是大勢所趨,但哪怕再拖個20年、30年也好啊。」

「我認為,傳統書店就應該互相比比看,看誰比誰撐得更久。」沈榮裕說,「在此過程中,或許能尋找到傳統書店新的核心價值。」

相關焦點

  • 臺北人留戀的「精神地標」——漫步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
    臺北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就是愛讀書的臺北人記憶裡的「精神地標」。不久前去臺北,第一件事就是專程前往重慶南路逛書店,感受這條書店街的文化氣息。 這裡承載著臺北人百年閱讀記憶。重慶南路是臺北市一條重要道路,它位於中正區、共有三段,臺灣總統府就坐落在重慶南路一段122號。重慶南路一段曾聚集臺北百家書店,素有「臺北書店街」的美稱,作為臺北的重要文化地標,這裡承載著臺北百年閱讀記憶。
  • 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 打造人文城市風景線
    「國民政府」遷移來臺後,將此命名為重慶南路。隨著時間的流逝,重慶南路在臺北城市文化上,發展出了一段輝煌歲月。1895年,日本殖民當局在臺灣的總督府落成後,便在今日重慶南路一帶設立臺灣書籍株式會社,作為出版各類中小學日文教科書、參考書等讀物的據點,是當時臺灣第一家書店;臺灣光復後,由於鄰近臺北車站的地理位置優勢,加上補習班、政府單位聚集於此,許多隨「國民政府」遷移來臺的書局也選擇在此落腳。
  • 臺灣寫真:出版業危急,臺北書店街「變法圖存」
    中新社臺北4月21日電 題:出版業危急,臺北書店街「變法圖存」  中新社記者 龍敏 劉舒凌  位於臺北車站附近的重慶南路書店街,曾經是老臺北人購書逛街的首選地。  如今,臺北車站車水馬龍、熱鬧如昔,重慶南路書店街卻已榮光不再,旅館一家一家開,書店卻一家一家關。
  • 「把對的書賣給對的人」——一家臺北書店的兩岸故事
    「把對的書賣給對的人」——一家臺北書店的兩岸故事來源:新華社2017年04月23日 23:22:32顯示圖片   新華社臺北4月23日電(記者查文曄章利新)作為臺北人記憶中的「書店街」,重慶南路曾是臺灣當之無愧的「文化地標」。
  • 臺灣文創不止誠品 | 臺北最美的風景是人+文
    臺北並不是只有美食和美景,臺北也是個文藝氣息濃厚的城市。而臺北原創,不止誠品。
  • 臺灣的書店正在一家家消失減少!到底什麼因素?
    韶光已逝臺北重慶南路金石堂城中店即將關張的消息傳來,網友一片惋惜,文藝青年一聲長嘆。金石堂城中店是臺北西區的一大地標,屹立30多年。「當局若有心,應該租下來,再委託文創相關業者經營,延續書街、書店生命。」 臺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表示,重慶南路不缺餐廳、不缺商旅。
  • 世界書局見《承載》
    臺北,離臺北鬧市區西門町不遠的重慶南路,初冬,雨點不大,也不密集,只是溼溼潤潤灑在街道上,初冬細雨潤街景,世界書局就坐落在有臺北書店街之稱的重慶南路上。重慶南路99號一樓是世界書局的書店,樓上是辦公區,書香四溢,那是一處可以讓心靈停靠文化長廊,是承載臺北閱讀記憶的地方。
  • 臺灣書店,正在慢慢消失
    「那時重慶南路一帶最有名的就是『兩星』,一是文星書店,二是明星咖啡館,都是很多人會去的地方,我也不例外,經常在『兩星』間移動。」臺灣作家季季打從19歲就「泡」在重慶南路書街,對那裡充滿感情,「金石堂城中店是一家從外觀到內部陳設都很文雅、品味很好的書店,停業很可惜。」
  • 臺北重慶南路從書店街變身商旅街 遊客最愛文創旅館
    臺北市重慶南路已從書店街轉型,變成商旅一條街。 (楊竣傑攝)   飛機、捷運、巴士、火車或高鐵上,您常會不期然遇見觀光客,餐廳或小吃攤上,也時常可聽到操著非臺灣口音旅客…。今年來臺旅客即將破一千萬人次,幾為臺灣近半人口,大量觀光客來臺,已悄然改變了臺灣產業結構、教育制度、就業市場等。邁向觀光大國的臺灣,如何大步走,使臺灣觀光可以永續呢?系列專題將以產業結構調整、面臨困境及臺灣觀光的未來三大部分,分四天進行探討。
  • 漫步臺北書店街-中新網
    2月18日電 臺灣《旺報》今日刊載大陸遊客黃瓊喻撰寫的文章,介紹其行走臺北書店街的見聞。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的購書中心在哪?臺灣的朋友建議我去臺北的重慶南路書店街走走,說那裡是臺灣最大的書市。  深秋的一天清晨,我乘車專程到臺北去逛書店街。出臺北車站,步行十幾分鐘就到了聞名已久的重慶南路書店街。果然書店街氣派非凡,高樓上懸掛的書店燈箱廣告撲面而來,一個書店挨一個書店。
  • 臺北小調|閱讀主義:串聯街區的獨立書店
    走在臺北熱鬧的臺灣大學公館商圈之中,附近就是公館夜市,路上擠滿嬉鬧擾攘的人群。如果一味被刺激熱鬧的色彩牽扯目光,一定無法發現那些隱藏在街頭巷尾的二手書店。它們過於安靜與樸素,更像紮根在街區內的聚居者,而非吆喝人。
  • 溫羅汀讀書夜--臺北獨立書店巡禮(15家)
    圖文作者為@清鉛素靨 (豆瓣ID),聿曰與不止讀書授權轉載。在臺北,由溫州街、羅斯福路和汀州路交織而成的「溫羅汀」,有少見的高密度書店群和名人故居,已成為書迷到訪臺北時必去之地。一般提到臺灣書店,大多數人想到的大概是誠品這樣聲名在外的連鎖書店,然而對於這些散落在街巷間的小書店,亦是不可忽略的。蓋這些小店各自獨立,各有各的經營理念,其所代表的不僅是臺灣獨特的書店風景,更是難得的獨立的人文精神。
  • 臺北書店街一步步消逝 臺媒:要等到文化沒了再來搶救?
    金石堂臺北市城中店驚傳6月吹熄燈號。中國臺灣網4月25日訊 屹立30多年,金石堂書店臺北市城中店6月吹熄燈號,古色古香的文化地標將成追憶。臺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金石堂書店所處重慶南路曾經是一條充滿書店的街,全盛時期多達100多家店,30年過去,如今卻只剩10家,如此驚悚的結局,出現在21世紀的臺北,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文章說,這不禁令人想起最近公視為了拍攝作家吳明益的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不惜耗費人力物力,要在影像上重建中華商場的決心。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當然,冬季到臺北不只是來看雨,而是想親近它的靈魂。龍應臺說,溫潤是臺灣最珍貴的品質,去感受她靈魂,莫過於流連在當地的書店。對於外來遊客而言,往往會把誠品書店作為臺北文化的地標。誠品有大陸書店久違的文藝氣息和生活情調,但它已不是純粹的書店,而是集聚書籍、畫廊、展演、文化創意產品、餐飲等人文複合式空間,所謂「閱讀生命之章,感受生活之樂」。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臺北就像一隻貓,書店就是它的毛髮。牯嶺街一代的舊書店以及重慶南路一代的書店街曾經最為有名。日據時代,牯嶺街城南是當時的臺北文教中心,空氣裡夾雜的都是經史子集,章回線裝小說的黴爛味兒和剛出廠新書的印刷味兒。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之後,大批日本人撤離,大堆大堆用得上用不上的書都被遺留下,並被人們在牯嶺街和南海路兜售,逐漸發展為舊書街。
  • 臺北書街:喧囂中能否安留一隅
    今年2月,作家楊照在臺北國際書展上演講,開場便說:「我理想中的書店是一段年代,是一條街。」這條街就是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  然而,這條代表臺北閱讀記憶的書街已逐年衰落。由全盛時期有100多家書店,跌到目前僅剩10餘家實體書店。
  • 臺北的書店,精神的故鄉,是他的精神家園!
    前段時間去臺北,一大收穫是逛書店買書。由於行前沒有認真做功課,到了臺北後,只是一門心思想著去誠品書店。沒想到,這反倒帶來意外之喜。那天早上,聽人介紹重慶南路有不少書店,到了才發現,那就是一條書店街,三五步遠就能看到一家書店。名聲在外的三民書局、臺灣商務印書館,都在那條街上。
  • 特寫:臺北文化地標再少一間 讀者依依惜別金石堂
    新華社臺北6月24日電 題:特寫:臺北文化地標再少一間 讀者依依惜別金石堂  新華社記者查文曄 鍾群  「惜別,珍重,再見!」24日,臺北文化地標之一、金石堂書店城中店迎來營業的最後一天,眾多臺灣讀者湧入店中,依依不捨與書店告別。
  • 臺北書店—臺北的靈魂
    之所以又選了臺北,不為美食,不為美景,只因為放不下街巷深處那些小小的書店。這次出發前做足了功課,查找了每家想去的書店的地址,制定了每天的拜訪路線,6天一共參觀了21家書店,兩條書街和一家圖書館,有些匆匆一瞥,有些留戀不忍離去,無論是小到十幾平的二手書店還是像誠品這樣的書業巨無霸,每家都有獨自的個性,但所有書店都透著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自由。
  • 大陸圖書走俏臺灣 書店老闆揭背後原因
    【解說】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大背景下,電子閱讀成為流行趨勢,實體書店經營每況愈下。而在臺北市重慶南路的一家書店,卻因為經營者特殊的策略,書店呈現上升態勢。  近日,記者來到臺北的這家天龍書店看到,書店裡布滿了來自中國大陸的各類書籍,儘管已是晚飯時分,書店裡仍有多位顧客在此選購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