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十月懷胎,依印度當時的習俗,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產,在許多的侍衛護送下啟程,當行至藍毗尼園時,見樹林蒼翠蓊鬱、百花盛開,一切景物均極為清淨殊勝而美好,當摩耶夫人手扶無憂樹之枝葉,佛陀即於此時,於沒有任何痛苦的情況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脅誕生。佛陀誕生之時,有各種殊勝妙相與瑞兆產生,大地有六種吉祥之震動,帝釋、梵天以各種化身示現,守護四周;天女散花,天眾以天樂莊嚴,並以殊勝美妙之甘露沐浴佛身,諸天以殊勝妙好之甘露沐浴佛身之緣起,即為後世浴佛法會之由來。佛陀誕生後,隨即於東、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湧現寶蓮承接佛足;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以此為佛陀於世間示現成佛之緣起。
佛陀出生後便成為了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取名「悉達多」意譯為「一切義成、一切事成」,王后摩耶夫人在悉達多太子出生後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即後來的大愛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養育。其少年時代接受婆羅門教的傳統教育,兼習兵法與武藝,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到成年時,娶同族摩訶那摩長者的女兒耶輸陀羅為妻,生有一子名羅睺羅。太子天資聰穎,幼年就通達五明、四吠陀(古印度傳統思想),並且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及。
太子來到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恢復體力後,至伽耶村畢缽羅樹(即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降伏諸魔,入諸禪定。
據說,經過七天七夜,他終於恍然大悟,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瞋、痴等煩惱不再起於心頭。這標誌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為 覺者 、 知者.這一年釋迦牟尼35歲。由此因緣,畢缽羅樹被稱為菩提樹。釋尊降魔、成道的經過,皆由太子的侍者,即後來蒙佛教化而成道的大尊者優波離所見證。釋迦牟尼佛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指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昔禪宗五祖為六祖講《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頓悟,即而說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釋迦牟尼佛示現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後,為令眾生入佛知見,以無量的善巧方便開始了49年的弘法事業(詳見一乘三乘),於此同時十方無量的諸佛、菩薩亦化現於娑婆世界,助佛教化。其中熟知的有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暢本懷,宣演《華嚴經》二十一日,後觀機逗教,又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盤經》共八年,這是大會式的宣講,而對於個人各別的教化,不知說過無量數次。佛陀因材施教,點化迷萌,感化無量數人求皈受戒,改惡修善,得大解脫,了悟無上菩提。如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五蘊、四禪等,五人聽後便獲果證,當即皈依了佛陀,成為最初的佛弟子。
與此同時,度舍利弗、目犍連等使其捨棄外道,各獲果證。佛陀的弟子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國王,及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會下層的蓮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難陀、阿難陀等諸王子出家,也不捨棄理髮匠優波離、挑糞工尼提。總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攝眾,以法領眾,以智教眾,以法養眾。慈悲的佛陀對眾生的愛護無微不至,所教化的對象,不分貧富貴賤、種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歸依的弟子日漸增多,於是便有了僧伽(僧團)。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陳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著種種賢聖不肖的分別。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並時常教戒弟子有關持戒的重要性。釋迦牟尼佛成佛簡圖悉達多降生人間(一圖片說明: 摩耶夫人途中經過大花園,叫藍毗尼園。那天天氣特別晴朗,園子裡面百花爭妍,綠草如茵,充滿了喜慶的氣氛,夫人漫步在花園中,看見一顆高大的無憂樹,枝繁葉茂,猶如傘蓋一樣柔柔軟軟地垂下。夫人看得高興,舉起右手摸了摸枝條,太子就從右脅誕生了,披著一身金光。阿私陀為太子佔相(二)圖片說明: 有位博學多識的星相學家,他名叫阿私陀來到王宮,細細地端祥安然而臥的太子,莊重地說:「非凡人!非凡人!太子相貌奇妙,面如滿月,他是釋迦族的光榮,他將會成為人世間 的救主 。」舉世無雙的宮殿(三)圖片說明: 淨飯王為太子建造一座舉世無雙,奇妙無比的宮殿,命名為「四時宮殿」;進入宮殿,四季如春,樓上閣下弦歌不絕,宮女歌*侍立左右,不知人間還有春去秋來的悽涼,不知人生還有悲歡離合的悲緒。慧劍削髮為僧(四)圖片說明: 太子命侍從車匿將愛馬犍陟牽出來,策馬前行,徹夜不停。一路上人跡罕至,四周靜寂之極。在密林深處,找到了他所理想的居所,太子削髮改裝為沙門(修道者),叫車匿將他削下的長髮帶回宮給父親,作為紀念。六年苦行修道(五)圖片說明: 太子帶領五個隨從,來到尼連禪河的加者山苦行林中,為了尋求解脫,他靜坐思維,身不著衣,不避風雨,每日僅食一麥或一麻,堅持不懈達六年之久,身體已極度消瘦,但仍沒有找到真正解脫的方法。白猿獻花果(六)圖片說明: 太子來到伽耶山苦行林中,開始過其艱苦日子。他在樹下跏趺而坐,不分晝夜,不避風雨,不臥不起,一心修習禪定。有時山谷中的白猿摘取花果來供養。但他內心絲豪沒有懈怠的念頭。鳥兒飛來了,在他頭上做巢抱卵,撒尿拉屎,他不嗔怒,也不加驅趕,心性泰然。牧羊女供養牛奶(七)圖片說明: 悉達多結束苦行後,先到尼連禪河洗去了他身上六年的積垢,隨後接受了河邊牧羊女供養的牛奶,恢復了體力。隨從他的五個人見他這樣做,都以為他放棄了信心和努力,便離開了他,前往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去修苦行。悉達多驅逐魔女(八)圖片說明: 太子的威光驚動了六欲天上的魔王宮殿,魔王波旬心驚膽顫,害怕太子圓成佛道。便派了三個妖冶美麗的魔女去迷惑太子。魔女來到太子跟前,扭動著窈窕的身子,露出嫵媚的笑容,挑逗太子情慾,而太子毫不動念!閉目靜坐,穩如泰山。三個魔女自慚形穢,狼狽遁去.菩提樹下悟道(九)圖片說明: 悉達多太子獨自一人,走到一棵枝葉繁茂的畢缽羅樹下,拾了一些草葉鋪了一個座位,面向東方,盤腿靜坐。當時發下誓願:我若不能證到無上正覺,寧讓此身粉碎,永不起此座!」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的凌晨,大徹大悟。佛陀「初轉法輪(十)佛陀成道後,開始了四十年不間斷的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的活動。他最初說法,是到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化度隨侍過他的五個侍者阿若喬陳如等人。佛陀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說法,在佛教史上稱為「初轉法輪」。佛陀弟子千餘人(十一)佛陀離開樹林,來到他曾經修道的伽耶山尼連禪河邊。他的目的是化度在這裡修行的、拜火教的首領優樓頻羅迦葉。佛陀感化了他,隨後有五百個弟子皈依了佛陀。優樓頻羅迦葉又說服了兩個弟弟那提迦葉和伽耶迦葉,各帶領自己的二百五十名教徒皈依佛陀,這時,佛陀弟子已有千餘人。回家探望父王(十二)圖片說明: 佛陀回國省親,講經說法,王室宗親紛紛披剃出家。就連淨飯王的愛孫羅喉羅也隨佛陀出家做了「小沙彌」。過了兩年,佛陀的姨母帶著耶輪陀羅及五百宮女要求隨佛陀出家,佛陀慈悲讓她們出家為比丘尼,並且特製《八敬法》戒律,要求比丘尼眾遵守。羅睺羅「小沙彌」(十三)圖片說明: 佛陀回國省親,講經說法,王室宗親紛紛披剃出家。就連淨飯王的愛孫羅喉羅也隨佛陀出家做了「小沙彌」。過了兩年,佛陀的姨母帶著耶輪陀羅及五百宮女要求隨佛陀出家,佛陀慈悲讓她們出家為比丘尼,並且特製《八敬法》戒律,要求比丘尼眾遵守。國王皈依佛陀(十四)圖片說明: 皓月當空,大地銀輝。佛陀在「竹林精舍」向一千二百五十諸比丘,宣說其深微妙法。而後,率眾弟子暫離「竹林精舍」,走向北方的「祗園精舍」,沿途不斷對民眾施以教化 。喬薩彌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王聞佛說法,深受啟迪,當即皈依佛陀。娑羅樹下涅槃(十五)圖片說明: 佛陀晚年疾病纏身,仍然到處講經說法。來到拘屍那伽城外的娑羅樹林,佛陀疲乏不堪,決定在這裡入滅。在兩株娑羅樹中間,阿難攙扶佛陀右脅而臥,還對外道須跋陀羅說法,這是最後度化的就入涅槃,說完便寂然入定,安祥而逝。這是公元前五四三年二月十五日中夜,佛陀壽八十歲。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的覺悟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的故事耳熟能詳,有信仰的人都聽過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得真身終成正果。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悟出真理,為無數眾生找到了脫離生死輪迴的真諦。這是重要的時刻,所有人都應該知道這個故事,接下來為大家講述一下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故事。
釋迦牟尼誕生的時候天地光芒四射,據說遙遠的東方都感應到了這一不同尋常的現象,這表明有聖人降臨到這個世間。這個娃娃剛出生就能說話,這句話是: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他說的時候手指天,教踏地,並且哈哈大笑。長大後釋迦牟尼看到人間的種種總會思考和發出疑問。為什麼人會死?人死了又去往哪裡?為什麼自己要打獵?
他看到生病的人感嘆、看到年邁的人感嘆、看到貧窮的人也感嘆。他想找出這些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於是有一天夜裡,他拋下妻子兒子獨自踏上了尋找真諦的道路。他走了很多的地方,拜訪了所有的高僧大德,但是始終沒有找到他想要的答案。
他在苦行林中苦修了多年,每天只有一粒麥子充飢,餓得只剩下雞皮骨頭,甚至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暈倒在地。這個時候,一個美麗的女子看到他暈倒在地,把他救了起來。釋迦牟尼似乎有所悟,他決定坐在菩提樹下苦思,並暗自發誓如果不能得道的話,就永遠坐在那裡不離開。
在他禪坐的時間裡,有很多的妖魔鬼怪試圖打斷他的冥思,身邊有無數的神保護著他。最後,他終於大徹大悟修成正果,所有苦難眾生也因他的得道而找到解脫的辦法。
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始末
釋迦牟尼出家之前的名字叫喬達摩•悉達多,他是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人,也是這個國家的太子,他的父親是淨飯王。相傳她的母親摩耶夫人夢見一頭長者6個牙齒的大白象飛進了她的肚子裡面,後來就生下了悉達多。但他母親生下他沒幾天就去世了,悉達多是由他母親的妹妹波閣波提撫養長大的。
悉達多年少非常聰明,據說他12歲就掌握了印度最高的學問。16歲娶了自己的表妹為妻,悉達多看到了人世間太多的痛苦和命運的枷鎖,為了解救人世間的這些痛苦,於是在29歲的時候,他丟下家庭和親人,出家修行娶了。悉達多在民間嘗遍了民生疾苦,遍訪各地,35歲的那年,悉達多在一顆菩提樹下打坐,連續七天七夜他總結了過去的經驗,終於徹底的覺悟,立身成佛,號稱釋迦牟尼,意思是徹底覺悟的賢者。
接下來釋迦牟尼佛這要的任務就成了宣傳佛教教義了,他先後收的了十個弟子,比如摩訶迦葉、阿難陀、舍利弗、須菩提等等,在宣傳教義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十個人也因此非常有名。隨著釋迦牟尼帶領弟子宣傳教義的過程中,他們的規模也逐漸擴大,45年後,釋迦牟尼佛來到了拘屍那城,在城外的樹林裡涅槃成佛,終年八十歲,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也就這樣走完了。但佛教沒有隨著釋迦牟的去世而覆滅,而是不斷壯大,中國的佛教也正是從印度傳入的。
農曆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出家的日子,無數信眾在這天持齋念佛以示對佛主的尊敬之心。釋迦牟尼佛出家後歷經千辛萬苦才悟出真道,為無數眾生找到了解救之路,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釋迦牟尼佛出家。
釋迦牟尼出生時光芒萬丈,很多現象顯示他將是一個聖人。他的母親懷他的時候經過蓮花池時,釋迦牟尼從她母親的右臂下出生。剛出生就能說話和走路,12歲就已經學會了當時最高的學問。他的父親是個國王,一直希望他能繼承自己的國家,因為害怕他出家,所以處處給他吃好玩好。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父親在他出生的時候請神仙給他算過命,神仙說他不出家就是個人間的轉輪王,出家的話就是個覺者,隨後還說自己將來也要聽他說法。他的父親在他剛成年就給她找了個妻子,漂亮的女人、美酒佳餚等似乎都留不住他的心,他只要一有時間就坐下來靜思。
釋迦牟尼想出去走走,國王特別交待不能讓他看到不好的事情,侍衛謹記在心。當馬車開到北門的時候,他看到一大群年邁的人。釋迦牟尼就在想:人總有一天會老會死。車夫一看不好,馬上掉轉車頭去南門出去,還沒有出南門就看到一個面容憔悴的病人四處尋醫。
釋迦牟尼是梵文音譯過來的,他本來的一時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佛在沒有出家之前是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的太子,迦毗羅衛國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他的名字叫做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見過了人生中太多的生老病死,感覺到深深的無力,但自己決心幫助人們解決這眾多的苦惱。於是便放下了他高貴的身份,毅然決然的出家修行去了,他遍訪名師,不畏艱難險阻。
終於在35歲的時候在一棵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隨後釋迦牟尼便創立了佛教。再後來的傳教的過程中,他收得了多名弟子,這些弟子主要和他一起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宣傳教義。80歲的時候,釋迦牟尼在拘屍那迦城城外的樹林裡圓寂了,他成佛之後,人們把他稱為釋迦牟尼佛,尊稱他為佛陀,意思就是大徹大悟的人。後來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民間人們將釋迦牟尼佛稱為如來佛祖或者呼佛祖,由於他的誕辰在農曆四月初八,所以到了這一天信奉佛教的人們都會舉行濃重的釋迦牟尼誕辰日。釋迦牟尼佛也因為他救苦救難的慈悲心腸以及創立佛教的偉大功績被人們世代稱頌,他的佛學思想也給苦難中的人們帶去了很大的精神慰藉。
在我國佛教的最高領袖叫做如來佛祖,然而在佛教發源地印度,佛教領袖和創始人則被稱為釋迦牟尼佛,他本來是恆河邊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名字叫做悉達多•喬達摩。他有感於人世間的諸多苦難煩惱才出家修行的,後來創立了佛教,並且終身致力於佛教教義的宣傳,他也被佛家推崇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更被歷代人們稱讚和供奉。那麼釋迦牟尼佛的故事都有哪些呢?
在釋迦牟尼佛還沒出生之前就有「夢象受孕」和「七步蓮花」的故事。首先來看看夢象受孕的故事吧,釋迦牟尼的父親是當時的國王,被人成為淨飯王,他的母親是摩耶夫人。有一天摩耶夫人睡著了,在夢中夢見了一頭白象飛進了自己的肚子裡,她也覺得非常舒服,自己也是日月光照。她醒來之後便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淨飯王,國王也不知道這個夢是好還是壞,於是讓人佔卜了一卦,佔卜的人看了卦象之後告訴大家,這是個好夢,意味著要王后要生一個王子了,而且這個王子會成為千古聖人。後來摩耶夫人果然生了一個王子,淨飯王為他取名叫悉達多•喬達摩,當然也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
那麼七步蓮花的故事又講的是什麼呢?是這樣的,摩耶夫人懷胎十月之後,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去花園散步,這個時候正是四月份,風和日麗生機盎然,花園裡百花爭豔,鳥叫蜂鳴。摩耶夫人走了一會兒在一個樹下休息,她見這棵樹上的花果十分誘人,便伸手去採摘,這時候就生下了王子。王子一生下來就會說話,無人攙扶自己也能走路,小王子一出生就走了七步,每走完一步地上都會出現一朵蓮花,這個就是七步蓮花的故事了。
我國的佛教是從古代印度傳過來的,在印度,佛教的創始人和最偉大的領袖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創立了一套佛學理論,給了歷代信佛之人非常大的精神慰藉,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釋迦牟尼也被稱為如來佛。那麼釋迦牟尼誕辰是什麼時候呢?
釋迦牟尼佛像
釋迦牟尼沒出家之前的名字叫做悉達多•喬達摩,他出生於公元前565年農曆的4月初8,他是印度北部一個叫迦毗羅王國的太子,根據考證迦毗羅王國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他的父親叫淨飯王,相傳他的母親在生他之前夢到了一頭長著六對牙齒的大白象飛入了他母親的肚子裡,後來悉達多•喬達摩就出世了。所以釋迦牟尼誕辰就是公元前565年農曆4月初8。
當然釋迦牟尼是後人稱呼他的,他是釋迦族人,牟尼就是聖人得道的人,所以釋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在二十九歲的時候,對於人世間的生老病死和各種痛苦深有體會,便決定放棄他那錦衣玉食的王族生活,去遍訪名師出家修行。經過了六年對的艱苦修行,他終於在一顆菩提樹下苦思冥想7天7夜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從而得道。在隨後的四十五年裡,他都帶著他的弟子去各地傳教,釋迦牟尼的80歲的時候,在枸屍那城外的樹林裡圓寂了。
後世人們都把他尊為佛陀,肯定了他在佛教的領袖地位,佛教也慢慢傳到世界各地。今天佛教早已和伊斯蘭教,基督教並成為「世界三大宗教」。說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釋迦牟尼的誕辰是公元前565年農曆4月初8。臘八故事:釋迦摩尼悟道成佛 普天同享臘八粥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中國歷史和佛教傳統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被佛教徒稱為「佛祖成道節」。
臘八傳說始於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另一種說法,傳說佛祖釋迦牟尼離開宮殿修行,但苦苦修行多年一無所獲,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頭腦,沐浴過後卻因身體羸弱,無力爬回岸上。牧女蘇耶妲(意為善生)將他拉上岸,並給他了一碗用種子、米、慄等熬的粥。佛祖吃後精力充沛,來到菩提樹下幡然覺悟。此日恰巧是農曆十二月初八。佛門弟子將粥視為良藥,寺廟每年在臘八這天以粥供佛,並向世人布施。受此影響,我國民間逐漸形成了臘八吃粥的習俗。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遊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傳統臘八粥 臘八粥又叫七寶五味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許多地區的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慄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其它的各種用料可謂應有盡有、不一而足。按照古俗,人們從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淘米、洗料,然後下鍋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慢熬,一直熬到次日早晨。臘八粥熬好後,先要敬佛 祭祖,再分給親戚朋友,最後家人才一起吃臘八粥。釋迦摩尼,在印度語中是釋迦族的尊者和英雄的意思,本名喬達摩.系達多,釋迦族飯淨國王子,佛教的創始人!『如來』,在印度語佛教名詞中是無上神通尊者的意思;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如果不特別說明,『如來佛祖』就是指『釋迦摩尼』;但是這並不是說『如來』=『釋迦摩尼』,比如說佛教中的多寶佛又稱『多寶如來』。在菩提樹下得道,坐化於桫欏雙樹下。弟子有「大迦葉」「阿難」等人,一般寺廟大雄寶殿都供奉在殿中央. 民間俗稱"如來佛" 淨飯王之子悉達多太子出家後,先到了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裡的修行者有的披著草衣,有的身著樹皮,或躺在泥土裡,或臥在荊棘上,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精神的解脫。悉達多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了。 悉達多的父親淨飯王聽到兒子出家的消息,十分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鞽僑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5人伴隨他。悉達多帶著5個隨從渡過恆河,到了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娑羅會見了他,並請他應允,如果得道,請先來度我頻婆娑羅。爾後,悉達多尋訪隱棲在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鬱羅迦·羅摩子,跟他們學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便離開了他們。
悉達多帶領五個隨從又來到尼連禪河邊的加閣山苦行林中,和那裡的苦行人一起實行極端刻苦的修行。悉達多為了尋求解脫,他靜坐思維,身不著衣,不避風雨,每日僅食一麥或一麻,堅持不懈達六年之久,身體已極度消瘦,但仍沒有找到真正解脫的方法。於是他悟到:當時印度的哲學思想中沒有真正能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的道理,自己只是一味的苦行是徒勞無益的,於是他決定結束苦行。悉達多結束苦行後,先到尼連禪河中洗去了他身上6年的積垢,隨後接受了河邊牧羊女供養的牛奶,恢復了體力。隨從他的5個人見他這樣做,都以為他放棄了信心和努力,便離開了他,前往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去繼續他們的苦行。
佛經上說,悉達多太子站在尼連河邊,手捧鐵製的缽多羅(簡稱缽,出家人乞食盛飯器),默念道:我將此缽投入河中,此缽如能浮出水面並逆水漂行,我就必能在此地徹底覺悟,得到解脫。當悉達多將缽投入水中後,果然鐵缽浮出水面,逆水漂行。
悉達多太子獨自一人走到一棵枝葉繁茂的畢缽羅樹下?拾了一些草葉鋪了一個座位,他面向東方,盤腿靜坐,當時發下誓願:「我若不能證到無上大覺,寧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他靜思冥索,總結過去修行的經歷,重新調整思維方法,深究宇宙間一切現象的規律和人生解脫之道。
佛經上說,魔王害怕悉達多太子真正覺悟,就派了三名魔女(這三個魔女是:愛欲、樂欲和貪慾)來殷勤獻媚,誘惑太子。但太子對魔女淫蕩的挑逗視而不見,毫不動心。
魔王見魔女引誘沒有成功,就帶領眾魔鬼親自來到悉達多太子座前。魔王威脅太子說:如果太子不立即回到皇宮去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就讓太子粉身碎骨死在樹下。悉達多太子專心修行思考,對魔王的威脅就如同沒有聽見。魔王命眾鬼刀箭齊發,殺向太子。但魔鬼的刀箭卻不能挨近太子的身體。這時天空一聲巨響,護法天神來幫助太子,將魔鬼全部驅散。
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中國農曆)的凌晨,悉達多太子戰勝了最後的煩惱,獲得了徹底的覺悟而成了大智慧的佛陀。
悉達多太子成佛的年齡是35歲。
悉達多太子所覺悟到的真理,就是:①四諦;②八正道;③緣起論;④三法印。
佛陀的意思是「覺者」或「智者」,就是我們平時簡稱的佛。佛教對佛的解釋有三種涵義:①正覺:就是對宇宙間一切事物無增無減地、如實地了解了,覺察了;②等覺或遍覺:就是不僅自己覺悟了,而且能平等普遍的使別人也覺悟;③圓覺或無上覺:就是自己覺悟和使別人覺悟的智慧和行動、功德都達到了最高和最圓滿的境地。
悉達多達到了這種覺悟的境地,所以他成佛了。因為他屬於釋迦族,人們就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因為悉達多是坐在畢缽羅樹下成佛的,畢缽羅樹從此就都叫做菩提樹了。菩提就是「覺」的意思。悉達多成佛的地方,稱為菩提伽耶,又稱菩提道場和佛陀伽耶。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大悟成佛後,無比的喜悅,佛陀的這種得到徹底解脫的愉快,是不可能用幾句話形容得了的。佛陀從座位上站起來,他在附近的樹下踱步,反覆品味著自己所覺悟到的真理,一連在樹下呆了3個7日(21天),因為這種獲得真理,得到解脫的快樂,使佛陀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他只是感到他的思維在擴大,在升騰,已經和宇宙融為一體了。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成佛後,並不想把自己悟到的真理傳授給他人。因為佛陀想到,世上一切眾生都是在追求名利和爭取自己滿足欲望,我靜悟到的真理,世人未必願意接受,或許還要遭到世人的誹謗和譏嘲。只要我解脫,永不煩惱,與世無爭就算了。
但是,天神勸請佛陀慈悲為懷,救濟眾生,脫離苦海。
釋迦牟尼成佛後,就以大慈悲的心情,博大精深的智慧,不畏艱苦的精神,開始了40年不間斷的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的活動。他最初說法,是到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化度隨侍過他的5個寺者阿若僑陳如等人。佛陀在鹿野花苑的第一次說法,在佛教稱為「初轉法輪」。
講說佛法為什麼叫做轉法輪呢?「輪」是印度古代戰爭中用的一種武器,它的形狀像個輪子。印度古代有一種傳說,徵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轉輪王,轉輪王出世時,空中就出現此輪,預示他前途無敵,這裡用輪來比喻佛所說的法。佛的法輪出現在世上,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將破碎無餘,所以把說佛法叫做轉法輪。
釋迦牟尼當初出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他在鹿野苑第一次說法時,以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比喻,講述如何修道才能解脫煩惱永離苦海的真理。他所講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四諦;②八正道;③緣起論;④三法印。這些是佛教的根本教義,是釋迦牟尼證悟以後所形成的自己獨特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觀念。
四諦,也稱四聖諦。「諦」是實在和真理的意思。四 諦 即 苦、 集、 滅、 道。
苦諦,是講世間存在的種種苦的現象,所謂「一切皆苦」。
集諦,是講造成痛苦的各種原因或根據。
滅諦,是講苦的斷滅,即斷滅一切產生苦的原因,達到佛教最後理想的無苦境界。
道諦,是講要實現佛教的最高理想所應遵循的途徑和方法。
要實現「道諦」,就必須遵循「八正道」。
八正道,也稱八聖道、八支正道。主要是解釋要實現佛教最高理想的「道諦」,即必須遵循的八種途徑:①正見(正確的見解);②正思維(正確的思維);③正語(正確的語言);④正業(正確的行為);⑤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規定的正當合法的生活);⑥正精進(正確的努力修練消滅一切煩惱,達到無憂寂靜);⑦正念(正確的思想,明記四諦等佛教真理);⑧正定(正確的修習禪定)。
佛教認為,人們按此來觀察、思考、說話、行動和生活,就可以達到涅磐的境地。涅磐的意思是圓寂,圓是智慧福德圓滿,寂是滅除了一切惑業,永恆寂靜,達到了最安樂的解脫境界。教佛的經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四聖諦,而四聖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
緣起也稱緣生,是「因緣生起」的略稱。是佛教全部宇宙觀和宗教實踐的基礎理論。所謂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也就是釋迦牟尼常說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都存在著相互聯繫,互為條件的因果關係。佛教的緣起說,主要是以人生問題為中心來談的,用以解釋人生痛苦的原因。
緣起論,是佛教特有的教義,歸納起來,有四個重要的論點:第一個論點是無造物主。佛教既承認「諸法因緣生」,就否定有個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這是釋迦牟尼對當時的「種姓制度」進行批判的新思想。從中亞侵入印度的白膚色的雅利安人稱自己是高貴的種族,而把被他們徵服的,深色皮膚的土著民族稱為低賤的種族。他們把種姓分為四等,即婆羅門(祭司,最高貴),剎帝利(王族、武士)、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及商人)和首陀羅(奴隸)。他們造出一個「原人」(類似上帝),宣稱婆羅門從原人口中生出,剎帝利從原人臂中生出,吠舍從腿中生出,首陀羅從腳中生出。釋迦牟尼反對有一個絕對第一因的血統論,他主張「四姓平等」。
緣起論的第二個重要論點:無常。佛教認為,宇宙間一切現象都是相互依存,沒有永恆的實體的存在,所以任何現象都是無常,都表現為剎那生滅的。無常分為:①眾生無常。謂人生都是無常的,終歸要變化以至於消滅的;②世界無常。謂世界上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無時無刻不在流動變遷中,最後歸於消滅;③諸念無常。謂人們的思維概念都是瞬息萬變的,所謂「念念生滅」。佛教無常學說,主要是為反對當時婆羅門教主張宇宙有個最高的主宰叫做「梵」的是永恆常住的理論而提出的。
緣起論的第三個重要論點:無我。佛教根據緣起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由因緣而生,因緣滅則滅,所以就不會有一個獨立的,實在的,主宰一切的「自我」(即靈魂)存在。佛教認為房子是磚瓦木石的結合體,人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組成的,色屬於物質,後四種屬於精神。在這樣的結合體中,沒有常住不變的「我」,所以稱「無我」。
婆羅門教主張宇宙間的最高主宰是「梵」,「自我」(靈魂)是梵的化身。佛教為反對婆羅門的這個理論而提出了「諸法無我」,也就是不承認有一個造物主。緣起論的第四個重要論點:因果相續。佛教認為因緣所生的一切法不但是生滅無常的,又是相續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因與果相符,果與因相順,如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一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佛教對宇宙萬有的總的解釋,也可以說是一切法的總法則。所以無常和無我的教義被稱作「法印」。
法印,是佛教用來鑑別佛法真偽的標準。法,指佛教教義,印,喻世俗的印璽,能印證真偽的佛法之印,故名法印。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違背法印的則非佛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並稱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稱四法印。
佛教解釋「有漏皆苦」的意義:「漏」就是指煩惱。佛教認為眾生不明白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無常無我的道理,而在無常的法上貪愛追求,在無我的法上一味追求「為我所有」,這就引起眾生的煩惱。煩惱的種類極多,所以人生的苦也極多,一般地說有八苦。佛說世間有無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來的,也不是造物主給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緣的,這就是佛教對苦的緣起解釋。
佛教解釋「涅磐寂靜」的意義:涅磐是無漏,就是消滅了苦的因和苦的果。也就是消滅了生死憂悲的苦惱,人就得到超度了,所以也稱滅度。更明確地說:凡是屬於不清淨的汙染的緣盡滅了,沒有貪慾,愚痴轉變成清淨的智慧,這就是涅磐。涅磐的意義也是圓寂,圓,就是智慧福德都達到圓滿成就;寂,就是,達到了永恆寂靜的最安樂的境界。
佛教認為這種境界「唯聖者所知」,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涅磐可以解釋為逝世,但不能以世俗所見到的一個人沒有了,死了的概念來解釋。其實釋迦牟尼30歲就已經證得涅磐而成佛了,不過他的肉體還是過去惑業之果的剩餘,所以稱為「有餘涅檠」。直到他80歲逝世,方是入「無餘涅磐」。涅磐是佛教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如何才能達到涅磐?就要以戒、定、慧這三學為方法。這是學佛者必須修持的三種基本學業。戒:指戒律。即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級。五戒是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類。這是出家和在家的皈依信仰佛教的弟子共持的戒。
十戒叫沙彌戒,是不滿20歲的出家人受的戒。滿20歲的出家人才能受具足戒。受具足戒的男出家人稱比丘,女出家人稱比丘尼。釋迦牟尼剛開始傳教時,並沒形成約制僧團的一定規律,其後隨著問題的發生而隨時製成。到釋迦牟尼逝世前,具足戒已制定了250多條。
三學中的「定」,是指禪定。即擯除雜念,專心致志,精神上既不瞌睡又不紛弛的安和狀態。這是佛教徒必修課程。由於定,身心遠離愛欲樂能等而達到完全安靜境地,從而產生了智慧。
釋迦牟尼得道成佛之後,第一次在鹿野苑,對侍從過他的5人:阿若僑陳如、摩訶男拘利、跋提、阿說示、十力迦葉所宣講的佛法,就是以上所講解的法印、四諦、八正道、緣起論等內容。這些只是佛教初期佛法的基本內容。
僑陳如等5人聽到釋迦牟尼的教說,心悅誠服,便都皈依釋迦牟尼,成為最初出家的佛弟子,後人稱這5人為五比丘,這是世間有比丘的開始。比丘是指出家男人,梵語原義指乞食以自生活,義中還有怖魔、破惡、淨命等義。凡三比丘和合共處稱「僧伽」,義為眾,就是團體。
釋迦牟尼教化僑陳如等5人為比丘之後,就暫住在鹿野苑,開始在附近傳教。不久,婆羅奈城商會會長俱梨迦的兒子耶舍,因厭倦奢侈豪華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請求釋迦牟尼幫他解脫苦惱。釋迦牟尼聽到耶舍的苦惱與自己為太子時相似,十分同情,收為弟子。耶舍成為佛陀的第六位比丘。
耶舍的父親俱梨迦尋找兒子到佛陀處,佛陀向他宣講了四諦的佛理,富貴並不可靠,人生最寶貴的是覺悟。俱梨迦受佛啟示,也想出家,但商業上又無人管理。佛教導說: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於是收俱梨迦為第一個在家佛弟子,稱為優婆塞,義為清信士,俗稱居士,意方居家修道之士。
俱梨迦皈依佛陀成為優婆塞(居士)之後,請佛陀到他家受供。釋迦牟尼帶領6名弟子到俱梨迦家中應供時,對耶舍母親宣講了佛法,耶舍的母親願意皈依佛陀作為在家的信女,佛化的家庭生活。於是佛陀收她為第一個優婆夷——女居士。佛陀告訴說:在家修行的男女佛信徒(優婆塞和優婆夷),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就佛的其他弟子一樣,在修行中同樣可以證得涅檠。
釋迦牟尼化度了耶舍成為比丘,耶舍的父母成為優婆塞、優婆夷之後,佛陀傳教的影響漸漸擴大。接著,耶舍的親朋約50人都受到感召,都皈依佛陀作了出家的弟子——比丘。
有一天,佛陀在鹿野苑對50多位弟子說:現在世間有無數眾生在迷途上受著痛苦,很需要你們去解救。你們的責任,就像去消滅燃燒著的大火一樣,而佛法就像淨水一樣,你們願意去嗎?眾弟子都願為弘揚佛陀的教義而踴躍去各方行化布道。為了能普及佛法,增多教益,佛陀規定弟子不應兩人同走一路線。佛陀也自己單獨向伽耶山走去。
把釋迦牟尼佛稱如來佛,還要加一個祖,稱佛祖。不懂佛法的人以錯傳錯,哪有如來佛?如來是一個稱號,佛是一個稱號。《西遊記》裡有如來佛的,不要把《西遊記》當佛經了。還有佛祖,佛是佛,祖是祖,要分開來,祖是祖師,佛是如來,怎麼好連在一起呢?稱佛祖,好像釋迦牟尼佛是佛的祖先,不對呀,釋迦牟尼佛以前還有很多佛。
如果只說如來,那就多了,因為如來是佛的十種稱號之一,每個佛都可以叫如來。但如果說是如來佛祖那就是釋迦牟尼,因為釋迦牟尼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所以我們所說的佛祖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又:助念』送終,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平素各大小寺院做功課,甚至人與人見面應答,也是念『阿彌陀佛』,這有何意義?且聽我略加解釋。
『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梵語,即是梵天之語,若譯成中國語,『南無』,(naman-Namo)亦讀作那謨。即歸命、歸依、敬禮、救我、度我之義。阿彌陀佛(Namo-mitabhayaBuddhaya)譯云:無量壽覺;或無量光覺。合起來讀,即是歸命無量壽覺,無量光覺。也可以說:歸命無量壽覺度我,歸命無量光覺救我。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說:南無、即是歸敬義;阿彌陀即行持義,既歸敬,又行持,必得往生佛國。還有:『歸依』二字的意思,含有回頭之義,如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世俗對於浪蕩江湖,風塵勞碌之人,有句俚語說:『 浪子回頭金不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