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報記者 李晨赫)16年前,國務院頒布《基金會管理條例》,首次允許私營企業成立非公募基金會。15年前,第一家在民政部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由香江集團出資的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成立,民政部批號「001」。
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非公募基金會,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迄今已歷15載。這15年,是中國非公募基金會從無到有、發展進步的15年,也是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從小到大、探索前進、求新求變的15年。作為慈善先行者,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一直探索慈善模式,從捐贈物資到定向幫助某一群體,從造血式扶貧到關注心理建設。每一次慈善行動,都找準到社會的需求,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1996年的一件事帶給香江集團總裁翟美卿的觸動很大,她在粵北慰問時,當地的孩子大多營養不良,一個個光腳坐在破爛的教室裡上課。這樣的畫面深深的印在她腦海裡,她深受觸動,決定為孩子們重建一所學校。新學校落成典禮上,親眼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充滿喜悅的笑臉,翟美卿深深感動了,看到了人生的價值所在,引發了她對鄉村教育的關注,也更堅定地走上了公益慈善之路。後來她陸續捐建了300多所學校。
「我們到民政部諮詢了很多次,都說還沒有政策支持私營企業申辦基金會。不過,我沒放棄,這肯定只是暫時的,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民營企業的不斷壯大,我相信國家很快就會出臺政策。」翟美卿曾對媒體這樣回憶當時的情形。
終於,2004年,國務院頒布了《基金會管理條例》,允許私營企業成立非公募基金會。2005年,香江集團第一個向民政部提交申請材料,創辦了國內第一個非公募基金會,拿到了「001號」牌照,開創了中國民營企業出資興辦非公募基金會的先河。
作為國家級「001號」非公募基金,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對中國慈善事業具有模範和標杆作用,在它的帶動下,此後中國的非公募基金會步入蓬勃發展期,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有5670多家非公募慈善基金成立,悄然改變了社會的財富分配方式,成為國家保障計劃不可或缺的補充,也成為精英階層新的價值取向。
2015年起,翟美卿履職全國政協委員期間,連續多次、多年提交慈善相關議案,內容覆蓋激勵公眾參與、慈善信託發展、稅後政策制定、慈善法後續監管等多方面,為整個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奔走呼號,並聯絡多方,極力推動包括《慈善法》在內的多項行業制度的制定和落地,為慈善事業夯實制度保障和指引。
翟美卿通過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積極參與的公益慈善事業,不僅在國內備受認可,更獲得了國際上的至高榮譽——卡內基慈善獎。2017年,卡內基機構在美國紐約為全球九位慈善家頒發卡內基慈善獎,以此表彰他們在慈善領域的傑出貢獻與創新領導力。翟美卿是當晚九位獲獎慈善家中唯一來自中國的慈善家,也是該獎有史以來首位來自中國內地的卡內基慈善獎得主。截至目前,全球華人共有兩位獲此獎項,第一位是香港的李嘉誠。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當時評價說:卡內基慈善獎是全球的至高慈善獎項,致力於表彰並推動世界範圍內現代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翟美卿女士是大陸地區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慈善家,這不僅是她個人的榮譽,也是中國現代公益慈善蓬勃發展的一個印證,表明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十多年來以企業家為核心所帶動的現代慈善得到了國際慈善界的高度認可與關注。
在翟美卿身體力行的帶領下,15年來,香江集團累計向社會捐贈20億元,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始終聚焦「教育、扶貧、救助、賑災」四大領域,直接幫扶超400萬人次,愛心足跡踏遍全國23個省以及緬甸華人地區,覆蓋超150個區縣。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