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所有貧困縣摘帽出列。至此,中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匯聚了社會各界的力量。
企業是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力量,它們規模不一,資源豐富,渠道和形式多元,方式獨特,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作為民營企業參與扶貧攻堅的力量之一,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在扶貧攻堅的實踐中摸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
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是由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在2012年捐資2000萬元作為原始資金,獲國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非公募型基金會。基金會的名字是源於無限極的「思利及人」核心價值觀,強調做人處事,多思考如何有利於大家。基金會的宗旨是傳承「思利及人」核心價值觀,關注大眾健康,凝聚社會愛心力量,推動社會和諧與進步。
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在無限極過去十幾年公益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將資源集中在關注健康、扶貧助教、助弱賑災、環境保護四個領域。作為企業基金會,藉助發起單位的資源與渠道,在全國30個省開展公益項目,探索公益的道路。
教育扶貧打破代際貧困助學圓夢:關注容易被忽略的「職業院校」學生
「助學圓夢」是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的第一個項目,主要資助職業院校的貧困學生完成學業。除了經濟上的直接資助,還為受助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將高職院校的貧困學生作為主要的資助對象,是因為關注到,社會教育資源的分配出現了結構性的失衡。優勢資源集中在大城市、中心城區的學校。農村地區的學校空心化。農村的孩子隨父母到大城市生活,又因為戶籍的問題,被攔在校門外,費盡力氣,也只能在城鄉結合部的打工子弟學校就讀。他們天然輸在了起跑線。他們要考入名校,自然就更難了。高職院校的貧困生的數量,是很大的,輟學率也比一本、二本學校的高。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代際貧困。
根據2012年慈善發展報告的數據,2011年流向職業教育的捐贈僅佔行業捐贈總額的1%。許多企業、慈善組織更傾向985、211大學捐贈,設立助學基金。高職院校鮮有人問津。這又陷入公益捐贈的馬太效應。助學圓夢項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現在在寧波一家 500 強石化公司工作的任勝軍,曾經是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2016級助學圓夢班的學生。
對於任勝軍而言,窮是童年給他留下的重要印象,「因為家裡真的很困難,爸媽必須要去外面打工,只剩下爺爺奶奶管我跟我哥。當時家裡種的地還挺多,爺爺奶奶其實也顧不上我們。」
14歲時,任勝軍曾經和哥哥離開家鄉前往外地。由於爸媽常年在外地打工,任勝軍一直過著留守兒童的生活,成績常年墊底。對於學習失去信心的他14歲和哥哥一起前往父母打工的地方,想在那裡謀生活。是親戚打消了他「輟學打工」的念頭:「還那麼小,不上學幹啥」。
上高二後,為了準備高考,任勝軍重回老家讀書。模擬考試後,在綜合考慮後他主動選擇了單獨招生考試的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因為聽說在那裡畢業後的薪資待遇相對來說高一點,他只想早點畢業,給家裡分擔壓力。
入學後,他從學院裡得知,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在學院設立「助學圓夢班」,資助品學兼優但經濟困難的學生。他順利通過了資格審核,獲得了資助。助學圓夢班對學生要求極其嚴格。任勝軍自主推薦,當了助學圓夢班的班長。學院安排了一位作風硬派,要求嚴格的老師當助學圓夢班的班主任——車老師。因為是班長,車老師對任勝軍的要求比普通同學更高。任勝軍在老師的影響下,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不斷進步。
助學圓夢的受助者多來自偏遠落後的農村家庭,貧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單親家庭的佔比很大,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成長過程中就是留守兒童,缺乏關愛。助學圓夢項目的設計,不僅只是單純的資助,還融入了健康理念、人際交往等課程,更希望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從受助者向施助者的角色過渡。
在上學期間,任勝軍所在的班級組織了一個公益項目。據班主任車老師介紹:「我們在岷縣資助了幾位貧困留守兒童,這其中有單親家庭的,還有父母失去勞動能力的。全班同學共同資助他們完成學業,而且這不是一個短期的計劃,會持續8年,直到他們高中畢業。」
受當過兵的車老師的影響,任勝軍大二的時候參軍入伍,成為一名軍人。在那裡,他接受更嚴格的鍛鍊,整個人的精神和意志也得到更大的提升。退伍後他回到學校完成學業,畢業擇業時,因為專業的影響,許多同學都選擇了西北,他選擇南方的沿海城市寧波。「發達有發達的原因」,他想到那裡發展。現在,已經成年的任勝軍和哥哥逐漸成為支柱,慢慢地改善家裡的狀況。
和任勝軍相似的故事,在助學圓夢項目裡有很多。項目於2013年啟動,截至2020年11月,已在全國30個省開設36個助學圓夢班,資助1362名學生,投入超過2284.5萬元,其中949名學生完成學業,順利就業或通過專升本。項目運作7年,在這過程中國家的政策和扶持力度也較之以往有很大的變化。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現在正思考,總結經驗與成果基礎上,對項目進行優化。
基金會靈活扶貧及時補充不足小額資助:既是雪中送炭也是錦上添花
脫貧攻堅戰中政府和企業充分調動各自的資源,給落後地區的產業、基礎硬體設施帶來質的飛躍,也總結出許多優秀的方式。
和政府與企業相比,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的特點是靈活,補充。藉助各地無限極志願者的力量,基金會能有效地對大量申報項目作審核與篩選。這類項目一般資助金額不高,幾千至幾萬不等,主要面向農村與城市中條件困難的社區,提供產業發展、公共基礎設施修建、社區公共活動開展、面向貧困居民的物資發放等方面的支持。
一直以來,政府和企業做了大部分上的工作,但社區裡的問題很難被完全解決。村裡有可能是缺少路燈,有可能是學校裡的孩子缺課外讀物,還有可能是公路護磅需要加固。有時候,恰恰是因為問題太小,不容易被關注,但問題的存在,本身又給群眾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甘肅省臨夏州梁家寺東鄉族鄉山坪小學位於村莊的一塊平地上,在山地的高處有一片不大的空地,經過簡單的改造後成為了學校的籃球場。籃球場的一面靠山,另一面是90°的陡坡,距地面有5米高,這裡一度只是簡單地用塑料圍欄網圍住。「孩子們就在上面跑來跑去,真是心驚膽戰」當地駐村幹部說。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捐資為籃球場裝上了堅固的護欄,解決了籃球場的安全隱患問題。
黃山市歙縣溪口鄉溪口村屬於省級貧困村,2011年村級區域規模調整後,原來的5個村合併成現在的溪口村,全村共有5689人。當地盛產茶葉、柑橘和山核桃,村民們主要靠種植業和外出務工為生。村民的進出、農產品外銷全靠一條2米多寬的石子路。
石子稀鬆不平,走上去深一腳淺一腳,從村口到最遠的村子有30華裡,步行要2個小時,騎電瓶車也要至少半個小時。村民出行經常發生騎車摔跤的事故,尤其夏季多雨河水暴漲時,村路沒有護磅阻攔,路面標識不清,安全隱患很大。
2019年5月,無限極志願者來到實地調研,了解到村民出行困難的情況,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捐贈了5萬元用於溪口村護磅建設,為村民安全出行提供了保障。截至2020年,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在該領域的投入超過1500萬元,在全國30個省資助了超過250個項目。
彌補教育鴻溝提升農村學校軟實力快樂足球:把足球的快樂帶進農村學校
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對等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在這方面也投入了很多資源,希望能填補和彌合。現在農村學校的硬體條件整體上已經得到了提高,但軟實力上還有很大的差距。
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關注到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的小學,教師與課程資源的單一,學生的綜合能力相對較弱。從2015年起,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了「希望工程·無限極快樂足球項目」,為欠發達地區的兒童建設足球場,帶去專業的足球支教課程,讓農村的留守兒童和城市打工子弟有機會接觸足球和相關的專業訓練,讓他們感受足球帶來的快樂以及拼搏精神。
除了每年的支教,基金會還聯合企業的志願者協會持續開展關懷孩子的活動,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學校解決些小問題。比如捐印表機,給學校送抗疫物資等。項目啟動5年以來,在全國30個省的100多所學校開展了160場支教,投入超過1400萬元。
除上述項目之外,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還與中華健康快車基金會、中國禁毒基金會、北京市新陽光慈善基金會等合作了健康促進類的公益項目;在賑災應急方面,雅安地震、魯甸地震、新冠疫情發生之時,基金會總在第一時間響應,向「震中」地區捐款。
迄今為止,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累計向社會捐贈款物超過1.17億元。與此同時,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也在思考自身在行業中的定位,以謙遜、開放、學習的態度向同行學習,近年來積極參與公益行業的交流,希望能成為一個專業、高效的基金會,匯聚社會之愛心力量,為大眾實現「健康人生」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