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捐建的海南省首座海洋圖書館正式落戶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這是該基金會捐建的第14座海洋圖書館。基金會負責人表示,捐建海洋圖書館是基金會積極落實中央關於教育扶貧政策精神和普及海洋知識提升海洋意識方針的一個重要項目,希望同學們有海納百川的品格,努力學習,做海洋強國建設的接班人。
2015年12月,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正式成立,作為我國海洋領域的首個全國性公募基金會,旨在「動員社會力量,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全面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基金會致力於圍繞全球海洋治理、「海洋強國」建設、「一帶一路」倡議、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積極開展公益項目。
「近年來,基金會積極組織和引導廣大志願者,開展各類海洋公益活動,以捐建海洋圖書館、組織全國淨灘公益活動等特色公益品牌為抓手,致力於增強公眾熱愛海洋、善待海洋、保護海洋的意識,努力推動形成全民認識海洋、關心海洋、經略海洋的良好社會氛圍。」基金會秘書長潘新春說。
播撒「藍色種子」
「我想要多了解一些海洋知識,有機會親眼看一看大海。」這是來自貴州省道真中學學生楊明的願望,同時也是無數偏遠山村孩子們的心願。
在我國內陸地區特別是貧困山區,學生們對海洋知識十分渴求,然而,海洋圖書資源匱乏和海洋科普教育程度低等現狀,制約著相關地區開展海洋意識提升工作。為了提升全民海洋意識,切實落實中央扶貧攻堅的號召,自2017年起,基金會陸續在內陸地區,特別是「革命老區」和「三區三州」等貧困地區,為中小學捐建「海洋圖書館」,通過捐贈海洋類書籍、音像製品等,為孩子們打開了認識海洋、走近海洋的一扇窗口。
2019年4月12日,基金會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一中舉行了「海洋圖書館」揭牌儀式,價值20萬元的7000餘冊海洋類書籍隨之送到了學校的每間教室,送到了每位學生的手中。
王老師在桃源一中任教多年,在「海洋圖書館」進駐該校後,她發現學生們對海洋知識的學習熱情越發高漲。「上課時,學生向我提出的有關海洋的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專業。」王老師說,「以前學生們只知道大海裡有魚蝦蟹貝,現在還知道了有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
下課以後,學生們三三兩兩湊在一起,閱讀基金會送來的各類海洋書籍,並就某個海洋知識點進行探討,海洋意識逐漸在學生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為進一步有效推動海洋意識「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基金會還以「海洋圖書館」為平臺和抓手,資助學校開展海洋知識教學、海洋知識競賽、海洋創意設計、海洋知識夏令營、海洋專題報告等一系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為內陸師生提供了充分接觸海洋、感受海洋的機會,有利於進一步增強師生們的海洋意識,解決內陸地區海洋科普教育程度低的問題。」潘新春說。
楊明想要看一看大海的願望終於成真了。2019年7月,他參加了基金會舉辦的海洋知識夏令營活動,來到了青島,近距離感受到了大海的魅力。「回去以後我要閱讀更多的海洋書籍,學習更多的海洋知識。希望長大以後也能夠從事海洋類相關工作。」楊明說。
截至目前,基金會已先後在貴州、江西、四川等地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的知名中小學捐建了14所海洋圖書館,舉辦海洋知識夏令營2場,海洋知識競賽8場,海洋知識展覽11場,海洋意識講座53場,捐贈海洋知識圖書10萬餘冊,培訓海洋學科教師100名,惠及在校學生近10萬名。
守護藍色海洋
全國淨灘公益活動是基金會另一大特色公益品牌項目。
近年來,隨著海洋塑料垃圾的不斷增多,海洋生態正遭受著嚴重的破壞。據統計,已有至少25萬噸的塑料垃圾正漂浮在海洋中。另據科研人員調查發現,從近海到大洋,從赤道到極地,從海洋表層到大洋深處,海洋微塑料無處不在,甚至在蛟龍號潛水器從4500米深海處帶回的海洋生物中,都檢測出了微塑料。
一組組醒目的數字,一個個驚人的事實,正在提醒著人們,清理海洋垃圾,保護海洋生態,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就致力於為海洋的健康發展作出貢獻。為此,治理海洋垃圾,杜絕海洋汙染成為其當下重點工作之一。「保護藍色海洋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合唱』。」潘新春表示,因此,要不斷提升全民海洋生態保護意識,讓保護海洋逐步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和一致行動。
於是,自2017年起,海洋基金會發起了「全國淨灘公益活動」,旨在有效凝聚社會各界愛海護海的公益力量,共同保護美麗海洋。該活動通過在全國招募海洋環保志願者,共同清理海灘垃圾,宣傳海洋保護知識,進一步增強全民海洋保護意識,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迄今為止,基金會已成功舉辦了3屆全國淨灘公益活動。在第一屆活動中,基金會以「美麗海洋·全民淨灘」為主題,聯合相關單位和環保公益機構,在海口設立主會場,同時在大連、青島、泉州等地設立3個分會場,取得了良好的淨灘成效和宣傳效果。
第二屆活動中,基金會不斷擴大活動影響範圍,分別在三亞、深圳、大連等地設立了3個主會場,並增設30餘個分會場,進一步形成了全國聯動局面。此次,基金會將分散的非政府海洋公益機構聯合起來,打造成為一個面向全國的海洋公益聯合組織。通過建立自上而下的工作體系,有利於與各地海洋公益組織開展交流合作,進一步形成合力,共同致力於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2.4萬名志願者,清潔海灘 67個,覆蓋區域面積2034平方公裡,維護海岸線 9905公裡,撿拾垃圾總重量21241公斤……這是2019年第三屆淨灘活動取得的成效。這一次,基金會聯合了包括港澳臺在內的40餘個城市的360多家海洋公益組織,在青島、深圳和大連設置主會場,同時選擇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沿海城市作為分會場,採用主會場+分會場+聯動點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志願者自發開展淨灘活動,宣傳普及海洋知識,增強公眾海洋意識。
經過3年多的努力,越來越多的海洋公益組織和志願者加入到全國淨灘公益活動中來,為保護美麗海洋貢獻積極力量,每年的淨灘活動也成為了海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基金會的號召下,該活動已經從局部的、零散的行為,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有影響力的統一行動,形成了群眾基礎廣泛、公眾樂於參與、宣傳效果良好的品牌效應。」潘新春表示。
此外,在基金會的大力倡導下,各地海洋公益組織還紛紛推出淨灘活動「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號召社會公眾妥善處理身邊垃圾,指導社會公眾進行垃圾分類。基金會希望通過全國淨灘公益活動,將海洋保護意識傳遞給更多的志願者,再由志願者傳遞給身邊群眾,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海洋的隊伍中來,一起守護蔚藍海洋。
發揮海洋公益更大價值
從建設海洋圖書館、全國淨灘公益活動,到一系列配套行動,基金會開展海洋公益事業的腳步從未停歇。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穩步拓展海洋圖書館在內地相關地區的輻射範圍,加大教育扶貧工作力度。」潘新春表示,「要把重點放在自然資源部定點扶貧地區和各理事單位的對口扶貧地區,為國家扶貧攻堅戰作出積極貢獻。」
在已經建設海洋圖書館的學校中,基金會將繼續努力辦好專家講座、海洋知識競賽、海洋研學夏令營、教師培訓班等配套系列活動,並針對各學校開展的活動情況,完善監管、評估、獎懲等機制,搭建更加順暢的交流平臺,使項目能更接地氣、更具生命力,從而發揮出更大的公益價值,進一步加大海洋知識普及力度,提升全民海洋意識。
另一方面,基金會將充分利用前三屆全國淨灘公益活動奠定的基礎,在現有聯動城市的基礎上,繼續拓展活動普及範圍。進一步加強各地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號召海洋公益組織結合國家垃圾分類等熱點政策,不斷創新淨灘公益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引導各地以社會公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海洋保護意識的普及。
「基金會也將繼續開展內容更多、形式更豐富的海洋公益活動,發揮公益價值,釋放公益能量。」潘新春表示。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記者: 孫安然
編輯: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