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6月8日綜合消息 今天是第12個「世界海洋日」和第13個「全國海洋宣傳日」。圍繞「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主題,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浙江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等7所涉海高校「牽手」共同發聲,用行動致力於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一起守護藍色海洋。
連日來,江蘇海洋大學舉辦了一系列宣傳教育、環保公益、科研實踐活動,增強師生們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科技發展前沿、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在全校形成「愛海知海護海」的濃鬱氛圍。
紅樹林是灘涂生態修復的法寶。浙江的「藍色海灣」治理緣於引進紅樹林:在浙江蒼南,一片近1200畝的紅樹苗現已蔚然成林。這是在浙江海洋大學指導下,浙江蒼南的沿浦灣生態治理的重要實踐。「對比2015年和2017年數據,種植後比種植前平均生物密度增加了162.67%,平均生物量增加了367.07%。」浙江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水柏年說。
從2006年起,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資源增殖生態學實驗室團隊啟動大葉藻人工修復研究,到2010年基本摸清了關於大葉藻的生長過程,釐清了大葉藻的生活史,明確了山東榮成天鵝湖大葉藻草場生態環境及退化機理等,為海草床修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上海海洋大學有這樣一群教授和學生,他們活躍在海洋生態保護的舞臺上,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為推動我國海洋強國戰略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作貢獻。
2016年,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珊瑚礁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團隊落戶深圳大鵬,此前,這支團隊已為拯救珊瑚礁默默工作10餘年。經過近5年的珊瑚礁生態保護與修復,深圳大鵬灣海域的生態得到有效改善。大連海洋大學多次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利用暑假等課餘時間,開展國民海洋意識調查,宣傳推廣保護海洋的知識和理念。近年來,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充分發揮瀕臨南海的地緣優勢,突出海洋和熱帶特色,圍繞海南生態環境問題,以院士工作站為平臺,形成熱帶海岸帶汙染防控以及熱帶典型生態系統研究兩大團隊,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貢獻高校力量。
(記者 孫軍 劉曉惠 李大林 通訊員 左偉 陳曉豔 周惠秀)
《中國教育報》2020年06月0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