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所涉海高校共護藍色海洋

2020-12-18 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報6月8日綜合消息 今天是第12個「世界海洋日」和第13個「全國海洋宣傳日」。圍繞「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主題,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浙江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等7所涉海高校「牽手」共同發聲,用行動致力於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一起守護藍色海洋。

連日來,江蘇海洋大學舉辦了一系列宣傳教育、環保公益、科研實踐活動,增強師生們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科技發展前沿、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在全校形成「愛海知海護海」的濃鬱氛圍。

紅樹林是灘涂生態修復的法寶。浙江的「藍色海灣」治理緣於引進紅樹林:在浙江蒼南,一片近1200畝的紅樹苗現已蔚然成林。這是在浙江海洋大學指導下,浙江蒼南的沿浦灣生態治理的重要實踐。「對比2015年和2017年數據,種植後比種植前平均生物密度增加了162.67%,平均生物量增加了367.07%。」浙江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水柏年說。

從2006年起,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資源增殖生態學實驗室團隊啟動大葉藻人工修復研究,到2010年基本摸清了關於大葉藻的生長過程,釐清了大葉藻的生活史,明確了山東榮成天鵝湖大葉藻草場生態環境及退化機理等,為海草床修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上海海洋大學有這樣一群教授和學生,他們活躍在海洋生態保護的舞臺上,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為推動我國海洋強國戰略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作貢獻。

2016年,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珊瑚礁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團隊落戶深圳大鵬,此前,這支團隊已為拯救珊瑚礁默默工作10餘年。經過近5年的珊瑚礁生態保護與修復,深圳大鵬灣海域的生態得到有效改善。大連海洋大學多次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利用暑假等課餘時間,開展國民海洋意識調查,宣傳推廣保護海洋的知識和理念。近年來,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充分發揮瀕臨南海的地緣優勢,突出海洋和熱帶特色,圍繞海南生態環境問題,以院士工作站為平臺,形成熱帶海岸帶汙染防控以及熱帶典型生態系統研究兩大團隊,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貢獻高校力量。

(記者 孫軍 劉曉惠 李大林 通訊員 左偉 陳曉豔 周惠秀)

《中國教育報》2020年06月09日第3版 

相關焦點

  • 世界海洋日:守護深藍 7所海洋高校共同發聲
    實踐團隊成員們用踏實細緻的工作積累了豐碩的成果,共收集到調查數據數萬餘份,撰寫調研報告數十萬字。活動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海洋的重視和關注,增強了學校廣大青年學生保護海洋、熱愛海洋、善待海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 讓文明之花盛開在藍色海洋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謝小芳    11月29日,電影《高校輔導員》開機儀式在大連海事大學舉行。影片以大連海事大學輔導員曲建武為原型,將以藝術的形式,講述以他為代表的高校輔導員群體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思政工作的堅守、對青年學生的關心,全面、立體地塑造和宣傳他們的精神境界及先進事跡。
  • 保礁護海 共守蔚藍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近日,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舉行了
  • 中國海洋大學新增「一帶一路」涉海科教合作夥伴
    目前,SPbU有長短期留學生1500多人,與中國人民大學等中國高校開展了科教合作,也對與中國海洋大學的廣泛深入合作寄予厚望,並對未來在極地科教方面的合作充滿期待。  王劍敏總會計師介紹說,中國海洋大學是一所海洋特色顯著的綜合性大學,在涉海包括極地研究方面擁有一批全球頂尖的優秀學者,產生了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科技成果。
  • 共商海洋發展 共謀藍色未來
    共商海洋發展 共謀藍色未來 國內外嘉賓、專家學者、知名企業代表等齊聚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聚焦海洋可持續發展新思路
  • 市海洋發展局:向海圖強 謀海為民 全力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與企業共同應對疫情這場「大考」,發布涉海優惠政策彙編,制定應對疫情12條措施,與網商協會、「一畝田」、騰訊、京東等開展合作,搭建線上產銷平臺,解決3萬噸水產品滯銷問題。針對海洋生物醫藥企業普遍存在的市場銷售短板,利用百洋醫藥集團線上線下營銷網絡,實現渠道共享。組織8家涉海企業分別與海爾卡奧斯平臺籤訂合作協議,利用工業網際網路為海洋產業賦能。堅持換位思考,感同身受,全心全意辦好群眾的操心事。
  • 揚帆海上絲路 共築藍色夢想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祖國的海疆壯麗寬廣。對於中國人來講,湛藍的大海是神秘的存在,更是宏偉的夢想所在。7月11日,鄭和下西洋611周年的紀念日裡,我國迎來第十二個中國航海日。為慶祝中國航海日,各地各單位因地制宜開展了涉海博物館免費開放、航海學術交流、技術合作、知識競賽、夏令營、交流營等活動。
  • 科技創新「跨界」激活藍色引擎: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面提速
    2020年春,深圳市六屆人大八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一年,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進入新階段。」陸海聯姻海洋信息服務業前景廣闊智慧海洋,通信先行。作為深圳眾多優秀的涉海創新企業之一,深圳市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在水聲通信和水下組網技術領域具有世界領先水平。「應用創新的「雲-洋計算」理念,海洋WIFI時代近在咫尺。」
  • 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小微企業「搖籃」 藍色經濟「助推器」
    由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積極打造的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就像是小微企業的「搖籃」,藍色經濟的「助推器」,助力培育廈門海洋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拎包入駐」的服務平臺吸引了涉海創業創新團隊和企業紛至沓來。一個個入駐項目在這裡孵化、發展,一條圍繞海洋創新創業的藍色經濟孵化鏈正在壯大,一個藍色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正在生成。
  • 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海洋公益項目:匯聚愛海護海藍色力量
    播撒「藍色種子」「我想要多了解一些海洋知識,有機會親眼看一看大海。」這是來自貴州省道真中學學生楊明的願望,同時也是無數偏遠山村孩子們的心願。2019年7月,他參加了基金會舉辦的海洋知識夏令營活動,來到了青島,近距離感受到了大海的魅力。「回去以後我要閱讀更多的海洋書籍,學習更多的海洋知識。希望長大以後也能夠從事海洋類相關工作。」楊明說。
  • 海峽兩岸海洋海事大學藍海策略校長論壇暨海洋科學與人文研討會召開
    在報告會上,臺灣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做了題為《海洋教育的分享合作發展》的報告,臺灣中山大學副校長盧展南做了題為《大學在海洋卓越研究之角色》的報告,廣東海洋大學校長葉春海做了題為《粵臺高層次海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的探討》的報告,大連海洋大學校長姚傑做了題為《「藍色大學」助推海峽兩岸海洋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李華軍副校長做了題為《全球化背景下涉海大學發展與海峽兩岸涉海院校協作發展》,上海海洋大學副校長吳建農、
  • 從不同角度分析明代涉海小說,淺談明代統治者的海洋政策
    一、中國古代涉海小說的演變,明代海外運動、貿易的頻繁促進了涉海小說的發展中國擁有著漫長的海岸線,自國以來臨海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都與海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臨海地區的海洋生產環境和生產方式,形成了與內陸文化截然不同的海洋文化,這種海洋文化對古代小說的創作產生深刻的影響。
  • 江蘇海洋經濟成中部凹陷 江蘇兩會謀劃「藍色突圍」
    甚至在擁有「海洋大學」這方面,江蘇都要慢一拍。2019年,坐落於連雲港的原淮海工學院,歷經多年涉海專業的深耕,終於「華麗變身」為江蘇海洋大學,成為江蘇首個,也是全國第七所「海洋大學」。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早在2002年,原青島海洋大學就成功更名為「中字頭」的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原湛江海洋大學更名為廣東海洋大學。
  • 這所高顏值的「海上大學」,雖然只是普通高校,但未來發展不可估量
    浙江海洋大學是一所國家海洋局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創建於1958年,始名舟山水產學院,1975年更名為浙江水產學院,1998年與舟山師範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為浙江海洋學院,2000年經過高校合併熱潮,與2016年正式更名為浙江海洋大學。
  • 【友善之星】初騰飛:藍色海洋的守護者
    大學四年來,初騰飛累計策劃、參加120多項志願活動,服務時間長達3764小時,並影響帶動了島城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志願者行列中來,累計3000餘名同學投身志願者服務,服務社會時間總計84000多小時,在他的努力下,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青島理工大學等6所高校成立了藍絲帶海洋保護志願者服務社,每年新增志願者2000餘人。
  • 海小寶從藍色海洋來到紅色井岡
  • 威海:海洋強市建設 「領跑」 全國
    近年來,威海按照「一城三核、科技引領,多區布局、鏈式貫通,條塊聯動、全域覆蓋」的發展思路,加速聚集科技、人才、資金和項目等資源要素,統籌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城。倡導新興產業用海,提高用海生態門檻,鼓勵海域資源向高水平龍頭企業集中,推進海域開發利用布局優化。
  • 海南省關注第二的本科高校「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人文差異明顯,很多考生在高考之後選擇大學時,除了那些名校之外,通常會選擇一個離家較遠省外高校,人生本就是一場旅行,在求學的路上體驗各個地方的人文風景也是不錯的選擇今天我們就來帶著北方的同學了解一下位於我國南部海南省的一所大學
  • 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青島GDP四分之一是海洋經濟
    近年來,隨著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深海基地等為代表的「國」字號重大海洋創新平臺的落戶,青島不斷地在海洋科研與創新領域發出「中國聲音」,引領海洋創新走向深藍。作為海洋科技名城,青島擁有涉海科研院所18家,海洋專業高校8家,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34家,高端研發平臺和高端人才佔據全國的三分之一,海洋高端創新載體和人才集聚,為青島的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才智支撐。
  • 打造海洋綜合管控「藍色天網」 全國規模最大區級「智慧海洋管理...
    18日下午,青島西海岸新區「智慧海洋管理平臺」正式啟動,該平臺由中國鐵塔青島分公司承建,聚焦智慧海洋信息化,在全國實現了三個「率先」:率先打破海洋數據「信息煙囪」,率先實現海洋管理「一張圖」,率先建成海洋綜合管控「藍色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