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脫胎於成渝城市群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再次獲得頂層關注,中央賦予其更高定位,要「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從今年年初的「西部地區的高質量增長極」,到如今的「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真正開始向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看齊,幾乎穩坐第四大城市群的寶座。而此前與其暗暗競爭「老四」的長江中遊城市群,則顯得頗為失意。
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後國家批覆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無論是人口、面積還是經濟總量,都比成渝城市群高出一大截,那麼它到底差在了哪兒?未來發展又將走向何方?
地跨三省31市長江中遊城市群的發展,在國家層面上已歷經近10年。
2011年,國務院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了中國適宜發展城市的21個地區。由湖北、湖南、江西為主體的長江中遊地區,被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域之一。
2012年,《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出臺,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開展戰略合作,促進長江中遊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2014-2016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與國家「十三五」規劃相繼出臺,對全國19個城市群和以喀什、拉薩為中心的2個城市圈的建設目標和方向做出了具體要求。而《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就是國家在此期間批覆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並將其定位為中國經濟新增長極、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和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
按照規劃,長江中遊城市群以武漢為中心,範圍包括湖北省的武漢、黃石、鄂州、黃岡、孝感、鹹寧、仙桃、潛江、天門、襄陽、宜昌、荊州、荊門,湖南省的長沙、株洲、湘潭、嶽陽、益陽、常德、衡陽、婁底,江西省的南昌、九江、景德鎮、鷹潭、新餘、宜春、萍鄉、上饒和撫州、吉安的部分縣(區)。
地跨三省21市的長江中遊城市群,土地面積達到了32.6萬平方公裡,相當於0.86個日本。它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群,是長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1.5倍,是珠三角城市群的6倍,是成渝城市群的1.7倍。其2019年的常住人口和GDP總量,已僅次於長三角城市群。
可以說,長江中遊城市群在面積、人口、GDP這些基礎指標上都不輸於成渝城市群,也一向被認為是中國第四大城市群的強力候選。然而與成渝城市群相比,它確實還存在諸多問題。
面積過大中心不強對於一個還在發育期的城市群來說,面積過大並不是件好事。
城市群之所以會成「群」,密度是一個很重要的保障。中國三大城市群相鄰中心城市間的距離,大多僅有100-200公裡。而長江中遊城市群中的三大省會城市,彼此間的距離都超過250公裡。31個成員城市中,距離最遠的襄陽和上饒甚至相距近700公裡。反觀成渝城市群,成都與重慶的距離雖然也超過250公裡,但其群內城市整體並不分散,距離最遠的城市也只有400公裡左右。
面積鋪得過大、跨越省份過多,至少會面臨兩大問題,首先就是對於中心城市經濟實力、輻射能力的考驗。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甚至是成都、重慶相比,長江中遊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武漢,經濟實力都還有很大差距。另外兩座省會城市長沙和南昌,差得就更遠了。
對於如今的武漢來說,輻射小小的武漢都市圈尚且力有未逮,更遑論地跨三省的長江中遊城市群。甚至其所擁有的豐富的人才資源,還在被800公裡之外的深圳虹吸。用國家發改委發展戰略和規劃司副司長周南的話說,「這樣一個中心城市自己都沒有吃飽,很難指望它輻射帶動更多的地方。」
此外,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整體實力也並不強,起碼有一半多還處於「嗷嗷待哺」的狀態。2019年,長江中遊城市群的三次產業結構分別為8.3:41.9:49.8,而全國同期水平為7.1:39.0:53.9。很明顯,長江中遊城市群的產業結構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其次,面積廣闊、地跨三省的長江中遊城市群,也面臨著各自為政、同床異夢的問題。從文化認同上講,湖北、湖南、江西並不屬於同一個文化圈。湖北和湖南雖然都源自楚文化,但歷經多年發展,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荊楚文化和湖湘文化,江西的贛文化更是一個獨立的文化系統。因此,三省居民在生活習慣、思想觀念、文化傳承上本就有著不小的區別。
從產業協作上講,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產業重合度本就較高,都以鋼鐵、建材、汽車等為主要產業,省際之間更是競爭大於合作。尤其是在汽車產業,武漢、長沙未來均計劃成為中部車都。武漢的東風,神龍、本田為扛鼎品牌,是中國五大車都之一,而長沙則是北汽福田、廣汽、大眾等在中部的重要基地,未來亦將晉身中國車都之一。如今兩地汽車產業均已過千億,南昌的江鈴汽車產值也逼近千億。同類相爭,更為殘酷激烈。
從戰略結構上講,湖南的戰略重點是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江西的戰略重點是承接長三角、珠三角乃至福建的產業轉移,都與武漢有著或多或少的重合。這樣結構鬆散、融合度低、經濟實力又不足的長江中遊城市群,可以說是有名無實。
除了以上問題,在近些年國家內部經濟發展壓力加大、外部風險挑戰增多的複雜背景下,長江中遊城市群的戰略地位也遠沒有成渝地區重要,這也是如今成渝城市群被賦予更高定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雙循環格局漸起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加速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此背景下,重慶、成都的作用至關重要,因為成渝地區不僅是內循環的關鍵點,也是外循環的新起點。
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李敬認為,只有按照「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產業梯度轉移順序,將沿海的製造業更多留在西部大後方,激活西部地區4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才能形成更高質量的內循環體系。對此,沒有比成渝地區更適合的了。
首先,成渝地區大規模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已經持續了多年,還有政策優惠,成果顯著。以重慶為例,2014-2017年,重慶全市累計籤約引進億元以上工業投資項目2152個、協議投資額1.88萬億元,其中東部沿海省市佔比超過60%。
而長江中遊城市群雖然距東部沿海更近,卻因交通、水源、勞動力等硬體條件相差不大,以及產業重合度過高,導致內部競爭激烈,外部還有西部城市「虎視眈眈」。武漢市經信委一位招商負責人就曾坦承:「韓泰(輪胎)項目特別遺憾。武漢有完備的汽車產業鏈,又有80萬噸乙烯,非常適合輪胎項目。最後卻因為西部有企業所得稅優惠,眼巴巴看著去了重慶。」
其次,成渝地區在消費市場的表現也十分亮眼。根據各地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中國城市消費總額十強依次是:上海、北京、廣州、重慶、成都、武漢、深圳、杭州、南京和蘇州。其中重慶、成都位列前五,僅次於上海、北京和廣州。在消費方面,位於長江中遊城市群的武漢排名略遜一籌,長沙與南昌更是無緣前十。
在外循環方面,成渝地區更是開啟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內陸時代」。2011年和2013年,重慶、成都分別開行了中歐班列。截至目前,僅成渝兩市累計開行的中歐班列就已突破1萬列,佔全國中歐班列總開行量的40%以上。2017-2019年,重慶、成都又發起和推動了連接「一帶」與「一路」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如今,成渝地區向東可經長江黃金水道與長江經濟帶無縫銜接,向西能通過中歐班列直達歐洲各國,向南可經陸海新通道直達新加坡等東協國家,向北能通過國際班列直達俄羅斯。
這種獨特的區位優勢,在最近幾年西部地區優異的外貿成績單中,和今年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均已得到體現。2011-2019年,重慶進出口總額平均增速高達32.6%,成都達到17.4%,而武漢的平均增速卻僅有9.7%,長沙、南昌稍高一些,分別為21.9%和15%。
今年上半年,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出現負增長,重慶和四川的進出口總額卻均實現逆勢飄紅,其中四川進出口總額大幅增長21%,成績斐然。湖北受疫情影響,進出口總額下滑1.5%,湖南也增長了13.4%,但與四川相比就顯得黯然很多。
在這樣的格局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被賦予「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的歷史使命,頗有種應運而生的意味。可以說,成渝只要抓住歷史機遇,唱好「雙城記」,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並非難事。那麼面積廣闊的長江中遊城市群,未來之路又在何方?
長江中遊城市群為時尚早作為人類迄今為止探索出的最高城市組織形態,城市群的建設已經成為當下世界上先進經濟體的共同選擇。用國家發改委發展戰略和規劃司副司長周南的話說,城市群已經成為人口居住和就業創業的城鎮密集區,也支撐著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競爭。
從2006年「城市群」的提法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現到去年年底,全國範圍內已經完成了19個城市群的規劃編制。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主任徐林也曾指出,未來中國80%以上的人口,將分布在由全國257個城市組成的19大城市群裡。
然而,在澤平宏觀發布的《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排名:2019》中,只有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被劃分為趨於成熟期,京津冀、成渝、長江中遊等11個城市群都還處於快速發育期。雖然它們的面積、人口都達到或超過了世界級城市群的標準,但其經濟發展水平、產業融合程度都還遠遠不夠。
長江中遊城市群就是如此。這個超大的城市群包含了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三大都市圈,卻並沒發揮出1+1+1>3的結果,只是簡單的紙面實力相加。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黃亞平就曾指出,在過去10餘年中,學術研究及國家戰略都將重點聚焦於城市群發展,城市群空間範圍及規模不斷「擴容」,反而忽略了都市圈發展是城市群成長發育的必要階段。因此,先推動三大都市圈發展,無疑是更為務實的選擇。
另外,對於產業相似度超過90%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如何實現產業互補也是個極大的挑戰。對於這個問題,中國城市戰略中心執行主任羅天昊認為,未來長江中遊城市群的破局,在於武漢能否率先實現產業升級,形成對於其它中部城市的產業落差,最後形成產業互補,錯位競爭。
無論是發展武漢1+8城市圈,還是引領長江中遊城市群建設,作為中心城市的武漢都是重中之重。而要真正達到上海之於長三角、廣州深圳之於珠三角、北京之於京津冀的實力和地位,武漢還有較長的一段路需要探索。
參考資料:
[1] 19個國家級城市群,為何大多發展不盡如人意?每日經濟新聞
[2] 最新定調!中國第四大城市群呼之欲出.國民經略
[3] 成渝城市群要當老四,先PK掉這些對手再說.西部城事
[4]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瞭望》新聞周刊
[5] 中國五大城市群發展潛力.澤平宏觀
[6] 都市圈還是城市群,誰才是現階段城鎮化發展的戰略重心?搜狐城市
[7] 長江中遊城市群:三足鼎立,不如一個老大.羅天昊
文章來源於搜狐城市 ,作者王zs
原標題:《成渝起飛,失意的長江中遊城市群路在何方?》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