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發現:
武漢市的綜合環境治理能力最強。調查結果顯示,武漢市具備良好的環境汙染控制能力和較高的生態環境支持能力,善於綜合運用經濟、政策、社會號召、文化推廣等手段推進環境質量改善。在第一組城市中,長沙市在組內排名第二,表現出良好的汙染控制能力,尤其體現在其對城市生活垃圾和汙水的處理上。南昌市的綜合環境治理在組內排名第三、在長江中遊城市群中排名第四,其表現出較高水平的環境質量維持能力。在第二組城市中,常德市的綜合環境治理能力排名第一,其環境汙染控制指標,如工業固廢廢物、工業二氧化硫和粉塵的處理率等在第二組內排名靠前。九江市具有良好的城市綠化建設能力,環境治理維持能力也較高。衡陽市的生態文化和生態政治支持力度較強,市民對其環境宣傳工作、環境政策等評價較高。鹹寧市位列第三組城市綜合環境治理能力榜首,體現出較高的環境支持能力。株洲市的環境汙染控制能力較強,尤其體現在其對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工業粉塵等汙染物的管控上。景德鎮市具有較好的大氣質量和綠化情況,表現出良好的環境質量維持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是生態現狀不容樂觀,環境治理任重道遠。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強化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良好的生態環境必然要求有效的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環境治理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治理等有機聯繫、相互配合,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江沿岸考察中指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定要保護好」,並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關鍵是要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這不僅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長江中遊城市群作為長江經濟帶的「脊骨」,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其不僅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點區域,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因此,了解長江中遊城市群的環境治理能力,對於促進我國長江經濟帶區域高質量發展、更具有針對性地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整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長江中遊城市群總體狀況分析
聚類分析法是根據研究對象的特徵進行分類、計算、分析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技術方法。在此次測評中,我們通過對個別數據、城市角色定位、城市發展水平、常住人口數量、未來發展方向等不同因素進行分類,將長江中遊城市群重新組合,將具有相似特徵(如經濟發展水平、常住人口數量等)的城市歸為同一組進行測評分析。共分為三個組,武漢、長沙、南昌歸為組1,九江、常德、衡陽、宜昌、嶽陽、襄陽歸為組2,長江中遊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歸為組3。聚類分組有利於更好地反映同類型城市的發展情況和分析不同類型城市間的差異,更加科學合理地針對長江中遊城市群進行環境治理水平測評分析,使排名結果、分析內容更加科學合理。
測評結果:
綜合環境治理能力狀況
綜合環境治理能力主要是指城市治理汙染、維持生態環境,以及支持其環境治理的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等指標的能力,其中包括三大指標,分別為汙染控制能力、環境質量維持能力以及環境治理支持能力。通過對各城市環境治理能力狀況的指標計算可知,武漢市(87.02)在第一組位列第一,常德市(84.01)在第二組中排名第一,第三組中鹹寧市得分最高(86.81)。
圖1 長江中遊城市群綜合環境治理能力總排名
武漢市在第一組綜合環境治理能力中排名第一。近幾年來,武漢市堅持統籌推進,結合打好三大攻堅戰、長江大保護專項整治行動等,多措並舉,加大投入整治城市黑臭水體、農村面源汙染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開展水生態隱患和環境風險問題排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提速美麗武漢建設,全面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本次測評發現武漢市具有良好汙染控制能力,如武漢市在2017年12月正式啟動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截至2018年7月,武漢市在全市14700餘家單位(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112個試點街道、196個試點社區和229個行政村實施了生活垃圾分類。特別對溼垃圾收運和大件垃圾處置方面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確保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工作規範運行。同時,武漢市也凸顯出了較高的生態環境支持能力,即綜合運用經濟、政策、社會號召、文化推廣等手段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常德市在第二組綜合環境治理能力中排名第一。2018年常德市汙染防治攻堅戰績效考核位居全省第一,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市城區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同比增加,土壤汙染治理常德方案初現雛形,自然生態系統修復不斷強化,先後獲評全球首批國際溼地城市、中國美麗山水城市。通過測評發現,常德市具有較高的汙染控制能力,如2018年常德市落實了特護期管控措施和季節性汙染防治,超額完成汙染減排任務,水汙染治理成果得到鞏固提升,落實河(湖)長制,紮實推進洞庭湖生態環境修復。同時從測評結果來看,常德市有良好的環境質量維持以及生態環境支持能力。比如常德市積極開展生態環境宣傳工作,2018年舉辦首屆中小學環保創意大賽和頒獎晚會並予全程微信直播,頁面及直播瀏覽量突破70萬人次。
鹹寧市在第三組綜合環境治理能力中排名第一。鹹寧市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綠色崛起」戰略為統領,服務「三抓一優」,遵循問題導向,實施「藍天工程」「碧水工程」「淨土工程」,積極改善生態環境治理,為建設美麗鹹寧提供有力的生態環境支撐。同時,積極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2017年,新增省級生態鄉鎮6個、省級生態村76個、市級生態鄉鎮15個、市級生態村165個。測評結果顯示,鹹寧市具備較高的環境汙染控制能力,如2017年鹹寧市淘汰落後產能,關閉多家過剩產能企業;強化清潔生產,完成四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督促兩家企業完成清潔化改造,積極服務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此外,鹹寧市也具備較強的生態環境支持能力,即綜合運用經濟、政策、社會號召、文化推廣等手段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環境汙染控制能力狀況
通過對環境控制能力各項指標計算可知,長沙市(96.24)在第一組城市中排名第一,常德市(90.78)在第二組城市中排名第一,株洲市(95.92)在第三組中得分最高。
長沙市在第一組環境汙染控制能力得分中位居前列。通過數據分析顯示,長沙市在對城市生活垃圾和汙水處理上的得分排名靠前。長期以來,長沙市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為衛生填埋,日均生活垃圾處理量由2003年的1700噸增長至2017年的7800噸。為改變這種單一落後的處理方式,2018年長沙市開展了生活垃圾深度綜合處理(清潔焚燒)項目,這標誌著長沙市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由過去「單一填埋」升級為「清潔焚燒」綜合處理體系。項目啟用以來,長沙生活垃圾焚燒率達80%,垃圾填埋產生的臭氣影響逐步下降,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同時,截至2018年長沙主城區已建成汙水處理廠12座,處理規模為218萬噸/日,進一步提升了城區汙水處理能力和尾水排放標準。
常德市在第二組環境汙染控制能力測評的城市群中排名第一,其得分較高,主要源於其對工業固體廢物、二氧化硫和粉塵的良好治理,以及公眾對城市垃圾分類現狀的良好評價。首先,在「十二五」期間,常德市堅持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三管齊下」,實施重點汙染源、飲用水源保護區、固體廢棄物、規模化畜禽養殖等專項整治行動13批次,淘汰了一批落後產能,關停了一批汙染企業,使得一大批環境擾民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其中在2014年全市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監測體系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其次,2019年常德市出臺的首個有關生活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規《常德市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對全市城鎮及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投放、清掃、收集、運輸、處置以及相關管理等活動進行規範。此外,常德市格外關注餐廚垃圾,啟動了市城區餐廚垃圾集中收運工作,規定餐飲單位不允許私自出售或者拉運餐廚垃圾,其產生的餐廚垃圾將有專車上門清收。
株洲市在第三組中的環境汙染控制能力得分最高,主要是由於其有較高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早在2014年,株洲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正式投產使用,改變了原有的生活垃圾衛生填埋的處置方式,每年處理的生活垃圾近40萬噸,2017年全年發電1.47億度,產值近億元。在處理好生活垃圾的同時,還實現了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其次,株洲市也表現出較高的工業固廢和粉塵處理率,2017年株洲市六個執法部門,大力開展「春嘯利劍」等專項環保執法行動,對148家企業進行全方位執法檢查,共立案30起,直接關停企業18家,有效加快了退出進程。對於老工業區的環境整治工作,株洲市及時出臺相關整改方案,積極幫助落實承接地,加快汙染治理進程。
環境質量維持能力狀況
環境質量維持能力測評發現,南昌市(78.91)位居第一組榜首,九江市(82.6)位居第二組第一,第三組城市中景德鎮市(90.76)高居第一。
南昌市在第一組環境質量維持能力測評中排名前列。通過組內對比發現,南昌市的環境質量維持能力主要體現在其對於空氣品質的維持上。南昌注重從嚴從細抓整改,嚴格執法、聚焦重點;注重常態長效,全力打好產業升級戰,嚴把項目準入門檻,在淘汰高耗能、高汙染、低效益的落後產能的同時堅持源頭嚴控。另外,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技術,進一步強化對建築工地揚塵、道路揚塵、運輸揚塵、堆場揚塵「四塵」和機動車尾氣、工業廢氣及燃煤鍋爐煙氣「三氣」的日常監督和管理。近幾年來,南昌市通過不懈努力,打響了大氣汙染治理攻堅戰,一大批大氣汙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2013年至2018年,南昌全市PM2.5年均濃度由6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濃度由11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4微克/立方米;空氣品質優良率由60.8%上升到89.6%,空氣品質連續5年在中部六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一。
第二組中,在環境質量維持能力方面,九江市表現良好,得分居六城市之首。通過進一步數據分析發現,九江市得分較高得益於其良好的城市綠化建設。近年來,九江市重點推進國土綠化、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國有林場改革、林業產業發展和森林資源保護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從2012年至2017年末,九江市每年完成造林任務超過20萬畝,五年來全市新增造林綠化面積116萬畝,重點實施了長江防護林、退耕還林、森林質量提升等一批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市域森林覆蓋率達55.93%,城市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7.77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50.14%。全市11個縣(市)全部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成為江西省第一個省級森林城市全覆蓋的設區市,2016年九江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調查數據顯示,83.34%的受訪市民對九江市的居住環境表示非常或比較滿意。
景德鎮市在第三組環境質量維持能力中排名第一,主要是源於其較好的大氣質量和綠化情況。首先,景德鎮市高度重視大氣汙染治理,先後制定了《景德鎮市貫徹落實環保部公開約談反饋意見整改方案》《景德鎮市大氣汙染治理方案》《關於加強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專項整改方案及管理辦法,精準施策,治理建築工地及道路揚塵、機動車尾氣排放等汙染源頭。2017年景德鎮市空氣品質監測有效天數362天,其中優良天數331天,優良率高達91.4%,位列全省第一;全年PM10平均濃度67μg/m3;全年PM2.5平均濃度41μg/m3。同時,景德鎮市繼續加大城市公共綠地建設力度,推進綠廊、綠環、綠道海綿城市的工作,擴大綠化覆蓋環射功能。2016年底城市建成區綠化率高達51.44%,居全省第一。此外,調查顯示,景德鎮市受訪市民普遍給予當地環境較高的評價和期待。具體來看,超九成受訪市民對景德鎮市的居住環境表示非常或比較滿意,並對未來景德鎮市的居住環境抱有較高預期,其中65%的受訪居民認為居住環境會明顯改善。
環境治理支持能力狀況
通過對各城市環境治理支持能力狀況的指標計算可知,武漢市(85.29)在第一組排名中位列第一,衡陽市(81.06)在第二組中排名第一,第三組中鹹寧市得分最高(85.96)。
第一組中環境治理支持能力得分最高的城市為武漢市。武漢市排名靠前得益於其較高的環境經濟支持能力,尤其是其節能降耗,降低了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水耗,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武漢市不僅表現出良好的經濟支持能力,其文化、社會支持也得分較高。其中,在主觀問卷中,超過六成的武漢市受訪者對城市的生態環境宣傳工作表示認可,如60.61%的受訪市民表示經常接觸「城區關於生態文化或者其他環保活動的宣傳(包括電視宣傳、展覽講座、微信推文等)」「周圍的人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論斷」非常了解,66.67%的受訪市民認為「當地的生態環保活動宣傳效果」顯著。同時調查發現,武漢市生態環境的社會支持得分較高,如近七成的受訪市民表示非常認同或者比較認同「環保不僅是政府的事」「一旦發現有違規排汙工廠,我一定會舉報」以及「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意願越來越高」。
第二組中環境治理支持能力得分最高的城市為衡陽市。通過進一步數據分析得出,衡陽市的生態文化和生態政治的支持力較強。具體來看,首先衡陽市關於生態環境的宣傳工作以及效果得到受訪市民的認可,87.5%的衡陽市受訪市民表示經常接觸「城區關於生態文化或者其他環保活動的宣傳」,其中75%的衡陽市受訪市民認為「當地的生態環保活動宣傳效果」顯著,如近七成的受訪者表示非常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且超過九成的衡陽市民表現出較高的生態文明踐行度,當遇到「要把用過的廢紙、飲料瓶、一次性飯盒之類的東西扔掉,但您卻一時找不到垃圾箱」時,選擇「暫時拿著找到垃圾箱再扔」的佔大多數。其次,調查發現衡陽市的生態政治支持力度得分較高。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六成的受訪者非常或比較滿意衡陽市的環保政策以及政府有關環境信息的披露,超過七成的衡陽市受訪市民非常或比較滿意當地的防災(如水澇、颱風)系統。
第三組中鹹寧市的環境治理支持能力排名第一,主要得益於其生態文化、生態社會以及生態政治的支持力較強。調查數據顯示,85.71%的鹹寧市受訪市民表示經常接觸「城區關於生態文化或者其他環保活動的宣傳」,其中78.57%的鹹寧市受訪市民認為「當地的生態環保活動宣傳效果」顯著。具體來看,超七成的鹹寧市受訪市民有較強的生態文明踐行度,71.43%的受訪市民表示「會和身邊的人講一些有關環保的知識」。在生態社會支持方面,超過七成的鹹寧市受訪市民具有綠色的消費方式,具體來看,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同「一水多用」;64.29%的受訪者認為「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多選擇公交、地鐵或共享單車等綠色出行方式」以及「關注自己的消費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同時超過八成的鹹寧市受訪市民對該市的環境政治支持能力給予了較高評價,尤其體現在生態政績考察、環境保護政策和成效方面。
(指標體系具體構成和計算過程,詳細的數據結果排名等更多內容請見完整測評報告,如需完整報告請聯繫《國家治理》周刊編輯部。)
註: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國家治理》周刊 2019年03乙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陳琳
視覺:王嘉騏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國家治理》周刊及人民論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