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2021年第九屆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於1月9日-10日在上海舉行。花旗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出現並演講。
劉利剛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疫苗的推出,經濟活動的恢復和基數效應,大部分投行對今年的經濟形勢都相對樂觀。
談及美國經濟,劉利剛也表示相對樂觀,特別是美國新一屆政府上任、參眾兩院的兩黨佔比來看,其認為市場對美國下一步財政刺激的預期會發生變化——是不是會看到更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入,1.5萬億到2萬億的基礎設施的推出。「現在華爾街比較擔心的一件事情是,拜登總統會重新給美國的公司或者有錢人徵稅」,他說。
劉利剛分析稱,即使拜登政府要徵稅的話,其規模或速度也還會是有限的,特別是如果將來公司稅要上升的話,也不可能回到以前35%的水平,可能會從現在21%回到26%-28%。而這樣的稅收上升程度,對市場的影響還是比較有限。在對富人徵稅方面,劉利剛預測可能會回到以前39%左右的稅收水平。
在量化寬鬆政策方面,劉利剛表示,市場認為要到2023年,美聯儲才會從現在的零利率量化寬鬆的政策逐漸退出。同時,制定退出政策時,也會考慮到今後的美國平均通脹率。
劉利剛預測,美國的實際利率可能會降低,其實際投資回報率並非人們想像的那麼高。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資本要流出,美元在今後一段時間還是弱美元的狀況。
談及歐洲的經濟走勢,劉利剛認為,歐盟要到2022年3月份,GDP總量才能回到2019年的水平。好消息是,這次疫情危機使得歐洲各國考慮進一步加強財政統一性,如果實現,則歐元區的經濟恢復可能會更快一些。「歐盟也在積極加強跟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特別是在去年年底的時候,中歐籤定了投資協議。今後我們會看到一個更加統一獨立的歐洲,這對世界經濟恢復不見得是一個壞事情」。
談及日本經濟走勢,劉利剛稱「乏善可陳」,在其看來,日本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會保持下去,日本經濟學家也認為日本央行的經濟政策已經到頭了,很難做更多的事情。
談及中國,劉利剛稱「非常樂觀」,據其預測,中國經濟增速今年將達到8.2%,經濟增長走勢為前高后低,會看到周期逐漸收斂的狀況。「一季度經濟增速會在16%左右,二季度8%,到下半年中國經濟平均可能有5.5%的增速」。
在增長引擎方面,劉利剛認為,內需是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因素,投資方面,基礎設施的投資和房地產的投資在邊際效應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減少。他還提出一點,即企業投資在今年會有非常強勁的反彈。
劉利剛特別強調了消費的重要性,他認為,中國經濟今年8.2%的增速中,消費對GDP增速的貢獻應該有6個百分點。「如果大家都打疫苗之後,特別是對服務業的復甦可能會加速。我們認為到今年二季度左右,中國的服務業可能會回到正常的水平」。
在談及中國土地改革時,劉利剛分析認為,如果農民的「三塊地」產權明晰後,所釋放的財富效益可達20萬億美元的規模。「如果在今後逐漸釋放出來的話,對中國消費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外貿方面,劉利剛認為,相對悲觀一些。因為一些促使中國外貿快速增加的特殊影響可能不復存在,特別是對醫療資源,如防護服、口罩的需求,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恢復,發達國家的復工復產,再加上人民幣升值的疊加效應,中國出口的增速會低於全球經濟增長的速度,「我們現在對出口增速的預測是3.5%左右,而我們對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是5%」。
在物價走勢方面,劉利剛認為,CPI已經進入通縮的狀況,其主要原因是基數效應——豬肉價格的大幅下降,豬肉供給的大幅回升,造成了CPI在11月份進入了通縮。他認為,這樣的通縮可能會持續到今年的二季度左右。而PPI的通縮在逐漸減輕,在今年二季度會走向通脹狀況。「平均來看我們還是認為中國的CPI和PPI在1.2%左右,總的來看中國的物價還是相對比較溫和」。
在財政政策方面,劉利剛預測,今年的預算赤字會從去年的3.6%降到3%左右,地方政府專項債的發行會從去年的3.75萬億降到3萬億。減稅降費規模可能從去年的2.5萬億降低到2萬億。「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全政府赤字率做一個計算,我們認為今年全政府赤字率將比去年降低3.2個百分點」。
貨幣政策方面,劉利剛認為會相對比較謹慎,因為貨幣政策的退出不僅要考慮國內的經濟狀況,也要考慮全球貨幣政策的條件。
劉利剛還表示,今年將會有更多境外資本流入國內,促使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在現在的情況下,中歐、中日利差這麼大,同時中國完全開放了資本市場,允許海外機構投資人到人民幣市場來配置人民幣資產,再加上中國主要資本市場已經完全加入了全球資本市場指數,MSCI和三大債務指數。在今後這樣的指數加入將會迫使全球機構投資人在今後多配置人民幣資產。如果不配的話,是很難打敗這些指數的標的」。
劉利剛建議,中國央行應該未雨綢繆,把一些資本流出的管制逐漸放開,為人民幣釋放壓力。「我們還是認為到今年6月份左右,人民幣匯率到6.3是可以達到的,現在看來這樣的預期應該是比較保守一些,因為現在人民幣已經破6.4了,到年底我們認為人民幣會進一步升值到6,甚至有破6的可能性」。
劉利剛分析稱,央行貨幣政策最大的擔心是中國資本市場價格過快上升,特別是房價的過快上升。而在其看來,「管理中國房價預期方面,利率不起太大的作用,但是我們的人均收入還有我們的宏觀審慎政策對房價的價格抑制是非常大的」。
「如果央行對房地產價格進一步上升比較擔心,那麼在今後他們應該用更多的宏觀審慎的政策來管理居民對房價的預期」,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