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的作品一向以大製作著稱,而到了《平潭映象》,服化道的數量、大小及製作難度又有所突破。
200套服裝
50餘個造型
20多種道具
400多個燈光Q點
……
四個篇章,14幕場景
融入兩岸特色民俗文化
構築宏大且瑰麗的神話意境
《平潭映象》宣傳視頻▲
《平潭映象》取材於「海」,深耕於「嵐」,怒放於「魂」,以海壇歷史人文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為創作源泉,通過隱形的故事線貫穿古今七千多年的文化脈絡。
作為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的又一力作,該劇秉承著她一貫的高水平藝術審美追求和藝術哲學呈現,出場自帶楊麗萍藝術風格的烙印。不僅如此,《平潭映象》藉助高科技舞美特效裝置,將平潭千年繁華萬象和原生態海島生活場景還原到舞臺上,融合藝術和科技,打造沉浸式視覺盛宴。
「三太子」
70公斤重的站偶一個人扛
高大威武的人偶道具,是《平潭映象》舞臺上令人驚嘆不已的一大奇觀。為了呈現這些奇觀,劇組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出現於全劇結尾的站偶「三太子」,源於臺灣廟會,最高可達4.5米到5米,而這都由一位演員扛起來!
「三太子」道具從臺灣購入,保留純木的頭部進行加工,一個站偶重達六七十公斤,必須兩個人把站偶抬起來,扮演者再從下面鑽進去,才能「穿」得上。
藤牌操
腳踩滑輪巧操縱
平潭藤牌操陣法,緣於戚家軍抗倭的軍事操,算起來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平潭映象》對於該文化元素的運用出現於第四幕中。舞臺上,海壇兒女穿上戰衣,手持藤牌長刀來抵禦外敵的入侵,這一幕展現了平潭海防歷史,為整部舞臺劇平潭元素的呈現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平潭映象》裡的藤牌操陣法,由一位演員前後用棍子綁著兩個人偶來表現。人偶的腳下是滑輪,演員在中間通過旋轉身體來操縱兩個人偶。
創作團隊介紹,這樣的設計是為了體現出藤牌操的陣式感,腳下滑輪的飛動,更有氣勢感和時尚感。但滑輪要操作好並不容易,因為兩個人偶比較重,演員為了達成理想的操縱前後左右的效果,光是舞臺定位就花費了好多心力。
傀儡樂隊
真人扮木偶上演詞明戲
第一幕開場,傀儡樂隊登臺,每一個演員手上吊著繩子演奏樂器,讓觀眾眼前一亮。創作團隊介紹,楊麗萍老師看過閩南泉州一帶的木偶戲後,將平潭詞明戲的木偶元素融入劇中。
詞明戲,流傳於福清、平潭沿海一帶。據平潭縣老藝人相傳及1963年福清縣文化局編印的《詞明戲音樂》一書記載,明代,有一官員從江浙一帶來福建上任時,帶來一個戲班,唱的是高腔,唱白均用「土官話」,為讓當地人聽懂,特別強調要「詞句唱明」,故有「詞明戲」之俗稱。
「木偶擬人化,這些真人樂隊敲打樂器,感覺像木偶在操作。手上系了彈力繩子,繩子系在幕後的吊杆上,遠遠看就像是有人在操縱木偶,主要是為了達到一種舞臺效果。」《平潭映象》創作團隊闡述道。
巨型王船
6米高方舟「從天而降」
「天邊隱約傳來巨響,像是上天被感動一般,一艘金碧輝煌氣勢磅礴的巨型王船從空中駛來,像是從天而降的『方舟』,伴著聖潔讚頌的歌謠,降下祥瑞,鋪滿霞光。」
《平潭映象》尾聲,一艘高達6米的巨型王船從舞臺深處緩緩駛出,逐漸靠近觀眾席,最前排的觀眾距離王船只有十幾釐米,這幕場景每每上演時,現場觀眾無不被震撼到瞠目結舌。
創作團隊介紹說,「像王船這樣大的道具在舞臺劇歷史上是很罕見的。舞臺劇的道具一般要求輕便,可以快速搬運,一般很少有人會在舞臺上使用大型的道具。但是,楊麗萍老師為了舞臺震撼的效果和體現海絲元素與王船的習俗,特意查閱王船的資料,根據史料圖片製作了王船的模型。」
現場使用的王船底下裝了輪子,方便移動。劇中王船一共出場兩次,一次是「君山王」做夢,外敵入侵時,王船從幕的左側出現,金光閃閃,船身上畫了吉祥的圖案,比如五福臨門、漁獲收成等。另一次則是大結局時,二十多位演員合力將王船從幕後推向前臺。推動的過程,速度一定要計算精準,才能達到最佳觀賞效果。
「送王船」是閩臺沿海一帶的傳統民俗活動,寄託了勞動人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平潭映象》最後,「君山王」和「平潭藍」在海上女神媽祖的保護下,團聚於王船,展現海壇這塊土地上,人們安居樂業、一片祥和的美好生活。
《平潭映象》是楊麗萍導演的第八部大型舞臺劇作品,也是她首次以海洋為題材的舞臺創作,是一部具有國際化視野和高度藝術水準的「臺海文化巨著」。
濃墨重彩的舞臺視覺配以一脈相承的印象派舞蹈,兩小時看7000年海洋文化,借著「新東方美學」的視角,跟隨楊麗萍開啟舞臺的奇幻冒險。
▼
2020.11.07-2020.11.08
廣東藝術劇院
重磅推薦,敬請期待
資料來源:平潭時報(記者 餘小燕 陳小歡 李序拓)、「平潭映象」(ID:YLPPTYX),如有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