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臺北法案」沒用 民進黨應務實思考兩岸關係

2020-12-15 百家號

【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北法案」沒用,民進黨當局應務實思考兩岸關係。(圖片來源:臺媒)

日前川普籤署了美國參眾兩院一致通過的「臺北法案」,聲稱是維護臺灣現有的「邦交國」及促進臺灣的國際活動空間。民進黨當局對此一再表示歡迎與感謝。

臺灣「大華網絡報」31日發表評論指出,事實上,川普上任三年多來,已籤署過多項「挺臺」法案,如「國防授權法」「臺灣旅行法」等,但都沒有發揮作用。

評論指出,眾所周知,2008年至2016年期間,兩岸關係處在前所未有的和平發展階段,兩岸間互信夠、互動足,兩岸民間交流也蓬勃開展,這一切均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進行的。在那八年間,由於兩岸良性互動,臺灣先後突破了長達37年和42年的困境,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了世界衛生大會和國際民航組織大會。而這幾年,民進黨當局推行的是衝突性的兩岸政策,以致縱使美國連連制定「挺臺」法案,也無法阻止臺灣斷掉七個所謂的「邦交國」,也幫助不了臺灣再去參加世衛大會和民航大會。

民進黨當局雖然不斷宣揚國際的「挺臺聲量」愈來愈大、空前強勁,卻仍無助於改善臺灣的困境,這就更加說明了如何處理兩岸關係才是關鍵。又必須指出的是,「臺北法案」是以否定臺灣是所謂的「主權獨立國家」為前提的。美國自己採取了這項立場,卻希望臺灣現有的15個「邦交國」與臺灣鞏固「邦交」關係,其說服力恐難成立,除非美國實施足夠的獎懲措施,但這實在不易令人期待。

評論指出,其實,臺灣若能改善兩岸關係,對於國際活動空間的效果必然更直接更明顯,否則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今年臺灣參加世衛大會的機率仍很悲觀。因此,看待「臺北法案」是需要冷靜的,更應針對兩岸關係加以務實思考,才會真正有利臺灣。(中國臺灣網 張亞靜)

相關焦點

  • 臺媒:川普正式籤署「臺北法案」
    據臺灣「中央社」網站報導,繼美國參眾兩院日前通過所謂「臺北法案」後,美國總統川普當地時間26日籤署這項「法案」。報導稱,該「法案」要求美國行政部門以實際行動協助臺當局鞏固所謂「邦交」。另外,還呼籲美國利用影響力或其他工具,支持臺當局以會員或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組織,並進一步增強所謂「美臺雙邊經貿關係」等。
  • 「臺北法案」深度剖析 專家:民進黨「倚美抗中」把臺灣推入火坑
    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關鍵,在於兩岸之間能否建立互信。馬英九執政的八年期間,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展良性互動,臺灣先後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了世界衛生大會和國際民航組織大會。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無法通過協商就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問題作出務實安排,臺灣無法參與國際組織。大陸的支持,而不是美國的支持是解決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關鍵。
  • 川普籤署「臺北法案」臺媒:表面惠臺實則害臺
    (圖片來源:網絡)美國總統川普於當地時間3月26日籤署了所謂的「臺北法案」,要求美國行政部門以實際行動協助臺灣鞏固所謂「邦交」,支持臺灣以會員或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組織等,同時尋求機會增強與臺灣的經貿關係。據臺媒報導,臺灣外事部門對此消息感到「歡欣鼓舞」,表示將繼續堅實穩固並全面深化所謂的「臺美關係」。
  • 臺中欲提出申復東亞青運 臺媒為蔡英文指了條明路
    26日,臺中市長林佳龍稱,已與臺灣「體育署」、中華臺北奧委會討論後,「將正式提出申復」。臺灣「中時電子報」發表評論指出,此次臺中被取消申辦權,肇因於泛綠營推動所謂的「東京奧運正名公投」,眼下的情勢,蔡英文實應看清局勢,處理「涉獨公投」所引發的負面效應,讓兩岸關係恢復到可以對話的局面,申復東亞青運才能算踏出第一步。
  • 推「臺北法案」 美國又驅臺灣當馬前卒
    美國眾議院3月4日通過「臺北法案」,據稱意在「強化臺美關係」,內容包括幫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鞏固邦交」「增強臺美經貿關係」等。那邊廂,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稱此舉表明「美國與臺灣站在一起」,「臺北法案」始作俑者、參議院外委會亞太小組主席賈德納也叫囂,為支持臺灣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美國「應使用一切手段」。事實果真如此嗎?山姆大叔為臺灣送去了「護身符」?
  • 川普籤署通過「臺北法案」,民進黨當局終將兩頭落空
    【兩岸快評第706期】 在全世界的防疫工作都進入緊急狀態的3月份,美國仍然沒有忘記打「臺灣牌」。他們先是在國會眾議院以415票贊成、0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了所謂的「臺北法案」,接著美國總統川普於27日籤署了這項法案。
  • 川普籤署的所謂「臺北法案」,能讓民進黨當局笑多久?
    美國的「護臺大法」更是出臺了一部又一部,2016年重申所謂「與臺灣關係法暨『六項保證』為美臺關係基礎」,2017年通過所謂「臺灣安全法」,2018年通過所謂「臺灣旅行法」「臺灣國際參與法」等……其結果當然是:美國的「挺臺」法案越多,兩岸關係就越惡劣,臺灣的處境就越艱難。
  • 川普籤署所謂「臺北法案」,島內民眾點明:把臺灣當玩具耍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3月27日報導,根據白宮新聞秘書辦公室網站公布,美國總統川普已籤署簡稱「臺北法案」的「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該法案聲稱要求美國行政部門以實際行動協助臺灣鞏固所謂「邦交」及參與國際組織,並尋求機會增強與臺灣經貿關係。美國所謂「支持臺灣」的空口承諾可謂陳詞濫調,頻繁操弄臺灣議題的企圖也顯而易見。
  • 美國的「臺北法案」既荒唐又可笑!
    近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全票通過所謂的「臺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又稱「臺北法案」(以下簡稱「臺北法案」),意在表達美國政府支持臺灣與其他國家發展關係,以會員或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組織活動,以及誰跟臺灣親近,華盛頓就考慮增加同它的經濟、安全和外交交流,反之,華盛頓就考慮減少同它的交流等等
  • 民進黨別為「臺北法案」空歡喜了,所謂「中美臺三角」必將走向大崩潰
    美國眾議院日前通過所謂「臺灣盟邦國際保障及強化倡議法案」,簡稱「臺北法案」,島內政客對此紛紛表示感謝與歡迎,更有人解讀為重大突破。臺灣《旺報》10日發表社評文章指出,每當美國國會通過所謂「友臺」法案,民進黨當局總是迫不及待表示感謝歡迎,暴露民進黨已經孤注一擲,完全押寶美國,這不符合臺灣利益,也無益臺海穩定和平。
  • 兩岸關係與兩岸治理學術研討會在臺北舉行
    >   中新社臺北6月1日電(記者 董會峰 杜燕)時值「九二共識」20周年,「兩岸關係與兩岸治理」學術研討會1日在臺北舉行,大陸6位專家與多位臺灣學者與會。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研究員楊立憲在發表論文時說,從1992至2012的20年,是海峽兩岸對「九二共識」的真諦及其重要性,在認識上不斷調整、不斷深化、不斷清晰、不斷凝聚的過程。回顧20年來兩岸互動的經歷,帶給人們很多啟迪和思考。
  • 所謂「臺北法案」撼動不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日月談)
    美國會親臺勢力也加大力度介入臺灣問題,不斷炮製各種涉臺議案,推動美臺實質關係提升。最近美眾議院表決通過的「臺北法案」即是一例。  所謂「臺北法案」的主要內容是表達美國支持臺灣維持與現有「邦交國」關係,以會員或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呼籲美國行政部門與臺灣協商談判經貿協議。其中包括要求運用美國的影響力,對調整與臺灣關係的國家,增加或減少美國與其經濟、安全、外交交往。
  • 美國借用「臺北法案」壓制中國?不過是黔驢技窮下的鬧劇
    但是「臺北法案」本身就嚴重違背了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美國利用「臺北法案」壓制中國?和這些年美國推出的涉臺法案一樣,「臺北法案」也不過是其中的一個而已,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幫助臺灣,其實就是把臺灣當成擋箭牌、炮灰而已,想要用臺灣壓制中國,滿足自己國家的政治利益。但從法案的內容來看,措辭模稜兩可,對美國徵服毫無約束力,基本等於空頭支票。
  • 「臺北法案」?美國又灌臺灣「迷魂湯」
    美國會眾議院近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據稱意在「強化臺美關係」,內容包括幫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鞏固邦交」「增強臺美經貿關係」等,將在與參議院統一文本後送交美總統籤署。聞此消息,民進黨當局「感激涕零」之餘,竟再度妄言「臺美建交」。
  • 「臺北法案」,不過是美國給臺灣的又一「迷幻劑」
    日前,美國眾議院通過的所謂「臺北法案」又讓島內的「臺獨」勢力手舞足蹈了一番,有的人甚至認為離「臺美建交」不遠了,還胸有成竹地到臺灣民意機構去提案。        所謂的「臺北法案」是啥碗米糕呢?簡單地說,主要就是要幫助蔡英文當局「鞏固」所謂「邦交國」「參與國際組織」以及「增強美臺經貿關係」。
  • 臺媒:臺北上海「雙城論壇」釋出兩岸溝通善意
    原標題:臺媒:臺北上海「雙城論壇」釋出兩岸溝通善意參考消息網7月23日報導以「城市防疫 智慧經濟」為主題的「2020上海臺北城市論壇」,22日通過兩地視頻連線方式舉行。臺媒稱,在兩岸交流凍結與疫情衝擊下,雙城論壇持續召開,是彼此釋出善意。據臺灣《旺報》7月22日報導,上海市長龔正透過視頻模式進行開幕致詞,表示「疫情可以阻礙我們面對面,但不能阻礙兩岸同胞心連心」,也強調應秉持兩岸一家親,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凝聚更多共識,加強後疫情的交流合作。
  • 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 | 2020上海臺北雙城論壇
    這次論壇上,臺北與上海分享疫情期間自己推動數位化及公務員遠距上班經驗,通過交流因應後疫情時代經濟模式改變與對策,共同向前發展。中國國民黨臺北市議員汪志冰強調,上海也有許多生活科技供我們借鏡,上海是離臺北最近的國際大城市,交流不能捨近求遠。
  • 民進黨應依照臺灣地區「憲法」定位兩岸關係
    吳主席這一番話非常清楚說明了「憲法增修條文」及「相關法令」的精髓,民進黨當局只要依照「憲法」定位兩岸關係,就可以立刻改善目前雙方的緊張態勢。    根據臺灣「憲法」及七次「修憲」之增修條文內容定義,全世界只有「一個中國」。而在「國家統一前」之雙方定位,依照「憲法」增修條文所制定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範,自1949年兩岸分治迄今,目前分為「大陸地區」與「臺灣地區」。
  • 望海樓:「臺北法案」?美國又灌臺灣「迷魂湯」
    來源:海外網美國會眾議院近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據稱意在「強化臺美關係」,內容包括幫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鞏固邦交」「增強臺美經貿關係」等,將在與參議院統一文本後送交美總統籤署。聞此消息,民進黨當局「感激涕零」之餘,竟再度妄言「臺美建交」。
  • 「雙城論壇」破浪前行,兩岸關係新轉機?
    今年的「雙城論壇」有別於過往,臺北市長柯文哲多了一個臺灣民眾黨主席的身份,讓柯文哲的兩岸論述更具指標。柯文哲務實地提出「兩岸三好、五互相」,在兩岸關係倒退的情況下,續辦雙城論壇、深化兩岸論述,勇敢走出他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