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東方文明活化石之稱的閩南人,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演變,其獨特的語言和婚俗習慣,至今仍保留著深厚的唐宋遺風,讓現代文明社會的人們感到不可思議。閩南人的婚俗也是千奇百怪,令人嘆為觀止。
閩南婚俗一:轎前豬腳
在迎親隊伍中,紅紅的竹籃中盛著粗大的豬腳格外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轎前豬腳」。每當誰家娶媳婦,在準備送往女方家的禮品中,少不了要準備兩腿大小一樣的豬腳肉,寓意兩親家幸福美滿。重量應在每腳二十斤左右,如果備太小腳,會被女方視為小氣。豬腳的關節點要用紅絲線綁住,另一頭用紅紙包裝成紅包,內放12元錢,代表以後日子十二個月天天豐衣足食。然後分別放進兩隻做工考究的紅籃裡(那是專門用於娶親的禮品盒,俗稱紅籃)。
另外,挑「紅籃」的扁擔也有講究,扁擔兩頭尖要用紅紙粘上,以圖吉利。待來到女方家,「轎前豬腳」要置放於女方家的大廳裡,新娘父母要清點豬腳肉及所帶禮品,並象徵性地把豬肉切一塊,重量在2斤左右,切大了會說娘家的人貪心,剩下的部分再由歡親隊伍連同嫁妝一起帶回男方家。
………………………………………………………………………………
閩南婚俗二:拴紅絲線
首次使用紅絲線是在提親時,男方在隨帶見面禮中,在包裝的外面,要用一條紅絲線捆起來,也有用紅線條替代。進入女方家時,擺放在大廳的顯著位置,以示吉利好彩頭。當婚事雙方滿意後,接下去是挑選結婚日子,俗稱「擇日」。「擇日」是由男方選一位雙方都尊重信任的親屬當使者,以免女方不出示姑娘的「生辰八字」。寫好「生辰八字」後,要用一張紅紙包起來,裡面放有一條紅絲線,讓男方帶回「配生時、擇日」寓意牽姻緣。
結婚當天,雙方要在互送的眾多禮品上,都系上小紅絲線和小紅紙。結婚辦喜事,雙方的房屋廳堂除了要張貼喜聯外,也得貼上小紅條及紅絲線紮成的裝飾品,放在大廳及新房的門眉上,以圖吉利,真是名副其實的「千裡姻緣一線牽」。
………………………………………………………………………………
閩南婚俗三:八卦米篩
米篩是百姓的日常用品,可它也是閩南婚俗中的一種重要物品,如迎娶新娘到家門口時,需要一個畫有八卦圖案的米篩將新娘的頭部罩住,然後才能把新娘迎進男方家中,寓意平安吉祥。當地稱之為「八卦米篩」。
「八卦米篩」是選用一隻做工考究的新米篩,背面用紅漆畫上一個八卦圖案,米篩的竹釘要露在外面,寓意出丁發財。當要去迎娶新娘時,就把米篩放在轎子或車的前面,新娘娶回要下轎時,就拿起米篩罩住新娘頭上,並念「米篩拿高高,生子生孫中狀元」等吉祥的好話。同時新娘腳下還要放著一個農家用的大簸箕來讓她站,有讓新娘「頂不見天,下不著地」之意,這樣才算顯寶貴。然後,還要把米篩拿到新房裡,存放在床的上面,以圖平安吉祥。
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城鎮居民為了便於攜帶,婚娶時改用一支八卦開頭的花雨傘來代替八卦米篩的使用,一來圖吉祥,二可遮陽擋雨。可是,在鄉村婚禮中,備上一隻「八卦米篩」來罩住新娘和放在床上來圖吉利的習俗,還是必不可少的,成為一種閩南獨特的婚俗習慣,在鄉村民間中代代相傳著。
………………………………………………………………………………
閩南婚俗四:崇尚紅與甜
閩南人,以紅為尊、為大、為喜、為吉。早年至 今,辦婚事,大喜日子,更是全家紅豔豔。大廳、房門、大門要張貼新婚對聯。諸如:「紫燕雙飛迎春舞,紅花並蒂朝陽開」,「吉人吉時傳吉語,新人新歲結新婚」。新娘要穿紅衫紅裙,蓋紅頭巾,穿繡鴛鴦的紅鞋。新娘入門後,要特意給婆婆或女長輩插紅綢春花,表示親熱和尊敬,向公婆敬茶要用紅棗甜茶;大廳上要掛貼雙喜的紅綢喜帳。
………………………………………………………………………………
閩南婚俗五:烘爐茶壺
說起閩南人,就離不開他們須臾不離手的功夫茶,而閩南傳統式婚禮自然也就散發濃鬱的茶香。在婚禮現場就擺著泡茶用品一個巨大的烘爐和茶壺,按照閩南婚俗,新人跨烘爐有興旺之意。而烘爐上的四個大字「和敬怡真」在閩南人眼中既是茶道也是夫妻的幸福之道。告誡新人們,兩人成長背景不同,差距不小,但在婚姻生活中,便是牢記互敬互讓,相互包容。聽完這段金玉良言,每位新人又喝上了一杯象徵「甜蜜美滿」的功夫茶,相信他們也有了更深的感受。
………………………………………………………………………………
閩南婚俗六:茶禮
在我國,茶與婚姻有著密切聯繫,早在明朝時就有「訂親茶」的記載。清代人福格在<<聽雨叢談>>卷八中說:「今婚禮行聘,以茶葉為幣,滿漢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可見茶與婚姻有很密切關係,可以說是很嚴肅的「合同」。
然而,與茶有關的婚俗,最有趣的當推閩南和臺灣,這些地區飲茶之風盛行,男女訂婚也習慣用茶禮,這種古老的遺風一直保留到現在。閩臺婚姻禮儀稱為「三茶天禮」。「三茶」即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同房合歡見面時的「合茶」。
在封建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違拗,男方隨同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親、相親,女方的父母就習慣叫待嫁的千金端茶待客。茶杯斟滿後,依輩份秩序分送到男方來客手中,由此拉開了「相親」序幕。男方家人乘機審察姑娘的相貌、言行、舉止,姑娘也暗將未來夫君打量了一番。當男到女家「送定」(定親)時,由待嫁女端甜茶(閩臺民間叫「金棗茶」)請男方來客品嘗。喝完甜茶,男方來客就用紅紙包雙數錢幣回禮,這一禮物叫「壓茶瓶」。到了娶親這一天,男方的迎娶隊伍來到女家,女家就要請吃「雞蛋茶」(甜茶內置一個脫殼煮糖的雞蛋)。
男方婚宴後,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餞、甜冬瓜條等「茶配」的茶盤,敬請來客,這個禮數叫「吃新娘茶」。來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紅包置於茶杯做為回禮。有時客人有意不接「新娘茶」,來表示相互推讓,鬧洞房的喜劇就在「茶禮」中拉開帷幕。另外,結婚成親的第二天,新婚夫婦合捧「金棗茶」(每一小杯加兩粒蜜金棗),頓首跪拜諸位長輩,隨後將茶敬獻,這就是閩南、臺灣民間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禮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遠離故鄉的親屬長輩不能前往參加婚禮,新郎家就用紅紙包茶葉,連同金棗一併寄過去。
那麼,為何閩臺民間時興茶禮?因為在閩南、臺灣,茶樹是締結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徵。據郎英的《七修類稿》和陳躍文的《天中記》的記載:「凡是種茶樹一定要種子,用移植的就不會復生了,所以舊時代新娘一定要以茶為禮,所取就是從一而終的意義!」從這種意義上來看,閩臺的「茶禮」婚俗,不愧為寶貴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