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今天(1月12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區召開2021年區「兩會」新聞發布會。北京市規劃自然委西城分局局長助理龔釗介紹了十四五期間西城區老城整體保護、歷史風貌管控及街區保護更新的相關工作情況。據介紹,中軸線和長安街沿線建築風貌將系統優化,百萬莊等特色小區將開展保護性修繕,形成特色風貌街巷。
西城區「兩會」新聞發布會現場,各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情況。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龔釗介紹,十四五期間,西城要強化老城空間整體格局。依託城址遺存、棋盤路網、歷史水系保護,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全面強化老城空間的整體性。系統優化中軸線和長安街沿線建築形態輪廓、色彩材質、天際線、建築風格等,以「兩軸」保護統領老城空間整體秩序。通過對城市幹道林蔭化改造,凸顯老城棋盤式道路網的格局。加快西板橋明渠北段(北海-景山公園西門)等歷史水系恢復,發揮郭守敬紀念館的節點作用,挖掘利用好大運河文化帶等歷史水系遺址資源。
彰顯老城歷史文化風貌。按照古都風貌保護區、古都風貌協調區和現代風貌控制區三類,對建築風貌與公共空間進行差異化管控和引導,守住老城傳統街巷肌理與空間尺度,讓古都風韻成為老城風貌基調。重點推進百萬莊、月壇西街西裡等特色小區的保護性修繕工程,形成具有不同時代特徵、不同功能特點的特色風貌街巷。開展地安門外大街沿線、陟山門街-景山西街、法源寺文保區等重點區域有機更新,提升大柵欄觀音寺片區公共空間品質,形成「連線成片」的完整景觀風貌。
推進街區高質量保護更新。立足街區功能優化、空間重塑、人居環境改善、生態環境修復,堅持分層次、分類型,按照歷史保護、保留提升、更新改造三種方式,推動街區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保護更新。探索完善街區保護更新路徑,著力破解難點問題,實施政策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有力推動城市減重減負,以街區為單元推進城市更新與老城復興,統籌推進重點項目空間分布和時序安排。有序開展平房區申請式退租、恢復性修建和申請式改善,逐步推進平房院落自主更新和住宅成套化改造。
新京報記者 戴軒 攝影記者 王嘉寧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