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溫故】
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自知者英,自勝者雄。』民族復興夢想越接近,改革開放任務越繁重,越要加強黨的建設。安不忘危,才是生存發展之道。」
「自知者英,自勝者雄」出自王通《中說·周公》:「李密問英雄,子曰:『自知者英,自勝者雄。』問勇,子曰:『必也,義乎!』」對於李密與王通的這段對話,南宋理學家真德秀在其《西山讀書志·文中子之學》中記載更詳細,李密向王通請教「王霸之略」,王通說:「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又問「英雄」,王通說:「自知者英,自勝者雄。」又問「勇」,王通說:「必也義乎!」李密離開後,王通說:「亂天下者必是夫也。幸災而免禍,愛強而好勝,神明不與也。」
王通為隋末大儒,生於書香世家,其父王隆、其弟王績、其孫王勃都以文章成名天下。《中說》一書是王通門下弟子記錄和整理的王通言行錄,雖難免有所增飾,但大體體現了王通的思想。
宋人阮逸在注「自知者英,自勝者雄」時說:「自知故能知人,自勝故能勝人。」能客觀認識自己,才能正確評價他人;能戰勝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才能勝過別人。「自知」即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這裡「自知」和「自勝」連文,「自知」應特指了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自勝」重點在強調能克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能自知才能知人,能自勝才能勝人。《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說:「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在戰爭中,知他人所短,知自己所長,才能避實就虛,以己之強擊彼之弱,所以《孫子·謀攻》說:「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能知己之短、知人之長,善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積極向他人學習,才能共同促進人類的進步和文明。《論語·裡仁》載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述而》載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說的是善於學習他人的優點,避免重複他人錯誤的重要性。《道德經·道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商君書·畫策》說:「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韓非子·喻老》說:「是以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只有知人與自知,才能成就明智之人。只有不斷戰勝自己,才能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持續積蓄力量,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
三國時期魏人劉劭《人物誌·英雄》說:「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於此。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劉劭又說:「夫聰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膽,則說不行。膽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則事不立。」「英」就人的聰明謀略而言,「雄」就人的膽氣決斷而言。一個人必須兼有謀略和膽識,才可以稱為英雄。所以,劉劭又說:「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與雄。能役英與雄,故能成大業也」。「自知」依靠智慧,「自勝」則依靠膽氣。戰術上的謀略與戰略上的膽氣結合,才能體現出英雄氣概。
任何一個個體或組織、國家或民族要自強,都必須「自知」與「自勝」。「自知」是為了自強,「自勝」是為了天下和平。《商君書·畫策》說:「是以勇強不敢為暴,聖知不敢為詐。」《文子·符言》說「人之情,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因此,「聖人之欲貴於人者,先貴於人;欲尊於人者,先尊於人;欲勝人者,先自勝;欲卑人者,先自卑」,「古之聖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後人,即天下樂推而不厭,戴而不重,此德重有餘而氣順也」。一個人擁有強力,不是為了逞強施暴;一個人擁有智謀,不是為了欺詐。一個國家和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也是如此。
《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載,夏後相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戰,夏後相說:「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勤儉節約,一心向善,「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而說,欲成為英雄之人、英雄之國,就應該身體力行,時刻想著為人民、為全人類貢獻自己的智慧,為人民的幸福及全人類的永久和平與福祉貢獻自己的力量。(方銘)
(作者系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中國屈原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