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硬核讀書會 硬核讀書會
當提到「歐洲」時,你想到的關鍵詞是什麼?
是古堡、文藝復興、浪漫風景,還是移民、危機和「英國脫歐」?
從幾年前的「吸歐氣」,到近期流行的「凡爾賽學」,也可以理解成法國文化或者說歐洲文化,經過曲解、放大後,成為了一種文化想像。
從古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再到啟蒙運動,以及上世紀的兩場世界大戰,歐洲是世界史敘事中毫無疑問的焦點之一。
它深刻地塑造了現代世界,它將全球的所有國家都捲入到它的貿易體系,歐洲的移民不斷地改變著其它國家的文化和政治。
它成為了一個「標準」,一個「名片」。歐洲以及它的後裔所建立的北美國家,既是和「東方「相對應的」西方「,也是和」第三世界「相對應的」第一世界「國家。
但是,歐洲到底是什麼?歐洲對於世界意味著什麼?歐洲的過去是怎樣的?歐洲危機的背後,是什麼樣的力量在起作用?歐洲的未來將會是怎樣的?
《歐洲: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
胡裡奧·克雷斯波·麥克倫南 著
黃錦桂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0-8
這些都是胡裡奧·克雷斯波·麥克倫南的新書《歐洲: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裡討論的問題。
本文節選自《歐洲》的第七章「權力與榮光」,麥克倫南講述了歐盟的過去、現在和將要面對的未來。
我們依舊能看見閃耀在歐洲歷史中的遙遠榮光,也無法忽視歐洲此刻面臨的危機。
✎作者 | J·C·麥克倫南
✎以下內容節選自《歐洲: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
19世紀是歐洲的鼎盛期,歐洲文明登上權力的頂峰,歐洲成為世界的中心,影響力遠播到這個星球上最偏僻的地方。
在這100年裡,歐洲的科技突飛猛進,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歐洲強國擴張成全球性殖民帝國。
在工業發展和帝國擴張的背景下,歐洲經歷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變革,成為世界的智識 中心,誕生了諸多政治思想,改變了全世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閒暇時間的增加,文化產業應運而生,娛樂、陶冶了人們的身心,啟迪、豐富了人們的思想。
這個以改善和進步為特色的時代的終極成果是歐洲化的生活方式,成為進步、卓越和最高文明的代名詞,美洲和西方其他國家為之折服,紛紛在自己的國家複製這種生活方式。其他文明的精英不僅從善如流,選擇歐洲的生活方式,還努力將其融入自己的文化,他們認為歐洲化是成功的關鍵。
「歐洲的進步」這個詞必須謹慎使用,因為很顯然,歐洲強國和其他國家 之間,工業國家與農業國家之間存在著實質性差異。但是即便如此,歐洲各 國人民都有一種共同的進取精神和優人一等的氣勢。
13世紀的歐洲。圖/維基百科
大學:塑造歐洲精神
現代大學出現在19世紀的歐洲。在這個時代,大學成為公民社會發展和培育職業精英的基礎公共機構。最重要的是,它使知識成為進步的標誌。
歐洲國家創建大學,這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因為古代中國和伊斯蘭國家也早已發展出類似的機構,主要作用是教導年輕人、傳播知識、舉行高層次的知識辯論。歐洲的大學在19世紀的發展方式決定了當代大學的形態,並成為發達社會的一大支柱。嚴格地說,大學是一個提供教學和研究設施、可以授予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的前身是中世紀的歐洲神學院。圖/維基百科
歐洲大學的獨特之處首先在於其獨立性。在歐洲,大學是獨立的。這是非常關鍵的不同之處,因為大學是一個思想自由、研究不受外部壓力幹擾和影響的機構。
這使學者的社會作用開始上升。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以及許多歐洲國家的大學教授都是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們傳播最高級的知識,並從完全獨立的立場、以批判的態度看待社會問題。
牛頓曾求學於劍橋大學。圖/維基百科
歐洲大學崛起的第二個決定性因素是財富。
歐洲社會已經意識到大學的重要性,所以有許多私人部門和政府部門都為其提供資助。歐洲大學崛起的第三個決定性因素是專業化。歐洲的大學經歷了所有知識領域不斷專業化和細化的過程。
大學成為提供智力訓練的機構,也是社交、性格形成、發現自我的地方,年輕人在中學畢業之後和職業生涯開始之前,在這裡度過幾年。
大學生成為一個新社會群體, 他們普遍有叛逆精神,希望嘗試新思想,想要尋找更美好的世界, 傾向於質疑傳承下來的智慧。如果沒有大學生,就不可能有歐洲和世界各地的革命運動以及 19 世紀發生的許多政治變革。
現代體育:歐洲製造
在歐洲社會付出更大努力培育民眾的智力的同時,也開始強壯民眾的身體。體育運動開始在歐洲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在空閒時參加或觀看體育運動。
英國人推動了體育運動的繁榮和發展,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這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有時間參與體育運動或觀看體育比賽。英國人把他們的體育運動帶到歐洲其他國家、殖民地以及其他地方,成效顯著。
去往美國的第一批板球運動員。圖/維基百科
人們對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社會和文化的仰慕和讚賞非常有助於英國體育運動的推廣。板球在印度和西印度群島很快成為人們熱愛的運動。橄欖球出現在 19 世紀中葉,主要是英國公立學校的一個運動項目,後來被成功引入大英帝國的所有自治領、美國頂尖的中學和大學,以及阿根廷、烏拉圭和智利。
早期的網球開始在歐洲國家流行。圖/維基百科
馬球成為印度、阿根廷和伊朗的國球。從15世紀起英國皇宮裡開始打網球,到19世紀,傳統網球發展為草地網球,19世紀末網球在各大洲的精英群體中流行開來。1877年,全英俱樂部開設溫布爾頓草地網球錦標賽,不久之後向全世界開放,成為第一個大型國際體育賽事。
生活方式:「歐氣」的源頭
隨著經濟的發展,歐洲人越來越富裕,也有時間花錢。歐洲開始出口新型產品,並取得極大成功。餐廳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現代餐廳起源於18世紀的巴黎,它是當時遍布巴黎各地的小吃店、小旅店和小酒館的進階版。每家餐廳都有一個負責制定特色菜單的廚師,並有關於預訂餐位、餐廳社交的一套禮節規則。百貨公司是另一個例子,它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商業。消費者希望在同一個建築裡看到所有物品被漂亮地展示出來,而且沒有存貨限制。
18世紀法國的餐廳。圖/維基百科
1796年,歷史上第一家百貨公司哈丁豪厄爾(Harding Howell & Co.)在倫敦開業。百貨公司嚴重依賴商品的大規模生產,所以它是工業化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一家現代百貨公司於19世紀50年代在巴黎開業。全世界數以千計的商家都嘗試複製這種消費主義模式。
歐洲人還是服飾潮流的引領者,不僅主導了西方世界人們的穿著方式,而且在全世界很多地方,不少人都將歐洲的穿著習慣視為文明和進步的象徵。
英國人在這方面的影響最大。英國紳士有一種優雅和成熟的氣派,廣受讚賞。人們都渴望穿倫敦裁縫做的衣服,或者仿製倫敦知名的裁縫街——薩維爾街的西服。巴黎則主導了女性時裝的潮流。總體上,歐洲資產階級的領帶、白色衣領、雙排扣長禮服以及深色西裝成為國際化的穿著標準,世界各地的文 明人都選擇穿這些服裝。
歐洲的服裝風格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圖/維基百科
在拉丁美洲,克裡奧爾人中的上層精英遵守以前大都市人的穿衣標準,穿著暗色、貼身的套裝是他們區別於落后土著和農民的一種方式。從墨西哥到智利,原住民的穿著成為落後的象徵,在城市地區尤其如此。因此,即使身處熱帶氣候地區,人們也穿深色西服。
全世界許多地方的本土居民也開始改穿西式服裝,特別是那些就職於歐洲國家管理部門的人以及自由職業者,全部都改變了穿衣方式。
甘地在早年間身著西服。圖/維基百科
印度聖雄甘地在年輕時曾是一個律師,在他決定穿土布衣物前,也曾自豪地穿上帶有白 色細條紋的暗色西裝,並佩戴著領帶和金鍊手錶。埃及君主伊斯梅爾帕夏的 穿著像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紳士。在拉各斯等非洲殖民地,當地的上層非洲 人,特別是基督徒,在去教堂時會遵循歐洲最嚴格的禮儀法則。
許多國家的新興資產階級都模仿歐洲人的生活方式,因此歐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特徵也開始國際化。使用金屬餐具是最明顯的例子。但是這一習慣沒能影響中國和日本。在中國這個偉大的古文明國度,刀叉並未能進入中國人的家庭生活,而日本人則拒絕使用椅子。但是總體上,西方人生活習慣的全球化是歐洲霸權的另一個例證。
統一的時間:世界的新開始
列車、遠洋班輪和電報提高了國際通信的速度,由此出現了一個迫切需 要:建立計量時間的統一標準。移居到加拿大的蘇格蘭工程師桑福德·弗萊明 可以說是全球標準時間之父。
弗萊明在1876年錯過了愛爾蘭的一趟火車,因為列車時間表錯將上午的出發時間印成了下午。於是,他提議全世界建立統一的一天24小時計時制。弗萊明的這一建議使他被譽為最成功的全球化者。
「標準時間」之父,桑福德·弗萊明。圖/維基百科
1884年,在華盛頓舉辦的國際經度會議上,來自 25 個國家的代表通過了今天仍在使用的世界統一時間,將全世界分為24個時區。
這次會議爭議最大的問題是將哪個地方設置為「零時區」。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所在的位置一直以來被水手用作零度經線;紐西蘭政府早在1868年就已率先使用格林尼治標準時間;不久之後,加拿大和美國也根據格林尼治標準時間設定了自己的時間。
儘管法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反對英國在這個重要的事情上佔據霸權地位, 但是格林尼治天文臺所在的位置最終被全世界認定為本初子午線。
歐洲人也決定了如何記錄一年中的每一天。在對愷撒的儒略曆進行修訂 之後,格里高利曆問世,到16世紀末已傳遍整個歐洲。歐洲帝國通過殖民把這種紀年法帶到其他大陸,到19世紀時已成為使用最廣的紀年法。
歷史上的第一份格里高利曆。圖/維基百科
有一些國家採用格里高利曆,不是因為有殖民帝國施加壓力,而是因為它很精確。例如,日本早於俄國近半個世紀引入格里高利曆,而俄國直到1916 年才放棄了儒略曆,土耳其則在1927年才開始採用格里高利曆。
語言:殖民的另一面
歐洲人一直是探索世界的先驅,全球各大洲、海洋和許多地區的名稱都是 歐洲人確定的,他們還製作了第一批被廣泛使用的世界地圖。全世界有許多地區的名字都來自歐洲的詞語。19世紀60年代,法國知識分子開始使用「拉丁美洲」這個詞,此前那裡一直被稱為西屬美洲或伊比利亞的美洲。
改稱拉丁美洲的目的是用「泛拉丁主義」取代「泛西班牙主義」,這個詞最終被逐漸接受。博斯普魯斯海峽以東的地區被統稱為「東方」,這個東方世界包括土耳其、阿拉伯地區和波斯。而廣闊的東方地區又被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遠東包括中國、日本和離歐洲最遠的幾個國家。逐漸地,這些詞語變成了世界通用詞。
使用西班牙語的地區。圖/維基百科
起初最成功的語言傳播者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拉丁美洲新獨立國家的克裡奧爾人精英決心鞏固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 官方語言地位,並確保土著會說官方語言。這使得這兩種語言在美洲快速傳 播開來。
從18世紀起,法語成為外交語言,是西方世界受過精英教育的階層主要學習的外語。法國殖民擴張帶來的一個結果是,法語在19世紀成為一種全球性語言。法國在所有殖民地都教當地民眾法語,而且法國政府規定,必須掌 握法語才能獲得法國國籍,這使得法語傳播更廣了。
19世紀初期,在法國以外的地區,只有魁北克地區和三個加勒比小島使用法語。一個世紀之後,法語是非洲大陸使用最廣的歐洲語言。由於法國在全球範圍殖民,五大洲都有說法語的社區。
法國文化的聲望很高,連俄國貴族間交流也說法語。雖然俄語的傳播範圍很廣,但經常被低估。在19世紀,俄語成為跨越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帝國的官方語言。
不過,在這個時期,沒有任何語言的傳播比得上英語,英語是第一種真正的全球性語言。英國在19世紀下半葉創建了英屬印度殖民地的行政結構, 英語成為英屬印度殖民地的官方語言。
不僅在殖民地政府部門工作的印度中產階級使用英語,印度的社會精英和知識分子也用英語和外部世界溝通。由於英國的殖民擴張,許多其他地區也開始使用英語。在埃及,說阿拉伯語的精英開始滿懷熱情地學習英語,把這視為進步和現代的象徵。
在非洲大陸另一端的開普殖民地,英語的風頭蓋過了那裡曾使用的一種歐洲語言——南非荷蘭語。英語的傳播不僅得益於英國殖民擴張,也得益於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從19世紀中葉起,英國人大規模移民到美國,使這個國家成了英語人口增加最迅速的地區之一。
在殖民地之外的世界,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需要學習一門歐洲語言,或者至少應翻譯歐洲最重要的作品。這種壓力不斷增加,在日本尤其如此。在中國,除了學習漢語、滿語和蒙語這三種清朝的官方語言,人們從未感受到學 習外語的必要性。
但是,這一切從1862年慢慢開始改變。這一年,京師同文館創建,這是北京第一所西式教育機構。奧斯曼帝國的精英階層傳統上學習法語,但是從 20世紀90年代起,土耳其與德國關係加強,德語成為主要外語。
城市:繁榮之本
城市當然不是歐洲人的發明。當希臘城邦出現時,其他文明也已經有類似的城市生活形式。但是19世紀的歐洲創造了一種新的城市文明,帶來了城市發展和擴張的新模式,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歐洲國家從17世紀開始創建殖民城市,這些城市成為支撐其經濟實力的支柱。在殖民時代結束後,許多殖民城市發展成大貿易中心和經濟中心。
1800年的紐約地圖。圖/維基百科
在美洲,紐約、多倫多、墨西哥城、聖保羅和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是歐洲人創建的,後來都成為各個國家最大的城市或主要貿易中心和經濟中心。其他一些城市也遵循了類似的發展勢,從殖民地發展成大港口和貿易中心。
在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中,這樣的城市有很多,例如加爾各答、孟買、墨爾本和香港。卡薩布蘭卡和西貢等法國的殖民城市變成了大港口;荷蘭帝國的殖民城市雅加達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隨著全球貿易速度的加快,這些城市都受益匪淺,貿易和出口也不斷增長。
法國徵服西貢。圖/維基百科
歐洲在這個時候創造了建造現代大城市的模式,後來這個模式被複製到其他大陸。這個新的城市模式最初出現在英國,英國也是第一個城市化的國家。
農村人口大量湧向城市,使倫敦變成了一座特大城市,曼徹斯特、伯明罕等城市也成為19世紀中葉的大工業城市。新城市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問題,勞動力的湧入遠遠超出了城市規劃,貧民窟只有簡易住房,卻要容納大批貧窮的移民。
此外,汙物帶來了衛生問題和流行病蔓延的風險。汙濁的氣味和噪聲使倫敦許多地區都不宜居住,加之沒有適當的建築規劃,使整個環境產生了一種混亂和醜陋感,令居住其中的人們深感沮喪。
英國的白金漢宮。圖/維基百科
狄更斯等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描述了這種新城市文明中的可怕生活;恩格斯等改革者也譴責這種生活的不公正;託克維爾則把這種城市生活模式總結為文明向野蠻的倒退。
不過,在另一方面,立法、科學和技術相結合,解決了新城市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不斷改進著城市發展模式。
如果你對歐洲感興趣,請關注新周刊·硬核讀書會11月12日19:00-20:30在b站的語音直播。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硬核讀書會】原創內容,未經本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