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3點,新加坡香格裡拉酒店Island ballroom廳現場。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各從右側、左側往舞臺中央走去,進而握手、揮手,數百家中外媒體的閃光燈瞬時此起彼落。無論事前對「習馬會」抱持什麼態度,人們都必須面對一個重要事實:「習馬會」過後,兩岸關係即將寫下新的一頁。
Photo by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攝影總監陳宗怡
這是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第一次會晤。20世紀以來,兩岸由戰爭到政爭,隔海長期對峙,牽動東亞與世界局勢。但在7日,雙方在某種意義上正式破冰,兩位領導人親自握手,當面確認彼此意向,以「九二共識」為未來兩岸關係主要框架。
Photo by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攝影總監陳宗怡
習馬歷史性一握之後,雙方隨即展開會議,除了他們兩位,各自還有六位代表上桌,臺灣方面包括臺灣當局「主管部門」秘書長曾永權、副秘書長蕭旭岑、陸委會主委夏立言、陸委會副主委吳美紅,「國安會」秘書長高華柱和「國安會」諮詢委員邱坤玄;中國大陸方面則由中央辦公廳主任慄戰書、中央臺辦主任張志軍、中央臺辦副主任陳元豐、總書記辦公室主任丁薛祥、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及國務委員楊潔篪共同會談。
習馬攜手談「一中」
1992年,海峽交流基金會主委辜振甫、海協兩岸關係協會主委汪道涵在彼時尚未回歸的香港舉行會談,雙方就「一個中國」的論題分別提出了多項表述方案。其間,海協會提出了五個文字表述方案、海基會則先後提出了八個。海基會第八個表述方案,即為後來簡稱為「一中各表」、存在模糊地帶的政治構想: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
Photo by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攝影總監陳宗怡
時間是最好的魔法師。當時年輕的陸委會副主委馬英九已成現在的臺灣領導人,也讓九二共識有了新的進展。匯整今日習、馬兩人的談話,大約不脫馬英九所說,「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但保留對其內涵進行口頭解釋空間,兩岸並非兩個中國,亦非一中一臺,當然不是臺灣獨立。」
意義格外不同。23年來,不可落為白紙黑字的九二共識,彷佛在虛擬的羊皮紙上,由兩岸不斷塗改複寫。就連「習馬會」議程本身,都帶有濃厚的一中各表意味:由雙方各自發表開場致詞、共同會談,最後再「各自發表雙方均有共識」的會後新聞稿。一個中國如何表述,如同對弈,在固定的大原則下的棋盤上,雙方相互落棋子。
Photo by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攝影總監陳宗怡
會後張志軍、馬英九開放記者問答過程,亦是棋局的延伸。代替習近平闡釋雙方相會意涵的張志軍,強調這是「兩岸關係歷史性一頁,為兩岸關係未來發展開闢了新的空間」,並表明「兩岸走上這條和平發展的道路,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兩岸雙方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最後意味深長地宣示,「這次會面向世人表明,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Photo by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攝影總監陳宗怡
對於會議受人矚目的「先生」稱謂,張志軍也在響應記者提問時,首度做出突破性的解釋。「兩岸之間仍存在一些政治分歧,因此雙方透過溝通商定,以兩岸最高領導人的身份和名義舉行的會面,見面互稱『先生』,這是兩岸在政治分歧尚未徹底解決之前,按照一個中國的原則,做出的務實安排。」
Photo by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攝影總監陳宗怡
馬英九的觀點,與張志軍著重之處不盡相同,「我向習先生說,我們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臺、臺灣獨立」。「九二共識在八年以前,有點偏離原來的軌道。大陸強調的是一個中國、臺灣卻抓住了各自表述,我希望將它導回正軌。」他不忘再次強調,「必須打好兩岸關係基礎,在兩岸之間建立一個超穩定結構。這需要細心呵護,不是嘴巴講一講而已。」
兩位先生怎麼看「習馬會」?
對於馬英九來說,他要鞏固的是過往七年的兩岸和平,是臺灣的未來。也因此,馬英九向習近平反映臺灣民眾對於中國大陸軍事部署有所疑慮,例如「飛彈對準臺灣」,對此習近平回應馬英九,「這並非針對臺灣」。其餘議題,習近平幾乎都給了善意響應,例如臺灣希望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習近平響應願意討論,樂於臺灣參加亞投行、一帶一路這些大陸推動的計劃;關於加強臺灣的國際參與,習近平也會就個別情況適當處理。至於,增設兩岸熱線處理機要問題,習近平也同意,兩方可以指定陸委會主委和國臺辦主任建立緊急問題、重要問題熱線。
只是,習近平的眼光顯然不止於此,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領導人,他要走的是更大一盤棋。在「習馬會」前,習近平訪問越南、新加坡,再三強調要夯實中國與東協命運共同體基礎,最後邀請臺灣人民共享中國崛起紅利,既安內又攘外。與馬英九的歷史會談,讓習近平「兩岸問題在這一代解決」宣示露出曙光。臺灣行政當局大陸委員會前副主任委員林中斌在11月4日接受臺灣中央社訪問後也表示,近日南海緊張局勢,是中共態度改變、重提「習馬會」的主要因素。
大家怎麼看「習馬會」?
臺灣兩岸政策協會11月6日公布「習馬會」民調結果,超過八成民眾知道「習馬會」,且有56.7%民眾支持兩岸領導人會面,同時有43.9%民眾贊成「習馬會」。其中,臺灣商界對「習馬會」評價頗高,他們十分看好「習馬會」帶給臺灣的後續動能。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11月7日早上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非常希望兩岸領導人會後能為兩岸帶來和平繁榮。」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在受訪時表示,「習馬會」不僅有助於兩岸關係穩定,更有利於臺灣企業在大陸經營及發展。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表示,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島內工商界樂觀其成,希望未來兩岸領導人會面能成為常態。
臺灣《大公報》對「習馬會」評價稱,當前兩岸關係再次處於重要節點,面臨兩條道路的選擇:一種選擇是堅持「九二共識」,繼續沿和平發展之路前行;另一種選擇是開歷史倒車,回到「臺獨」邪路,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結果。此時兩岸領導人會面,有助於維護兩岸和平發展,有助於島內民眾認真思考究竟怎樣才能維護臺海現狀,哪一種選擇真正對臺灣人民有利。
臺灣《中國時報》也發表了類似的看法。他們表示,不論明年臺灣大選誰是勝者,「習馬會」展現了兩岸領導人的政治智慧和歷史高度。兩岸領導人已見面,這就是「現狀」,民進黨如果執政後仍然拒不見面,那兩岸關係就是倒退。
而國際對於「習馬會」也是萬分關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Facebook上表示:「希望會議的成果能夠為區域帶來穩定及和平。」新加坡《聯合早報》當天刊發多篇報導,稱「習馬會」是毫無疑義的歷史裡程碑,翻開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的歷史新頁。就此該報分析表示,習先生和馬先生的這次歷史性會面,不僅契合兩岸現實民意,也為未來兩岸關係拓展了宏大空間,同時,也有助東亞區域的和平穩定,乃國際所樂見。
而英國BBC新聞編輯Michael Bristow分析道,馬先生在任期一直與大陸建立親密關係,所以他和習先生見面也理所應當。臺灣大選在即,馬先生也許認為這將給他的陣營拉票。大陸也從中有所得。「習馬會」能讓臺灣選民意識到大陸對馬先生的國民黨更加青睞。
不過,美國《華盛頓郵報》在讚揚這次「習馬會」的歷史意義之後,還做出了這樣的評價:「這次『習馬會』的象徵意義更多於實際意義,因為兩岸關係並沒有實質性進展。」
部分內容來自《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前方現場報導記者:何欣潔、蔣志薇
圖片攝影:陳宗怡
編輯:範榮靖、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