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技術中「人臉」是帳戶,還是密碼?該如何保護公民的隱私

2020-12-20 騰訊網

最近,圍繞「人臉識別」技術是否濫用的新聞很多。北京一中學發布通知,學生每天進出校門必須在閘機進行人臉識別,否則通報批評;在南京,去年有大學安裝人臉識別設備,「可追蹤、識別學生聽講、發呆、睡覺等上課狀態」;此外,也有多地小區、寫字樓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甚至有的地方還要求同步上傳戶口本、房本、學歷信息等,不僅如此,現在上公廁用廁紙都得人臉識別取紙。

最近,東莞一些公廁安裝人臉識別供紙機,方便了大家免費取用廁紙,但人臉識別引起一些擔憂。據了解,樣機可在設定時間內自動刪除人臉信息文件。專家表示:在本機沒存儲並不代表在系統內沒存儲,一旦資料庫洩露或被盜用就有風險。

「刷臉」似乎日益成為安檢便利化的手段,在機場和火車站,通過「人臉識別」刷臉驗證身份證件通關常態化,讓越來越多行業大踏步跟進。辦公室大樓和小區物業就是兩個應用場景。和機場和火車站不同,在這兩個應用場景中要實現刷臉安檢,首先需要一個註冊登記和驗證的過程,這就讓很多人很糾結,擔心隱私被侵犯,也擔心一旦個人生物數據被盜用,會帶來一系列難以預估的損失。

高科技給我們的便利,的確方便了許多人。但是在人臉識別問題上,需要有更清醒的認知。有專家就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每個人的人臉到底是帳戶,還是密碼?這其實是所有人臉識別應用場景中最值得問的問題。區別帳戶和密碼,其實很簡單。帳戶通常不變,而密碼可以隨意改變,而且為了保密起見,需要經常更換。每個人只有一張臉,除非花大價錢去韓國整容,臉是不會變的。如果把不變的人臉作為驗證很多服務的密碼,這一做法本身就增加了風險。

目前,在國內,從消費電子領域到汽車電子、安保、網絡支付、金融等領域都在逐步引入人臉識別,堪稱是百花齊放。但任何新技術與生俱來的雙刃劍屬性,都不可避免地讓面部識別技術的應用存在隱私安全風險。

一方面,在信息即價值的時代,個人隱私信息的商業價值日益凸顯,面部識別技術在「刷臉」過程中,用戶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甚至包括用戶不同情境狀態下的情緒等大量信息,都被採集並儲存;另一方面,面部識別技術所採集到的個人隱私信息,必然難逃不法之徒的環伺和圍獵。一旦這些信息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洩露,那麼用戶的個人隱私就無異於處在「裸奔」狀態,其安全必然得不到有效保障。

所以面對刷臉產生的個人隱私問題,我們必須加強多角度共同努力,保護公民的隱私權。

第一,政府監管層面,政府應從管理者的角度,通過立法方式強化對於面部識別領域的監管力度,進一步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相關行業和企業應提升面部識別應用軟體等載體以及儲存設備的安全技術水平,提升網絡安全意識,避免公民隱私信息洩露或遭非法轉賣。對於非必要的隱私數據,不應非法採集。

第二,個人意識層面,身處互聯時代,個人隱私信息安全威脅性不斷提升,每個公民需提升隱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易洩露個人信息,對於有關個人信息安全的事項應當積極、主動予以處理,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第三,技術管理層面,一方面,人臉識別採集技術要求高安全性、高準確率、高可用性、高實時性,會積累大量的數據,但這些數據如果變成一個個數據孤島,就無法使人臉識別技術得到提升,相關應用如何設計人臉識別系統,確保用戶數據不被盜用,目前在技術開發仍有很大拓展空間,有必要在數據的共享和開放上加大引導力度,促進技術發展;另一方面,人臉識別技術逐漸走向成熟,應用會越來越多,人臉識別技術的各類標準,包括保護公民隱私的標準應儘快出臺。相關行業及企業應當積極擔負起社會責任,主動積極地規範行業標準,自覺維護所採集、儲存的公民隱私數據安全。

來源:經濟觀察網、公考資訊網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技術中「人臉」是帳戶,還是密碼?該如何保護公民的隱私
    和機場和火車站不同,在這兩個應用場景中要實現刷臉安檢,首先需要一個註冊登記和驗證的過程,這就讓很多人很糾結,擔心隱私被侵犯,也擔心一旦個人生物數據被盜用,會帶來一系列難以預估的損失。 高科技給我們的便利,的確方便了許多人。但是在人臉識別問題上,需要有更清醒的認知。有專家就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每個人的人臉到底是帳戶,還是密碼?
  • 人臉識別如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不法分子製作3D人臉模型騙過支付寶
    記者 | 趙孟編輯 | 翟瑞民  近年來,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廣泛運用,有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問題日益引發關注。  界面新聞檢索裁判文書網發現,通過人臉識別方式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相關裁判文書有36起,最早的判例出現在2017年,當年有2起。
  • 支付寶回應人臉識別「被騙」:極小概率事件,升級後可防可控
    2018年7月份開始,被告人張某、餘某等人以牟利為目的,利用已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通過使用軟體將相關公民頭像照片製作成公民3D頭像,從而通過支付寶人臉識別認證,並使用上述公民個人信息註冊支付寶帳戶。張某、餘某等人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支付寶提供的邀請註冊新支付寶用戶的相應紅包獎勵(包括邀請新人紅包、通用消費紅包、花唄紅包等)。
  • 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3成受訪者已遭人臉信息洩露
    在「後疫情時代的大數據應用與隱私保護」分論壇上,南方都市報人工智慧倫理課題組和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便捷性受認可但存在強制使用問題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呈現加速落地的趨勢。
  • 人臉識別如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不法分子製作3D人臉模型騙過支付寶
    記者 | 趙孟編輯 | 翟瑞民1近年來,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廣泛運用,有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問題日益引發關注。這些判例披露的犯罪行為,主要集中在網貸平臺通過非法獲取公民人臉識別信息開通網貸帳號,或將人臉識別信息共享給催收公司,或將這些信息變賣獲利。此外,也有電信公司人員在未告知公民的情況下,違法採集公民個人信息開通手機卡。值得注意的是,有兩份判例披露了不法分子製作3D人臉模型騙過支付寶人臉識別系統,進而實施詐騙的情況。
  • 巴城多個小區安裝人臉識別系統
    在小區物業看來,小區門口安裝人臉識別系統,一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接觸;二不用擔心忘帶磁卡、忘記密碼、指紋變形等;三非小區住戶無法進入小區,安全性大大提升。  不可否認,人臉識別帶來諸多便利,但也有部分居民對其安全性感到擔憂。人臉數據存放在何處?有沒有洩露風險?萬一洩露了該怎麼辦?  「人臉數據可不像密碼,密碼洩露了可以更改,人臉是跟人一輩子的東西,洩露了又該怎樣處理?」
  • 「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
    閆懷志認為,正是由於這一技術特性,很多機構就以視頻監控為名,先通過設置攝像頭來獲取人臉信息,然後通過後臺運行的系統,在未經當事人許可的情況下,進行人臉識別,甚至通過人臉識別出來的身份信息進一步在網絡空間中實現個人數字畫像,這樣就可能對個人信息和隱私構成侵害。
  • 武夷·融御、臺湖金茂悅等樓盤人臉識別竟成標配 技術濫用埋風險
    視頻中,該男子戴著頭盔進售樓處看房,以防範人臉識別系統的抓拍。視頻的流傳令人好奇,人臉識別技術竟已無孔不入?記者走訪發現,人臉識別系統在北京各售樓處同樣已成標配,甚至絕大多數是在看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無感方式收集其面部信息。
  • 看動物要刷人臉?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開庭,無數張「臉」期待整頓亂象
    數據洩露有著前車之鑑人們對人臉識別技術安全性的質疑,從其誕生以來伴隨至今。 以此次案件為例,動物園要求人臉識別,其是否具備相應採集公民人臉敏感信息的資質?如果任何一個商家主體都可以隨意採集人臉信息,那麼人臉識別固然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同時人們的個人信息安全該如何得到保障?
  •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
    從掃碼支付、指紋支付到人臉識別,數位技術的發展成熟將人們的生活不斷簡化,人們對新技術在社交、生活場景中的廣泛應用也習以為常。 然而,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廣泛運用,個人信息洩露、信息被盜取的情況時有發生。此前有媒體報導稱,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只要花兩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而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還不到10元。
  • 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邊界在哪裡?
    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教授孫玉榮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解答在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時,如何保護使用者的安全和隱私。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 安全風險增加人臉識別技術在中國的應用場景已拓展得相當廣泛,刷臉支付、門禁考勤、鐵路驗票等等場景都看得到這項技術的「身影」。
  •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40年刷臉技術下一步怎麼走?
    自2015年以來,我國密集出臺了《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遠程開立人民幣帳戶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安全防範視頻監控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等政策文件,為人臉識別技術在安防、金融等領域的應用拓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未來,人臉識別政策紅利將持續釋放,產業將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在全球範圍內,人臉識別的市場前景同樣廣闊。
  • 防止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
    近日,「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引起廣泛關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宣判原告郭某與被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服務合同糾紛一案,判決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某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某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駁回郭某提出的其他訴訟請求。
  • 人臉識別的安全邊界在哪?專家:完善「社會基礎設施」,確保「人臉...
    這項技術是否在某一些場景中正被濫用?我們如何在享有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和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先來回顧這樣幾個案例。畫面中,法庭公開開庭宣判的這起案件,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去年,因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年卡門票由指紋識別被「強制」升級為「刷臉」識別,浙江理工大學的特聘副教授郭兵將動物世界訴至法院。
  •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來的太晚了
    與一個月前被罵上熱搜的人臉識別獨角獸曠視不同,今天再次登上微博熱搜的「人臉識別」,不再是大家單純過一把嘴癮,而是因為有人真的付諸了法律行動。一位大學教授,以「保護隱私」為由把一家使用了人臉識別認證系統的公園告上了法庭。
  •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40年刷臉技術下一步怎麼走?
    2013年,芬蘭創業公司Uniqul推出了一款基於臉部識別系統的支付平臺,支付時只需要面對POS機屏幕上的攝像頭點個頭,並點擊「OK」即可。Uniqul 還對此技術申請了專利,並號稱擁有「軍用級別算法」的保護。這是全球第一次將人臉識別運用到支付領域。
  • 人臉識別被破解?不安全?看技術人員怎麼說
    在該報導中,只披露了該公司使用3D列印面具騙過了人臉識別系統,而並未透露是哪些人臉識別設備。倘若只是攻破了2D技術級別的攝像頭,那不能證明3D結構光攝像頭也一樣可攻破。業內專家分析,如果在光線條件不好的情況下攻擊雙目立體3D人臉識別設備理論上也有一定的成功率,但是攻擊目前最先進,且不受光線影響、精度較高的3D結構光以及TOF 3D人臉識別設備就幾乎不可能。換言之,如果用最先進的3D列印技術產品去攻擊人臉識別技術中比較落後的技術成果,並不能說明人臉識別技術不安全。
  • 人臉識別技術濫用:不少景區、小區強制「刷臉」丨新京智庫
    從這個「人臉識別第一案」,到濟南看房者戴頭盔進入售樓處,這些事件反映出人臉識別在使用中出現了很大爭議,同時,人們已對這項改變生活的技術產生了警惕。近日,新京智庫對78款熱門APP進行了測評。測評發現,有67款APP支持人臉識別。在支持人臉識別功能的APP中,46.27%的APP沒有明確的人臉識別使用協議,在人臉識別功能中沒有徵得用戶同意。
  • 售樓處、小區門口都有人臉識別?使用人臉識別的法律邊界在哪兒
    網際網路時代,很多手機應用的APP會在使用初始就通過各種協議,要求用戶同意APP使用或查詢手機內部通訊錄、相冊等個人信息,甚至於和朋友說了句想要買什麼,也會馬上在各種平臺首頁看到商品推送,讓人不禁詢問,大數據時代,拿什麼保護公民的個人隱私?
  •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來的太晚了
    與一個月前被罵上熱搜的人臉識別獨角獸曠視不同,今天再次登上微博熱搜的「人臉識別」,不再是大家單純過一把嘴癮,而是因為有人真的付諸了法律行動。一位大學教授,以「保護隱私」為由把一家使用了人臉識別認證系統的公園告上了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