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場、景區、小區、辦公樓以及政務機構不同程度存在人臉識別技術濫用的現象。
全文4179字,閱讀約需8分鐘
新京報記者 王春蕊 編輯 柯銳 校對 賈寧
▲1月21日,朝陽區某小區,居民正通過人臉識別打開樓道單元門。新京報記者李凱祥攝
備受關注的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不久前進行了二審,再次使「刷臉」話題進入了公眾視野。
從這個「人臉識別第一案」,到濟南看房者戴頭盔進入售樓處,這些事件反映出人臉識別在使用中出現了很大爭議,同時,人們已對這項改變生活的技術產生了警惕。
近日,新京智庫對78款熱門APP進行了測評。
測評發現,有67款APP支持人臉識別。在支持人臉識別功能的APP中,46.27%的APP沒有明確的人臉識別使用協議,在人臉識別功能中沒有徵得用戶同意。
此外,新京智庫通過調查發現,在商場、景區、小區、辦公樓以及政務機構不同程度存在人臉識別技術濫用的現象。
━━━━━
實測67款熱門APP 九成將人臉信息與一般信息混淆
▲新京報製圖
新京智庫調查發現,目前常用的APP中,大多具備「人臉識別」功能,多用於刷臉登錄、身份認證;某些社交類APP在刷臉認證時,還能判斷該使用者是否具有直播從業資格;而金融類APP則進一步提供刷臉支付、刷臉轉帳等功能。
新京智庫根據七麥數據的iphone設備應用榜的APP下載量,選取了金融類、生活類、社交類、出行旅遊類、電商類、辦公類、政務辦事類前10大熱門APP,並根據《2019移動政務服務發展報告》選取了8個地方政務APP,共78款APP作為評測對象。該評測僅針對APP自身功能,對於調用第三方功能而使用到相關人臉識別技術,不視為該APP本身功能。
新京智庫梳理發現,在這78款APP中,有11款APP不支持人臉識別功能,並且隱私條款中也沒提到人臉識別相關信息。
隨後,新京智庫對支持人臉識別的67款APP,就人臉識別用途、使用方式、隱私政策、數據保存方式等方面進行測試。
━━━━━
近半APP人臉識別前未單獨徵求用戶同意
對於驗證方式的選擇,96%的APP除了支持人臉認證之外,用戶也可選擇密碼、指紋等其他驗證方式。
如果用戶開通了人臉識別,97%的APP支持關閉「人臉識別」功能,僅有3%的APP不支持用戶關閉「人臉識別」,用戶必須通過「人臉識別」進行身份驗證。
在人臉識別的使用規範方面,這67款APP使用之前都出現《隱私政策》,並需要用戶點擊「同意」,代表已閱讀並同意《隱私政策》內的全部內容。
這些隱私政策往往已經包含允許採集用戶人臉信息等生物識別信息,因此,此後再開通人臉識別功能時,部分APP未再徵得用戶同意,未設置讓用戶再次勾選相關協議內容,而是直接默認用戶同意。
測試發現,在67款APP中,有31款APP均如此操作,即沒有二次取得用戶「同意」。用戶直接「點擊」一下,就可以開通人臉識別功能。
另外,有31款APP在開通人臉識別時,雖然有明確的人臉識別相關條款,用戶可以點擊查看協議,但並沒有清晰地強調「同意」環節,讓用戶勾選,而是弱化、模糊了需要用戶同意、授權的過程。
在測試的67款APP中,僅有5款APP在用戶點擊開通人臉識別時,既出現《用戶授權協議》、《使用協議》等條款,又會明確二次徵求用戶是否「同意」獲取人臉等相關信息。
━━━━━
95.52%APP將人臉信息與一般信息相混淆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隱私政策裡,雖然包含採集人臉識別等信息,但評測中95.52%的APP並未在形式上加以突出,讓用戶清晰意識到人臉信息等生物識別信息被採集,而是將「人臉信息」與姓名等一般個人信息相混淆。
比如,在中國建設銀行APP《隱私政策》的信息收集內容中,提到「我行會收集您的個人基本資料、身份信息、財產信息、通信信息、生物識別信息、手機號碼、籤名信息,以幫助您完成電子銀行註冊,如果您拒絕提供這些信息,您可能無法開通電子銀行或無法正常使用我行的服務。」可見,該銀行將生物識別信息與個人其他一般信息都並列在一起強制收集。
在數據儲存與保護方面,僅有2款APP對人臉生物信息有特殊保護,而其他65款APP都把人臉信息保護歸結到個人信息保護裡。
比如,中國建設銀行APP在《隱私政策》中提到,「我行會採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措施,保護您的個人信息。」條款裡並沒有提到有哪些個人信息,更沒有對人臉敏感信息採取特殊保護措施。
對於大家都非常關心的提供人臉識別技術的第三方企業信息,評測的67款APP《隱私政策》中,都沒有明確指出支持人臉識別技術的第三方技術企業具體信息,包括名稱和資質。
最後,在允許用戶刪除個人信息方面,評測的67款APP中,發現有56款APP並沒有提及用戶如何刪除個人信息的途徑,有6款提及「有特殊情況可以請求刪除信息」,有5款提及「帳戶註銷時個人信息將被刪除」。
▲2020年11月19日,上海,第22屆中國零售業博覽會,人臉識別,刷臉購物,AI讀心術。圖/IC PHOTO
━━━━━
景區以電子化升級為由推行「刷臉」
日前,新京智庫就人臉識別的濫用問題做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發現,針對「哪些地方不應該使用人臉識別」選項,超過80%的受訪者選擇了「公共消費場所」,佔比最大。
然而,在商業消費場所,使用「人臉識別」似乎在成為趨勢。
近日,網友提供線索稱,襄陽市從2021年起,擁有旅遊年票的用戶要「刷臉」進景區,旅遊年票將改為電子年票。
景區為什麼要採用「刷臉」入園方式,所收集的個人信息如何保存?就此問題,新京報記者致電辦理襄陽旅遊年票的漢江智新科技有限公司。
據該公司工作人員解釋,襄陽景區採用「刷臉」的入園方式,一是為了推廣襄陽旅遊電子化。景區系統升級後,從之前的憑實體卡入園升級為「刷臉」入園方式;二是之前實體卡的使用比對不是很方便,人臉識別可以快速進行比對。
對於遊客是否可以拒絕使用人臉識別方式入園,對方回復稱,「現在是過渡期,在景區窗口可買到實體卡,但後續實體卡會全部取消,只能刷臉入園。而且現在線上購買年票,只能購買電子卡,必須錄入相關個人信息。」
對於年票用戶的信息如何保存和管理,該工作人員介紹,用戶信息是單獨保存在專屬電腦裡,公司有3個員工負責用戶信息的錄入和管理。
據報導,早在2018年,北京古北水鎮、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陝西華山等國內65家知名景區就已經開啟了AI「刷臉遊」的旅遊項目,遊客可在購票的時候用刷臉買票入園。
相比這些公開的人臉識別功能,還有些人臉識別被隱藏在商業場所暗處,後者可能更令人擔憂。
不久前引起網絡熱議的「購房者戴頭盔到售樓處看房」事件,就是因為不少售樓處安裝了攝像頭,售樓人員通過人臉識別技術「殺熟」,導致對購房者實行價格歧視。
在這些人臉識別技術廣泛使用的背後,是國內相關企業數量的大幅增長。
截至2020年10月,據企查查數據統計,全國共有10443家企業的名稱、產品、品牌、經營範圍涵蓋「人臉識別」。
而經過新冠疫情的考驗,「不摘口罩識別」成為不少設備供應商標榜的亮點。這也意味著今後消費者被無感「盜取」人臉信息的概率越來越高。
━━━━━
「人臉識別」被當作智慧物業「標配」
近年來,在一些城市,人臉識別門禁正在成為所謂「智慧物業」的標配。
北京金蟬南裡小區一工作人員向新京報記者介紹,安裝人臉識別主要是響應智慧物業管理要求,對門禁系統升級;同時也是為了讓小區更安全。因為普通門禁卡很容易復刻,而通過人臉識別,可以有效防止外來人員進入小區。
不過,該工作人員表示,「現在門禁卡還可以使用,通過人臉識別和門禁卡都可進入小區。」同時,工作人員也表示,使用人臉識別的門禁,物業人員、門口保安並沒有減少,還增加了一些買設備成本。
可見,一些小區雖然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但是進入方式並未發生根本轉變,其對改變物業管理工作的效率、成本,似乎也沒有產生明顯影響。
對於人臉識別門禁,不少居民表示,比較擔心個人信息的安全,擔憂自己的信息被洩露。
「我寧可多花幾秒鐘刷卡,也不想增加人臉信息洩露的風險。」北京金蟬南裡小區一居民對新京報記者說。
在國內大中城市,居民小區裡增設人臉識別系統正在成為新潮流。
2020年以來,蘭州市一些小區開始安裝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據當地媒體報導,截至目前,已布建智能門禁、車禁、人臉抓拍等前端感知設備1961套,覆蓋小區居民16.89萬人。
但並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支持人臉識別進小區。
2020年12月初,《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表決通過,在全國首次公開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之後,居委會請居民自行決定是否繼續使用人臉識別進出小區。截至2020年12月24日,在文化村小區600餘戶居民中,有近50戶提出不再使用人臉識別門禁系統。
2020年12月,《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提出「禁止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進入小區」,也使得人臉識別進小區問題受到更廣泛的關注。
在新京智庫開展的人臉識別濫用問題問卷調查中,68.64%的受訪者認為小區門禁不應該使用人臉識別。
━━━━━
「刷臉政務」需警惕系統漏洞
近年來,各地不斷推動政務數位化建設。這本是便民之舉。但現實中,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必要性和安全保障成為突出問題。新京智庫開展的人臉識別濫用問題問卷調查顯示,28.81%的受訪者認為,在政府辦事(如政務APP)中被強制使用人臉識別。
日前,網友向新京智庫提供線索稱,南通市如皋行政服務大廳有一臺「人臉識別」取號機。
新京報記者就此電話採訪該行政服務大廳,該大廳工作人員回復稱,採用「人臉識別」技術,「主要為了方便大家取號。」
用「人臉識別」取號,是否意味著只能取刷臉者本人的號?對此,該工作人員表示,「並不是,如果他人拿著你的身份證,代辦也是可以的」。
由此,網友對辦事「刷臉取號」的必要性提出質疑。
據報導,到2019年,超過170個城市已開通「刷臉」辦理個稅、查詢公積金、認證養老金領取資格、交通違章在線繳罰等服務。其中長三角區域進展最快。
「刷臉政務」服務的確給市民帶來了方便,但也有個別地方線上服務系統不完善,在運作環節存在漏洞,給公眾帶來財產損失的風險。
2020年12月,媒體報導廣西南寧一些業主委託一家房產中介公司工作人員賣房時,疑似遭遇了詐騙。他們都是使用「邕e登」APP進行不動產轉移登記的,「邕e登」APP是南寧市推出的線上業務辦理平臺。
千龍智庫輿情系統監測數據顯示,「廣西南寧業主刷臉房子被過戶」事件的新聞傳播熱度較高,進入2020年「人臉識別」熱度事件的前10名。
這一案例充分暴露出,一些政務服務機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時,在規範和保障方面仍然不夠完善,甚至存在重大安全漏洞風險,需要引起警惕。
針對目前人臉識別技術濫用現象,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對新京智庫表示,我們一定要發展出適應高科技時代的新社會規制體系。利用技術準則、安全評估準則或者技術規範等,有效規制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
值班編輯 康嘻嘻 花木南
點擊下圖進入"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實時地圖"
3萬5入手「蘭博基尼」,賣家跟我說這是頂配
來新京報電商平臺「小鯨鋪子」囤年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