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技術濫用:不少景區、小區強制「刷臉」丨新京智庫

2021-02-13 新京報

在商場、景區、小區、辦公樓以及政務機構不同程度存在人臉識別技術濫用的現象。


文4179字,閱讀約需8分鐘 

新京報記者 王春蕊 編輯  柯銳 校對 賈寧

▲1月21日,朝陽區某小區,居民正通過人臉識別打開樓道單元門。新京報記者李凱祥攝

備受關注的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不久前進行了二審,再次使「刷臉」話題進入了公眾視野。

從這個「人臉識別第一案」,到濟南看房者戴頭盔進入售樓處,這些事件反映出人臉識別在使用中出現了很大爭議,同時,人們已對這項改變生活的技術產生了警惕。

近日,新京智庫對78款熱門APP進行了測評。

測評發現,有67款APP支持人臉識別。在支持人臉識別功能的APP中,46.27%的APP沒有明確的人臉識別使用協議,在人臉識別功能中沒有徵得用戶同意。

此外,新京智庫通過調查發現,在商場、景區、小區、辦公樓以及政務機構不同程度存在人臉識別技術濫用的現象。

━━━━━

實測67款熱門APP 九成將人臉信息與一般信息混淆

▲新京報製圖

新京智庫調查發現,目前常用的APP中,大多具備「人臉識別」功能,多用於刷臉登錄、身份認證;某些社交類APP在刷臉認證時,還能判斷該使用者是否具有直播從業資格;而金融類APP則進一步提供刷臉支付、刷臉轉帳等功能。

新京智庫根據七麥數據的iphone設備應用榜的APP下載量,選取了金融類、生活類、社交類、出行旅遊類、電商類、辦公類、政務辦事類前10大熱門APP,並根據《2019移動政務服務發展報告》選取了8個地方政務APP,共78款APP作為評測對象。該評測僅針對APP自身功能,對於調用第三方功能而使用到相關人臉識別技術,不視為該APP本身功能。

新京智庫梳理發現,在這78款APP中,有11款APP不支持人臉識別功能,並且隱私條款中也沒提到人臉識別相關信息。

隨後,新京智庫對支持人臉識別的67款APP,就人臉識別用途、使用方式、隱私政策、數據保存方式等方面進行測試。

━━━━━

近半APP人臉識別前未單獨徵求用戶同意

對於驗證方式的選擇,96%的APP除了支持人臉認證之外,用戶也可選擇密碼、指紋等其他驗證方式。

如果用戶開通了人臉識別,97%的APP支持關閉「人臉識別」功能,僅有3%的APP不支持用戶關閉「人臉識別」,用戶必須通過「人臉識別」進行身份驗證。

在人臉識別的使用規範方面,這67款APP使用之前都出現《隱私政策》,並需要用戶點擊「同意」,代表已閱讀並同意《隱私政策》內的全部內容。

這些隱私政策往往已經包含允許採集用戶人臉信息等生物識別信息,因此,此後再開通人臉識別功能時,部分APP未再徵得用戶同意,未設置讓用戶再次勾選相關協議內容,而是直接默認用戶同意。

測試發現,在67款APP中,有31款APP均如此操作,即沒有二次取得用戶「同意」。用戶直接「點擊」一下,就可以開通人臉識別功能。

另外,有31款APP在開通人臉識別時,雖然有明確的人臉識別相關條款,用戶可以點擊查看協議,但並沒有清晰地強調「同意」環節,讓用戶勾選,而是弱化、模糊了需要用戶同意、授權的過程。

在測試的67款APP中,僅有5款APP在用戶點擊開通人臉識別時,既出現《用戶授權協議》、《使用協議》等條款,又會明確二次徵求用戶是否「同意」獲取人臉等相關信息。

━━━━━

95.52%APP將人臉信息與一般信息相混淆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隱私政策裡,雖然包含採集人臉識別等信息,但評測中95.52%的APP並未在形式上加以突出,讓用戶清晰意識到人臉信息等生物識別信息被採集,而是將「人臉信息」與姓名等一般個人信息相混淆。

比如,在中國建設銀行APP《隱私政策》的信息收集內容中,提到「我行會收集您的個人基本資料、身份信息、財產信息、通信信息、生物識別信息、手機號碼、籤名信息,以幫助您完成電子銀行註冊,如果您拒絕提供這些信息,您可能無法開通電子銀行或無法正常使用我行的服務。」可見,該銀行將生物識別信息與個人其他一般信息都並列在一起強制收集。

在數據儲存與保護方面,僅有2款APP對人臉生物信息有特殊保護,而其他65款APP都把人臉信息保護歸結到個人信息保護裡。

比如,中國建設銀行APP在《隱私政策》中提到,「我行會採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措施,保護您的個人信息。」條款裡並沒有提到有哪些個人信息,更沒有對人臉敏感信息採取特殊保護措施。

對於大家都非常關心的提供人臉識別技術的第三方企業信息,評測的67款APP《隱私政策》中,都沒有明確指出支持人臉識別技術的第三方技術企業具體信息,包括名稱和資質。

最後,在允許用戶刪除個人信息方面,評測的67款APP中,發現有56款APP並沒有提及用戶如何刪除個人信息的途徑,有6款提及「有特殊情況可以請求刪除信息」,有5款提及「帳戶註銷時個人信息將被刪除」。

▲2020年11月19日,上海,第22屆中國零售業博覽會,人臉識別,刷臉購物,AI讀心術。圖/IC PHOTO

━━━━━

景區以電子化升級為由推行「刷臉」

日前,新京智庫就人臉識別的濫用問題做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發現,針對「哪些地方不應該使用人臉識別」選項,超過80%的受訪者選擇了「公共消費場所」,佔比最大。

然而,在商業消費場所,使用「人臉識別」似乎在成為趨勢。

近日,網友提供線索稱,襄陽市從2021年起,擁有旅遊年票的用戶要「刷臉」進景區,旅遊年票將改為電子年票。

景區為什麼要採用「刷臉」入園方式,所收集的個人信息如何保存?就此問題,新京報記者致電辦理襄陽旅遊年票的漢江智新科技有限公司。

據該公司工作人員解釋,襄陽景區採用「刷臉」的入園方式,一是為了推廣襄陽旅遊電子化。景區系統升級後,從之前的憑實體卡入園升級為「刷臉」入園方式;二是之前實體卡的使用比對不是很方便,人臉識別可以快速進行比對。

對於遊客是否可以拒絕使用人臉識別方式入園,對方回復稱,「現在是過渡期,在景區窗口可買到實體卡,但後續實體卡會全部取消,只能刷臉入園。而且現在線上購買年票,只能購買電子卡,必須錄入相關個人信息。」

對於年票用戶的信息如何保存和管理,該工作人員介紹,用戶信息是單獨保存在專屬電腦裡,公司有3個員工負責用戶信息的錄入和管理。

據報導,早在2018年,北京古北水鎮、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陝西華山等國內65家知名景區就已經開啟了AI「刷臉遊」的旅遊項目,遊客可在購票的時候用刷臉買票入園。

相比這些公開的人臉識別功能,還有些人臉識別被隱藏在商業場所暗處,後者可能更令人擔憂。

不久前引起網絡熱議的「購房者戴頭盔到售樓處看房」事件,就是因為不少售樓處安裝了攝像頭,售樓人員通過人臉識別技術「殺熟」,導致對購房者實行價格歧視。

在這些人臉識別技術廣泛使用的背後,是國內相關企業數量的大幅增長。

截至2020年10月,據企查查數據統計,全國共有10443家企業的名稱、產品、品牌、經營範圍涵蓋「人臉識別」。

而經過新冠疫情的考驗,「不摘口罩識別」成為不少設備供應商標榜的亮點。這也意味著今後消費者被無感「盜取」人臉信息的概率越來越高。

━━━━━

「人臉識別」被當作智慧物業「標配」

近年來,在一些城市,人臉識別門禁正在成為所謂「智慧物業」的標配。

北京金蟬南裡小區一工作人員向新京報記者介紹,安裝人臉識別主要是響應智慧物業管理要求,對門禁系統升級;同時也是為了讓小區更安全。因為普通門禁卡很容易復刻,而通過人臉識別,可以有效防止外來人員進入小區。

不過,該工作人員表示,「現在門禁卡還可以使用,通過人臉識別和門禁卡都可進入小區。」同時,工作人員也表示,使用人臉識別的門禁,物業人員、門口保安並沒有減少,還增加了一些買設備成本。

可見,一些小區雖然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但是進入方式並未發生根本轉變,其對改變物業管理工作的效率、成本,似乎也沒有產生明顯影響。

對於人臉識別門禁,不少居民表示,比較擔心個人信息的安全,擔憂自己的信息被洩露。

「我寧可多花幾秒鐘刷卡,也不想增加人臉信息洩露的風險。」北京金蟬南裡小區一居民對新京報記者說。

在國內大中城市,居民小區裡增設人臉識別系統正在成為新潮流。

2020年以來,蘭州市一些小區開始安裝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據當地媒體報導,截至目前,已布建智能門禁、車禁、人臉抓拍等前端感知設備1961套,覆蓋小區居民16.89萬人。

但並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支持人臉識別進小區。

2020年12月初,《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表決通過,在全國首次公開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之後,居委會請居民自行決定是否繼續使用人臉識別進出小區。截至2020年12月24日,在文化村小區600餘戶居民中,有近50戶提出不再使用人臉識別門禁系統。

2020年12月,《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提出「禁止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進入小區」,也使得人臉識別進小區問題受到更廣泛的關注。

在新京智庫開展的人臉識別濫用問題問卷調查中,68.64%的受訪者認為小區門禁不應該使用人臉識別。

━━━━━

「刷臉政務」需警惕系統漏洞

近年來,各地不斷推動政務數位化建設。這本是便民之舉。但現實中,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必要性和安全保障成為突出問題。新京智庫開展的人臉識別濫用問題問卷調查顯示,28.81%的受訪者認為,在政府辦事(如政務APP)中被強制使用人臉識別。

日前,網友向新京智庫提供線索稱,南通市如皋行政服務大廳有一臺「人臉識別」取號機。

新京報記者就此電話採訪該行政服務大廳,該大廳工作人員回復稱,採用「人臉識別」技術,「主要為了方便大家取號。」

用「人臉識別」取號,是否意味著只能取刷臉者本人的號?對此,該工作人員表示,「並不是,如果他人拿著你的身份證,代辦也是可以的」。

由此,網友對辦事「刷臉取號」的必要性提出質疑。

據報導,到2019年,超過170個城市已開通「刷臉」辦理個稅、查詢公積金、認證養老金領取資格、交通違章在線繳罰等服務。其中長三角區域進展最快。

「刷臉政務」服務的確給市民帶來了方便,但也有個別地方線上服務系統不完善,在運作環節存在漏洞,給公眾帶來財產損失的風險。

2020年12月,媒體報導廣西南寧一些業主委託一家房產中介公司工作人員賣房時,疑似遭遇了詐騙。他們都是使用「邕e登」APP進行不動產轉移登記的,「邕e登」APP是南寧市推出的線上業務辦理平臺。

千龍智庫輿情系統監測數據顯示,「廣西南寧業主刷臉房子被過戶」事件的新聞傳播熱度較高,進入2020年「人臉識別」熱度事件的前10名。

這一案例充分暴露出,一些政務服務機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時,在規範和保障方面仍然不夠完善,甚至存在重大安全漏洞風險,需要引起警惕。

針對目前人臉識別技術濫用現象,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對新京智庫表示,我們一定要發展出適應高科技時代的新社會規制體系。利用技術準則、安全評估準則或者技術規範等,有效規制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

值班編輯 康嘻嘻 花木南

點擊下圖進入"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實時地圖"

3萬5入手「蘭博基尼」,賣家跟我說這是頂配

來新京報電商平臺「小鯨鋪子」囤年貨啦!

相關焦點

  • ...刷臉、收快遞刷臉……人臉識別深陷爭議漩渦 技術應用邊界在哪?
    來源:券商中國作者:杜曉彤 李穎超 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回到小區刷臉、收取快遞刷臉……不知不覺間,人臉識別設備已經侵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臉識別技術是基於人的面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技術,主要包括人臉檢測、人臉圖像預處理、人臉圖像特徵提取、匹配與識別四部分。目前已被廣泛運用於遠程開戶,機場、火車站及景區的認證核驗,人臉手機解鎖,線下刷臉支付,公安系統的天眼系統抓捕嫌犯等領域。
  • 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收快遞刷臉 人臉識別深陷爭議漩渦...
    摘要 【上班打卡刷臉、收快遞刷臉 人臉識別深陷爭議漩渦 技術應用邊界在哪?】人臉識別技術是基於人的面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技術,主要包括人臉檢測、人臉圖像預處理、人臉圖像特徵提取、匹配與識別四部分。
  • 刷臉進小區真有必要嗎?記者走訪杭州幾個使用人臉識別的小區……
    你家小區或者鄰家小區,有沒有裝上人臉識別進出系統?有人覺得方便,不用帶卡,刷個臉就能進門。有人表示擔憂,錄入的信息會不會洩漏,隱私要如何保護?日前,《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提出「禁止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進入小區」。
  • 快評| 「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制止濫用人臉識別仍在途中
    居民在一健身房前進行人臉識別註冊。 (新華社記者 陶亮/圖)日前,「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法院認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單方面強制遊客刷臉入園「超出必要,不具有正當性」。然而,媒體隨後又曝出,人臉識別技術被很多房地產開發商應用在售樓處,以識別客戶的來源。這再次提醒人們,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可能無所不在,必須儘快通過法律進行規範。2019年10月,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郭兵因為不滿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將原本的刷指紋入園強制性改為人臉識別入園,以侵犯隱私權和服務合同違約為由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這被媒體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逛動物園刷臉有必要嗎?
    「一審判決對人臉識別濫用的警示作用不明顯,現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依舊強制消費者『刷臉』入園。」1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杭州中院已受理其上訴,二審將於12月29日開庭。  人臉信息較於其他個人信息有何特別之處?為何企業爭相落地人臉識別應用?使用人臉識別這種個人生物信息的邊界在哪裡?
  • 上班打卡、進出公園、收快遞刷臉……人臉識別深陷爭議漩渦
    來源:券商中國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回到小區刷臉、收取快遞刷臉……不知不覺間,人臉識別設備已經侵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臉識別技術是基於人的面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技術,主要包括人臉檢測、人臉圖像預處理、人臉圖像特徵提取、匹配與識別四部分。
  •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40年刷臉技術下一步怎麼走?
    因為被動物園要求採用「刷臉」方式入園,遊園年卡辦理者郭兵在協商不成的情況下,決定以服務合同違約為由,將提供服務的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 近日,這一涉及公民生物識別信息採集的服務合同糾紛案一審宣判。
  • 2019年民航局所監管企業工資總額信息披露杭州擬立法禁止小區強制刷臉:刷臉不是業主義務
    條例新增了「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保障業主對共用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權」等內容。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臉識別站在高科技的風口上,一路高歌猛進,從原來的僅限於金融支付、機密行業應用的「黑科技」,很快「飛入尋常百姓家」,且趕都趕不走:學生進圖書館要刷臉,業主回小區回家也要刷臉,廁所裡面扯衛生紙,還是要刷臉確認身份……大家的「臉」是越來越不值錢了,越來越多的物業公司、學校都把手伸向了民眾的臉,而且一副「霸王硬上弓」、要臉必須給的樣子,不給就限制你的進出、限制你的使用
  • 街道推「刷臉進小區」業主憂隱私被洩 警方:未強制
    進小區不用再刷門禁卡,只需「刷臉」即可。新科技在給江蘇常州新北區三井街道的居民帶來便利之前,不少人開始擔憂個人隱私可能會被洩露問題。近日,三井街道多個小區的居民向澎湃新聞反映,他們被強制要求安裝「人臉識別」微信小程序,而且必須上傳人臉照片,錄入家庭住址、手機號碼和身份證號碼。
  • 常州一街道刷臉進小區業主憂隱私被洩 警方:未強制
    常州一街道推「刷臉進小區」業主憂隱私被洩,警方:並未強制進小區不用再刷門禁卡,只需「刷臉」即可。新科技在給江蘇常州新北區三井街道的居民帶來便利之前,不少人開始擔憂個人隱私可能會被洩露問題。
  • 小區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應有法可依
    (12月29日 中國新聞網)小區以管理更安全、更高效為由,安裝人臉識別系統,不是一無是處。作為一項新興技術,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在適當的地方,有一定的意義。譬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小區可以對外來人員實現精準化防控,拒絕非本小區居民進入小區。這一辦法,同樣適用於小區防盜安全等問題上。
  • 人臉識別的安全邊界在哪?專家:完善「社會基礎設施」,確保「人臉...
    這項技術是否在某一些場景中正被濫用?我們如何在享有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和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先來回顧這樣幾個案例。畫面中,法庭公開開庭宣判的這起案件,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去年,因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年卡門票由指紋識別被「強制」升級為「刷臉」識別,浙江理工大學的特聘副教授郭兵將動物世界訴至法院。
  • 「刷臉」技術不能成為脫韁野馬
    先是有一名高校老師狀告杭州野生動物園刷臉入園,再有一名教授對自家小區刷臉門禁說不,還有一些售樓處在沒有徵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用人臉識別系統記錄、分析客戶來源,甚至有的地方上公共廁所取廁紙,也要刷臉……   截至目前,「刷臉」技術廣泛應用於網絡支付、交通出行、酒店入住等領域,在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同時,也隱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下一步,人臉識別技術應如何規範使用?如何更好地保護個人隱私安全?
  • 刷臉取廁紙?僅上海安裝上萬部 政協委員多年提案拒用人臉識別
    多地開始禁用人臉,政協委員多年提案,拒用人臉識別等唯一的生物特徵信息作身份認證。不戴頭盔看房我可能損失30萬,為了60公分的廁紙我出賣了自己的臉……是的,我知道我的臉正在被濫用,但是我有什麼辦法?很多人臉識別是強制使用的,如果拒絕刷臉,我可能上不了班、回不了家,因為門禁系統都升級為人臉識別,且沒有門禁卡等替代方案。
  • 想進門必須先「刷臉」?徐州這個小區的做法你怎麼看?
    我們的隱私會被「刷」走嗎?住戶:小區突然要「刷臉」 不辦就無法進門市民李先生介紹,雲龍區壩山新苑公租房之前住戶都是通過刷卡出入小區。律師:「刷卡」和「刷臉」應並存律師表示,相比於傳統的刷卡門禁系統,人臉識別門禁有著不少優勢,一方面人臉識別的攝像頭會自動識別業主,省去了掏卡刷卡的環節,另一方面,人臉信息具有唯一性,刷臉後門禁只能進一人,可以防止非本小區居民尾隨進入。
  • 人臉識別日益普及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
    最近,隨著「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等事件的發生,讓人臉識別頻上熱搜,技術濫用問題引發廣泛關注。  隨之,一些傳言也「悄然出動」:人臉識別系統任何機構想裝就能裝?戴口罩就無法進行人臉識別?在手機銀行上設置人臉識別功能,會增加銀行卡被盜刷的風險……這些說法到底是真是假?
  • 徐州一小區裝人臉識別系統,業主質疑事先未告知,「臉」丟了咋辦?
    從「戴著頭盔看房」短視頻,再到十幾名業主刷臉賣房被騙超千萬元,人臉識別系統成了近期輿論關注的焦點。徐州也有小區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此前報導:@徐州人,「刷臉」進小區,你願意「賞臉」嗎?)近日再度引發了部分業主擔憂。
  • 「人臉識別」技術中「人臉」是帳戶,還是密碼?該如何保護公民的隱私
    最近,圍繞「人臉識別」技術是否濫用的新聞很多。北京一中學發布通知,學生每天進出校門必須在閘機進行人臉識別,否則通報批評;在南京,去年有大學安裝人臉識別設備,「可追蹤、識別學生聽講、發呆、睡覺等上課狀態」;此外,也有多地小區、寫字樓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甚至有的地方還要求同步上傳戶口本、房本、學歷信息等,不僅如此,現在上公廁用廁紙都得人臉識別取紙。
  • 2元就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刷臉」真的安全嗎?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那麼「刷臉」時代,我們的人臉信息安全嗎?人臉識別存在哪些風險?
  • 好用≠濫用,人臉識別的公共應用邊界在哪裡?
    文/海怪  人臉識別技術的廣泛普及應用,已經是現在不爭的事實了。我們對人臉識別在相關安防、出行、金融、安全等領域的產業現狀也有過諸多介紹。  前一陣我們還就「美國開發者用人臉識別技術去對抗執法警察」的話題,討論了AI技術的低門檻造成私人濫用人臉識別的社會風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