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上村莊不修公路修索道 石壁鑿「天梯」(圖)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4月7日,四川省漢源縣古路村斑鳩嘴,索道將在這裡修建,直達對面山頭通公路的地方。

  在中國西南盆地邊緣的大渡河,幾百米的峽谷絕壁之上,生活著300多位村民。

  2004年,當地人終於在石壁上鑿出「天梯」,打通唯一與外界交流的通道——一條長約3公裡、垂直高度近1000米、寬度不足1米的「騾馬道」。

  這個村莊被稱為「懸崖上的村莊」,名字叫古路村。

  華西都市報記者丁偉楊濤攝影報導

  4月6日,漢源縣永利彝族鄉古路村,很久沒下的雨天亮後便停了。村支書駱雲蓮從山下家中出發,沿著峭壁上鑿出的騾馬道,上山去看索道建設進展。

  3個小時後,她出現在了半山腰,一小片村落在她眼前次第展開,這便是古路村其中一處聚居點,這兩年已經以「懸崖上的村莊」之名廣為人知。

  這處聚居點的旁邊,索道建設正在有序推進,預計今年10月左右能建成投運。屆時,古路村400多年「行路難」的歷史就將結束。

  「其實,最初大家盼望的是修公路。」駱雲蓮說,大家現在也逐漸意識到,或許索道更能「鎖」住古路村的古老與未來。

  懸崖上的村莊上山走了5小時

  4月6日,「4·20」蘆山地震3周年前夕,華西都市報記者隨駱雲蓮一起上了山。

  作為雅安市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古路村的區位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偏遠。村子下邊,省道306線剛改造不久,平整的柏油路上車來車往,與路邊的大渡河共同歡唱,不時傳來「嗚」一聲長鳴,那是有列車駛過成昆鐵路長河壩車站。

  只有站在上山的路口,才能體會到「近在眼前,遠在天邊」的真切。這裡地處中國十大最美峽谷之一的四川大渡河峽谷腹地,河的兩側俱是千米高的懸崖絕壁,古路村便在其中一處懸崖之上。

  抬頭往上,有一條「Z」字形的路,掛在近處的絕壁之上。

  這條路,被當地人稱為「騾馬道」,沿途隨處可見騾馬糞便。儘管路面經過硬化,臨空一側安了護欄,但因為窄的地方不足1米,陡的地方超過60度,走起來依然提心弔膽。

  沿絕壁向上,眼前沒有更多風景,路的盡頭還是路,山的旁邊還是山。

  攀登了約1個小時,出現一塊山間平地,居住著10餘戶人家。「這裡是6組。」駱雲蓮說,這裡原本沒這麼多人,在「4·20」災後重建中,山上有人需要異地重建,便搬到這裡修了新房,「上山1小時,下山40分鐘,是全村最近的地方了。」

  走到這裡並不輕鬆,所有人都已汗流浹背。「到最遠的組才走了五分之一。」駱雲蓮一指山下,黑色的柏油路、清澈的河水果然近在咫尺。

  如她所說,直到5個小時後,才抵達最遠的古路村5組「馬鞍山」。沿途,經過了2組「斑鳩嘴」、3組「嘓嚕巖」、4組「崗崗上」。硬化過的騾馬道僅通到2組,剩下的便是土路,儘管地勢稍緩,但因為沒了護欄,反不如之前好走。

  一路上手機信號不太好,時常會丟失重新尋找。剛出發時,定位顯示為漢源,中途有時顯示為甘洛,後來有時則顯示為金口河。駱雲蓮解釋說,因為古路村位於雅安市、涼山州、樂山市交界處,被不同區域網絡信號覆蓋,「同村人打電話,長話加漫遊是常事。」

  物資就是通過施工索道源源不斷地運來。

  400年古村落懸崖之巔守望故土

  天色漸晚,山上的風越發大起來。5組組長蘭紹成家的堂屋裡,大家圍著火爐坐了一圈,開始拉起了家常。聽說駱雲蓮來了,旁邊70歲的慶德斌老人也趕了過來。慶德斌是對古路村歷史最了解的人,大家便請他講講往事。

  和村裡其他老人一樣,慶德斌幾乎沒上過學,但講起村子的歷史,兩條長眉頓時飛揚。「你們曉得不?我們古路村有400多年的歷史。」慶德斌頓了一頓,端起油茶喝了一口,目光從每個人臉上挨個掃過,然後將畢生搜集的口口相傳娓娓道出。

  相傳,古路村並無人煙。大約400多年前,甘洛縣田壩鎮有姓「日比」的彝族家族,與當地楊、馬兩大彝族家族爭奪房產和土地,大打出手後僅剩下男丁6人。其中,有兩人翻過大山、蹚過大渡河,爬上了一山一河之隔的這片懸崖。

  「可能是因此地險要、易守難攻,而且可以守望故土,他們在此定居下來。」老人說,這片懸崖那時還沒有名字,山上不時有石頭滾落,發出「嘓嚕」的聲音,便被起名叫「嘓嚕巖」,這也是後來古路村名字的由來。

  如今,古路村共有133戶、436人。「常住人口有300多人,98%以上是彝族。」駱雲蓮說,在日常生活方式上,大家已經和漢族區別不大。

  舊事村子不通公路 出去不想再回來

  或許在定居懸崖時,古路村的祖先們是為擋住對頭。但恩怨過後,這面絕壁更擋住了自己。

  「因為路不好走,很多人出去就不想再回來。」說到這裡,慶德斌興高採烈的神情頓時黯淡下來。接下來他便不再言語,悶頭抽起了葉子煙。

  「根本沒有路。」蘭紹成聽老人們說,那時只好砍扁擔藤相連,然後在中間夾上木棍,做成簡易木梯鋪下懸崖,「爬一個單邊,需要半天時間。」

  還有些人,爬上木梯就再沒回家。「山上風大,木梯很不牢靠,有不少人滾下山摔死。」蘭紹成說,大家找到他們的遺體,下葬後照舊爬上爬下,因為此外別無選擇。大家下山後,去金口河的永勝鄉趕集,買一次鹽巴來回需要3天。

  1962年,鐵道兵在建設成昆鐵路時,見村民出行十分困難,幫忙將木梯換成了鐵梯。「穩固了很多,但還是危險。」

  「修路,是古路村人一直的夢想。」駱雲蓮提高聲音接過話頭。2002年到2004年,在漢源縣政府的組織下,全體古路村人投工投勞,在絕壁上鑿一條小道。至此,騾馬可以通行,故稱為「騾馬道」,有了這條真正意義上的路,古路村也終於名副其實。

  自此,村裡一些一輩子沒下過山的人,得以走下懸崖去見了世面。而外界的人也開始進入古路村,他們問村裡的孩子:「現在有路了,你們想去哪裡?」許多孩子說:「想到山下看火車。」因為此前,他們儘管常聽到聲音,卻從未親眼見過火車。

  儘管加了護欄,「騾馬道」依然艱險。

  新途

  不修公路修索道古路村「古」和「險」都還在

  不修公路,是為了更好保護古路村;修建索道,則是為了更好發展古路村。

  2009年到2014年,當地又投入資金,分段對騾馬道進行了硬化,並在臨空一側加裝了護欄。「『5·12』和『4·20』兩次地震後,災後重建多虧了騾馬道。」駱雲蓮以「4·20」蘆山地震災後重建舉例,全村42戶民房重建、56戶加固維修,所需建材大多靠騾馬拉上山。

  「從山下到5組,每100斤50元運費,一頭騾子一次拉200斤。」42歲的李其學,那時候養著5頭騾子,忙的時候需要提前一周預約。「4·20」蘆山地震後的頭一年,他掙了5萬元。而其他村民,主要靠種玉米、土豆餬口,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

  但如今,李其學打算將現存的3頭騾子賣掉,「在修索道了,騾子快用不上了。」

  李其學說的索道,一頭連著古路村「斑鳩嘴」,另一頭連著馬坪村「二道坪」,中間隔著800米深的老昌溝。索道建成後,人們乘索道抵達二道坪,再乘車沿公路下山。

  在施工現場,施工索道正源源不斷送來物資,一臺挖掘機在斑鳩嘴一側施工,這是大型機具首次出現在這片懸崖上。

  索道工程估算總造價1860萬元,吊箱定員為40名乘客、1名駕駛員,每小時運量為500至600人。施工方現場負責人馬傳文說,這是大渡河大峽谷首個集客貨運輸、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索道工程,索道為雙線往復式架空索道,跨度約為750米。

  「不僅能載人,也可以運貨,摩託車都可以騎進去。」馬傳文說,預計今年10月建成投用。屆時,山下到斑鳩嘴的行程,將縮短至約1小時。

  可是,古路村人一直以來的夢想不是修路麼?「不修公路,是為了更好保護古路村;修建索道,則是為了更好發展古路村。」駱雲蓮認為,古路村的特色是「古」和「險」,靠著崎嶇險峻的「騾馬道」、充滿神秘的「懸崖上的村莊」才聲名遠播。

  如果修了公路,古路村的險峻和神秘將不再。駱雲蓮說,在經過多次討論後,村民們已經逐漸認識到了這一點。

  未來

  發展鄉村旅遊,投入上億元打造

  路欠下的「債」用索道還回來

  村民們觀念的轉變,與自身的體會有關。騾馬道建成後,古路村逐漸被外界熟知,村裡「天邊小學」的命運,更是引發億萬網友關注。

  「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古路村。」駱雲蓮說,前幾天的清明小長假,便有兩三千人造訪。

  古路村3組是全村最大的聚居點,村委活動室和以前「天邊小學」的校舍都在這裡。一棟民房的牆壁上刷了一面黑板,上面寫著「小賣部、住宿、餐飲、嚮導」等經營內容,還有「天上古路村,風光在險峰」的宣傳標語。

  「小長假3天,營業額有5000多元。」房屋的主人、47歲的甘紹芝說,搞旅遊接待純屬偶然,當時有遊客主動上門,問能不能做飯給他們吃,「我給他們做了,他們給我錢,我還有點不好意思。」

  這兩年,甘紹芝接待過的客人以成都、樂山、雅安周邊居多,也有浙江、江蘇的外省客人,甚至還接待過一名老外。「越原生態的東西,他們越喜歡。」甘紹芝說,土雞、臘肉、核桃、花椒、土豆無一不暢銷,現在自家的東西不夠,她就從鄰居家收購。

  供不應求的局面,也帶動了核桃、花椒等當地特產的種植。村裡10多株上百年的老梨樹,也得到了更好的照料,正開出滿樹繁花,「以前梨子爛在樹下,現在能賣成錢,當然要管好。」

  甘紹芝操心自家生意的時候,駱雲蓮則在操心全村的發展。「今明兩年,將有上億元資金投入,基礎設施、風貌塑造、文化挖掘都會有大的提升。」駱雲蓮也把這些規劃告訴鄉親們,「因為路欠下的債,全部會通過索道還回來。」

  通過鄉親們之口,一些離開古路村的人也知道了家鄉的藍圖。

  4月7日,38歲的萬才福出現在騾馬道上,這是他19年前離開古路村後,第一次踏上那片懸崖。

  「我準備回來養羊子。」萬才福說,這次回來的心情,和他19歲要出去時一樣激動。

相關焦點

  • 修通路,天梯上的村莊也要搞旅遊
    修通路,天梯上的村莊也要搞旅遊     人物:全國人大代表、漢源縣永利鄉古路村黨支部書記 駱雲蓮【駐地現場】    不開會的時候,駱雲蓮的房間總是有客人,除了人大代表,來得最多的就是新聞媒體記者
  • 「天梯上的村莊」收到國慶大禮 古路村索道開通試運行
    「天梯上的村莊」收到國慶大禮 古路村索道開通試運行 其中50餘名遊客選擇了乘坐索道進村,成為古路村索道的首批遊客。  位於大渡河大峽谷絕壁之上的漢源縣永利彝族鄉古路村,是目前雅安唯一一個不通公路的行政村。曾經,村民上下山只能靠藤索。2004年,村民們在石壁上鑿出一條5公裡長的騾馬道。這條海拔高差600多米的「Z」字形騾馬道,成為村裡聯通外界的唯一通道,也被大家稱為「通往古路村的天梯」。
  • 在懸崖邊開車,峭壁上逛村莊,這段自駕公路太太太刺激了!
    >飛瀑清泉、懸崖村莊、古橋飛架一路美景隨車動像是在畫廊裡欣賞一幅幅風景畫公路純人工開鑿「掛」在懸崖邊遠看如大氣磅礴的國畫山水長捲圖/網絡圖/網絡以前村民進出山的通道是順絕壁石縫鑿出的一溜石窩,俗稱「天梯」。
  • 懸崖上的村莊,何為出路?
    爬上硬雜木混合鋼筋搭成的「天梯」勒爾村就在這懸崖之上多年前,我就聽同事和朋友說過,昭覺縣支爾莫鄉有個叫勒爾村的地方,住著幾百戶人家,村莊的上下方都是懸崖絕壁,村民進出山都得爬木棒編制的藤梯。要抓牢鋼索,不看下面才敢挪步。鄉上的人說,以前完全是用藤條捆的藤梯,「在上面每走一步都會吱吱嘎嘎地響,那才真嚇人。修蘇八古電站後,有兩個工人爬這天梯摔死了,公司才拉來了鋼索進行加固,已經安全多了,不過好幾處鋼索沒固定牢,大家還是要小心」。  顫巍巍、汗滾滾,總算爬過了懸崖第一段。上面是一片百餘畝的緩衝地帶,長著茂盛的蒿草和灌木叢,四面皆高峰,像蹲在一把太師椅上。
  • 這群山東好漢幫懸崖上的村莊建起索道,飛躍大渡河大峽谷
    縣誌記載,彝族先人為躲避戰亂仇殺,攀上了四面懸崖的高山,建起了自己的家園,卻也踏入了進出困難、與世隔絕的境地。當地村民一度「像猴子一樣在藤索上蕩來蕩去」,後來又有了鋼梯、騾馬道,仍然進出艱險。為了留住鄉愁,當地政府決定不修公路,保留騾馬道景觀,修建索道,打通富裕路。於是,2016年,泰建集團索道公司的工人們扛起了修建索道的重任。來自泰山「挑山工」的家鄉,山東泰安的工人們歷時不到一年,修成了高差800多米、長度730米的高山客運、貨運索道,並打破慣例,沒有拆除貨運索道,而是留給了當地。當地村民免費坐客索,用貨索才付費。
  • 這群山東好漢幫懸崖上的村莊建起索道,飛躍大渡河大峽谷!
    縣誌記載,彝族先人為躲避戰亂仇殺,攀上了四面懸崖的高山,建起了自己的家園,卻也踏入了進出困難、與世隔絕的境地。 當地村民一度「像猴子一樣在藤索上蕩來蕩去」,後來又有了鋼梯、騾馬道,仍然進出艱險。
  • 中國建在懸崖上的村莊,出村路只有40釐米寬,座索道還要花錢
    但即便是這樣,現在依舊有一些村莊的生活很是落後,甚至有些村莊竟然還建立在懸崖之上,出入的交通非常之不方便。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這麼一個村莊。這個村莊名叫古路村,應該基本上沒人聽說過這個村莊吧。位於四川大渡河大峽谷入口的絕壁之上,被稱為是懸崖上的村莊。這樣的村莊在我國說實話還是比較常見的,只是這個村莊不好的地方就是道路非常的不方便。
  • 四川建在懸崖上的村莊,很多人一生沒下過山,如今他們變樣了
    王安安旅行,懂你的旅行四川建在懸崖上的村莊,很多人一生沒下過山,如今他們變樣了古路村坐落於四川,因為處在絕壁上,地勢非常的險要,所以又被稱之為「懸崖上的村莊。」這裡居住的村民約有500人。關於小村子的來歷,有一個故事:傳聞他們的部落祖先,躲避災難,一路逃到這裡,看到這裡的風景很好,就帶領族人在這裡繁衍,從此世代居在這裡。
  • 河南名氣最大的村莊:建在懸崖邊,13人鑿出條掛壁公路
    有一座村莊,它位於1000多米的懸崖峭壁上,幾百年來與世隔絕,可一條路的修建讓它名滿天下,成為眾人爭相目睹的香餑餑,它就是郭亮村。我嚮往郭亮村由來已久,終在一個夏日黃昏抵達。山間的夜晚黑得很早,外面漆黑一片,我怕晚上走山路不安全,便早早休息,期待明日的旅行。
  • 下莊人用血肉之軀在絕壁上鑿出「脫貧之路」(一)
    他們以最原始的方法,用生命挑戰懸崖,如同螞蟻肯骨頭一般硬生生的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8公裡長的出村「通天路」,由此改變村莊的命運。譜寫出一曲驚天地,泣鬼雄的壯歌。圖為毛相林望著大山思緒萬千。不等不靠用生命挑戰懸崖如今在下莊村口的修路紀念碑上這樣刻著:1997年—2009年,下莊村公路修建犧牲人員:沈慶富、黃會元、劉從根、劉廣周、向英雄、吳文正。
  • 重慶有個「天坑村」,7年修了8公裡天路,地處懸崖下猶如井底之蛙
    地方著名景點也不在少數之列。如同洪崖洞裡閃耀的燈光。在長江索道下滾滾江水等,相信這也是每個人都會去的一部分。但這也只是大家對重慶的基本印象而已。事實上,重慶不僅是這個城市的代表,在燈火通明的城市之外,還有山川河流和深藏於大山之中的村落,等待我們去發現。如同位於懸崖下的天坑村,對於這個地方,不知大家有沒有了解?
  • 國內的這個村莊,是世界上最危險村莊之一,村民住在懸崖上
    國內的這個村莊,是世界上最危險村莊之一,村民住在懸崖上。北國雪花飛舞,長城內外綿延,黃河滔滔不絕,孕育著中華的秀麗,自古以來,中國的大地從來沒有缺少過美麗的風景,今天介紹中國國內最危險、非常不可思議的村莊,國內這個村子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村子之一,村民住在懸崖上。
  • 我們「上天入地」去旅行——懸崖上的村莊「郭亮村」
    下面,大伙兒請隨著我再次乘坐高鐵出發去河南新鄉,去藏在太行山大山深處的、我嚮往已久的懸崖上的村莊——郭亮村。最佳觀景點:崖上人家觀景臺是觀賞絕壁長廊的最佳觀景點郭亮村的另山村位於千仞絕壁的太行山懸崖上,正對著絕壁長廊,明清時,有人家在此築屋居住,被稱做崖上人家,但現在真正的老屋已經不多了。現在當地人利用獨有的地理位置,改建農家樂,供遊客們吃住,現在這裡既是觀賞絕壁長廊的最佳觀景點,也為遊客提供吃住。
  • 探秘懸崖絕壁上村莊,守護最後的世外桃源~
    在中國西南大渡河畔,幾百米的峽谷絕壁之上,有一座被外界稱為「懸崖上的村莊」的地方,它就是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永利鄉的古路村
  • 12年,懸崖上鑿通出村「最後一公裡」
    他們秉承著「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用時12年,在進村必經的懸崖上,硬生生地鑿出了一條一公裡的進村道路,把阻隔了8代人的大山打通了,同時,也打通了他們的「脫貧」之路。2019年4月,西疇縣整體實現脫貧摘帽,西疇縣縣委書記表示,這條路是脫貧摘帽的新起點,也是一條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路。
  • 懸崖之上的村莊——郭亮村
    因聞臨省河南太行山脈 ,景點多以奇美著稱,前番也曾去過雲臺山、 雞冠洞 、八裡溝等景區,但聽說有一個懸崖之上建立的村莊 ,著實引起好奇。她上了我們的車 充當導遊的角色,據她說 ,山上的酒店是她母親開的 ,是家老店,她和老公在山下也有家酒店,平時她負責招攬顧客,她們一家人都是山上原始窮居民,後來 搞開發旅遊,生活變好了!她說話是當地方言, 聽起來樸實 散發著為謀生而具備的熱情。正說話間,車子進入了赫赫有名的壁掛公路,路沿峭壁 穿洞而過,路面坑窪不齊 ,坡度較大, 旋轉向上。
  • 13名村民懸崖峭壁上6年鑿出1公裡山洞
    時任郭亮村黨支部書記的申明信認識到路最終是要修的,但四周都是懸崖絕壁的郭亮,該從什麼地方開鑿出一條通往山外的路呢?    上世紀60年代初,郭亮人試著沿天梯的路線修一條能通車的路,但剛開工就幹不下去了,當時參加修路的李章所介紹了失敗原因:「這個坡度太陡,根本不可能成路。」
  • 一個村莊竟然住在垂直的懸崖之上,你敢住嗎
    它是這樣的海拔高度1000米坐落於懸崖邊上曾要依靠720個臺階的「天梯」攀登還在陡峭的懸崖邊上讓我們一起去瞧瞧這所別具一格的村莊回歸鄉野的靜謐感受大自然的寧靜乍一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對於當地人來說可算不上什麼好消息
  • 河南郭亮村絕壁懸崖上 一段時空相連的緣分
    之所以被稱為奇蹟,是因為這段1200多米的公路,是村民們在沒有電力、沒有機械的條件下,靠炸藥和鐵錘,歷時5年零2個月,在絕壁中一錘一錘鑿出來的。這個村莊叫郭亮村,村民世代生活在高達二三百米的垂直懸崖上,下山要走天梯。天梯是由塊塊不整齊的巖石壘起、或直接由在90度角巖壁上鑿出的石坑組成,一面臨空。用擔架抬病人下山、孩子們上學、扛幾百斤重物,都要走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