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消息:透過一滴晶瑩剔透的小水珠,你能看到什麼?自然界中水的前世今生,自來水廠裡先進的水處理技術,還有一座城市的用水文化。坐落於楊樹浦水廠內的國內首家自來水科技館今將開館。昨天,記者在小水珠「露露」的陪伴下,提前入館當了回觀眾。
用水,今非昔比
「壹銅板拾根籌,壹根籌兩勺水」——上世紀60年代遍布上海街頭巷尾的老虎灶,一下子就能喚起無數「老上海」心中的懷舊情結。
19世紀70年代的上海,十裡洋場熙熙攘攘,但城市用水方式依然原始。每天清晨,送水工「張阿三」總要到黃浦江邊取水,然後佝僂著身子沿途吆喝著送往居民家中。由於江水中混雜著泥沙,居民們必須用明礬攪拌沉澱後才能使用。
直到1883年8月1日,楊樹浦自來水廠的機器發出了第一聲轟鳴。從「鎮館之寶」——1883年建廠時製作的原版模型可以想像,這座遠東第一家取自地表水源的自來水廠當年的盛況。模型上方一張半透明全息屏上,《夢回1883》的三維動畫將帶你暢遊百年水廠。
時過境遷。當年的送水工如今成了楊樹浦水廠的一名抄表員。走進一個中等規模的小區,「張阿三」只需啟動手中的接收器,就能輕而易舉地將整個小區用戶的用水數據一次記錄在手。
浪費,水滴石穿
一個關不緊的水龍頭有些突兀地矗立在二樓入口。這位在「滴答」聲中度過蹉跎歲月的老者,不厭其煩地向觀眾「講述」著水滴石穿的故事。
「滴答」,第一滴水從龍頭口跌落,在石頭上摔得粉身碎骨。當第二滴水珠快要落下的時候,一位老婆婆用臉盆接住了水珠。一小時後,老婆婆的盆裡裝滿了一盆水。時鐘飛轉,老婆婆終日忙碌著來回接水,將滿盆的水倒入一輛卡車的水箱。一個月後,卡車滿了,水箱上赫然顯示著一個驚人的數字:2.6噸!
樹蔭下,老婆婆坐在一旁很享受地喝茶,因為2.6噸水足夠她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所需了。此時,一顆小水滴發出了號召:2005年夏,上海市用水量已創下中心城區650萬噸/天的最高紀錄,節約用水請從點滴做起!
科普,「魔法」講述
休息區,一本本《自來水科普寶典》整齊擺放在座位上,等待觀眾隨意翻看。打開一看,書頁上看不懂的符號隨著讀者的翻動,成了面前顯示屏中生動有趣的動畫片。從水的三態、自來水管材,到氣浮、消毒技術,瞧,在預處理池中,菌膠團正津津有味地「吃」著有機物和氨氮……所有這些,不用點擊,也用不著觸摸,簡直是本「魔法書」。
順著看不過癮,記者又試著往回翻,屏幕中的畫面就像按了倒退鍵,開始一幀幀同步回放。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仔細閱讀了展項說明牌。原來,是計算機圖像識別技術和非接觸式交互技術給傳統紙製圖書「施」了「法術」,讓平淡無奇的文字成了繪聲繪色的電子圖書。 作者:任荃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