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晚上7點多,天已經黑了,我們在海子山上,海拔4700多米,天突然下起冰雹。」西南政法大學的陳靈潔描述著他在單車騎行路上的一次驚險經歷。不久前,他和3個舍友剛結束了暑期單車「拉薩之行」。
「當我推車走到山頂時,看見一個騎行者蹲在路邊,一動不動,似乎快被凍僵了。我給了他半塊巧克力,他也不嚼,只是用麻木的眼神看著我,面色慘白,呼吸微弱。」頭一次長途單車旅行的陳靈潔,第一次目睹這樣的場景,第一次感到死亡離自己很近。現在談起來陳靈潔還心有餘悸,「那會兒我也快不行了,高原反應,低溫,又遇到冰雹,這三樣加起來確實是對一個人的極大考驗。」危急時刻,從山下的四川甘孜州巴塘縣陸續駛來了很多救援車輛,把滯留在山上的騎行者救下山。「已經下山的騎友及時發布的求救消息,讓很多騎行者轉危為安。」陳靈潔說。
但是陳靈潔和舍友們沒有下山,而是在藏族牧民的帳篷裡,度過了一個寒冷的夜晚。熱情的牧民們用熱騰騰的酥油茶款待他們,還給他們送來好幾床厚厚的棉被,這讓他們倍感幸運和溫暖。
動因:《轉山》
其實早在年初,陳靈潔和舍友丁騰、王乾就已經確定了這次拉薩之行的計劃,後來同寢室的藏族小夥子此裡吾堆的加入,使他們有了一位「翻譯官」。
最早提出這一騎行計劃的丁騰說,去年11月電影《轉山》的上映對他觸動很大,影片中主人公騎行的318國道川藏南線位於北緯30度線上,沿途經過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上遊等,被譽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一路上有平原、峽谷、河流、草原、冰川、森林、海子、雪山、湖泊、民居等迥然不同的景象,美到極致。從那時起,他就產生了騎行川藏線的想法。電影《轉山》講述的是一名臺灣青年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獨自騎行2000多公裡到拉薩的故事,這個故事給了幾個年輕人無限嚮往,而相對於電影裡的主人公書豪來說,丁騰他們的騎行也毫不遜色,有2300多公裡,歷時27天。
計劃:不得不向父母隱瞞
暑假期間,很多人騎行在318國道川藏南線上,像他們這樣的大學生不在少數。丁騰說,美得醉人的高原美景,獨特的風土人情,還有極富挑戰性的高原環境,是最吸引他們的地方。
據此裡吾堆介紹,有時,一天到達同一城市的騎友達500多人,而半數以上都是大學生。一路上,他與騎友聊天發現,約有一半的大學生騎友都跟他們一樣,是瞞著父母偷偷來騎行的。「由於沒有騎單車在高原上長途旅行的經驗,擔心父母會不同意。」陳靈潔說。
7月8日,他們如期踏上徵程。按計劃他們要從成都沿318國道一路西上,預計一個月抵達拉薩。但是由於途中芒康發生了塌方,他們不得不轉道香格裡拉,沿214國道滇藏線進芒康。正是在這次轉道香格裡拉的旅程中,陳靈潔不得不結束了自己的拉薩之行,留下了些許遺憾。
「正是因為有了這次並不算完美的單車旅行,我才有了這次生死邊緣不同尋常的經歷,才真正懂得要更加珍惜生命。」陳靈潔說。
分享:體能知識經驗裝備都重要
由於是第一次高原長途騎行,他們不敢大意,提前3個月就開始各方面的準備工作。為鍛鍊體能,他們幾乎每天晚上都要跑四五公裡,周末還要騎車專門進行爬坡訓練。
騎行服、防寒服、雨衣、麻袋、壓縮餅乾、必需的藥品、修車工具、備用車胎等,都是他們騎行中必帶的物品。同時,幾個人還從網上了解了一些高原騎行的知識,騎友的博客也是他們的好幫手。考慮到高原騎行的風險性,丁騰和王乾還專門買了保險。
採訪中,幾個人分享了他們高原騎行的經驗,希望對後來的高原騎行者有幫助。首先,不要勉強,要把騎行當成一種享受,這樣才會快樂地渡過難關。翻越高山一定要確定在下午4點以前能到達山頂,因為夜間山頂上天氣變化無常。遇到惡劣天氣,要主動尋求幫助,及時發布求救信息。如果條件允許,裝備要好,尤其是頭盔、馱包和雨衣,因為有些路段山上有落石,戴好一點的頭盔會更安全;優質的馱包可以省去不少事,因為馱包經常破會浪費不少時間;七八月正是雨季,雨衣經常用到,所以雨衣必須耐磨。
此裡吾堆還提到,若能及時地檢修單車會大大降低騎行中的風險。比如定期對車進行檢修,及時更換壞的零件,尤其是剎車器。長途騎行對剎車片的磨損很嚴重,尤其是在下坡的路段。有一次,陳靈潔的車剎車失靈,下山時他只能用腳剎車,走完了30多公裡的下坡路。
收穫:尋找激情迎接挑戰
當然,高原騎行確實存在一定的風險。據丁騰說,翻越高山時冰雹天氣並不少見,他們在東達山、海子山、剪子彎山和色季拉山都遭遇了冰雹的襲擊,而這4次冰雹天氣無一不讓他們經受了極大考驗。由於地形原因爬山的路段特別多,有時一連幾十公裡全都是爬山的路,他們只能化身「推神」,推車到山頂。一路下來,他們完成了對自己極限的挑戰,也飽覽了令人震撼的高原美景。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必須瘋狂一次!雖然我最終沒能到達拉薩,但是小半程的騎行中我認識了好多人,經歷了好多事,變化最大的是心境。這種心靈的收穫,絕不是宅在家裡能得到的!」陳靈潔總結了他騎行的感慨,他希望更多的父母願意讓孩子走出家門,迎接挑戰,在自然中體驗本質的生活,找尋生命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