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人口居全球之首的國家,印度素食料理如何俘獲人心?

2020-12-20 名廚

調味豐富的印度料理極受歡迎,但你知道嗎?印度其實沒有咖哩。

在植物飲食的浪潮之下,越來越多人造素肉產品出現,許多倡議者也都為了環境永續而呼籲人們減少肉類的攝取,但其實有一個神秘古國一直維持高比例的素食人口,堪稱全球之冠。

印度人基於種姓制度與宗教信仰,約有兩到三成的人口是素食者,種姓階層越高的族群,吃素比例也越高;其餘葷食者也往往會在特定節慶或日子裡,藉由吃素淨身、酬神,例如印度教中的猴神哈奴曼誕生於星期二,許多教徒便會固定在每周二吃素。

雖然印度教教義中並沒有規定教徒必須吃素,但人們普遍認為吃素是一種更接近神的生活方式,一周內安排幾天吃素,也有助於身體淨化排毒。其餘少數宗教如耆那教或錫克教,素食人口比例更高,而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則因為對肉品屠宰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也經常會在外食的時候吃素。

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印度人很自然地接受素食主義是一種常態的生活風格。

印度料理因此發展出非常多元的素食文化,不需要強調「植物性」(plant-based)的優點,也不需要吃擬真的素肉來安慰自己,印度的素食料理多半讓你清清楚楚看到這是蔬果、豆類、乳製品或澱粉製成,而由於繁複的香料調味,組成豐富的味覺體驗,讓人絲毫沒有吃素的「禁慾感」。

你知道嗎?印度其實沒有咖哩

「咖哩」是外來名詞,印度飲食中其實不具有「咖哩」的概念。圖片來源:Pille-Riin Priske on Unsplash

在進入正題之前,必須先提醒一個重點,說到印度料理,人們直覺會想到「咖哩」(Curry),但其實印度的飲食文化中,並沒有任何一道菜被命名為咖哩。

這個名詞是英國人殖民印度時期,對於印度各式各樣以香料調味製成濃稠醬汁料理的統稱,由於印度有數不清的菜色都類似於這種湯水、醬料的形式,而它們都有各自的印地語名稱,在不願深入理解、各別翻譯的情況下,殖民政權便把它們全部歸類成一種叫「咖哩」的食物。

然而對於印度人來說,他們的飲食裡根本不具有「咖哩」的概念,每道菜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和作法。因此本文會避免以「咖哩」稱呼任何一道菜色。

印度素食料理的靈魂食材:小扁豆

種類多樣的小扁豆。圖片來源:Inlander /YoungKwak

在印度料理中處處可見的主要食材就是小扁豆(Lentil),小扁豆屬於豆科家族,種類可依尺寸、有無去皮等而分,多達二、三十種,最常見的顏色則有黃、綠、棕、橙和黑色等。它的蛋白質含量佔豆類排名中第 2,僅次於黃豆,又富含葉酸、硫胺、泛酸等維生素 B 群,以及鋅、鐵等微量元素,是充滿營養價值的食材。

儘管家家戶戶幾乎每天都吃得到以小扁豆製作的家常料理,卻從來不會令人感到無聊,因為它有千變萬化的烹調方式,它可以稀如湯水或濃稠如燉菜醬汁,也可以製成口感紮實的小點心,再加上不同的香料調味,印度各個地區因而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小扁豆料理。

製作小扁豆料理有一道常見的工序是 Tadka(英文 Tempering),意指將乾燥的香料在熱油中慢煸,一般會使用植物油或清澄奶油(Ghee),富含香氣的油脂連同香料,將作為烹調的基底,或是最後淋在成品上作為調味用。

Tadka 指的是將香料浸在熱油中慢煸的工序。圖片來源:veg recipes ofindia

最基礎的小扁豆料理作法是,將小扁豆連同薑黃、鹽在水中煮滾後慢燉至軟爛,在快要起鍋前加入孜然(Cumin)和阿魏(Asafoetida,一種具刺激性氣味的香料)的 Tadka,最後盛盤上菜前也可以再加入些許以清澄奶油和辣椒粉製成的 Tadka 調味。

以下是幾種非常知名的小扁豆料理:

Dal Tadka 北印黃豆湯

Dal Tadka 北印黃豆湯。圖片來源:veg recipes ofindia

雖說翻譯成「黃豆湯」,但其實是一種濃稠的醬汁,為主要盛行於北印的料理,通常會搭配羅提(Roti)和恰巴提(Chapati)這兩種印度薄餅,或是與印度香米、孜然飯等一起食用。Dal 就是印地語的「小扁豆」之意,所以這道菜顧名思義就是「以香料熱油調味的小扁豆燉菜」。

製作 Dal Tadka 時,會加入切碎的洋蔥、番茄、綠辣椒和姜,與黃色品種的小扁豆一同烹煮。將 1 杯洗淨、泡過的小扁豆置於鍋內並放入上述材料以及 1 茶匙薑黃粉、一小搓阿魏粉,加入 4-4.5 杯水,拌勻後燉煮至豆體糜爛,期間可適量加水調整稠度。最後灑入葛拉姆馬薩拉(Garam Masala,一種綜合香料粉)、碎裂的乾燥葫蘆巴葉、新鮮切碎的香菜和鹽,調味完成,出餐前淋上以孜然、幹辣椒、阿魏和蒜末慢煸成的 Tadka,便是最基本的 Dal Tadka。

Sambar 南印桑巴湯

Sambar 南印桑巴湯。圖片來源:cubesnjuliennes

南印則盛行一種更稀薄的蔬菜醬汁,名叫「桑巴」。通常會依各家喜好加入秋葵、胡蘿蔔、洋蔥、番茄、茄子、長豆、辣木籽、瓜類等蔬菜一同熬煮,成品會搭配香米飯、米漿糕(Idli)或多薩(Dosa)等米食一起食用。

製作桑巴的小扁豆種類,一般會使用去掉種皮的木豆子葉(Toor Dal,英文為Split Pigeon Peas)。另外還要準備桑巴粉,基本成分包含烘過的小扁豆、幹辣椒、葫蘆巴籽、香菜籽、阿魏以及咖哩葉,也有些人會加入孜然、黑胡椒和肉桂等香料。

桑巴的作法是將洗淨的小扁豆單獨煮至軟爛,另外起一大鍋水加入想要的蔬菜、羅望子果肉、桑巴粉、薑黃、鹽和阿魏一同燉煮至蔬菜半熟,接著倒入已經糜爛的小扁豆泥,繼續烹煮至蔬菜軟嫩。最後同樣會以香料製成的 Tadka 調味,像是芥末籽、黑豆、乾辣椒、炸過的咖哩葉等就是其中一種專屬於桑巴的 Tadka 組合。最後上菜時,通常還會以新鮮的香菜或咖哩葉裝飾。

Medu Vada 南印炸扁豆團

Medu Vada 南印炸扁豆團。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種狀似甜甜圈的炸物,主要成份完全是小扁豆,有些人會加點米漿,但絲毫沒有小麥。Medu Vada 是南印度最受歡迎的點心之一,一般會在早餐的時候搭配桑巴食用,或是任何時間想吃就吃的零嘴。豆泥炸過的嚼勁,加上香料的調味,可說是一種療愈系美食。

將去皮的黑豆子葉(Urad Dal)洗淨後,泡水靜置至少 4-5 小時,否則成品會過於僵硬。接著將小扁豆瀝乾磨成糊,期間可視情況加點水調和,然後依喜好以洋蔥末、薑末、孜然、研磨黑胡椒、咖哩葉、綠辣椒、葫蘆巴籽或阿魏等香料食材調味,最後將調味過的豆糊捏成甜甜圈狀,炸至金黃。

印度奶酪 Paneer

印度奶酪 Paneer。圖片來源:cookidoo.co.uk

說到印度素食,另一種不能不提的食物就是印度奶酪(Paneer),這是一種由凝乳製成的未熟成軟質奶酪,口感近似紮實的板豆腐,遇熱也不會融化。通常會使用來自蔬果裡的酸性物質來使之凝乳與乳清分離,像是檸檬汁。

由於十分具有飽足感,因此也廣泛運用於印度的素食料理中,特別是北印度的料理。可與其他食材搭配製成有濃稠醬汁的菜色,或與蔬菜串起來放置於 Tandoor 土窯中烤成串燒。

香料奶油奶酪 Paneer Butter Masala。圖片來源:AT ZONE

最知名的 Paneer 料理包含香料奶油奶酪(Paneer Butter Masala,Masala 為印地語中對香料的統稱),這道菜以柴桂葉(又稱印度月桂葉)、肉桂、綠豆蔻和丁香等香料,搭配番茄、洋蔥、腰果和鮮奶油等食材製成奶香濃鬱又滑順的醬汁,Paneer 則取代肉類成為菜色的要角。

菠菜泥奶酪 Palak Paneer。圖片來源:chili shop 24

另外還有菠菜泥奶酪(Palak Paneer,Palak即為菠菜),這道料理的基底就是大量的菠菜與番茄、姜、蒜和綠辣椒打成泥,再和 Paneer 一起烹煮。菠菜泥細緻的程度,可依照喜好調整,保留一點纖維感,會讓菠菜的風味更為突出。

串烤奶酪 Paneer Tikka。圖片來源:PunamPaul

串烤奶酪(Paneer Tikka,Tikka 即為醃過的蔬菜、肉類再拿去燒烤的烹調方式)則更是一道讓人忘記自己在吃素的料理,將 Paneer 與洋蔥、紅椒、青椒放在以優格和多種香料混合而成的醃料裡,醃製 1-4 小時,放隔夜更為入味,接著將醃好的食材穿插串起,以攝氏 230 度烘烤約 10 分鐘,最後再提高溫度,約 2-3 分鐘讓 Paneer 呈現微焦的狀態,美味與視覺效果都提升。

南印的素食早餐

相較於北印度有豐富的薄餅選擇,南印度則是以米食為主,除了經常食用蒸煮的印度香米飯,更有多種以米漿為變形的食物,特別是在早餐的選擇上相當多元,並在庶民生活中佔用重要地位。

多薩 Dosa

多薩 Dosa。圖片來源:deccanherald

名聲最響亮的早餐餐點當屬多薩(Dosa),這是一種混合米漿和小扁豆泥所製成的薄餅,米漿與豆泥的比例約為 4:1 或 5:1,兩者混合後的糊狀物需發酵隔夜方能使用,若是炎熱的夏季,發酵時間則可縮短為 4-5 小時。

發酵後加入適量的水讓米糊達到理想的稠度,接著在熱鐵板上抹點植物油或清澄奶油,將米糊以杓子在鐵板上均勻抹開成圓形,厚度可自行調整,能厚如美式煎餅,也能是薄脆的口感。

多薩必須趁熱上桌,可以對摺將香料馬鈴薯覆蓋其中,也可以捲起來像卷餅,通常會與各種沾醬(Chutney)一起食用,也能搭配桑巴。

烏瑪 Upma

烏瑪 Upma。圖片來源:vaya

製作烏瑪(Upma)最常見的主要食材其實是杜蘭小麥粉(Semolina),但有些南方地區也會以粗磨米粉來做。大多數印度早餐的菜色在前置作業或烹調上都很費時,烏瑪是少數幾項可在 20 分鐘內完成的料理。

首先將杜蘭小麥粉在乾鍋裡烘過,這是使成品鬆軟、不會過於黏稠的重要步驟。用另一個鍋以熱油將香料、小扁豆、洋蔥和姜等食材翻炒,接著加入水煮至沸騰,然後緩緩倒入幹烘過的小麥粉,一邊慢慢攪拌與其他食材混合,直至小麥粉吸收了水份而變得鬆軟。

上菜的時候通常會以一個碗狀倒扣的方式呈現,也可以鬆散地裝成一盤。這道料理的作法同樣很自由,可因為蔬菜、香料比例,以及水量而有不一樣的版本。

白米糕 Idli

白米糕 Idli。圖片來源:one greenplanet

白米糕(Idli)是一種略帶鹹味的蒸米漿糕,形狀類似閩南、客家的粿,口感則有點像發糕。它的主要成份與多薩類似,只是米漿與豆泥的比例不同,同樣要經過發酵的程序。

發酵後的米糊會放在特製的模具裡,於特殊的蒸籠裡蒸熟,歷時約 10-25 分鐘,依米糕的大小而定。由於白米糕是近乎無味的主食,勢必要與風味強烈的其他菜色一同享用,最普遍的就是配著桑巴吃,也可以與各式各樣的沾醬搭配。

印度素食料理選擇多元又美味,成為西方素食族群的寵兒。圖片來源:GETTYIMAGES

印度料理中如此豐富多樣的素食選擇,使其在西方的素食族群裡大受歡迎,接下來還會介紹幾間英國著名的印度素食餐館,在英國節節上升的素食人口中,這些辛香熱辣、溫暖療愈的印度料理如何俘獲素食者的心?敬請期待。

-end-

部分圖文數據引用自網絡,僅作信息分享與傳播,未涉及商業用途。首圖來源:Quora

做印度菜的米其林主廚 Justin Paul:廚師要給自己找點「小麻煩」

相關焦點

  • 吃素人口居世界之首、擁有世界上兩大素食聖地的印度,川普來訪也只能吃素
    這裡的素食文化豐富到不可思議就連美國總統川普來了也只提供素食~2月24~25日,川普對印度進行了訪問。有人曾說:「我從來沒有見過川普吃過蔬菜。」但此次印度訪問之行,面對無肉不歡的川普,莫迪總理則供應了當地素食菜餚來招待~首先,川普訪問了艾哈邁達巴德的薩巴爾瑪蒂·阿斯拉姆(Sabarmati Ashram),在那裡,他品嘗了一頓美味的下午茶。
  • 素食的國度 — 印度
    因為,敬奉溼婆神的印度人視其坐騎之牛為神牛,祂可以滿大街溜達,但絕對不可以上餐桌;印度有1億多人口的伊斯蘭教徒,想聞豬肉的葷腥味也絕無可能。所以,沒來印度,只知道有「咖喱雞飯」,來了印度,才知道這裡禁忌多多,所有的動物、植物都可被奉為神明,號稱有3.33億個神的國度,各種飛 禽走獸可以橫行霸道、與人一起混走在田野市集,但山珍野味幾乎不可能端上餐桌。
  • 印度「全素食小區」拒絕葷食客 越有地位越吃素
    【環球時報赴印度特派記者 屠麗美】早就聽說印度有不少素食者,是一個崇尚素食的國度。《環球時報》記者不久前去印度採訪,真切地感受到了素食文化在印度的盛行。在新德裡、孟買,有專門的全素食飯店,即使不是素食飯店,店裡也都有素食者菜單,有的餐廳還劃分出素食區和非素食區,甚至住宅區也有素食和不素食之分,而且素食住宅區的業主非富即貴。
  • 不止佛門弟子在吃素!一股「食素之風」正在全球各地悄然颳起
    誠然,佛門弟子吃素,但吃素的隊伍中也遠遠不止佛門弟子。如今的素食早已成為益於自身健康、尊重其他生命、愛護環境、合乎自然規律的飲食習慣,素食主義者也是來自全球各地、囊括各個年齡層與各個行業的人群。在2018年,新浪網發起一項甄選「全球最棒素食城市」的活動。
  • 世界10大素食友好國家 大部分去過的人都不知道!
    小編嘔心瀝血為吃素且躁動的驢友們整理了十大素食友好國家,親們可以優先去這些國家哦~先劇透下,上榜的有新加坡、印度、中國、衣索比亞、牙買加、以色列、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是不是有點出乎意料呢,快快往下看,看他們上榜的理由吧~No.1 新加坡根據小編最喜歡的全球素食智庫HappyCow(http://www.happycow.net),有350多家素食餐館遍布於新加坡這個島國。由於新加坡的文化特別多元,所以從日式到馬來西亞菜,再從印度菜到義大利菜,新加坡有各個國家的素食料理可供選擇。
  • 全球最愛「吃素」的國家:2.7億人是素食主義者,連鹽味精都少用
    全球最愛「吃素」的國家:2.7億人是素食主義者,連鹽和味精都少用現在很多人為了健康,可能會在必要的前提之下選擇吃素食。至少在中國真正的素食主義者的數量還是比較少的,畢竟國內的美食又多又雜,想要真正的不吃肉只吃素食是很難的。
  • 直擊臺灣素食小夜市:吃素人口激增,帶旺素食經濟
    這是去年開始,由10多輛餐車組成、全臺灣巡迴流動的素食夜市,所到之處每每吸引大量人潮。據當地居民稱,這處停車場每到周末固定都有夜市擺攤,但如今素食夜市帶來的人潮,是平常的10倍,每個素食餐車的攤位至少都要排隊一小時才可能買到。那麼這個吸引粉絲南北追逐、人氣爆棚的素食夜市,是怎麼出現的呢?素食經營不易,團結力量更大故事要從兩個吃素的男人相遇說起。
  • 『一味素食』世界8大素食國家,中國居然排名······
    No. 2 印度說到印度的素食文化,不得不提印度的宗教信仰。這個國家有80%左右的國民信仰印度教,而且,錫克教、耆那教和佛教都起源於印度。今天我們用數據說話~據vegnews在2014年的統計,中國素食人口居世界榜首:5千萬。上海已經有100家素食餐廳了,其中去年到今年就新增了20家,這個速度簡直了。117家,其中不乏純素和淨素館子!以及廣州、杭州、廈門、成都、西安等地,都有大量的素食餐廳,甚至是大同這樣的小城市,也有幾家淨素餐廳呢!
  • 星雲大師: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座談會一開始,大師開宗明義說:「『素食』在中國是葷食的對稱;在日本,稱為『精進料理』;在西方國家,叫做『健康食物』,從不同國家對『素食』名稱的詮釋,即可看得出素食對現代人來說,是有利身心的飲食觀念。」圖/取自網路一般人經常會將佛教與素食畫上等號。
  • 印度素食人口全世界第一,不殺生卻和佛教沒關係,真正的原因是?
    印度吃到的美味素食印度是出了名的素食國家,全國吃素人口達到5億人,全世界第一,與此相對的就是印度人非常善待動物,不殺生,KK在印度旅行期間就在發現很多動物跟人和諧的生活在一個村莊街道,包括牛、野豬、猴子、狗等等,但是奇怪的是印度信佛的人口不足1%,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印度人如此善待動物,不殺生的呢?
  • 去日本玩吃素怎麼辦?日本自助旅完整遊素食攻略
    相信很多素食主義者都有這樣的困擾:「去日本自由行不知道三餐吃什麼」。不用擔心!讓吃素又長年住在日本的小編推薦給你,來日本除了網絡上找的素食店家之外,素食者還有哪些選擇。還有教大家怎麼跟店家說明自己吃素、以及跟店家傳達「哪些東西不能吃」的日語喔!去日本玩吃素的選擇也可以很多元!
  • 臺灣素食人口破300萬! 蔬食文化成新主流
    「初一十五茹素」的觀念(民間信仰),甚至還有吃素還願等習慣,因此,吃素一詞在臺灣來說非常普遍,素食的接受度也高!由蔬菜當主角,再經過巧克力醬塗鴉點綴 ,成為一道精緻的蔬菜料理,吸引素食饕客。  根據"世界素食人口報告"指出,臺灣素食人口突破300萬人,佔總人口13%、世界排名第2,等於臺灣每10人就至少有1人吃素 ,而且素食族群不斷成長,不同於過往因宗教信仰茹素,現在以健康為訴求的蔬食飲食,成為當道新寵兒。
  • 素食主義者的天堂:世界4大崇尚素食的城市,其中有你的城市嗎?
    這裡是美國一個最適合吃素的地方。在2017年,對素食主義者的調查將它排在了美國城市的第二。這裡也被稱作「素食者的最佳城市」。德國的柏林。早在2015年,這裡便被稱為世界性的「新素食之都」。雖然說德國是一個以吃肉出名的國家,但素食的餐廳在柏林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日本的東京。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東京同樣也是素食愛好者的天堂。
  • 什麼是真正的吃素?素食團體吃素和佛教的吃素有什麼不同?
    時下,吃素的人越來越多了,到並不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多了,而是人們對每天的飲食更加關心了,到底怎麼吃才有營養、怎麼吃才健康?很多人把這種吃素也等同於佛教裡面的講的吃素。其實這樣的理解有點片面了。問這些問題的人實在是不理解吃素的含義。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素食團體,他們沒有宗教信仰,他們吃素完全是為了身體健康,因為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人的身體構造更適合吃素這是有科學證明的,事實也印證了這個事實,很多西方國家也在推行素食。這些素食團體吃素和佛教的吃素是不是相同含義呢?如果有差異,那麼不同在哪裡呢?
  • 斑斕料理難以忘懷的印度美食
    印度美食:令人難以忘懷的斑斕料理 印度除了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當地料理也是獨具風味。在印度料理中,有約25種調味料做成的「馬薩拉」,可以根據規定的比例調製而用。
  • 國際素食日| 吃素一定健康嗎?可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素
    國際素食日| 吃素一定健康嗎?每年的11月25日是國際素食日(也稱國際素食節),該節日於1986年起源於印度,原稱「世界無肉日」,後來漸漸發展為一個世界性節日。對於素食,我們並不陌生,比如,參觀寺廟有時會遇到開齋飯。素食是素食者基於宗教因素、身體健康、動物權益以及環保考慮做出的飲食選擇,是一種飲食習慣,也是一種飲食文化。
  • 國際素食日 吃素一定健康嗎?可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素
    每年的11月25日是國際素食日(也稱國際素食節),該節日於1986年起源於印度,原稱「世界無肉日」,後來漸漸發展為一個世界性節日。對於素食,我們並不陌生,比如,參觀寺廟有時會遇到開齋飯。素食是素食者基於宗教因素、身體健康、動物權益以及環保考慮做出的飲食選擇,是一種飲食習慣,也是一種飲食文化。
  • 臺灣素食養生料理第一人:成都飲食文化深深打動我
    他從2004年在臺灣開創至今憑著推廣素食料理的熱情和堅持,已經把素食提升到一個乾淨純粹、充滿美學文化和意境的新層次。  「懷石料理」出自老子所著《道德經》第70章中「是以聖人被褐懷玉」一句。是指不刻意突出裝飾和外表,強調事物質樸的內在,並且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本質的美。  「懷石料理的特點就在於突出食物原材料的美。」
  • 南京素食小店天天爆滿 都市人掀起吃素熱
    前天是國際素食日,這個起源於印度的節日,是為引起大家對吃素的重視。如今很多明星加入吃素行列,一定程度上引領了吃素的潮流。營養專家表示,適當多吃素食,可在一定程度預防肥胖、心腦血管疾病等。素食愛好者有人因吃素跟女友分手小李是公司職員,已經吃了半年素食。為何吃素?小李坦言是身體原因。「那段時間經常失眠,容易煩躁,也經常長痘痘。」她說,總感覺身體有些不舒服,但去醫院也沒查出大毛病來。得知吃素對健康的好處,她決定吃素食試試。「剛開始還是不適應,但是堅持下來就好了。」
  • 全球近40萬「元旦寶寶」誕生 印度逾6萬居首
    中新網1月3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日前發表報告顯示,2020年元旦全球誕生近40萬新生兒,印度出生67385名新生兒,位居第一位。據報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公布的統計報告指出,2020年元旦當天,全球估計有392078名新生兒誕生。其中,印度在元旦當天有67385名新生兒誕生,居全球之首。根據聯合國預估,印度預計在2019到2050年間增加近2.73億的人口,而奈及利亞也在這段期間預期增加2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