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的這種動物或可替代家豬,成為人們的主要肉食來源!

2020-12-12 騰訊網

  國人對於家豬,可謂是又愛又恨。

  一方面,作為「渾身都是寶」的家豬,是我們的主要肉食來源。

  另一方面,圍繞著飼養家豬的質量問題也層出不窮……

  筆者發現,南美洲的這種動物或可替代家豬,成為人們的主要肉食來源!

  因為它們有以下5個幾方面的優勢!

  1.性格溫順,朋友多

  在自然界,估計還沒有什麼動物,比水豚更會交朋友了!

  無論是水裡遊的、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動物,水豚都可以和其成為朋友。

  (咳咳……大型捕食動物除外啊!)

  因為它們的性格太溫順了。

  無論你怎麼對它,它們似乎都不會生氣。

  家豬就不一樣了!

  它們可是雜食性的動物。

  平時看起來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

  可是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它們可是會傷人的。

  2.肉質好

  水豚肉的味道怎麼樣呢?

  就和家豬一樣!

  這種生活在南美洲的動物,其肉質早已經被當地人充分肯定了。

  而且它們身上大部分都是瘦肉,肥肉很少。

  3.被當成「魚肉」

  十六世紀時,歐洲人開始向南美殖民。

  殖民的同時,還開始向南美洲傳教。

  而天教主徒,在每年復活節前的四十天內,是要戒肉食的。

  主要是不能吃牛、羊肉之類的紅肉。

  虔誠的歐洲人倒還可以忍耐,可苦了南美洲的當地人。

  本以為我們已經是非常善於變通的民族,不想南美洲的人更會變通。

  這些傢伙居然寫信給當時的羅馬教會,說:

  水豚生活在水裡,是當地的一種魚!不屬於紅肉,請求齋戒期間食用。

  沒想到羅馬教會居然批准了!

  於是,在復活節前後,水豚就成了南美洲當地人的主要肉食來源了。

  4.分量足、生長快

  水豚是最大的嚙齒類動物,平均體重可以達到100斤。

  極個別的可以達到180斤左右。

  而且它們的生長速度也很快,每個月體重可以長6斤左右。

  當然,這體重和生長速度和家豬是沒得比。

  但水豚可是自然生長哦。

  而且它們的食物非常單一。

  5.「只吃草」

  水豚是植食性動物,只吃一些水草和禾科植物。

  你給它廚餘食物,它都不會吃呢!

  所以家豬身上出現的問題,一般不會在水豚身上出現。

  如此好的動物,為何不引進,然後大量圈養呢?

  原來如果要養水豚,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克服呢。

  首先,它們是半水棲的動物,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在水裡度過的。

  要養水豚,環境要求還是蠻高的。

  其次,水豚只吃禾科植物,飼養的成本非常高。

  經濟效益似乎沒有優勢……

  哎,看來我們和家豬的緣分,似乎還未盡呢!

  信息紛擾,不如學點知識!關注帳號,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豬肉是什麼時候成為中國人餐桌上主要肉食的?古代人們吃什麼肉?
    我們先看豬肉的供應問題,據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研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把野豬馴化為家豬的國家之一,早在距今六千至七千年前的西安半坡和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都有發掘出豬骨,經過比較研究,這些豬骨與現代家豬類似,而與野豬骨存在較大差異。這說明在中國,豬很早就被馴化飼養了,被飼養就意味著具備穩定提供肉食的條件了。
  • 為什麼沒有成為人類的主要肉食來源?
    馴化的角度人類目前的肉食構成雖然多種多樣,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被人成功馴化後的動物。而被成功馴化作為肉食的動物都具備以下幾種特點:繁殖能力強、易控制、消耗較小、生長周期較短、分布廣。因此,如果選擇大象肉作為主要的肉食來源的話,人至少要幾年才能吃上一次肉,而且人的數量眾多,這些大象肉會像魚子醬一樣成為高端的食材。這顯然不符合人類馴化動物的標準。
  • 東周臨淄城居民肉食消費初探:動物考古學的視角
    ,對於研究東周時期諸侯國都城以及其他古代城市的肉食消費、動物資源的利用及其來源或供應問題有著重要學術意義。關於收集方法對於統計的影響如前所述,但仍然可以看出戰國時期臨淄城闞家寨所在區域居民消費、利用的主要是哺乳動物,且以家養動物為主。野生哺乳動物有梅花鹿、大型鹿科動物與小型鹿科動物、兔子、小型犬科動物和齧齒動物(主要是鼠類)。家養動物有豬、狗、黃牛、綿羊、山羊、馬和雞。
  • 同樣都是肉食,可為什麼人們都吃豬肉,卻沒人吃馬肉
    馬肉和豬肉一樣,同樣是肉食的一種,但是為什麼人們只偏愛吃豬肉,卻很少有人吃馬肉呢?按理說,對於喜歡吃肉的人,他們會吃遍各種各樣的肉食,甚至是蠍子肉、蝗蟲肉都可以成為吃貨口中的美食,可為何偏偏馬肉就被大眾所「遺忘」呢?
  • 盤點世界各國的國寶,「草泥馬」這種動物是怎麼成為國寶的!
    盤點世界各國的國寶,「草泥馬」這種動物是怎麼成為國寶的!澳大利亞:考拉考拉又名樹袋熊,是澳大利亞的國寶之一,在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中生物是非常的容易生長的,澳大利亞的蜘蛛要比我國的大出很多,種類也比我國的要多,據說在澳大利亞蛇經常會爬到人們的家中,想想就非常的恐怖,像小編這種特別怕蛇的人,在澳大利亞恐怕活不過一天。
  • 荷蘭豬,來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成為了南美洲特產!
    荷蘭豬(學名:Cavia porcellus),又名天竺鼠、葵鼠、豚鼠、幾內亞豬,在動物學的分類是哺乳綱齧齒目豚鼠科豚鼠屬。儘管名字叫「幾內亞豬」,但是這種動物既不是豬,也並非來自幾內亞。它們的祖先來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根據生物化學和雜交分析。
  • 為何鹿肉沒有像豬肉牛肉那樣成為人們的主要肉類呢?飼養難度大!
    想必此問題不僅大人感興趣,而且小孩更會為之好奇,鹿肉在很久以前,就是人類獲取食物的主要來源之一,尤其在野外捕獲到的野鹿,絕對是難得的美味,吃過的人都說:半點羶味都沒有,肉質細嫩極其鮮美。那麼問題就來的,我們為何不大規模飼養它,用它來替代傳統的豬肉、羊肉和牛肉呢?
  • ...這種大型肉食動物會因此數量銳減,有的種群到2100年甚至可能...
    一個國際組織預測,這種大型肉食動物會因此數量銳減,有的種群到2100年甚至可能滅絕。法新社報導,「北極熊國際」研究人員以北極浮冰融化速度和北極熊可空腹存活時間為基礎推測,得出上述結論。研究報告發表於20日出版的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
  • 古代人們接觸馬也很多,馬肉為何沒有成為人們主要肉食
    據家裡長輩講,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人們普遍缺肉。有次村裡來了個號稱賣驢肉的,但是價格極便宜。人們為了貪圖便宜,很快就把肉買完了。結果人們吃了後,很多人食物中毒了,上吐下瀉,好在都不太嚴重。事後人們猜測,這個人買的應該是馬肉。長輩講這個典故是告訴我,馬肉是不可以吃的。一直到現在,我的潛意識裡仍然認為馬肉是不能吃的。
  • 短史記丨如果豬肉繼續漲價,中國人的肉食結構會發生變化嗎?
    古代普通民眾基本吃不上肉討論中國人為什麼愛吃豬肉的文章,大都會介紹中國人吃肉習慣的演變,即從先秦至北宋,人們以羊肉為主要肉食;到了南宋,由於南方環境不利於放牧,更適合養豬,使得豬肉的重要性不斷提高;明清時期,豬肉完全代替羊肉,成為中國人的主要肉食。
  • 一種史前大型肉食動物曾統治地球!它們擁有巨型頭顱,可吞食一切東西
    一種史前大型肉食動物曾統治地球!它們擁有巨型頭顱,可吞食一切東西  olivia chan • 2020-01-04 11:30:15 來源:前瞻網
  • 為什麼鹿肉沒有像豬肉牛肉那樣成為人類的傳統肉食呢?
    為什麼鹿肉沒有像豬肉牛肉那樣成為人類的傳統肉食呢?鹿肉其實是非常美味的,而且營養也比較豐富,至少不會比豬肉牛肉,而且鹿肉的肉質細嫩、瘦肉多、結締組織少,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無機鹽、糖和一定量的維生素,且易於被人體消化吸收。
  • 南美洲玻利維亞 天空之境映襯古老印加文明
    玻利維亞國多數人的飲食習慣以肉食為主,主要有牛、豬、雞、羊肉等,餐桌上常見的菜有西紅柿、土豆、洋蔥和生菜等。玻利維亞主要旅遊景點有烏尤尼鹽湖、的的喀喀湖、印加帝國古城蒂亞瓦納科、薩哈馬國家公園、殖民遺蹟、及各具特色的城市小鎮等。的的喀喀湖為世界最高的大淡水湖,海拔3812米。烏尤尼鹽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鹽沼,被譽為「天空之鏡」。
  • 既不是豬,也並非來自幾內亞的「幾內亞豬」
    這種動物的名字怎麼會有一個「豬」字,至今尚不清楚。它們的外形確實有幾分像豬,腦袋大、身材小、脖子粗、屁股圓,沒有那條無關緊要的尾巴,有時它們的聲音與豬發出的聲音相似,和豬一樣,它們花費大量的時候進食。有一種看法認為,將這種動物運往歐洲的船隻曾經途經幾內亞,使得人們以為它們來自幾內亞。幾內亞(guinea)在英語裡學常常用來代指任何一個遙遠的,未知的國度。
  • 荷蘭豬真的不是豬,它也不來自荷蘭!
    荷蘭豬真的不是豬:豚鼠屬於哺乳綱、齧齒目、豚鼠科、豚鼠屬,從它的物種屬性來說,和「豬」完全是沒有關係的。為什麼稱它為「豬」,讓我這個養豬5年的主人總結的話,那只能說它一天24小時都在吃睡拉、吃睡拉中度過,這個真的和豬豬一樣,完全沒差,同意的點讚!
  • 動物世界-水豚
    水豚是食草動物,主要以草、水生植物、樹皮和果實為食。水豚十分挑食,常常只吃一種而分毫不動其周邊的其他植物。但是旱季因為食物減少,其食譜便會擴大。所以相對主要吃草的雨季,旱季也會食用蘆葦。其下頜不能垂直移動,因此只能前後咀嚼。
  • 牛肉弱爆:人類最應該吃的肉食動物是蟋蟀、蚱蜢...
    牛肉弱爆:人類最應該吃的肉食動物是蟋蟀、蚱蜢... 如果你以為牛肉的營養價值最高,那就大錯特錯。美國媒體報導稱,不管你是否吃的到牛肉,但是蚱蜢、蟋蟀等富含營養物質的昆蟲是完全可以來替代它的,更重要的是,它們是更具可持續性的食物來源。
  • 不要吃野生動物了,萬年來能吃的祖先都找出來了
    新冠疫情來自野生動物的結論一出,不能食用野生動物再次成為街頭巷尾、茶餘飯後最熱的話題。人類馴化野生動物,其時間長於人類文明。一個多世紀以前,英國科學家高爾頓簡明地概述道:「每一種野生動物都有可能得到馴化,有幾種……很久以前就馴化了,但其餘的大部分有時僅僅由於在一個小小的細節上出了問題,就註定永遠野生。動物種類何其多,為何只有屈指可數的幾種成為人類的美味,這種現象是人類祖先在眾多動物之中,用萬年之久和生命代價不斷的遴選出的。
  • 豬是毒蛇剋星?為何人們印象裡「貪吃好睡」的豬,不怕毒蛇?
    ——《田家三首》在神奇的自然界中,動物與動物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食物鏈,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剋星,雖然普遍來說身強體壯的動物對弱小的動物有著致命的威脅,但食物鏈是個圓圈,沒有哪個動物能夠成為主宰所有動物的王者,即便是高大威猛的大象也會懼怕小小的蚊蟲。在自然界,毒蛇能咬死一頭大象,但面對「貪吃好睡」的豬,卻也有害怕的時候。
  • 古人的肉食也有這樣的等級分類
    在中國的肉絲中,牛羊豬三種居於重要的地位。而早在先秦時期,這三種肉就被當做祭祀用的「太牢」但是在不同的是在三種肉也有不同的待遇,也可能是三種家畜的關係,所以在古代的肉絲上,每個時代都是有等級劃分的,最著名的就是「富人吃羊,窮人吃豬,壞人吃牛」這樣的諺語,到底是咋回事呢,這也是古人的信仰以及習慣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