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肉絲中,牛羊豬三種居於重要的地位。而早在先秦時期,這三種肉就被當做祭祀用的「太牢」但是在不同的是在三種肉也有不同的待遇,也可能是三種家畜的關係,所以在古代的肉絲上,每個時代都是有等級劃分的,最著名的就是「富人吃羊,窮人吃豬,壞人吃牛」這樣的諺語,到底是咋回事呢,這也是古人的信仰以及習慣造成的。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牛肉,先秦時期,牛肉比較高大上,宴會中天子,豬牛羊都能吃,而諸侯吃牛肉,而客卿只能吃羊肉。大夫吃豬肉,士吃烤魚,庶人只能吃菜。可見,在集中肉中,牛肉的等級是最高的,可是自從出現了鐵農具之後,牛開始有了耕地的歷史使命,到了兩漢時的江淮地區牛耕作為先進的生產方式及樹叢中原推廣開來。就是在這個時候,歷朝歷代基本禁止宰殺耕牛,然後吃牛肉就成了一種違法的行為,所以我們在《水滸傳》中看到很多好漢吃牛肉的一種行為,而在其他的書中幾乎沒有提到過宰牛,可見古代吃牛肉是膽子很大,才敢做的事情,所以也有了壞人吃牛肉這一說法。
既然牛肉不能吃了,那麼羊肉和豬肉又是什麼情況呢?其實這兩種肉最初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是平分秋色的。漢唐時期養豬,養羊都出現了大規模的專業化的發展趨勢。而古代大規模養豬和養羊實際上是差不多的,都是靠著放牧或者在沼澤以及窪地進行的,可是放豬的話,又因為降水量的減少,沼澤的乾涸,這也就導致養豬業中放牧的逐漸減少,而圈養的比重增加,而這個時候,豬的飼養規模也不可避免地變小。所以從當時開始更好吃的羊肉就成為中國人主要肉食長達千年之久。
要說到最狂熱,最喜歡羊肉的還是宋朝人。宋朝的宮廷御廚,一年開銷羊肉43萬斤。而豬肉只要4100斤。而在宋朝吃羊肉也開創了很多的新吃法,比如羊舌籤,羊頭籤之類的奢侈吃法,可是到達南宋時期,北方養的來源一下子就斷了。而南方的羊品種主要是唐末以來帶到太湖一帶養殖的湖羊產量有限。這樣也就導致了羊肉的價格很高,有錢人當然還是照吃不誤,可是羊肉這種佔優的局面,到達明朝卻變了。豬肉開始慢慢控制中國人的餐飲。雖然明武宗因為豬犯皇家名諱不能吃豬肉。可是因為明朝人口的增加,耕地減少圈養的豬越來越多,所以在平民百姓那裡豬成為了第一類肉食。
實際上不管肉類咋樣的變遷,直到現在,三種肉都是人們生產,生活中最重要的肉食,而現在各類食用方法的改進不管什麼樣的肉類都有它獨特的吃法,而生產生活的不斷進步,不管是羊,牛,豬,只要你想吃,那麼你都能買到,現在也成為了最常見的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