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蘇丹,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戰爭、疾病和貧窮,談「非」色變,這些年依舊在人們心中蔓延,而蘇丹這個經常在國內新聞上出現的名字更是讓大家視如禁地。
我認識蘇丹是通過下面這幅贏得1994年普利茲新聞特寫攝影獎的《飢餓的蘇丹》,凱文·卡特拍攝的照片上是一個即將餓斃跪倒在地的蘇丹女童,而兀鷹正在女孩後方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獵食女孩的畫面。
飢餓的蘇丹
就在這個西方國家紛紛避而遠之的國度,我們CPECC石油建設者們已經在這裡奮鬥了二十年。對於沒有在蘇丹工作過的人來說,蘇丹是神秘的,甚至是恐怖的,那麼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我們的蘇丹分公司又是如何在這裡經營二十年的呢?今天請跟隨黨委辦公室「三人小分隊」的步伐,去帶你去感受一個真實蘇丹!
註:黨委辦公室「三人小分隊」:在蘇丹分公司即將成立二十年之際,黨委辦公室接到關於大力宣傳「蘇丹二十年」的任務,籌備製作多個文化產品,因此用十幾天的時間幾乎跑遍了二十年來蘇丹和南蘇丹的所有項目,拍攝、錄製和採訪了大量素材,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因此以「小分隊」自稱。小分隊成員,隊長:李凱(黨委辦公室副主任),姚民(公司攝影大師,技術擔當),李欽梓(也就是現在寫稿的小編啦)。
話不多說,老鐵們快上車啦!
首先帶給大家的是蘇丹篇,下一期將是南蘇丹篇。
好啦,開始我們的行程吧!
蘇丹共和國(阿拉伯語:جمهورية السودان;英語:Republic of the Sudan),位於非洲東北、紅海沿岸、撒哈拉沙漠東端。蘇丹國土面積1886068平方公裡,為非洲面積第3大國,世界面積第15大國。首都位於喀土穆。
蘇丹經濟結構單一,以農牧業為主,工業落後,基礎薄弱,對自然及外援依賴性強。蘇丹是聯合國宣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曾被失敗國家指數列表評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國家」。
七月下旬的北京正在經歷一年中最悶熱的氣候,小編也趕了一回時髦,就是「去非洲避暑」。接近凌晨,扛上所有的攝影攝像器材,經過一遍遍的關卡終於看到了我們即將乘坐的卡航「大羊頭」。
靜待出發
好吧,這個「大羊頭」其實是經常坐卡航的同事開玩笑起的外號。羚羊是卡達的國家象徵,從側面看,它的兩個環角融為一體,因此這種美麗的動物也被稱為「神秘的獨角獸」。
多哈機場
經過將近9個小時的飛行,首先抵達了中轉站多哈。上圖有亮點哦,沒錯,我們的李主任和姚大師入鏡,掌聲、鮮花!!
由於卡達陷入了一場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的大規模「塌方式」的斷交,阿聯、沙特、巴林和埃及先後對卡達關閉了領空,取消了相互往來的航班。因此本來從多哈到蘇丹首都喀土穆只需要3個小時的航班,現在變成了6個多小時。
喀土穆大街上的女學生
經過全程將近20個小時的奔波,終於到達蘇丹首都喀土穆。對於我而言這熟悉的「味道」、熟悉的熱浪、熟悉的朋友(開車接我們的司機是以前的好友),仿佛一種回家的感覺,突然想起了在蘇丹非常流行的一句話:喝過尼羅河水的人,遲早是要回來的。
註:小編有幸之前在蘇丹工作過兩年的多的時間,因此此次算是重返蘇丹。
整潔的蘇丹分公司辦公住宿一體大樓
當地時間下午4點到達蘇丹分公司辦公駐地,4:30小分隊三人拖著暈乎的腦袋,在時任蘇丹分公司黨委書記陳佩建書記的主持下召開了交流會,緊張到無法呼吸的行程才剛剛開始。
食堂和文體活動室
吃過晚飯,在活動室同事們打撞球、桌球、踢毽球忙的不亦樂乎,分公司一直在員工文體活動方面非常重視,每年還會舉辦各種類型的文娛比賽。
樓頂的「綠色走廊」,右上方兩個大桶為自製的淨水裝置。
運動完再去樓頂的「綠色走廊」散散步,看看夕陽下的尼羅河,一天的勞累仿佛煙消雲散,身心舒暢。
迎著非洲初升的太陽,新的一天又要開始了。
打開天氣看了一眼,OMG我真的是來非洲避暑的嗎?
我覺得這裡呢有必要說一下,蘇丹的天氣呢,雖然看起來溫度很高,但是只要不是直接站在陽光下直射,體感溫度還是比較舒服的,跟國內的桑拿天比起來,好太多了。
尼羅河大道
路過著名的利比亞大廈,蘇丹最好的酒店,外號「小巨蛋」
熱情的蘇丹人民,基本每個人都會說「你好」
與尼羅河公司企業文化部領導交流學習
上午,三人小分隊到達尼羅河公司,於企業文化部領導交流了宣傳工作的相關事宜,並聽取了尼羅河公司在去年舉行的,中石油進入蘇丹二十年系列宣傳活動的做法和經驗,受益匪淺。
賈勇總接受採訪
隨後,小分隊拜訪了中國石油尼羅河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中國石油駐蘇丹地區企業協調組組長賈勇。採訪過程非常順利,以至於大家都忘記了吃午飯,採訪一直持續到下午將近兩點。
通過深入交談,賈總對CPECC在蘇丹為中國石油和所屬國做出的貢獻表示了高度評價,他講到:「蘇丹分公司成立20年之際,我代表中國石油蘇丹企業協調組祝賀CPECC蘇丹分公司在過去的20年所取得的輝煌業績。中國石油在過去的20年在蘇丹艱苦創業實現發展歷程中,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為集團公司在蘇丹項目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為中石油幫助蘇丹實現上遊、中遊、下遊一體化石油工業體系過程中,承擔了主體責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另外在這20年曆程中也是工程建設有限公司蘇丹分公司提升自己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水平,並不斷升華的過程,培養了一批國際化精英人才,建立了一套適應國際化市場的管理體系,所以我也堅信工程建設有限公司蘇丹分公司在集團公司黨組制定的蘇丹業務「二次創業」發展徵程中,必將做出更大的貢獻,以蘇丹項目為起點,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的業務必將做向全球,成為國際工程市場最出色的承包商。」
「高端而溫暖」的大使館內狀態依舊很好的隊長和大師
交流參訪完畢,小分隊又馬不停蹄的趕往南蘇丹大使館進行面籤,「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大使館等待區域基本等於露天,在下午室外將近五十度的高溫下,只有兩個吱吱響的吊扇在懶洋洋的轉著,幾個小時的漫長等待又一次體會回了當地人辦事的「效率」,可想而知在當地工作的同事每天在外面奔波是有多麼辛苦。
終於辦完了南蘇丹的面籤,回到駐地馬上開始採訪分公司員工,因為明天一早小分隊將要奔赴蘇丹六區現場。
李主任與老穆交談
老穆,蘇丹分公司的傳奇人物,蘇丹籍中國留學生,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從他嘴裡會蹦出各種成語和帶地方特色的中國「土話」,第一次見到老穆的隊長與他相談甚歡。
在對老穆的採訪中得知,他已經來到分公司19年了,可以說見證了整個蘇丹分公司的發展,他由衷的感謝分公司對他的信任,同時也感謝CPECC對他的國家作出的貢獻和幫助,他提到現在蘇丹的社會經濟正在高速的發展,因此他對分公司在蘇丹的二次創業充滿信心。
忙碌的一天終於結束了,各位看官們,明天見。
清晨的喀土穆機場
第三天,我們將乘坐小飛機飛往六區現場,因為時差睜不開的雙眼有幸目睹了喀土穆的日出。
到達六區巴裡拉機場
六區巴裡拉主營地
在荷槍實彈的士兵護送下到達分公司六區主營地巴裡拉。
座談會
到達六區後陳書記馬上召開了座談會,就本次拍、攝、採的工作進行了布置。
隨後,拍攝了巴裡拉乾淨整齊的料場,各類物料、車輛和工具等都分類分區塊擺放,一目了然整齊劃一。
在那裡,我們成了黑頭髮黃皮膚的外國朋友
面對營地裡出現的新面孔,當地僱員和安保士兵都友好的想跟我們拍照,紛紛表示歡迎我們的到來,氣氛非常融洽,顯示了蘇丹分公司這些年在本土化管理和HSE方面作出的努力。
員工自己醃製的泡菜
一天的忙碌後,晚上在營地吃到了同事們自己醃製的泡菜,味道非常不錯。
如果你認為勤勞的CPECC人只會醃泡菜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在六區還有養的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更有滿園綠色的菜園子和大大的魚塘,不禁又要感嘆中國人的勤勞,在這樣一個貧瘠的土地上我們硬是開墾出來一片綠洲。
清晨六區的雲
在國內所謂的「地震雲」的斑斑點點下,新的一天即將踏上徵程,今天小分隊將奔赴各個現場進行錄製和拍攝。
拉水車正在送水
在去往現場的路上,碰到了油田給當地居民免費送水的車輛,由於當地嚴重缺水,很多看起來非常骯髒的水坑,要兼顧人畜飲用和洗漱,當地的飲用水情況可想而知。據了解油田的免費送水車由各單位輪流供應,為提高當地居民的飲用水質量做出了巨大貢獻。
分包商EKL接受採訪的員工
好喝的巴基斯坦奶茶
在採訪巴基斯坦分包商EKL的時候還喝到了正宗的巴基斯坦奶茶,非常好喝。
CPF
JAKE
採訪甲方員工
大師在兵車的保護下拍攝輸電線路,
旁邊就是一個當地部落
一天的時間,小分隊跟隨項目部同事開始了頭頂大太陽,汗流浹背的拍攝了FNE、CPF、JAKE高壓注氣和輸電線路等眾多項目。
午飯時間
為了節省時間能夠在日落前拍攝輸電線路,借用了當地人的食堂,司機從附近集市上購買了手抓肉和饢,一群人有滋有味的吃了起來。
迎著夕陽,我們終於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明天就要返回喀土穆了,朋友們咱們明天喀土穆煉廠見。
附送彩蛋一枚,請各位看看六區是怎麼去現場的,噔噔噔。
哈嘍,各位看官,經過短暫的飛行,小分隊返回了喀土穆,隨後馬不停蹄驅車前往喀土穆煉廠。
在去往喀土穆煉廠的車上室外溫度已經飆升到將近五十度(其實等我們到達煉廠的時候已經顯示49度了),為了拍攝更好的效果,小分隊這些天爬了各種高塔和各種罐,姚大師更是為了拍攝煉廠夜景睡在了一建公司煉廠附近的營地,敬業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
層次分明的胳膊
經過幾天的暴曬,雖然穿著工裝戴著安全帽,但是我們的胳膊和脖子已經變成這個顏色。
好啦各位,五天的時間,三人小分隊在蘇丹的行程基本告一段落,喝了尼羅河的水,感受了六區的風沙,明天我們將要啟程前往南蘇丹(哇要去世界上最動亂的國家了,好怕怕),屆時將給大家帶來遊記(下)南蘇丹篇,敬請期待。
各位看官們,下個周末不見不散!
註:本文中使用了少量無法查明作者身份的工程圖片,特在文中登出,如有認領圖片的作者請私密小編,以便錄入到文化產品中。
另:「蘇丹二十年」系列宣傳活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中,請各位有蘇丹經歷的看官們將自己的故事寫出來,照片找出來,發給我們,我們將擇優在書籍和畫冊中刊登,謝謝各位。
編輯 | 李欽梓
《中油工程》編輯部